當前位置:才華齋>外語>漢語>

如何有效地講解對外漢語初級階段疑問句

漢語 閱讀(5.34K)

以對外漢語疑問句教學的歷史研究為底料,對教材中的疑問句式和教學過程中所收集的語料進行統計分析,使用定量、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找出學生的習得特點和偏誤,並提出了相應的對外漢語疑問句教學的建議。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如何有效地講解對外漢語初級階段疑問句的知識,歡迎閱讀。

如何有效地講解對外漢語初級階段疑問句

  一、教材的句式整理分析

我們對如、蓋珺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短期漢語聽說教程 (上冊 )》(北大版新一代對外漢語教材,短期培訓系列 )及郭志良、楊惠元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的《速成漢語基礎教程綜合課本上冊 )》(北大版對外漢語教材,短期培訓系列 )這兩本教材中的疑問句進行整理分析,統計出了各種疑問句式在該類問句中的使用頻率,進而對這些句式按使用頻率由高到低進行排序,使用頻率最高的前14種句式排列如下表所示。

初級教材中疑問句出現頻率

注:“S+嗎 (是非問 )”這種句式在教材的第一二課出現,“疑問代詞呢(特指問 )”緊隨其後。

我們可以看到:

1、使用頻率:特指問和是非問最多

特指問和是非問在初級階段的教材中出現次數最多,其中特指問中的“疑問代詞——呢 ”、是非問中“S+嗎 ”、正反問中“V不 V ”這幾種疑問句出現頻率較高。教材對疑問句的安排順序符合學生的認知習得順序和交際需要。特指問和是非問在日常交際中比其他的疑問句更多使用,學生在交際中急需學會這些句式。

2、習得順序:是非問-特指問-正反問-選擇問

“是非疑問句”在教材中是最早出現的,隨後出現了很多“特指問句”。後來則出現了“正反問”及“選擇問”。在“是非問句”中習得順序一般為:高疑“嗎”字問→低疑和語用“嗎”字問 →附加問和“吧”字問→反問句“肯定結構+嗎”先習得,“否定結構 +嗎”、“難道……嗎 ”、“吧”字問後習得。是非問中“S+嗎?”是由疑問助詞“嗎”加在陳述句的句尾構成疑問句,表示希望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這種句式比較容易獲得,主要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母語影響有關。

  二、學生的偏誤分析

我們對五個非洲學生進行一學期的跟蹤調查,主要根據課堂出現的問題、作業中的錯誤及測試中的錯誤進行分析統計,發現他們的.偏誤主要有:

1、疑問方式的偏誤

①她在哪兒怎麼樣?

②誰在書店買書嗎?

③你家有什麼人嗎?

④誰有幾支筆?我們想用。

①和④的偏誤在於在一個句子中不能同時用兩個疑問代詞。②和③的偏誤在於疑問代詞“誰”“什麼”和語氣助詞“嗎”不能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中。學生髮生偏誤主要是由於在初級階段,漢語的語法知識儲備不完善,學習者沒有足夠的漢語知識,對疑問句調概念不清晰導致的。

2、對否定的“是非問句 (一般疑問句 )”的回答的偏誤

⑤A:你不去書店嗎?

B:(肯定回答)是,我去書店。

(否定回答 )不,我不去書店。

⑥A:這個桔子不好吃嗎?

B:是,這個桔子好吃。

不,這個桔子不好吃。

⑤和⑥的偏誤在漢語否定“是非問句 ”中肯定回答要用“不”,否定回答要用“是”,要跟隨後半部分句子的意思。這主要是由於語際遷移,受母語的負遷移的影響。漢語和英語都有否定是非疑問句,但是回答卻不一樣,英語的附加否定是非疑問句,只要根據答語內容,表肯定的用 Yes,表否定的用No,答語前後保持一致。而漢語的附加是非疑問句則要根據問句的內容回答,表肯定可以用“不”,表否定用 “是”。當英語母語者在初級階段不熟悉漢語規則時,就會用錯。同時也受到文化遷移的影響,英語國家的思維是直線的,追求個性,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回答是非問句時其著眼點跟中國人不同,他們只考慮自己回答的意見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根本不管問話人主要疑問點採用什麼樣的表達形式。只要自己是表示肯定的意見,一律用“是)”,自己是否定的意見,一律用“ No(不 )”。但中國人則不同,中國文化講究求同、謙遜,所以在回答否定是非問句時用“是”還是用“不”,既要看對方問話中的主要疑問點採用什麼樣的表達形式(是肯定形式還是否定形式),還要考慮自己是表示肯定意見還是否定意見。如果對方主要疑問點採用否定形式,那麼回答時,說話人表示肯定意見就用 “不”表示。

3.疑問代詞誤用偏誤

⑦他弟弟是學生 →他弟弟是誰?

⑧他是劉老師。→他是什麼?

⑨你家有都什麼人?我家有六口人。

⑩你家有什麼口人?

⑦和⑧的偏誤在於疑問代詞“什麼”詢問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質及相關情況。“學生”表示的是某人的性質,所以應該用“什麼”來詢問。疑問代詞 “誰”詢問具體的人,“劉老師”指的是具體的人,所以應該用“誰”來回答。⑨“都什麼”應該改為“多少”或“幾口”,若用副詞“都”則要放在“有”前面,回答“什麼人”時列出家裡具體的成員,而不是詢問數量。 ⑩“什麼口”偏誤在於疑問代詞“什麼”加量詞“口 ”。“什麼”詢問的是事物的情況,不能接量詞。可以改為“你家有什麼人?”或“你家有幾口人?”疑問代詞的誤用主要是由於語際遷移和目的語的負遷移的影響。漢語比較複雜,在初級階段,學習者的目的語知識有限,把有限的目的語知識不適當地套用到目的語新的語言現象上。一開始學生接觸到“老師”和“學生”是稱呼語。沒有深入瞭解“學生”表示一種身份,而“劉老師”則表示個人。同時,初級階段的學習者目的語知識有限,很容易受母語的影響。在英語中,沒有量詞,所以他們不知道量詞具體應怎麼用,就用類推的方式在疑問代詞後面加上量詞。

  三、教學上的思考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如何更好地實現主導作用呢?如何讓學生更好更快地習得疑問句呢?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偏誤調查分析,筆者提出一些拙見。

1.疑問句的教學順序

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的編排順序和學生的習得順序來進行教學,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中疑問句的編排順序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我們在教學安排上要遵循這個順序。

漢語當中有大量的疑問代詞,大部分都能在英語中找到相應的單詞。如:誰—who、什麼—what、哪兒—where、哪—which、為什麼—why、什麼時候—when等,我們在教學中先教與英語相似的語言現象,這對於剛接觸漢語的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來說,更容易習得。

2.適時調整教學方式

漢語的疑問句分為四大類,各類中又有不同的句式,而且各個句式在實際語言中的使用頻率不盡相同。如果在教學中按照類別教授,又要顧及同一類中的不同句式或是一些句式的變體,難免使語法系統顯得龐雜,增加學習者的學習難度。因此我們不妨拋開類別直接以疑問句式為單位教學。但也並不是各類疑問句中所有的句式或句式變體都要教,應該要注意選取那些在實際語言交際中運用最廣、價值最高、表現力最強的疑問句式,並儘量按照實際使用頻率的高低,適當參考句式的難易程度來排列教學的先後順序。

3.改進教學方法

對外漢語教材中對於各類疑問句的介紹大都只重視形式特徵的描述,而較少涉及語用功能的說明。事實上,在實際的言語交際中,不同的疑問句有不同的語用功能,在交際中有不同的語言背景,體現不同的語氣和感情 色彩,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在功能上的細微差別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給學生說清楚,也將造成使用不當甚至使用錯誤,帶來交際上的不便。因為我們在教學中應注重疑問句句式語用功能的講解,要堅持結構描寫與功能說明相結合。比如:“這是什麼?”我們不僅要教“這是詢問事物的特指疑問句,‘什麼’是疑問代詞”,我們還要教“還可以表提醒或責備,語氣詞應為降調,而且要重讀”。否定意見就用 “是”。

有一些疑問代詞在漢英兩種語言中並不是一一對應的;有些疑問代詞在兩種語言中都存在,卻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學習者就很容易混淆出錯。尤其在初學階段,學習者沒有足夠的漢語知識,只能依賴母語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這部分只是應該詳細講解。比如:“什麼”和“what”可以對主語、賓語(英語中對錶語的提問在漢語中可以歸到對賓語的提問)和定語提問。但從疑問句的結構角度看,二者有語序安排上的不同。英語中疑問代詞要前移到句首,漢語的疑問代詞卻留在相應的疑問焦點處。也就是說,“什麼”和“what”的疑問功能是一致的,但是在具體的句子結構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學習者只有瞭解這些位置特點,才可以生成這兩種語言正確的疑問句。值得注意的是英語中的“what”可以提問的物件比漢語要廣泛,因此在翻譯時有的可以說“什麼”,有的譯成“什麼”卻不恰當。例:“W hat's the time? (幾點了?)”What is he like? (他怎麼樣 ?)等。

漢語內部的知識點比較複雜。初級階段的學生目的語知識較有限,經常會用有限的知識類推到其他新的語法點上。所以,我們要對漢語之間的語言點進行對比,讓學生注意並習得。比如:是非問句中語氣詞有“啊、吧、嗎”,不能有“呢”;回答時用“是的”“對”等表示同意或用“不是”“不對”表示否定。而特指問句的語氣詞有“呢、啊”,不能有“嗎”。講這個知識點時,我們要多舉例進行對比講解在對比中讓學生深入習得這個知識點。

①“你吃什麼菜?”②“你們這兒有什麼特色菜嗎”這兩個句子可以放在一起對比講解。“什麼”一般是指疑問代詞,詢問事物的情況,在特指問中不能和疑問助詞“嗎”連用。所以①是特指問,②這個句子留學生會認為是錯的,因為“什麼”和“嗎”連用。其實,在這個句子中疑問代詞發生了虛化, “什麼”泛指食物,並不要求聽話人對此作出回答,聽話人要回答的是對整個問句的肯定或否定,因此它依然是是非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