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太極拳>

練太極拳會什麼好處

太極拳 閱讀(4.37K)

太極微迴圈是指微動脈與靜脈之間微血管中的血液循微環。人的體內大血管如同大江大河,小血管好比支流,毛細血管則像縱橫交錯的灌溉渠道,人體的組織和細胞如同秧田裡的秧苗。細胞所需要的養料(包括氧氣和營養物質)以及排出的廢物(包括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靠上述各種血管共同完成運送,其中毛細血管的運送過程就稱為人體的微迴圈。

練太極拳會什麼好處

人體僅靠心臟有限的收縮力,不可能將血液送至各個組織和細胞,還必須依靠血管自身的節律性的運動。微血管的這種自律性運動與心跳並不同步,起著第二次調節供血的重要作用,被當今醫學界稱為人體“第二心臟”。

正常情況下,微迴圈血流量與人體組織、器官代謝水平相適應,使人體內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進行。若毛細血管不通暢,就好像一塊塊秧田的”水渠“受阻,禾苗得不到水分就會枯死一樣,人體臟器也會因此而衰老和產生疾病。現代醫學已證明:人體步的衰老、高血壓、糖尿病及許多心腦血管疾病都與微迴圈有著密切關係。毛細血管內凝血引發微血栓形成時,可能會堵塞肺、肝、腎、腸、心、腦等許多器官的血流,造成細胞機能和代謝嚴重紊亂,甚至發生變性壞死。“衰老微迴圈理論”認為:人體微迴圈障礙是導致衰老的主要原因。人體的毛細血管微迴圈不通暢,會逐漸引起組織臟器的衰老。而微迴圈功能隨年齡增長而呈下降趨勢,其中尤以50~60歲最為突出,是多病和衰老的危險年齡。所以微迴圈的功能正常與否,是人體健康狀態的重要標誌。練太極拳的好處

微迴圈學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但在清代太極拳家的著作中,許多論述與微迴圈學理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人體毛細血管縱橫曲折遍佈全身,微迴圈也隨之無微不至,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把人體的氣血通道比喻為“九曲珠”,“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多麼貼切。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歌》中提出“氣遍全身不稍滯”,陳鑫在《太極拳論》中強調行氣要到達人體的“四梢”、“五臟”,都是講人體的氣血流動應當暢通無阻,無處不至。

人體肌肉每平方毫米的橫截面積上約分佈兩千條毛細血管,在靜息時,毛細血管大部分主動關閉,約有20%處於開放狀態,只有在需要時,關閉的毛細血管才被啟用,參與微迴圈。比如,人們進餐後,消化道毛細血管“閘門”開放,胃腸道微迴圈加快;人們在思考問題時,腦部毛細血管被啟用,大腦微迴圈加快。

極拳有益於人體微迴圈。練太極拳的好處

當人們長期缺乏體育鍛鍊或隨著年齡的增長,毛細血管的血流不通暢,產生微迴圈障礙,就逐漸引起許多疾病和機體的衰老。我們在習練太極拳時,通過身體的伸縮旋轉運動和內氣在周身各個部位的暢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啟用遍佈全身的毛細血管,促進微血管的自律運動,加速微迴圈。

太極拳屬於內家拳,主張“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強調體內氣血的暢通。太極拳理論中所說的“氣”,不是呼吸之氣,因為呼吸之氣只能在肺部活動,它指的是人體的“內氣”。只要練功得法,經過一定時期的練習,在行拳時就會產生出“氣”的感覺,如手指有脹、熱、飽滿感,腹腔內氣流咕咕作聲,有蟲爬蟻走樣刺癢的感覺等等。以上的感覺,實際上是人體氣血迴圈加快,經膜和毛細血管擴張,也就是微迴圈加速的外在表現。

針對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微迴圈的影響,中國科學院武術協會組織了14位科研工作者進行了專題研究,收集了85位太極拳愛好者人體微迴圈的相關資料,通過甲璧、指端溫度反映人體微迴圈狀態。

甲襞是指人體手指指甲根部面板皺褶部位,甲襞微迴圈狀態可用綜合積分值半定量表徵,分五級從正常(《1)到重度異常(≥8)。隨年齡增長,人體衰老,微迴圈變差,甲襞微迴圈綜合積分值將不斷增加。

體溫是人體重要的生理指標,反映整體的機能及測量部位的細動脈供血狀態和靜脈流出量。區域性溫度變化對運動效果能給出有益提示。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太極拳鍛鍊可以使甲襞綜合積分值有顯著性改善(主要指流態和紅細胞聚集程度),能夠有效改善人體末端微迴圈狀態。

在上述研究過程中,發現太極拳對人體微迴圈改善的效果與被試驗者的行拳方法有很大關係:行拳時,能夠心靜體鬆,動作協調,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正確掌握太極拳要領的人,其促進微迴圈的效果就很明顯;反之,動作僵硬,缺乏協調,不得太極拳要領的人,對自身微迴圈的改善作用不大。因此,我們在學習太極拳時,一定要在明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習練,儘快掌握太極拳的要領,才能夠增強太極拳的健身作用,達到《十三勢行功歌》中所說的“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太極養生健身功之周身篇以俯臥式為佳。原來的方法是邊自我暗示邊以左右掌上下自然輕摩,在任脈從天突穴往下至曲骨穴,左右互換。此法為京城太極小師楊禹廷親傳,他自42歲運用此法,每晚在入睡前輕摩胸腹200次,至96歲壽終,不曾生過小病,五臟六腑通暢,舒服從無瘀阻病患。恩師傳授給我後,我習練有20餘載,感覺臟腑通暢無瘀無阻,無便祕不暢之患,也未患過小疾小災,身心健康。

1.六陽六陰經絡的內外養生法

基本理論:從傳統醫學的角度審視,保健養生都很沉視經絡養生。人的十二條經脈為六陰六陽經絡。從腳到頂,從頂到腳六陰六陽經絡貫通全身;經通絡活,不瘀不阻;絡活經通,疾病何有?

操作:俯臥,雙掌輪流從上至下輕摩胸腹,站立式要特別注意,如遇到陽光充足,則要隱於樹葉後進行。 站立發聲:咦——唏——微——哈!

2.筋骨的內外養生法

基本理論:俗話筋骨壯身體棒。因此,我們要注意筋骨的鍛鍊,如何鍛鍊筋骨呢?伸筋撥骨。鍛鍊的同時,要注意休息,防止疲勞的發生。筋戰肉可以相配,許多肌纖維組成一個肌束,多塊肌束組成一塊肌肉。而筋骨是神奇影院習慣叫法。肌肉中,筋無處不在。骨稱骨骼,十合堅固,在人體中起到支撐身體,保護內臟任遭外界傷害的作用。

飲食方略:飲食方面要多食用小豆(黃豆),以防老年患者骨質疏鬆症。小豆的蛋白質能增加骨的密度,增進骨骼健壯。食用小豆時,還要選食一些對骨骼無益的食品。痛風、腎臟患者要少食或不食小豆。患乳癌正在治療者,也要少食或不食小豆。男孩在成長中也要少食小豆,恐長小影響生殖能力。

操作:俯臥,雙手自上而下輕摩胸腹。

真正的太極拳,含三為一(混元整體)是其本質屬性——是融太極拳架(套路招式)、太極術功(內功心法)、太極思維(太極智慧)為一體的拳學體系。因此,要想真正掌握太極拳,並不是簡單的學會幾個太極拳套路就算是學會太極拳了,還必須具備誠信、發願、磨礪、體悟、行動五大內在素養才行。這五大素養是探研太極拳真諦之基礎中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太極拳不僅僅是祛病強身的養生術,亦不僅僅是“聖醫治未病”之免疫力錘鍊的精要之一,更是瀰漫中華傳統文化氣息的成功學和心理學。

第一大素養:誠信

筆者的朋友香港權智集團董事長譚先生學太極拳的時候,他的太極拳老師說現在流行的太極拳有三大類:其一是有為境界的;其二是有無境界的;其三是無為境界,你學哪種?他問,哪種太極拳最好?老師回答:“無為境界的太極拳!”結果,譚先生二話沒說,馬上把有為境界的.套路招法放下,直接進入無為境界之太極拳的學練。為什麼能放下有為而選擇無為境界的太極拳,因為他對老師所說的話非常真誠的相信,沒有分辨心。

“誠”字怎麼寫?一個言字旁,一個成功的成,一說話就成功,這就是心誠——幹事情,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成功。成功的關鍵就是精神非常專一。從裡到外是一致的,心念一專、一誠,就把意識的力量貫穿起來了。意識裡面的力量,包括神、意、氣,也包括形——一句話,就是要把神、意、氣、形全部集中起來了。

過去講“心”的作用,心誠,一句話就成。實際是說,在說話之前,先有意而後有言,有了意念才說出話來,意念和聲音結合到了一起。如果這個“心”,這個意識,不是很專一,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那就不行了。儒家在《中庸》裡講“誠能先知”,心要是誠,事沒來,就能知道。

誠心誠意的相信是探研太極拳真諦的第一大精神品質。

第二大素養:立志

20世紀80年代有個電影叫《神丐》,主要表現的是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學拳的故事。楊祿禪學拳的時候,一開始去河南陳家溝拜師,師父認為他條件不好不收他,又找了幾位老師也不行,就又回到陳家溝,裝啞巴,每天去陳家門口要飯吃,和看門的老頭混熟了,晚了就睡在門洞裡。一天下大雪被凍昏迷了,陳家就把他收留了,當個啞巴養著。他白天掃地、買東西、侍候人,晚上到後院趴在牆頭偷著看陳家練拳。看了之後還得自己練,白天怕別人看見不敢練,得夜裡偷著練。因此,他白天有時困得走路都摔跟頭。有一天看人練太極拳推手看得入神了,失口叫了一聲“好”!被抓住了。那時偷人家功夫是要處死的。陳家弟子有人主張把他殺了,有人主張挖眼睛,有人認為應該點啞穴。

陳家的師父問他怎麼回事,他拿出過去老師寫的推薦信說明原委,經查證確有此事,主人感嘆地說:“孺子可教!”本來陳家已經關門,不再收徒,後來破例收下了他。他把偷學來的拳路一表演,真是不得了,功夫竟超過陳家的弟子——最後楊祿禪成了太極拳歷史上僅有的“楊無敵”、“軟十三不敢粘”。

楊祿禪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關鍵就是他有一定要學好太極拳的願望。願望一定下來,就會產生行動的力量。所以,我們探研太極拳真諦的時候,要發一個把它練好的願望。從成功學的角度來說,立志是樹立目標。從筆者所學的內功太極拳、水性太極拳的角度來說,立志是行動之前的“意在先”,學拳之前的目標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