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太極拳>

太極拳的基本技術

太極拳 閱讀(3.05W)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很多人疑問,太極拳能打人嗎?隨著時代的發展,太極拳技擊實用性越來越低,但是太極拳的本質不變。修煉太極拳是從低層向高層的練習過程,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要領,掌握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可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練習。

太極拳的基本技術

1、基本姿勢:練習太極拳應該先重形後重意,力求姿勢正確,並在連貫複雜的動作中處處保持正確的姿勢,先求做到“形似”,然後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只有遵循一定的規格要求,使身體各部分的姿勢在整體動作中形成動力定型,即所謂“明規矩而守規矩”,才能“脫規矩而合規矩”,達到技術的規範化和自動化。太極拳對身體姿勢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 虛靈頂勁:虛靈頂勁即“頂頭懸”。太極拳練習時很講究頭部的端正、頂平、項直、頦收,要求頭頂的百合習處向上輕輕頂起,好象有根繩兒將頭向上提懸似的。同時又須保持頭頂的平正,在運動時即使頭頂上放一碗水也不能使它酒出似的。要使頭正、頂平就必須頸項豎直,下頦裡收。過分地向上頂勁,緊收下頦,會導致頸項的僵硬,動作便失去靈活。所以,頂頸不可過分用力,要有自然虛靈之意,做到虛靈頂勁,精神才提得起來,動作才能沉穩紮實。

(2) 含胸拔背:含胸是習略向內含虛,使習有舒寬的感覺。這樣有利於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鎖關節放鬆、兩肩微合和兩助微斂的姿勢下,通過動作使胸腔上下徑放長,橫膈活動加強。拔背與含胸是相互聯絡的,要含胸就勢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內涵虛時背部肌肉向下鬆沉,兩肩中間、頸下第三脊骨起上提並略向後上方拉起。這樣,背部肌肉就會有一定的張力和彈力,面板有繃緊的感覺。凡是運用化勁的手法,都離不開含胸的輔助,而拔背則是為了有利於發發勁。

(3)鬆腰斂臀:太極拳要求含胸,又要求沉氣,因此在含胸時就必須鬆腰,腰部鬆沉,整個背部向下略呈淺度弧形,這樣會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勢更加穩健。鬆腰不僅幫助沉氣和下肢的穩定性,更主要的是它對動作的進退旋轉、用軀幹帶動四肢的活動及動作的完整性起著主導作用。斂臀是在含胸拔背和鬆腰的基礎上使臀部稍內收,主要作用是在“氣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實團聚。斂臀時,可儘量放鬆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肌肉向外下方舒展,後然輕輕向前、向內收斂,像用臀把小腹托起來似的。

(4) 圓襠鬆垮:襠即會陰部分。頭頂百會習的“虛靈頂勁”要與會陰習上下相應,這是保持身法端正、氣血上下貫通的鍛鍊方法。襠要圓,又要實。兩胯撐開,兩膝微向裡合,襠自然能圓,會陰處虛虛上提,襠自然會實,加上腰的鬆沉、臀的收斂,自然有一股襠產生出來。有了襠勁,下肢更加有力,從而樁步更加穩固。太極拳講究“邁步如貓行”,要求步法輕靈穩固,兩腿彎曲輪換支撐著身體進行活動。因此。髖關節必須放鬆,膝關節必須靈活,才能保證上體旋轉自如,踢腿、換腿靈便。

(5) 沉肩墜肘:太極拳在鬆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墜肘,使肩肘向下沉墜,這時兩臀由於肩、肘的沉墜會有一種沉重的內勁的感覺。這就是上肢內在遒勁。這中遒勁,外似綿軟,內實剛健,猶如“綿裡裹針”。兩肩除沉之外,還要有一些微微向前合抱的意思,這樣能使習完全涵虛,使脊背成圓形。兩肘下墜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微向裡的裹勁。這樣的沉肩墜肘才能使勁力貫穿到上肢手臂。

(6)舒指坐腕:舒指是將掌指自然伸展,坐腕就是將腕關節向手背、虎口的一側自然屈起。比如前推掌伸出,在沒有前伸時,掌心微呈窩形,蓄而不張,這時是虛掌;在前伸過程中,逐漸舒展,是由虛而實;到達推掌的終點時,掌指自然伸開來,掌腕自然屈起向下坐,掌根微微含勁向前凸出,使由腰脊而發的勁力通過沉肩、墜肘、坐腕、凸掌而貫穿到掌指,這時是實掌。掌的動作是整體動作的一部分,許多掌法都是和整個身體的動作連成一氣的,因之舒指坐腕,實際上是將周身勁力通過“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節節貫穿、順達,完整一氣的。

(7) 尾閭中正:尾閭中正,是關係身軀動作姿勢“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的準星。尾閭不正,身體必斜,動作姿勢必然歪扭,偏離中心。因之太極拳運動極重視尾閭的中正,不論是直的動作姿勢,海岸是斜的動作姿勢,艘必須保持尾閭與脊椎成直線,處於中正狀態。更重要的是,尾閭中正還決定著下盤的穩固。尾閭一歪,下盤重心偏斜,使下盤的勁力與軀幹的勁力間斷,上下勁不整;尾閭一歪,失去重心,下盤也就不穩固了。

2、基本技術:太極拳運動是維持身體重心垂線不超出支撐面,以腹部為中心發動的左右兩腰的抽換、旋轉,帶動四肢虛實變換、重心平穩的運動。在訓練中,除端正身體姿勢外,還要特別注意運動方法,才能體現太極拳的獨特風格特點,更快地提高技術水平。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的密切配合,全身內外的協調動作,構成了太極拳鍛鍊方法上整體性和內外同意性。在外的方面是身、步、手,在內的方面是意、氣、力。眼是內外傳遞資訊的關鍵,配合動作的眼神運用,對於練拳時用意識指導動作,使動作顯得精神貫注,生氣勃勃,維持動作平穩是取特殊作用的。因而,眼法也是太極拳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

(1)身法:太極拳的身法,主要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處處不使身體各部分散漫失中,要表現出中正、端莊、舒展、大方、和順形象,前進、後退、左旋右轉時,四肢動作不論如何轉換,自頭頂、軀幹至會陰,始終須形成一條垂直線。凡是身向前俯、後仰、左歪、右斜,重心失去平衡的,都是身法上的缺點。兩肩與兩胯、兩乳與兩肚角的'上下對齊,齊進齊退,不先不後,是做到身法“上下相隨”“上下一條線”的關鍵。

練拳不能不有伸縮,身法有時也要歪斜,有時彎腰幅度極大(比如吳式),只要白痴“百會、中極,一氣貫通”的原則,這就是所謂的“中正之偏”,或者稱為“斜中正”。太極拳身法的輕靈、空鬆、圓活,全憑腰、胯、習的運轉,使在任何角度上都能保持全身的平衡。身法的中正,“尾閭中正”起著關鍵作用。重視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沒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習就會直僵僵地得不到運動;而“含胸拔背”又需要“沉劍墜肘”的幫助,否則會養成僂背的病態姿勢,與立身中正的原則不符。所以,正確的身體姿勢是使身法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沉著穩重的前提。太極拳運動的總虛實在於腰腎的轉換,腰腎轉換的樞紐在於腰脊命門習。腰脊一轉而周身全動,纏繞運轉,無不順遂,內外合一而主從不亂,從而穿穿協調。

(2)步法:步型的移動轉換稱做步法。步法是平衡和支撐全身的根基,它決定著動作的靈活和遲滯。太極拳對步法餓要求是:進退轉換、虛實分明、左虛則右實、左實則右虛。前進後退時,身腰隨著轉換。邁步要輕靈,不可重滯;落步要穩健,不可搖擺、習或笨重。太極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樣地須走弧形,畫圓圈,絕無直來直往、直上直下的動作。腿部的動作須和手臂的動作同時協調進行,只有“手隨足運,足隨手運”,才符合“上下相隨”的原則。邁步時須先將一側的胯根微內收,這一側的腹部充實,坐穩在一腿,穩定重心,然後另一腿緩緩地弧形邁出,但膝關節須微屈,保持膝關節的蓄勢和靈活性。落腳的方向、角度和轉換時足尖的外嫩、內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轉,其主次先後,都須辨別清楚,虛實主次,條理分明。兩足雖然虛實分明,但應該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只有虛實相互滲透,才能變化靈活。

凡前進的腿,必須先提的腿,蓄勁於膝,帶起小腿提腳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由屈而伸,緩慢踏出,足尖由下垂漸變為翹,腳跟先落地,然後是掌和足尖落地,全腳落實。雲手的側行步和跟步則須先落腳尖,然後足掌、足跟落地。全腳落實。後退的腿必須先提大腿,蓄勁於膝,帶起腳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緩緩地使腳尖領先後伸,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後拳腳落實。太極拳步法的虛實變換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而且不論前行或後退,前後足都不應站在一條直線上,這樣就易在動勢轉為靜勢時站穩。

凡需加大運動量者,上下肢轉動須貫勁,“源動腰脊,勁貫四梢”。下肢貫勁之法,骶骨要有力下沉,帶脈極為充實,屈膝、開胯、圓襠,臀部之力要貫到足跟。由於軀幹和上肢的重量下壓,膝關節更堅固有力。雙足沉實踏地(兩腿前後開立時,前足大趾著力,後足小趾著力),重心平移在兩足支撐之中,兩足的虛實變換全在隨勢由腰襠的變換來移動兩足的虛實比例。這樣,下盤就能在任何變動中保持平衡、穩固。

(3)手法:手臂須鬆柔圓和,剛柔相濟,忌僵忌滯,動作螺旋式地旋轉做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環行。橫直順逆,起落側縮,應走弧線,使關節圓轉如意。要求“沉肩墜肘”,把肩、肘關節放鬆。只有這樣,手臂動作才能靈活圓轉,不僵不滯。動勢時要以手領肘,以肘領肩;停勢前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輕輕運動手臂,微微有膨脹延展的意思,始終關注於兩臂之中。“膀隨腕轉”“腕隨掌轉”,處處成圓,即所謂的“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

凡需加大運動量者,上下肢都須貫勁。上肢以意貫勁須敷滿於全部手臂,而勁點則隨動作的技法作用而隨時變換。沉肩墜肘,內勁貫足,沉著、鬆靜。兼而有之。兩肩切不可貫勁,兩肩鬆沉,手臂才能靈活無滯,輕靈而不飄浮,沉重而不僵滯。腕關節要圓活,手指應鬆柔微屈,前推時掌根微微著力,意貫指尖,指肚微微著力。手和腕必須圓轉、輕靈、沉著,才能符合“全憑兩手轉”的練法。

(4)眼法:練拳時首先從眼法來判斷他的精神是否貫注。所以,俗話說“神聚於眼”“眼為心苗”。在運動過程中,眼法要隨著主要的手的動作而向前下沉。凡動作變化,首先身法、手法、步法跟上法,即所謂“一轉眼則周身全動”。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諸動一齊俱到,“形神合一”。眼神不靈動,定勢時目光不嚴正地前視,則意無所專注,勁不能充足,神不能團聚,練起來必然毫無生氣。目光要經前手食指尖或中指尖前視,指肚著力。眼神須照顧上下兩旁,表現大方、舒展、嚴肅、沉靜的神氣。

(5)意念:意念引導動作是太極拳最重要的技法原則。練習太極拳的全部過程,要求用意念引導動作,要心神專一,把注意力貫注到動作中去。如做“起勢”兩臂徐徐前舉的動作,不是隨便地把兩臂抬起來,而是首先要想著兩臂前平舉的動作,繼而慢慢地把兩臂抬起來;做兩手向前按出的動作,首先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意不停,動作亦隨之不停,就好像用一條線把各個動作貫穿起來一樣。總之,練習太極拳從“起勢”到“收勢”,所以動作都要注意去支配。所謂的“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意動身隨”,就是這個意思。為了做到用意識引導動作,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安靜:練拳時從準備姿勢開始,首先要從心理上安靜下來,不再西靠別的問題,然後按動作的要求檢查頭是否正直,軀幹和臂是是否放鬆了,呼吸是否自然通暢,等等。當這些都合乎要求時才做以後的動作。這是練拳前一個要緊的準備功夫。這種安靜的心情,應貫徹到練習拳套的全部動作中去。練拳時,無論動作簡單或複雜,姿勢高或低,心理上始終要保持安靜狀態,這樣才能保持意識集中,精神貫注到每個細小的動作中去,否則導致手腳錯亂、快慢無序或打錯了動作。打太極拳要求“以靜御動”“雖動猶靜”。如能做到這些,就不至於引起神經過分緊張以致過度疲勞。要集中注意力:在心理安靜的前提下,還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導動作和考慮要領上,專心致志地練拳。練習日久,就可意動心髓,手到勁發,想象力自然地與肢體活動密切配合。

(6)勁力: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動作避免使用僵勁拙力,它所用的力,是維持姿勢的正確與穩定而自然的力,有的稱它為規矩的力,也有的稱它為“勁”。兩臂該圓的,就必須做到圓滿,腿該屈的,就必須屈到所要求的程度。除按照要求所用的力量之外,其他部位肌肉要儘量放鬆,身體各關節都舒展開,避免緊張,力求圓活。然後在意識的引導和貫注下,使動作和順協調,屈伸旋轉自如,這樣通過訓練,就可產生一種輕靈而由沉著的富於彈性和韌性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內勁”。再通過虛實的變換,輕靈與沉著互動的鍛鍊,使全身各部分都富於彈性和韌性,手臂極為綿軟而又極為沉著,全身極為輕靈而又極為穩重,穩重中又極為輕靈。

3、套路訓練的基本要領。在套路技術訓練中,靜、鬆、靈、活、守是最基本的技術要領,應該貫穿套路訓練的始終。

靜:在練拳時。思想上儘量排除一切雜念,排除外界干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思無慮,專心訓練,使精神貫注到每個細小的動作中去,做到“意到身隨”。這樣心靜用意引導動作的練拳方法,可以調節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增強身體其他個器官的功能。用意引導動作,還能調節呼吸,使意識、動作和呼吸三者緊密結合,達到全身上下和內外全面鍛鍊的效果。

鬆:在練拳時,全身肌肉和關節韌帶都應處與自然舒展的狀態,使其不受任何拘束和壓迫。用力部位與不用力部位要保持自然開展狀態,嚴格按照動作規格要求,力求做到姿勢正確,進退穩健。總之,在整個練習過程中,要防止肌肉僵滯和用生硬造作的拙力。“鬆”是完成姿勢正確、全身協調、動作舒展、轉換圓活的基礎和保證。

靈:練拳時,本體感覺要靈敏,對極其微弱的刺激能做出的反應。因此,如身體姿勢、重心或動作要領稍有不當,很快就能感知,並及時自我糾正。太極拳動作越輕,用力越小,其敏感性越強。只有當太極拳套路動作相當熟練時,才能向“用意不用力”、一舉一動周身都要輕靈的方向追求,使動作內外協調順遂,有輕靈圓活之趣。由於太極拳的動作輕柔、圓活,並有節奏,所以它能使周身氣血暢通無阻,起到恢復和增進健康的作用。練拳時,手掌發脹、指肚有微癢的感覺,就是氣血暢通流注和本體感覺的靈敏反應。

活:是指太極拳動作要連貫、圓活、協調,富於變化。動作要以腰為主宰,以腰揹帶動四肢,全身上下都在和諧地進行著或小或大、或明或暗、由內及外的圓弧運動。在拳勢動作中,上下肢始終都要保持自然彎曲狀態,而執行路線也都按不同的曲線反覆變轉,動作姿勢似展非展,曲中求直。

總之,在動作規格正確的基礎上個肢體環節都要做到圓轉自如,輕靈順遂。

守:就是意守丹田(腹部),穩定重心。在練拳時,四肢動作無論怎麼樣伸縮、轉換,身體都要按照太極拳的基本姿勢要求,做到中正不偏,上下一條線,也就是用意使脊柱節節鬆沉,虛虛對準,保持垂直狀態,意守丹田(腹部)氣下沉,虛胸實腹,使重心垂線在支撐面內,身體處於平衡穩定狀態。 運動實踐證明,太極拳運動的任何動作姿勢和內外虛實的變化,在完成動作過程中,都要掌握身體重心的變化規律,這是掌握太極拳運動及提高技術水平的關鍵。

總之,鬆、靜、靈、活、守是掌握和提高太極拳技術水平貫徹始終的主要的技術要領,也是突出體現太極拳運動風格特點的技術關鍵。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而意守丹田,穩定重心,又是太極拳自身運動諸因素的主要因素。

4、太極拳套路訓練的階段。太極拳的套路訓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所謂三步功夫)。第一階段應該在姿勢上、動作上打好基礎。通過單式和動作組合練習,要把拳套動作中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以及腿法、眼法等基本技術要領弄清楚,做到姿勢正確舒展,動作穩定、柔和、符合規格要求;第二階段,通過分段,整套練習使套路動作熟練,達到自動化程度,這時要注意掌握動作變化規律和運動特點,做到連貫圓活,上下相隨,協調自然;第三階段,在以上階段的基礎上要著重勁力的運用和意念,呼吸與動作相結合。做到輕靈沉著,剛柔相濟,意氣力內外合一。現將各階段重點簡述如下。

第一階段:在動作規格正確的基礎上應注意

端正:打太極拳首先要保持身體中正安舒,姿勢正確。在懸頂豎項、沉肩垂肘、鬆腰斂臀等要領中,特別要注意腰脊中正,兩肩兩胯放鬆放平,以保持上體的自然正直。身體其他部位的姿勢也要認真按動作要求做到。實際上忽略任何一個部位的要領,都會牽連到其他部位的姿勢變形。如臀部向外凸會連及腰部僵硬,習前挺,腹肌緊張,造成錯誤動作定型。

穩定:要使上體端正舒展,須首先保持下肢穩定。步型、步法是整個姿勢的基礎。如果步子過小、過大、過窄或腳的位置、角度不對,變動動作時虛實不清,勢必造成身體重心不穩,因此必須首先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通過基本訓練和單練各種站樁步和步法,恰當地掌握身體重心變換的時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多做各種腿法(蹬腳、分腿踢腿)和增進腰部柔韌性的練習,提高和增強下肢力量,以利於提高動作的穩定性。總之,整個套路動作都要通過步型,步法的變換來擴大支撐面。虛實分清,使動作重心始終保持支撐面內,不會失去平衡。

舒鬆:在姿勢動作中要注意舒鬆自然,按照具體要求把動作做得舒展柔和,不要用拙力,以免造成緊張。從舒鬆柔和的要求入手,注意克服緊張、生硬的毛病。

輕柔:為了較快地掌握太極拳輕緩柔和的運動特點,注意動作要慢、要柔、,用力要小、要勻。這樣,易使動作準確,速度均勻,消除拙勁。

第二階段:在套路動作正確的基礎上,應著重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連貫:在姿勢動作達到規範化的基礎之後,勢與勢之間的承接,就稱連貫。各個姿勢動作前後銜接,一氣呵成,好像行雲流水一樣。比如“攬雀尾”,是由捧、捋、擠、按四個分動組合成的,練習時,就要把四個分動銜接起來。動作之間雖然仍要保持一定的節奏感(即在一個分動作做完後,微微一沉),但要在似停非停之際立刻接做下一個分動。整個過程要保持前後連貫,環環銜接,不可鬆懈,不許有停頓短續之處。“攬雀尾”動作做完後,連線下一個任何動作之間,皆如此。

協調:練太極拳是全身活動,要求上下相隨,“一動無有不動”,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全身各部位的運動保持協調一致。比如做“雲手”,腰脊轉動,帶動兩臂在空間劃圈,兩拳隨著臂部運動不斷地內外翻轉,兩腿支撐著整個身體左右移動和旋轉,頭部也隨著軀幹自然扭轉,同時兩眼不斷注視交換的上手,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處處牽連、密切配合的全身運動。

圓活:太極拳的動作是由各種弧形曲線構成的。在一連串連貫的弧形動作中圓滿地不凹不凸。無有缺陷,不出稜角,變化又非常輕靈活潑。認識和掌握這一規律,就是自覺地避免直來直往和轉死彎、拐直角的現象,使動作圓活不滯。在動作要領上,要特別注意運用腰脊帶動四肢進行活動,只要做到以腰為軸,才能使手法、步法變換圓活,動作輕靈順遂。

第三階段:過去有人把這個階段稱為“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的階段,或者叫做“練意、練氣、練勁”的階段。

虛實分明,剛柔相濟:在太極拳練習中,常把矛盾轉換概括稱做虛實變化。太極拳從整體動作來分,除個別情況外,動作到達終點定勢為“實”,動作變轉過程為“虛”。從區域性動作來分,主要支撐體重的腿為實,輔助支撐或移動換步的腿為虛。體現動作主要內容的手臂為實,輔助配合的手臂為虛、分清了動作的實虛,用力的時候,就要有張有弛,區別對待。實的動作和部位,用力要求沉著、充實;虛的動作和部位,要求輕靈、含蓄。例如動作達到定勢或趨於完成時,前臂要沉著。手掌逐漸舒指、展掌、塌腕,握拳要由鬆而緊。由實而虛時,前臂運轉要輕靈,手掌略微含蓄,握拳由緊而鬆。這樣,結合動作虛實變化,勁力有剛有柔,張弛交替,打起拳來就可輕靈、沉著,避免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和雙重、呆滯的毛病。

連綿不斷,勁力完整:太極拳的勁力除要求剛柔相濟,還要求均勻完整,處處時時不斷勁(斷勁就是指力量的中斷、停頓、脫節、突變)。使勁力綿綿不斷,就要在動作連貫協調、圓活的基礎上掌握運動規律。太極拳用力要求發自腰腿,運用於兩臂兩手,達於手指,動作起來,以腰為樞紐,周身完整一氣。凡是腰部的旋轉和腿的屈伸、腳的外擺內扣,都要與身體重心的移動配合一致,兩臂運轉也要在腰部旋轉帶動下進行。呼吸自然:太極拳要求呼吸深長細勻,通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