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大學聯考>

2017年大學聯考語文論述類文字閱讀題及答案

大學聯考 閱讀(1.54W)

臨近2017年大學聯考了,同學們複習得怎麼樣了,本站小編特蒐集以下兩篇閱讀理解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複習有幫助!

2017年大學聯考語文論述類文字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是對精神的重新整理

白龍

真正熱愛閱讀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從收本中獲得的巨大愉悅,足以讓人廢寢忘食。一個角落、一本書,就能築起一個完整而繽紛的世界。這也是閱讀有別於其他文娛活動的根本特徵,即它是不依賴其他感官的、高度個人化的精神活動。通過閱讀,我們最終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並在這種周行而不殆的智識訓練中使精神日益豐富。在這個意義上,閱讀乃是每日必須進行的精神重新整理。在一次次的重新整理中,勤於閱讀的人將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著豐富心靈層次、心智成熟的現代人。

古人講“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這並不僅僅在講旁觀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讀書就會讓靈性蒙塵。那些帶著墨香的書頁在你指尖嘩嘩流淌,或記載著高深玄妙的思想,或傳遞著歷史深處的資訊,在你的腦海中排列為奇妙而華美的文字城堡。我們手捧書本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教育、自我昇華的過程。我們在閱讀中將重新發現自己,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義。

如果說和他人相處是一項必備的社會能力,那麼與自己相處則體現一種可貴的精神定力。太多人習慣了眾聲喧譁,卻無法和自己平靜地相處片刻。只有閱讀才能給人這種能力。我們在閱讀中學著和自己對話,正如我們在終極的意義上獨自面對人生一樣。在某種意義上,閱讀是對庸常生活的救贖,讓我們得以暫時跳脫出瑣碎的眼前之事,對永恆之物進行片刻的凝望。而這,正是精神人格養成的過程。

閱讀也是為了和這個世界更好相處。我們提倡閱讀,並非為了閉門不出、與世隔絕。閱讀不是為了逃避世界,而是為了更好地擁抱世界、熱愛他人。從閱讀中,我們不僅在與高尚人物的靈魂對話,更能見識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遼闊的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不僅包括人類已知的歷史空間,也包括歷代經典作家們營造的精神空間。通過這種思接千載、神遊八荒的精神活動,我們將學會謙卑,也將變得柔和、平淡;學著更深地理解他人與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這個世界上的諸種缺陷與不足。

閱讀是一項幾乎沒有門檻的活動,人人都可領略文字之美;閱讀又是一項由淺入深的精神歷練,需要持之以恆才能登堂入室、窺其堂奧。這個世界需要書籍的火種來點亮,而一個追求內心豐富的人,也總有賴於閱讀帶來的精神重新整理。

⑴下列對文章中“重新整理”一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 闡明瞭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昇華,達到內心豐富。

B ,是學會與自己相處,在智識訓練中重新發現自己,使精神日益豐富的過程。

C, 是對庸常生活的解救,對永恆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進精神人格的養成。

D ,能見識到另一個世界:包括人類已知的歷史空間和經典所營造的精神空間。

答案:A(“要求自我教育、自我昇華,達到內心豐富”表述不全面。第一段“在這個意義上,閱讀乃是每日必須進行的精神重新整理。在一次次的重新整理中,勤於閱讀的人將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著豐富心靈層次、心智成熟的現代人。”而在文章最後三段又有具體解說,“而這,正是精神人格養成的過程”“我們將學會謙卑,也將變得柔和、平淡;學著更深地理解他人與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這個世界上的諸種缺陷與不足。”)

⑵文章說:“閱讀乃是每日必須進行的精神重新整理。”“每日”強調的是什麼?請談談你的理解。(2分)

答案:“每日”強調的是閱讀要勤,不要間斷,要持之以恆,以達到“日新”。

⑶請簡述文章的論述思路。(4分)

答案:文章開篇指出了閱讀對於精神重新整理的意義;接著從白己和世界兩個角度,具體闡述閱讀對於養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積極作用;最後強調只有持之以恆地“重新整理”,才能成為心靈豐富、心智成熟的人。

  羅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發生源自一種人類的崇拜心理,無論是對神祕力的崇拜,對神的崇拜,或者對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龕裡,把英雄像放在廣場的高偉基座上,都表示這一種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與英雄的形象具體化。他的創作是社會交給他的任務。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雖然有相當的自由,可以發揮個人才華,但是無論在內容上,在形式上,還要首先服從一個社會群體意識長期約定俗成的要求。有時,我們在廟宇裝飾、紀念碑細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寫,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帶的配曲。

羅丹的出現,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變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約束打破。他不從傳統的規格、觀眾的期待去考慮構思,他以雕刻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作為創造的出發點。雕刻首先是一座藝術品,有其豐富的內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後取得它的社會意義。所以他的作品呈現的時候,一般觀眾,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驚駭,繼之以憤怒、嘲諷,而終於接受、欣賞。他一生的作品,從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銅時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諾亞第十五》都受到這樣的遭遇,只不過引起的波瀾大小不同而已。

欣賞羅丹畢生的作品,我們也就鳥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從嬰孩到青春,從成熟到衰老,人間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愛和欲,哭和笑,奮起和疲憊,信念的甦醒,絕望的呼訴……都寫在肉體上。

他說“忠於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體已經開始扭曲,破裂;他說“尊重傳統”,然而他已經把雕刻從紀念碑功能中游離出來。他所做的不是凱旋門,而是“地獄之門”。這是一大轉變。凱旋門歌頌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而“地獄之門”上沒有英雄。“地獄之門”其實也可以稱作“人間之門”,而羅丹所描述的人間固然有鮮美和酣醉,但也瀰漫陰影和苦難,煩憂和悲痛,奮起和隕落。羅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諸影,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語言。在羅丹手中,塑泥變成聽話的工具,從此,在他之後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膽地改造人體,更自由地探索嘗試,更痛快地設計想象世界中詭奇的形象。現代雕刻從此可能。

說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為雕刻本身取得意義;說他的雕刻破壞雕刻的定義,已經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為雕刻不僅具有堅實的三度實體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詩,侵入哲學。說在他的作品裡,我們看見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說在他的`作品裡,我們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瀾中浮現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殼又一次誕生。

他說:“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做一個人。”每天有那麼多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從世界的各個角落來到巴黎羅丹美術館,在他的雕像之間徘徊,沉思,因為那些青銅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話說,“開向生命的窗子”。

16.請簡要概述第一段的論述層次。(6分)

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發生源自人類的崇拜心理,接著論述雕刻家的創作要服從於約定俗成的社會要求,最後補充說明雕刻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只是配曲。

解析:第一段的層次是相當明晰的。首先提出一個觀點——“雕刻的發生源自一種人類的崇拜心理”,而後就是對其進行論證,這是第一層;接著又提出一個觀點——“他的創作是社會交給他的任務”,並對其進行“果”的推論;最後一句則與上文沒有多大關係,似是另提一種現象,即是一種補充說明了。

17.羅丹給雕刻帶來的“根本性的變革冶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6分)

答案:在雕刻觀念上,羅丹是以雕刻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為出發點進行創作;在雕刻內容上,羅丹的雕刻體現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段,大膽改造人體,恣意表現生命,自由表達想象中的詭奇形象。

解析:“根本性的變革”主要在第2至第4段中,其中有作者的觀點、概括、評價、總結語,如第2段中的“他把……打破,不從……,他以……”,把握住重心,則是“他以……”,這便是關鍵句了,也是此段的觀點,然後再進行一下概括——這句話是從什麼方面來說的?原是“雕刻理念”。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地解答。

18.請結合文章,闡釋文末“開向生命的窗子”的內涵。(6分)

答案:雕刻開啟了以生命為表現內容的歷史;雕刻成為人們思考生命的載體;雕刻呈現了羅丹對生命的思考與想象;雕刻帶給藝術家們以創作的啟示。

解析:理解句子的內涵,首先要理解這句話出現的前提,接著是產生這句話(結果)的根源,最後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