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質量管理>

試論如何加強審計業務各環節審計質量管理講話稿範文

質量管理 閱讀(3.28W)

國家審計對審計質量管理歷來關注和重視。提高審計質量、控制審計風險、推進審計隊伍整體素質提升、實現審計工作效益最大化是審計質量管理追求的目標,這一目標也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控制風險和審計效益最大化兩個方面。本文試圖圍繞審計質量管理目標,對審計業務各環節的審計質量管理進行探討,所述觀點出自自身審計實踐的經驗總結,遇有以偏概全或不當之處,供探討乃至批判。

試論如何加強審計業務各環節審計質量管理講話稿範文

一、審計準備階段的審計質量管理

(一)審前調查具有現實意義,不可偏廢。新的國家審計準則沒有“審前調查”字樣,取而代之的是“調查瞭解”,無論稱謂如何變化,審前調查始終是客觀存在的。這裡的審前調查含兩個時間段,一是審計立項前,二是實施審計前。前者為制訂審計計劃、進行審計立項作準備,後者為編制審計方案、開展現場審計作準備。充分、詳實的審前調查至少可以起到兩個作用:一是使審計機關的審計計劃更具科學性,審計立項更能貼近各級政府中心工作,服務大局,例如:我局每年年初都要向全市各級部門、單位廣泛徵求審計立項的意見和建議,並根據反饋結果確定審計計劃,取得良好社會效益;二是確保審計方案貼合被審計單位(地區)實際,更具指導性。無論哪個階段的審前調查,都是為審計需求、審計關注、審計工作方向、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等蒐集資訊,可以避免使審計機關、審計組陷入閉門造車、盲人摸象、甚至費力不討好的境況。由此可見,深入細緻的審前調查為高質量的審計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用審計方案統領和導航審計實施工作。這裡所指審計方案是審計工作方案和審計實施方案的統稱。我們認為審計方案的質量控制應該是審計質量管理的三大重點之一(另外兩個是審計底稿和審計報告)。當前,審計方案編制中存在的問題可謂老生常談,諸如:千篇一律、逆程式、先審計後調整,等等,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審計方案缺乏“指導性”。良好的審計方案應該統領整個審計實施工作,起到導航作用,能夠指引審計工作沿著設定的目標和方向前進。總結實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審計方案的制定和執行工作:

一是要有詳盡的、現實的制度來控制審計方案質量。審計實踐中要切實貫徹“以檢查審計方案執行情況來衡量、判斷審計工作質量”這一原則。當然,制度應該是細化的、可操作的、具有約束力的,不應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或單純的應付形式。

二是要堅持對重大審計專案的審計方案進行集體研究,甚至可以象去年地方政府債務審計那樣將具有重大影響審計專案的審計方案上報決策層。這是對審計質量進行事前控制的一項有效方法和手段。我局近幾年對所有重大專案的審計工作方案、部分大型專案的審計實施方案全部拿到局審委會研究討論,這種做法對指導審計工作、提高審計質量、擴大審計影響、鍛鍊審計人員等均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是嘗試建立審計實施方案的分類控制方式。審計實施方案的千篇一律,實際上有其合理性因素,例如:已經常態化的預算執行審計、對某一部門的例行年度審計等等。審計機關可以對審計實施方案的'質量控制採取疏堵結合的辦法,即區分情況、分類控制:常態化專業審計,採用出具固定模板模式;年度例行審計,採用“借鑑以往加整合新目標”方式;簡單專案審計,運用簡易實施方案形式;上述之外的審計專案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方式。

(三)選擇具備勝任能力的審計人員並切實做好培訓工作。審計人員是審計工作的實踐者,審計質量的高低與審計人員是否具備勝任能力息息相關。現實中,因客觀條件限制,審計人員業務能力與審計工作要求相比往往存在差距,這一點在地方審計機關更為突出。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工作經驗、職業素養、乃至社會經驗等等,都可能影響到審計質量的高低。因此,選擇具備勝任能力的審計人員,應該是審計準備階段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之一。此外,對確定後的審計人員也要進行必要的專業培訓,包括基本的會計制度、財務制度、相應的法律法規等等,這些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最能發揮以小見大的作用,也最能檢驗審計人員的基本功底如何。

二、審計實施階段的審計質量管理

(一)確立審計工作底稿在審計實施階段的中心地位,提高編制質量。如前所述,我們認為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質量管理的三大重點之一,它是連線現場取證與審計報告的紐帶和關鍵要件。判斷一個專案是否嚴格執行了審計方案、審計取證是否真實完整、審計報告是否結論準確,其原始軌跡和重要載體就是審計工作底稿。當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質量:

一是堅持審計底稿對審計事項的全覆蓋,注重完整性。新的國家審計準則規定:“審計人員對審計實施方案確定的每一審計事項,均應當編制審計工作底稿”,但是,實際執行中仍然發文祕家園整理www.現有個別審計專案只對發現問題編制底稿,或者對未發現問題的事項“描述一兩句”、應付了事。這些問題實際上是以往舊弊的延續,很不嚴謹。全面而嚴格地推行審計底稿對審計確定事項的完整性反映應徹底地貫徹到審計一線。

二是提高審計底稿表述質量,強調規範性。審計底稿的核心內容是審計過程和審計結論。實際執行中,審計結論部分表述情況良好,但審計過程部分的表述極為簡單,有的甚至一句話概括,審計準則規定的“主要步驟和方法“、“取得的審計證據的名稱和來源”等幾乎沒有提及。為防止類似問題的發生,我們應對此予以規範,當前可以用模板形式限定審計過程的表述,例如:可以設定“執行了什麼步驟?採取了什麼方法?取得了哪些證據?來源於哪些載體?涉及哪些人和物?經過哪些思考和求證?”等等儘量詳細的問題,迫使審計人員進行回答,直至取得圓滿的審計過程描述結果。

三是強化審計取證對審計底稿的證據支撐,確保充分性。充分性是審計證據的兩大要素之一。當前審計證據對審計底稿結論的充分性支援還存在不足,面對審計底稿時,往往審計人員說的比我們看到的多,存在審計風險。隨著審計公開步伐的加大,審計機關的謹慎性選擇將抬升,審計底稿對審計取證的要求不應是“寧缺勿濫”,而應是“寧多勿少”,審計取證的充分性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審計風險發生的概率。

(二)恰當把握審計過程中的三個重要角色定位,做好分工合作。

審計機關的分管領導、審計組組長、審計主審是審計專案執行過程中的三個重要角色,三者之間如何定位、怎樣分工合作對加強審計質量管理意義重大。

作為分管領導應該成為審計組的主心骨、“排雷”者,關鍵時刻能夠排除干擾,創造良好的審計工作外部環境。實際上,我們提倡分管領導儘量減少參與審計一線工作,給予審計組更大的發揮空間,但是,遇到以下三種情況分管領導應及時跟進、掃清障礙:一是被審計單位特別是來自其領導層的牴觸、拖延、有形或無形阻力;二是審計組因合理原因與被審計單位發生摩擦,矛盾激化;三是審計取證需要涉及非被審計單位或更高層次的其他部門、單位及領導者等。

作為審計組長應該成為指揮者、協調員,既要靠前指揮、擅長指導,又要善於溝通、掌握好尺度。審計準則規定,審計組實行審計組長負責制,其職責涵蓋了組織、督導、稽核、配置資源等眾多方面。審計組長位置如此重要,決定其不宜衝在最前面,而要展現其指揮能力、綜合協調能力,有時要適當講究“軟硬”哲學。審計工作既要鬥爭,也要有所妥協。除原則問題外,把握尺度、尊重並維護被審計單位合法權益、溝通並聽取其意見、處理好與被審計單位的關係,這些做法有利於審計質量的提高、有利於審計風險的控制,這一點上,審計組長擔負重大使命。

作為審計主審應該成為鋒線尖兵、全能戰士,始終做到服從指揮、衝鋒一線、敢於碰硬、攻堅克難。目前,由於審計組長大多由部門領導擔任,很多情況下難以做到聚精會神、全力以赴,由此審計主審的地位和作用得以突顯,甚至決定到審計專案的成敗,這一點在地方審計機關尤為明顯。合格的審計主審應該是“苦活累活一肩挑,大事小事想周到,審計經驗要豐富,專業技能比較牢”。審計機關應當有計劃、有側重地培養和鍛鍊審計人員,儲備一支合格的審計主審隊伍。同時,要培養他們服從指揮、敢於碰硬、攻堅克難的作風和品質。

(三)以敏稅的洞察力積極尋找賬外線索。賬外線索的尋找需要審計人員具備敏稅的洞察力,要善於從平常的文字載體、業務資訊、調查問卷、雙方談話等方面發現蛛絲馬跡,閃亮思想的火花。總結審計實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賬外線索:一是查工作總結,發現賬外重大事項;二是查班子會議紀要(記錄),掌握重大決策;三是查收發文記錄,收集經濟業務檔案;四是查各級檢查結果檔案,掌握業已存在的違規問題;五是查經濟合同,發現是否有不入賬的經濟事項;六是查公章登記簿,查詢以單位名義出具的紙質文書;七是與班子成員、關鍵崗位人員等進行一對一談話,瞭解內部資訊;八是發動群眾,接受舉報,等等。

(四)合理選擇和確定延伸審計物件,最大限度還原事項原貌。有些事項如果單純停留在被審計單位範疇,幾乎不會發現任何問題,這時就需要發揮延伸審計的優勢。以金融審計為例:“從賬戶入手、一查到底”的審計思路一直屢試不爽,其根本原因就是審計機關充分運用了延伸審計的手段去還原事項的原貌。審計組應該對那些資金額度大、社會熱點聚集、群眾反映強烈、經驗判斷疑點多的審計事項進行延伸審計,通過延伸審計儘量掌握更多、更準確、更詳實的資訊,為最終做出審計結論奠定基礎。事實證明,準確而適當的延伸審計對於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貢獻不小。

三、審計報告階段的審計質量管理

(一)妥善處理審計問題的取捨,樹立成果意識、風險意識,保持審計報告(徵求意見稿)的原汁原味。審計實踐中,審計組現場審計結束後討論形成審計報告(徵求意見稿)時,由於各種原因會出現審計查出問題的取捨現象,例如:審計組認為不重要的或被審計單位已經在審計過程中糾正的事項、主管領導提出的某些敏感問題、地方審計機關領導層確認某些關係地方政府利益的問題,等等,與這些不納入審計報告(徵求意見稿)的問題相對應的審計工作記錄和取證資料等通常不會納入審計檔案且不予保留。以上事項,如果發生審計風險,無法查證工作情況,也無法分清和追究責任。面對這一狀況,審計機關應當把好審計專案的質量關、風險關,保護審計人員的工作成就感和積極性,並把保持審計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原貌作為審計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保持審計報告(徵求意見稿)的“原汁原味”。

首先,應建立對未納入審計報告問題的稽核簽署制度。審計組決定不列入報告的問題或重要事項,應在審計組業務會議集體討論時形成會議記錄;主管領導提出問題不納入報告意見時,亦應填表並簽署意見;審計機關集體會議研究決定問題不納入報告時,由審計組負責填表,連同會議記錄一併交由會議主持人簽署意見。

其次,應建立對未納入審計報告問題的歸檔備查制度。未列入審計報告的相關紙質文書及審計證據、審委會會議記錄等應當納入各審計專案檔案的備查類;審委會委員應當在討論的每個報告上籤署意見並上傳至OA,法制處應當催促監督,並將所有參會委員簽署意見儲存電子記錄;法制處應當在專案審理和檔案檢查中注重檢查電子版的審計報告(徵求意見稿)、審計報告(結論稿)等審計文書是否帶有修改痕跡,未納入審計報告問題的審計證據是否完整。

(二)堅持審計報告的集體討論制度,追求產出高質量的審計報告。如前講過,審計報告是審計質量管理的三大重點之一。這是因為審計報告是審計查證結果的綜合結論,是對被審計單位、被審計事項進行監督、鑑證和評價的最終產品,審計機關以審計報告為重要成果並承擔全部責任。審計報告的重要地位決定其產出應該是審計機關集體智慧的結晶。目前,地方審計機關大多建立了審計報告的集體研究討論制度,即審委會制度。這項做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審計風險、凝聚集體智慧、提高審計質量,我們必須一以貫之地予以堅持。

國家審計準則對審計報告的基本要求是“內容完整、事實清楚、結論正確、用詞恰當、格式規範”。筆者認為,隨著審計公開步伐的加大,審計報告除了滿足上述要求外,“讓大多數人能夠看得懂”將成為其發展方向。審計報告的語言將更加通俗、專業術語將逐漸減少、規範化用語與通俗化(包括口語化)描述並存,審計報告反映的內容也將更加貼近政府中心工作、社會熱點、乃至百姓生活。

(三)加大審計公開力度,做好審計成果的綜合利用。我國的國家審計經過近十年的審計公開歷程,取得了不小成績,併為審計機關帶來了較大的綜合效益。國家審計應進一步加大審計公開的力度,確保審計工作的陽光化、透明化。筆者在《國家審計和國家治理》的課題研究中曾經提出我國國家審計在審計公開方面的五項工作:一是加強審計成果綜合利用和審計宣傳,引起黨委、人大、政府以及社會的廣泛重視與關注,進一步擴大審計報告發送範圍;二是面向社會公開審計專案計劃,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三是繼續推進審計公告制度,包括審中的適時公告、審計結果公告、重大案件查處情況公告等,而且堅持做到能公開的全部公開;四是邀請社會人士、民主人士監督審計工作,主動加壓,推動審計工作質量提升;五是面向公眾郵寄審計報告、定期集中出版審計報告、設定網站公佈審計報告,實行多樣化的國家審計產品產出模式。除上述審計公開外,審計機關應注重運用審計資訊、審計要情專報等多種形式提煉、昇華、擴充套件審計成果,做好審計成果的綜合利用工作,推動審計工作向更高層次、更深階段邁進。

四、審計後續階段的審計質量管理

(一)持續跟蹤審計整改情況,狠抓審計結果落實。跟蹤審計整改情況是審計後續階段的一項重要工作。審計機關查出問題不是目的,目的是督促被審計單位(地區)堵塞漏洞、完善制度、糾正問題、整改落實。“查得出、改得好、出制度、降風險”是高質量的審計專案具備的基本要素。我局近幾年審計整改的跟蹤力度很大,不但成立了專職檢查審計結論執行情況的督察審計處,而且建立了審計組和督察處雙重跟蹤檢查制度,並每年向政府專題上報審計督察結果報告。審計督察工作加大了審計結論的執行力度,擴大了審計影響,提高了審計威信,取得了審計綜合效益,應該在今後的實踐工作中不斷加強。

(二)定期交流審計經驗,建立審計專案工作總結制度。審計人員應善於從審計實踐中吸取經驗、總結教訓、促進自身業務能力的提高。審計專案結束後,審計組有必要相互學習、交流、討論,每位審計人員都應結合自身的審計事項對獲得經驗、存在不足、努力方向、今後計劃等暢所欲言,這樣,對個人和全域性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審計機關可以嘗試建立審計專案的個人工作總結制度,每位審計人員都應對上述交流、學習的內容進行書面總結,達到“完成一個專案、總結一份經驗、增長一分能力”的目的。

(三)推動審計實踐向審計理論轉化。審計理論是提高審計質量管理的有力武器,特別是來源於審計實踐的審計理論對審計質量管理工作更具現實指導意義。我們應鼓勵審計人員將審計實踐中需要關注的審計風險點、有效的風險控制手段、相對成熟的質量管理措施,等等,系統地加以總結、概括,並提升到審計理論層面,力爭經過全體審計人員的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審計質量管理理論水平邁上新臺階,反過來指導和推進審計實踐中審計質量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