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基礎知識大全

物流管理 閱讀(3.24W)

物流(logistics),供應鏈活動的一部分,是為了滿足客戶需要而對商品、服務以及相關資訊從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動和儲存進行的規劃、實施與控制的過程。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經濟地理學(二級學科)

物流管理基礎知識大全

物流(logistics)是指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和裝置,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準確的、及時的、安全的、保質保量的、門到門的合理化服務模式和先進的服務流程。物流是隨商品生產的出現而出現,隨商品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所以物流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的經濟活動。

  解釋一

物流是指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和裝置,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準確的、及時的、安全的、保質保量的、門到門的合理化服務模式和先進的服務流程。這是牛魚龍物流事務所對物流定義的專業的解釋。

物流構成:商品的運輸、配送、倉儲、包裝、搬運裝卸、流通加工,以及相關的物流資訊等環節。

物流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使用者服務、需求預測、定單處理、配送、存貨控制、運輸、倉庫管理、工廠和倉庫的佈局與選址、搬運裝卸、採購、包裝、情報資訊。

  解釋二

在我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的定義中指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資訊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

  解釋三

物流中的“物”是物質資料世界中同時具備物質實體特點和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質資料。“流”是物理性運動,這種運動有其限定的含義,就是以地球為參照系,相對於地球而發生的物理性運動,稱之為"位移"。流的範圍可以是地理性的大範圍,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環境中的微觀運動,小範圍位移。“物”和“流”的組合,是一種建立在自然運動基礎上的高階的運動形式。其互相聯絡是在經濟目的和實物之間,在軍事目的和實物之間,甚至在某種社會目的和實物之間,尋找運動的規律。因此,物流不僅是上述限定條件下的“物”和“流”的組合,而更重要在於,是限定於軍事、經濟、社會條件下的組合,是從軍事、經濟、社會角度來觀察物的運輸,達到某種軍事、經濟、社會的要求。

物流管理的基本內容

物流管理的劃分有以下分類標準:

  一、巨集觀物流與微觀物流

巨集觀物流是指社會再生產總體的物流活動,是從社會再生產總體的角度來認識和研究物流活動。巨集觀物流主要研究社會再生產過程物流活動的執行規律以及物流活動的總體行為。

微觀物流是指消費者、生產者企業所從事的實際的、具體的物流活動。在整個物流活動過程中,微觀物流僅涉及系統中的一個區域性、一個環節或一個地區。

  二、社會物流和企業物流

社會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戶的以整個社會為範疇,以面向社會為目的的物流。這種物流的社會性很強,經常是由專業的物流承擔者來完成。

企業物流是從企業角度上研究與之有關的物流活動,是具體的、微觀的物流活動的典型領域,它由企業生產物流、企業供應物流、企業銷售物流、企業回收物流、企業廢棄物物流幾部分組成。

  三、國際物流和區域物流

國際物流是指當生產和消費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獨立進行的情況下,為了克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而對物資(貨物)所進行的物理性移動的一項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因此,國際物流是不同國家之間的物流,這種物流是國際間貿易的一個必然組成部分,各國之間的相互貿易最終通過國際物流來實現。國際物流是現代物流系統中重要的物流領域,近十幾年有很大發展,也是一種新的物流形態。

區域物流是相對於國際物流而言的概念,指一個國家範圍之內的物流,如一個城市的物流,一個經濟區域的物流均屬於區域物流。

  四、一般物流和特殊物流

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動的共同點和一般性,物流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涉及全社會的廣泛性,因此物流系統的建立及物流活動的開展必須有普遍的適用性。

特殊物流是指在遵循一般物流規律基礎上,帶有制約因素的特殊應用領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勞動物件、特殊機械裝備特點的物流。

物流管理的原則

  (一)物流管理的總原則——物流合理化

物流管理的具體原則很多,但最根本的指導原則是保證物流合理化的實現。所謂物流合理化,就是對物流裝置配置和物流活動組織進行調整改進,實現物流系統整體優化的過程。它具體表現在兼顧成本與服務上,即以儘可能低的物流成本,獲得可以接受的物流服務,或以可以接受的物流成本達到儘可能高的服務水平。

  (二)物流合理化的基本思想

物流活動各種成本之間經常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物流合理化的一個基本的思想就是“均衡”的思想,從物流總成本的角度權衡得失。不求極限,但求均衡,均衡早就合理。

  (三)物流管理面臨的新挑戰

今年來,很多先進的資訊科技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物流行業的鉅變。我們不能再以傳統的觀念來認識資訊時代的物流,物流也不再是物流功能的簡單組合運作,它現在已是一個網的概念。加強連通物流結點的效率,加強系統的管理效率已成為整個物流產業面臨的關鍵問題。

物流資訊化管理的四個層次

第一層是基礎技術層。包括基礎網路架構,OA辦公自動化,財務管理,資訊的採集條形碼、RFID,GPS技術等等。

第二層是運作執行層。包括倉儲管理(WMS)、運輸管理(TMS)、流程管理(PM)與事件管理(EM)等應用系統。

第三層是計劃協同層。包括供應鏈計劃(Supply Chain Management)和網路設計(Network Design)、需求計劃(Demand Planning)和高階計劃/高階排程(AP/AS)、以及B2B業務整合(協同)應用等。

第四層是戰略決策層。在這一層並沒有太多的軟體系統可以幫助領導者決定企業的戰略方向,尋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決定企業採取何種競爭、發展策略。領導者的思路大概是最好的系統。供應鏈資訊化的四個層次和供應鏈管理的戰略、計劃、執行是相對應的。

  目的

實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儘可能最低的總成本條件下實現既定的客戶服務水平,即尋求服務優勢和成本優勢的一種動態平衡,並由此創造企業在競爭中的戰略優勢。根據這個目標,物流管理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把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數量和合適的價格在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地點提供給客戶。

物流管理強調運用系統方法解決問題。現代物流通常被認為是由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送和資訊諸環節構成。各環節原本都有各自的功能、利益和觀念。系統方法就是利用現代管理方法和現代技術,使各個環節共享總體資訊,把所有環節作為一個一體化的系統來進行組織和管理,以使系統能夠在儘可能低的總成本條件下,提供有競爭優勢的客戶服務。系統方法認為,系統的效益並不是它們各個區域性環節效益的簡單相加。系統方法意味著,對於出現的某一個方面的問題,要對全部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評價。從這一思想出發,物流系統並不簡單地追求在各個環節上各自的最低成本,因為物流各環節的效益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傾向,存在著交替易損的關係。比如過分強調包裝材料的節約,就可能因其易於破損造成運輸和裝卸費用的上升。因此,系統方法強調要進行總成本分析,以及避免次佳效應和成本權衡應用的分析,以達到總成本最低,同時滿足既定的客戶服務水平的目的。

作用

為什麼物流管理與企業競爭力有關

先看一組資料:(1)物流成本佔總成本的36%, 生產成本只有13%;(2)物流時間為84%,而加工製造時間僅為12%;(3)資金週轉率僅為1.9%;(4)全社會物流費用佔GDP的18.1%,如果物流費用降為15%, 我們可節約每年9000多億,相當於3個成都市的GDP(根據2008年資料)

再看物流管理對資金週轉率的影響:資金週轉率=年銷售額/(庫存成本+固定資產),庫存成本越大,資金週轉率越小,我國資金週轉率為1.9次,海爾為15次(3萬億資金就相當如45萬億元),日本製造業為15-18次,美國流通業為20-30次。

物流管理可以達到的目標

供應鏈可以耗費中國企業高達29%的運營成本。而通過物流管理和供應鏈優化,可以達到以下目標:(1)原材料採購成本將減少7%~11%;(2)整個供應鏈的庫存將下降15%~30%;(3)運輸成本將下降3%~15%;(4)整個供應鏈的運作費用將下降15%~25%;

  物流管理經典案例

海爾集團剝離物流資產成立海爾物流,從1999年開始創新了一套現代物流管理模式,興建了現代化的立體自動化倉庫,構築了將物流、商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為一體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使呆滯物資降低73.8%,倉庫面積減少50%,庫存資金減少67%。

億博物流諮詢公司成功演繹錦鑫物流,將原有屬於四川省物資集團、煤炭集團、華西集團、商業集團等四家省屬公司所屬物流資(產)源以股份制方式整合改制重組成大型國有省屬物流企業,通過物流管理和供應鏈優化,極大地提高了錦鑫物流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物流管理提升核心競爭力

事實與實踐已經證明,由於物流能夠大幅度降低企業的總成本,加快企業資金週轉,減少庫存積壓,促進利潤率上升,從而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國際上普遍把物流稱為“降低成本的最後邊界”,排在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後的“第三利潤源泉”,是企業整體利潤的最大源泉。所以,各國的企業才越來越重視物流,逐漸把企業的物流管理當作一個戰略新視角,變為現代企業管理戰略中的一個新的著眼點,通過制定各種物流戰略,從物流這一巨大的利潤空間去尋找出路,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發展經歷

物流管理的發展經歷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3個層次。物流管理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

隊輸送物資裝備所發展出來的儲運模式和技術。在戰後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界,並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運作效率,為企業贏得更多客戶。當時的物流管理主要針對企業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產出來後,如何快速而高效地經過配送中心把產品送達客戶,並儘可能維持最低的庫存量。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那時叫做實物配送管理協會,而加拿大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協會則叫做加拿大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在這個初級階段,物流管理只是在既定數量的成品生產出來後,被動地去迎合客戶需求,將產品運到客戶指定的地點,並在運輸的領域內去實現資源最優化使用,合理設定各配送中心的庫存量。準確地說,這個階段物流管理並未真正出現,有的只是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和庫存管理。物流經理的職位當時也不存在,有的只是運輸經理或倉庫經理。

現代意義上的物流管理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利用跨職能的流程管理的方式去觀察、分析和解決企業經營中的問題非常有效。通過分析物料從原材料運到工廠,流經生產線上每個工作站,產出成品,再運送到配送中心,最後交付給客戶的整個流通過程,企業可以消除很多看似高效率卻實際上降低了整體效率的區域性優化行為。因為每個職能部門都想盡可能地利用其產能,沒有留下任何富餘,一旦需求增加,則處處成為瓶頸,導致整個流程的中斷。又比如運輸部作為一個獨立的職能部門,總是想方設法降低其運輸成本,但若其因此而將一筆必須加快的訂單交付海運而不是空運,這雖然省下了運費,卻失去了客戶,導致整體的失利。所以傳統的垂直職能管理已不適應現代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而橫向的物流管理卻可以綜合管理每一個流程上的不同職能,以取得整體最優化的協同作用。

在這個階段,物流管理的範圍擴充套件到除運輸外的需求預測、採購、生產計劃、存貨管理、配送與客戶服務等,以系統化管理企業的運作,達到整體效益的最大化。高德拉特所著的《目標》一書風靡全球製造業界,其精髓就是從生產流程的角度來管理生產。相應地,美國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改名為美國物流管理協會,而加拿大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則在1992年改名為加拿大物流管理協會。

現代物流:現代物流不僅單純的考慮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貨物配送問題,而且還考慮從供應商到生產者對原材料的採購,以及生產者本身在產品製造過程中的運輸、保管和資訊等各個方面,全面地、綜合性地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的問題。因此,現代物流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目標,把製造、運輸、銷售等市場情況統一起來考慮的一種戰略措施。這與傳統物流把它僅看作是"後勤保障系統"和"銷售活動中起橋樑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廣度上又有了進一步的含義。

一個典型的製造企業,其需求預測、原材料採購和運輸環節通常叫做進向物流,原材料在工廠內部工序間的流通環節叫做生產物流,而配送與客戶服務環節叫做出向物流。物流管理的關鍵則是系統管理從原材料、在製品到成品的整個流程,以保證在最低的存貨條件下,物料暢通的買進、運入、加工、運出並交付到客戶手中。對於有著高效物流管理的企業的股東而言,這意味著以最少的資本做出最大的生意,產生最大的投資回報。

  主要內容

物流管理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對物流活動諸要素的'管理,包括運輸、儲存等環節的管理;對物流系統諸要素的管理,即對其中人、財、物、裝置、方法和資訊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對物流活動中具體職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計劃、質量、技術、經濟等職能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