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時間管理>

如何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時間

時間管理 閱讀(2.81W)

時間像一張網,投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時間是公平的,你交給它什麼,它就還你什麼。時間是土地,你的行動是播種,種什麼收穫什麼。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如何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時間的知識,歡迎閱讀。

如何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時間

  1掌握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

時間管理的物件不是時間,而是每時每刻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件,探索的是如何減少時間浪費,以便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標。時間管理的關鍵是把每一件事情都能夠控制得很好,合理有效地利用可以支配的時間。時間在使用過程中,確實存在著一些基本原則。如果我們掌握並遵循這些原則,就會使時間很好地為我們所用;如果不瞭解、不遵循這些原則就可能將時間浪費。

  (1)方便性原則

時間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節約時間,有效利用時間,不管採用什麼方法,使用什麼工具,都應該堅持把方便性作為第一原則,只有做到了方便,才能快捷、熟練、高效。如果採用的工具、方法過於複雜,或自己不熟練,只能浪費時間,得不償失。儘管我們進入了網路時代,但就時間管理的工具來講,傳統的筆和紙仍然是方便、快捷的;就時間管理的方法來講,制定一個簡單的日程表仍然是靈活、高效的。

  (2)80/20法則

20世紀初期,義大利經濟學家兼社會學家維弗利度·帕累託提出了“80/20法則”,即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佔少數(20%),而不重要的因子則佔多數(80%),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域性。將“80/20法則”用在時間管理上,就是20%的工作時間會帶來所有效益的80%。也就是說,處理最重要事務的20%的時間,將會帶來80%的成效;而如果將工作花費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就算花了80%的時間,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出色”地完成無關緊要的工作是最浪費時間的。所以,科學時間管理,不僅需要停止浪費時間的行為,更要有清楚的任務規劃和管理意識。在控制時間總量的前提下,把高效的時間用到高效的工作中,進而把20%的時間持續擴大化。

  (3)排出優先順序原則

我們的工作可以按照兩個維度劃分:一個是工作的緊急程度,另一個是重要程度。對四種不同性質的工作採用不同的策略。

緊急而且重要的工作:指處理危機性事件,完成有期限壓力的工作等。一般包括裝置出故障,產品質量出現問題,與客戶洽談業務等。對這類事一般都不能馬虎,必須花上整天的時間來處理,直到解決為止。

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包括遠景規劃、創新、人才培養、組織協調、鍛鍊身體等。這類事務看起來一點都不急迫,可以從容地去做,但卻是要下苦功夫、花大量精力去做的事。

緊急但不重要的工作:包括接聽電話,處理不速之客來訪等。只有在優先完成重要工作後,再來考慮這類事件。這類事務也需要趕快處理,但不宜花過多的時間。

不緊急也不重要的工作:包括可去可不去的應酬、冗長而無主題的會議等。

四種不同性質事件的表現形式及其影響和效果。

  (4)計劃性原則

做事要先有計劃,事先對時間進行全面規劃,以提高時間的有效利用,通過計劃獲得清楚的想法,以便採取清晰的行動。計劃可以按時間,也可以按照專案。計劃中時間間隔的長短,取決於時間在該專案中價值的大小。如果時間很緊迫,就要有更短的時間間隔。一個準備參加大學聯考的高三學生通常是按天做計劃的,一個正在考試的人是按分鐘做計劃的,一個百米比賽的人是按秒做計劃的。

  2克服時間碎片化

隨著智慧手機、手提電腦等電子裝置的普及,微信、微博、簡訊、郵件等成為人們隨時隨地進行溝通聯絡的手段。工作時間裡,我們收到越來越多的與工作無關的資訊,手機不停地響使得我們難以全身心地投入重要的工作,甚至時不時地看微信和郵件,生怕錯過什麼重要的資訊。生活中,出門離不開手機,在家離不開螢幕,各種手持裝置讓我們隨時隨地在回郵件,我們連睡覺都跟手機在一起。手機螢幕、電腦螢幕和電視螢幕,這三幕將我們的時間分割得越來越零碎,我們的注意力越來越難以集中。

2004年,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資訊學教授格洛里亞·馬克(Gloria Mark)帶著她的研究生在兩個美國的科技公司對那裡的員工做了1000個小時的觀察。他們發現,辦公室裡的員工平均每11分鐘就會被電話、電子郵件或同事打擾一次,而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早先的任務上則需要25分鐘之久。

神經科學家研究顯示,人們著迷於微信、微博,有種無法抑制的衝動去檢視最新訊息,這可能與大腦中的多巴胺有關。多巴胺是一種在大腦許多區域都會分泌的物質,它促使人們去尋找報償,它讓人們“想要”。有了網際網路,由多巴胺帶來的慾望能夠快速得到滿足。比如想要跟朋友說話,那就立即發一條微信給他,在半分鐘之內就得到了回覆,然後你就想要繼續回覆。這形成一種“想要”和“滿足”的迴圈,每一次滿足都帶來更多的慾望。電子裝置持續提供社交資訊,而我們不知道新的資訊在什麼時候到達,也不知道新的資訊是什麼,這是造成裝置令人成癮的最重要原因。

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對於一個想要有所成就的知識型員工來說,如何高效工作、合理利用時間、把時間花在“刀刃”上,不僅是生活在資訊社會所要面臨的技術性難題,也是必須具備的管理技能。而克服時間的碎片化是重中之重。以下是一些具體操作方法。

設定“安靜時間段”。結合自己的工作特點,每天設定一個或多個“安靜時間段”,這段時間裡不拿手機,不上網,不看電視。集中精神從事重要的工作,看書,思考;或者專心致志地與家人、同事交流、溝通。我們不能高估自己的自控力,物理隔離永遠是最簡單、最有效方法。

集中時間處理資訊。無論是手機中的微信、簡訊息,還是電腦中的郵件,很多是“不速之客”,用不著立刻、馬上去處理,可以空閒的時候再瀏覽、回覆,不會有什麼影響。不要成為資訊俘虜,也別幻想自己可以做到一心二用。即使我們在短時間內可以一邊看書一邊發微信,或是一邊接電話一邊處理手中的活兒,但差錯率非常高,常常需要返工。

批量處理事情。批量處理事情最適用於將那些需要時間不長的零碎工作放在一起做,分時間和空間兩種。現在打電話給客戶,就把明天安排的客戶的電話都找出來,集中打電話溝通,這是時間上的批量處理。把同一區域或附近區域的客戶,儘量集中在同一時間段拜訪,可以為你節約不少時間,這是空間上的批量處理。

利用零碎的時間。利用零碎的時間是個好習慣,是世界上很多成功者的習慣。一天中,我們有很多個零碎時間,如等電梯、等公交,上下班的路上等。調查發現,每天利用路上的時間學習,一年至少可以多出600小時。在零碎的空閒時間,不妨想想自己將要拜訪的客戶,想想自己的開場白,對自己的下一步工作做一下安排。

創造高效時間區。我們可以創造高效時間區,即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更多的事情。比如,平常上班的時候,比大家都早到半個小時,或者晚走半個小時,在這一段沒有人打擾你的時間裡靜心考慮一些事情。

建立高效率的環境。比如辦公桌上的物品,要根據自己的習慣擺放,如果你習慣用左手,那麼你的電話應該放在右邊,這樣你可以右手接電話,左手寫便條。每個人都要有物歸原位的習慣,這樣就不用花時間到處找東西,減少時間的浪費。

瘦身朋友圈。資訊時代,物理距離不再是人們交流的障礙。因此,我們的朋友圈不斷增大,需要聯絡的朋友越來越多。有國小同學、中學同學、大學同學,有以前的同事、現在的同事、客戶、供應商,有家人、鄰居、七大姑八大姨,有坐火車、乘飛機認識的,有吃飯、購物時邂逅的。生活和工作中沒有朋友不行,蓋洛普調查發現,保持持續高效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在工作上至少有一個好朋友。建立一段健康的友誼,可以是補充精力的豐富源泉。但過多的朋友必然會分散我們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管理本質上是精力管理。過多的朋友使得我們的身體、情感、思想和精神的能量被無情地濫用,如不能得到及時的恢復和補充,就會影響效率、激情和創造力,或者在很多地方只是蜻蜓點水,卻很少真正全身投入。

  3記錄、分析與改進

“忙”幾乎成為多數知識型員工共同的寫照。但有時候,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而忙,忙成為生活的本身。時間管理的本質是要能夠主動、有效地控制時間,讓時間為人服務,而不是整天追趕著時間的腳步,工作匆匆,生活也匆匆。

  (1)記錄時間

“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這是2014年很火的一句歌詞。知識型員工也需要問自己,時間去哪兒了?為什麼總是那麼忙亂?首先要記錄自己的時間。根據自己的情況將每天的時間分成若干段,可以1小時為一段,也可以2小時為一段。睡覺前或第二天將活動事項填入相應的時間段。如果可能,還可以記錄對活動事項的計劃用時、實際用時以及超時原因。

  (2)分析時間

一段時間後對記錄進行分析,時間的計劃性如何,是否經常超時,主要的時間用在什麼型別的活動上了,用在重要但不緊急工作上時間佔比,統計各類活動的頻次,等等。同時,分析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時間浪費。

因沒有制訂計劃而導致時間浪費。

因不好意思拒絕而導致時間浪費。

因拖延而導致時間浪費。

因不速之客的干擾而導致時間浪費。

因電話、微信、簡訊、郵件等的干擾而導致時間浪費。

因會議過多與過長而導致時間浪費。

因檔案資料雜亂無章而導致時間浪費。

因上下班交通而導致的時間浪費。

因應酬所導致的時間浪費。

因“事必躬親”而導致時間浪費。

因與他人缺乏溝通、協調而導致時間浪費。

由上司所導致的時間浪費。

  (3)改進時間管理

改進時間管理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是要有針對性。一般而言,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減少電話干擾。阻擋推銷、廣告類的電話;集中時間回覆電話,避免煲“電話粥”。

減少不速之客。客觀分析會談的必要性,有計劃地約人和接受來訪;事先設定會談時間,對會談內容有效控制,抓住關鍵內容。

減少無效會議。如果是自己決定召開的會議,要明確會議的目的、議題、預期效果,控制會議人數,保證會議不偏離主題;如果是參加上司或同事安排的會議,發言要簡明扼要。

提高計劃的有效性。養成凡事有計劃的習慣;按照緊迫性和重要性對工作進行劃分,制定工作的優先次序;每天預留20%時間來處理偶然事件或危機,總結突發事件的原因及處理方法,與同事或上司就工作內容、目標等達成一致。

有效授權。改變大包大攬的想法和做法;善於發揮下屬的特點和優勢;明確授權的標準、完成期限。

克服拖延。明確各自的職責和工作要求;確定工作的結點,制定進度檢查的方法、步驟;改進工作方法,力戒“完美主義”;減少干擾。

學會說不。明確工作原則,對於違背這些原則的人和事堅決拒絕;計劃好工作計劃和優先次序,主動行動;克服“老好人”思想和要面子心理。

避免檔案雜陳。在特定的時間整理、處理檔案,養成清理桌面、電腦的習慣;對檔案資料進行分類、標註。

  4把部分時間投資於未來

知識型員工需要把部分時間投資於未來,學習、總結、積累是典型的投資於未來的方式。一些人藉口忙,而忽略學習;一些人不善於利用業餘時間,將大好的時間用於沒完沒了的應酬和玩麻將上;一些人看到別人悠哉樂哉,自己也無所事事,殊不知別人可能學習累了才玩,或者在玩中思考。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經說過:“想知道一個人會有什麼成就,可以看他在晚上做什麼。如果能夠善用晚上7~10點鐘的人,他的成就將比一般人高出兩倍。”

在不影響當前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把部分時間投資於未來,將會保持收入的穩定、價值的不斷提升。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專案組設計的產品委託北京一家著名的企業加工生產。半年的時間,我負責現場技術服務和加工進度協調。其間,我與同一臺機床的兩名操作工人師傅經常在一起討論加工工藝,彼此之間很快熟悉起來。他們兩人同一個技校畢業,同一年進入企業,技術水平、操作熟練程度相當。不同的是一個下班後喜歡與朋友喝酒,一個業餘時間在上大學。時隔多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與他們再次見面,兩人有了很大的差別,一個仍然在開機床,一個通過業餘時間學習取得了大學文憑,當上了車間副主任,負責整個車間的生產排程等工作。我想,造成他們兩人之間差別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於是否把部分時間投資於未來。

總之,對知識型員工來說,要想有所成就,必須科學管理自己的時間。時間是創造、整合價值的基礎,正如德魯克所言,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絲毫沒有彈性,無法調節、無法儲存、無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