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生產管理>

生產管理規範化的特徵-生產管理如何才能做到規範化

生產管理 閱讀(7.34K)

生產管理的任務有:對客戶產品交付異常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通過生產組織工作,按照企業目標的要求,設定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算、物質技術條件和環境條件允許的生產系統;通過生產計劃工作,制定生產系統優化執行的方案;通過生產控制工作,及時有效地調節企業生產過程內外的各種關係,使生產系統的執行符合既定生產計劃的要求,實現預期生產的品種、質量、產量、出產期限和生產成本的目標。生產管理的目的就在於,做到投入少 、產出多,取得最佳經濟效益。而採用生產管理軟體的目的,則是提高企業生產管理的效率,有效管理生產過程的資訊,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生產管理規範化的特徵-生產管理如何才能做到規範化
  一、生產管理規範化的特徵

  1、計劃前瞻和準確性

生產管理規範化,計劃是前提。不論你是訂單式生產,還是預測式生產,事先都必須明確制訂周密的計劃、安排好均衡生產的進度。也不論你的企業是大是小,計劃周密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這裡要特別提醒做計劃的人,市場瞬息萬變、原材料價格波動不一,忽視了這一前提,計劃就失去了前瞻性,當然也不會有準確性。

做計劃的人還有一個錯誤常犯。那就是加工件計劃周密,可採標準件疏忽。總以為拿錢買的東西不用擔心生產不出來,結果往往導致生產受阻於標準件。這樣的計劃就不會有準確性。

  2、產品組裝的統一性

由於專業分工的緣故,往往出現同一產品不在同一場地生產。特別是品牌企業,已經做到了全球採購、全球生產、全球銷售。國內稍具規模的企業也不例外,生產基地好幾個。越是生產基地多的企業,其產品組裝越統一。問題往往出現在小企業,雖然只是在一間廠房生產,卻發現他們貼了不同的標籤,或是用了不同的包裝。由於企業經常更換協作商,每個協作商都要重新制版,每次印刷都不一樣。這種現象離規範化生產實在差得太遠。

  3、材料採購的及時性

這裡的材料採購是包括原材料、輔料、易耗品、標準件等生產必備品在內的,只不過原材料採購是大頭,前輩們習慣性稱呼而已。年輕的生管員,千萬不要望文生義哦。不少企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形:產品要包裝了,可就是缺幾個標準螺絲。就因為標準螺絲太容易買到,導致計劃考慮不到。當然也不排除,計劃人員做了而採購人員忘了。但從做計劃的角度來說,要盯住計劃是否落實。

  4、生產加工的專業性

現代工業的最大特徵就是專業分工。分工增加了生產效率,分工使規模擴張成為可能。分工也使個人的專業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要想做大(做強是下一步的`事),也必須走專業化之路。能發給專業廠生產的部件,儘量發外加工。不要只想著別人賺了你的加工費。其實你的廠房、裝置、人員工資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搞不好,你自己的生產成本可能還高過發外加工費。

  5、品質控制的標準性

並非由於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誕生,才有質量控制標準。恰恰相反,是由於有了質量控制標準,才產生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現在不少國內企業本末倒置。花筆錢搞一個質量論證書,就以為萬事大吉了。證書只是印在包裝上的廣告詞。這實在是可嘆可悲!

過去講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確實講過了頭。但是現在靠不切實際的廣告宣傳誤導消費者是不是太過分?那些不重視產品質量、不注意品牌建設的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受夠了苦頭吧?

分工協作,質量控制必須標準統一,並且絲毫不能放鬆。

  6、品牌維護的嚴肅性

請注意,不講“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不是不重視質量,而是因為人們對質量的要求更進了一層。人們不僅要求你的產品有質量,而且還要求你的產品是品牌。因為品牌既包含了品質超群,又涵蓋了服務超眾。之所以說質量不是企業的生命,是因為產品質量再好,在這樣一個商品經濟極其豐富的年代,你的服務不好,也是不會有人買你產品的。那種“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年代早已成為過去。未來社會,沒有品牌就意味著沒有市場。

  二、生產管理如何才能做到規範化

知道了規範化生產管理的特徵,按要求去做,基本上就行了。張國祥老師在此還是強調三點:

  1、分工專業化、協作一體化

要做到分工專業化、協作一體化,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與協作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判斷合作好壞的標準就是協作商有無抱怨。分工協作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我們知道發包方(發外加工單位)通常佔據主導地位,如果你以大欺小、強人所難,合作不會愉快,也不會長久。互利雙贏、多贏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違背主旋律的都是不和諧的聲音。讓協作商無抱怨,這就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2、投入最小化、回報最大化

沒有流程規範化和生產標準化作基礎,企業的成本管理、投資回報就沒有保證。人們往往一談到投入最小化,就是少花錢。須知,如果沒有相應的投入,又何來最大回報?企業投入必須在保證不低於盈虧平衡點的基礎上,儘量擴大投入,爭取規模效益。當然規模擴大又要與市場容量相吻合。也就是說投入不是越低越省錢,也不是越大越賺錢。把握其適度的唯一標準就是市場接受能力,或者說企業的市場營銷水平。

管理從來就不是說起生產談生產,說到營銷講營銷,而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方面相互聯絡,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規範化管理需要系統思考,建立完整的管理體系。

生產管理如果不與營銷管理相結合,結果不是產能過剩,就是生產不足。

  3、流程規範化、生產標準化

流程技術的產生就是生產分工所導致的。現代企業不論是否自覺或是不自覺地使用流程概念,實際工作中是一定存在流程的。要不然,哈默就不會使用“流程再造”一詞了。當然,張國祥老師不主張所有企業引進流程技術都用流程再造的概念,因為不少企業在實施流程管理技術之前,已經奠定了不錯的流程執行基礎。這類企業所需的就是優化和完善。

生產標準化應該沒有其它異議。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模化,就不可能無限複製的可能性,企業就只能停留在手工狀態。流程規範化是從管理上提高效率,生產標準化是從技術上擴大產量、保證質量。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