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培訓>供應鏈>

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怎麼創新

供應鏈 閱讀(1.63W)

近年來,憑藉著電子商務、大資料和雲端計算技術的不斷成熟,一些大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和電商平臺,積極向供應鏈的上下游延展業務,試圖分享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加速了網際網路供應鏈金融階段的全面到來。那麼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應該如何創新呢?

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怎麼創新

  一、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分析

供應鏈金融是在企業進行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上產生的,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只關注資訊流和物流,忽視了對資金流的管理,使得信用高、易獲得銀行貸款的核心企業與供應鏈中資信較差、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形成流動資金不平衡問題,並且由於核心企業通常會利用其強勢地位佔用一定的流動資金,使得中小企業資金的收支不能在同一時刻發生,從而產生資金缺口。供應鏈金融就是通過商業銀行的介入,利用核心企業的信用保障,將低成本的資金流引入到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中,解決其資金缺口問題,從而維持整個供應鏈資金的高效運轉。

(一)供應鏈金融1.0模式

供應鏈金融1.0模式即傳統供應鏈金融線下模式,1.0階段的“1+N”模式是指商業銀行圍繞核心企業,以核心企業的信用作為支援,為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其中,“1”代表核心企業,“N”代表產業鏈上下游眾多中小企業群體。這一概念最早由原深圳發展銀行(現平安銀行)在2003年提出。

鑑於長期的業務往來與合作,核心企業普遍對於上下游中小企業的實際經營及資信等情況相對了解。該模式的優勢在於商業銀行可以利用核心企業的風險把控,批量拓展與之相關的上下游企業,依託核心企業對這些上下游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此模式以商業銀行為主導,以核心企業為信用載體,主要通過應收賬款融資、存貨融資和預付賬款融資等形式實現,使得商業銀行能夠挖掘在傳統信用體系下無法拓展的中小型企業客戶。

但由於整個流程是基於線下的傳統模式,效率較低,且銀行出於風險控制的考慮,規模的擴張受到限制,另外該模式也沒有實現供應鏈金融所要求的資訊流共享,以及物流、資金流、商流的對接。

(二)供應鏈金融2.0模式

供應鏈金融2.0模式進入了供應鏈金融線上化的階段。通過技術手段對接供應鏈的上下游及各參與方,其中包括核心企業上下游中小企業、銀行、小貸公司等資金提供方、物流公司等,將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線上化,實時掌握供應鏈中企業經營情況,從而控制貸款的風險。2010年供應鏈金融2.0率先由原深圳發展銀行推出,該行與國內幾家大型物流公司合作,構建了線上資金流、資訊流、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將傳統供應鏈金融線上化。

供應鏈2.0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線下傳統業務的網路平臺的遷移,更重要的意義是實現了授權資訊共享與線上協同,供應鏈各方的效率得到迅速提高,同時為進一步提供適應於供應鏈的徵信、融資、結算、理財等風險管理手段與融資金融服務打下基礎。

然而這一階段的本質與1.0時代並沒有區別,在此階段供應鏈上的物流、商流、資金流等資訊資料只是初步實現了歸集和整合,核心貿易資料各自掌握在核心企業、物流企業或電商交易平臺等各方手中,很難形成綜合的大資料風險評估體系,對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等難以做到精準的評估。

(三)供應鏈金融3.0模式

供應鏈金融3.0模式也可稱為“網際網路供應鏈金融”,是通過網際網路技術的深度介入,打造一個綜合性的大服務平臺,代替核心企業“1”來給平臺上的中小企業“N”提供信用支撐,其中“1”代表服務於供應鏈的綜合服務平臺,兩端“N”分別代表上下游中小企業,以企業的自身交易為核心,不再需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來為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支援。

目前部分銀行已經進入了供應鏈金融3.0 時代,如2014 年7月,平安銀行在自身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基礎上推出“橙 e 網”,通過自建的電子商務雲服務平臺,與第三方物流、資訊平臺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定位為最適合產業鏈“熟客交易”的協作生態圈,整合平安集團優勢金融資源,為客戶提供供應鏈線上融資、線上支付、線上理財、線上保險等綜合金融服務。

該模式不再是傳統線下業務的簡單轉移,而是銀行將供應鏈企業採購、生產、交易、運輸倉儲等環節的行為資訊和相關資料在平臺上高度融合,拓展為圍繞中小企業自身交易的“N+N”模式,同時整合供應鏈各主體方,共同打造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

  二、銀行發展供應鏈金融存在問題

整體來看,由於技術手段、市場環境和監管環境等方面的原因,國內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還存在一系列階段性問題。

(一)產品結構趨同缺乏創新

自原深圳發展銀行在銀行業率先提出“供應鏈金融”品牌後,國內各家銀行也相繼進行了實踐不斷演繹發展,並積極向線上化推進,但整體來看,各家銀行產品範圍、服務內容等方面已趨同,在產品設計理念上並沒有絕對的領先優勢,缺乏創新和特點,區別僅在於是否能滿足供應鏈金融“短頻快”的業務要求,實現全流程風險實施控制。同時相對於大型商業銀行,中小商業銀行的供應鏈金融產品結構單一,產品系統不夠成熟,尚不能很好地滿足中小企業靈活多樣的需求,從而造成了客戶和利潤的流失。

(二)風險管理水平需不斷提高

供應鏈金融業務參與企業多、業務流程複雜,而且供應鏈上各個企業相互依存,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影響到整條供應鏈的正常執行。比如供應鏈中的共享資訊都是由各節點企業的內部資訊系統提取或整合的,出於利益方面原因,各節點企業可能會隱藏一些風險性資訊和涉及商業祕密的資訊,或是偽造資料等方式騙取銀行融資,產生道德風險。隨著供應鏈金融模式的不斷演進,越來越多新的風險點將暴露出來,這都是對銀行全流程風險控制手段的挑戰。

(三)資訊化管理程度偏低

國際上開展供應鏈金融的先進銀行已經實現信用證貿易下的銀行及買方單證統一處理、企業之間通過電子資訊化平臺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資料共享、資訊查詢、報告定製等服務,最大程度滿足了銀企雙方合作的自動化和便捷化,為銀行創新更多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提供了機會。反觀國內,大部分銀行金融資訊科技與國外存在不小差距,還不能真正實現資料資訊共享以及物流和資金流的有效對接,在單證、檔案傳輸、交易環節確認等環節的大量手工操作,這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大大降低了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效率,也增加了銀行操作風險隱患。

  三、銀行供應鏈金融創新的建議

(一)加強供應鏈金融業務產品創新

供應鏈金融進入3.0模式後,不僅實現了業務的`電子化運作,銀行和企業的有序性以及彼此間的協調性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提高,因此,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創新應以產品創新為主,深度挖掘“網際網路+”時代客戶需求的變化,通過創新供應鏈金融產品,為客戶創造新的金融供給。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進行流程的優化、資訊傳遞渠道的創新,從而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增強客戶粘性。

(二)搭建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

網際網路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對網際網路、物聯網、大資料等新技術的應用有著較高的要求,商業銀行可與大型電商平臺、物流企業強強聯合,打造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使銀行可以更加便捷地介入供應鏈的運營管理,多角度、多方面地觀測客戶資金動向並針對性地挖掘其金融需求。一方面,電商平臺對於大資料的處理能力以及資訊的整理研究技術已經基本成熟,商業銀行與電商平臺合作設定對於企業的資信評判標準等其他資料基本要求,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通過與物流企業的合作能夠對交易流程進行追蹤,實現資金流、商流、資訊流和物流的四流合一,有利於降低商業銀行的信貸成本。

(三)構建供應鏈金融服務生態圈

傳統供應鏈金融1.0和2.0模式,均以核心企業為重心,以融資服務為主的單一模式,在當前金融脫媒的情況下,核心企業的議價能力不斷增強,中小企業仍處於被動地位,由此,商業銀行應在升級為線上化模式的基礎上繼續深入對產品的創新。構建以中小企業自身交易為核心的金融服務平臺,銀行利用平臺,整合真實交易的資料,開展以“資料質押”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而逐漸實現去中心化,中小企業能夠直接享受綜合性的金融服務。

(四)實施差異化供應鏈金融發展戰略

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市場上,不僅僅有各大商業銀行,還有大型電商企業、物流企業的角逐。面對同業及異業的激烈競爭,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特色,發展差異化戰略,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型別客戶,設計個性化專業化線上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並根據自身所長,在適合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行業中的某幾個領域精耕細作,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才能提升客戶的忠實度,提高業務的市場競爭力,打造出自身供應鏈金融服務品牌。

(五)提升供應鏈金融風險防控手段

網際網路供應鏈金融的新模式對商業銀行來說是發展機遇,同時也存在著不可知的風險,所以在創新產品同時要注重風險的防控。一方面,在企業准入方面,要對行業、市場動態、核心企業經營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防範系統性行業風險。另一方面,在操作流程方面,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資料和雲端計算的技術,對交易資料、行為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對供應鏈管理的各環節實時監控,充分利用線上供應鏈金融的優勢完善風險預警機制。

我國供應鏈金融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實現產業之間的跨界與融合,搭建跨產業、跨區域、跨部門,與政府、行業協會、產業資本等各方廣結聯盟、物聯網和網際網路相融合的金融生態平臺。通過平臺連結的商業生態、基於雲端計算和大資料建立金融生態系,使得金融能真正服務於整個供應鏈的各類主體並推動商業生態的發展。未來,供應鏈金融領域將成為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抓手之一,商業銀行需緊抓機遇,積極融入,開拓創新,促進自身“網際網路+”時代經營發展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