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粵劇的特點有什麼基本特徵

生活經驗 閱讀(1.5W)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粵劇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粵劇的特點有什麼基本特徵

  粵劇的特點

粵劇的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平喉”(真聲),並經反覆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

農村活動的“過山班”保留著早期粗獷、質樸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甩髮、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頸有力的靶子、手撟、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角色登場後,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

舞臺美術風格近乎寫意。佈景簡單,劇中規定情境,主要靠虛擬的表演程式來顯示,程式不能表明時,就用牌子寫上“河邊”、“高山”等文字說明。

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在反映當代生活,使表演更富於生活氣息等方面都頗有改進。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但也從生活中提煉、創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並從電影、話劇中借鑑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

舞臺美術偏重寫實,佈景運用畫幅為主的軟景,又採用燈光和硬片真景,服裝、化妝華美奇巧。後來發展到用機關佈景、膠片服裝、頭盔和道具安裝電燈等。

聲音特點:男的唱得比較平穩 、低沉,有時略帶沙啞;女的唱得非常細膩而又圓潤。

  粵劇的著名劇目

繼承了民間傳說、京劇崑劇等著名劇目,加上唐滌生所創作的劇目,使著名粵劇非常豐富。由於部分劇目受到非常喜愛,隨著新媒體的.誕生,這些著名粵劇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話劇,甚至音樂劇。例如任白戲寶《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花田八喜》《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紅樓夢》《三笑姻緣》《白兔會》《桂枝告狀》《竇娥冤》(又名《六月飛霜》或《六月雪》)、由徐子郎編劇的《鳳閣恩仇未了情》和《無情寶劍有情天》、源於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書》,源自晉劇著名傳統作品《醉打金枝》(編劇:蘇翁),《秦香蓮》、來自神魔小說的《鏡花緣》、《花蕊夫人》,還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梁祝》。

傳統例戲有《六國大封相》《天姬送子》《賀壽》《碧天賀壽》《跳加官》《祭白虎》《玉皇登殿》《觀音得道》《香花山賀壽》。早期的天姬送子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固定曲白,現在只有大送子和小送子,大送子是在正誕日戲前由臺柱演員演出的一折送子全本,唱做俱全,小送子是平日日戲前由二至三名次要演員演出的送子簡本。若在演出日遇上張五先師或田竇二師等誕辰節慶時,一般在夜戲尾場前,棚面和演員們在後臺師父神位前,演出賀壽送子,稱為後臺賀壽送子。神功戲尾戲有封臺儀式,演員的穿載和演出類似跳加官,但相對地簡短得多。跳加官有女加官,女加官和男加官的分別是演員不載面員,相同的是男女加官均是獨腳戲,演員身穿鳳冠霞帔,持牙笏,舞蹈中擺出“一品夫人”四字的架。

  粵劇的戲服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樣,並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來越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傳統京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帔、衣。然而傳統粵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

材料方面以布質為主,後期增加了膠片或者銅託小鏡點綴戲服。在20世紀50、60年代初珠片戲服大行其道。根據《廣東戲劇史略》對服裝的描述:“粵尚顧繡,大率金錢為貴,於是金碧輝煌,勝於京滬所制。自歐美膠片輸入,光耀如鏡,照眼生花。梨園名角,競相採用,奇裝異服,侈言摩登,鬥麗爭妍,漸流詭雜”。可見其瘋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繡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仍是戲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當需要不同的戲服。例如:小生通常飾演文質彬彬的角色,有時候甩袖,所以長袖稱呼為文袖。小武需要打鬥,短袖才方便演員動作,所以短袖亦稱呼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戲服會出現文武袖。


猜你喜歡:

1.戲曲特點有哪些特徵種類

2.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主要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