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淺談班主任工作藝術有哪些

工作總結 閱讀(1.88W)

高中班主任的地位與職責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是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當前形勢下,高中班主任是進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班主任工作藝術怎麼寫呢?下面是的班主任工作藝術資料,歡迎閱讀。

淺談班主任工作藝術有哪些

  篇1:班主任工作藝術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他既是聯絡各科教師及學生之間的紐帶,又是溝通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橋樑。班主任工作繁多,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事半功倍。

一、 班級管理主要抓好四“頭”,方能齊頭並進

(一)建設"龍頭"

建設"龍頭",就是建有朝氣、有戰鬥力的班幹部隊伍和學習的模範帶頭人。班幹部隊伍,乃班級工作核心,是一個班能否形成良好班風的決定因素,因此,"龍頭"建設應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選拔班幹部應素質、能力、知識三者綜合考慮,做到精心選拔,在實際工作中不能憑學生入學檔案或第一印象而"一錘定音",而應廣泛徵求意見和做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從不同側面對選拔物件進行考察,並通過開展一些有目的、有針對性工作(活動),發掘優秀學生擔任"龍頭"。學習模範帶頭人應該以學習成績和實際行動作為首要考慮的內容,新生班至少應該在月考後才能確定。為確保"龍頭"的戰鬥力,班主任對班幹部可採用先試用後任用的方法,給臨時班幹部一至二週試用期進行考察,考察合格再任用。"龍頭"建立後,班主任應悉心指導,熱心扶持、大膽使用,班幹部成員應分工負責、優用劣汰,使其有壓力、有動力、有戰鬥力,真正成為班級管理和學習前沿陣地的生力軍。

(二)促好"帶頭"

促好帶頭,就是促進"龍頭"起模範帶頭作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龍頭"不是擺出一副空架子,而是需要具有先鋒作用,應時時為表率,處處是先鋒,特別在紀律和學習方面。作為班主任,如何促好帶頭呢?我認為應做好下面幾項工作:一是逐步放"權"鍛鍊幹部,樹立班幹部在學生中的威信,如讓班長負責班級工作並及時彙報班工作,讓生活委員負責收費、班費管理、以及儀容儀表等;二是加強對班幹部監督,違紀班幹部要嚴加處理,做到班規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加強班幹部工作方法訓練,提高其領導水平,保持"龍頭"隊伍的先進者; 四是對學習的模範帶頭人要及時的提出表揚,讓學生感覺到他的影響。

(三)抓好"苗頭"

抓住苗頭,就是要善於捕捉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不良苗頭,把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學生都是帶著"成龍"的良好願望踏進青島九中的。隨著時間推移,少數學生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影響,放鬆了警惕性、自覺性和自控力,出現了早戀、吸菸、無心學習等不良行為,作為班主任不能掉以輕心,應善於捕捉苗頭,掌握學生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特有的心態、根據學生性格特點,因材施教。在教育過程中,要從"愛"字出發,堅持疏導教育,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為學生分析不良行為的危害及可能造成後果,使其醒悟,防微杜漸。

(四)淨化"後頭"

轉化"後頭"就是班主任要認真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抓好後進生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的作用比抓好優生會更大,管理一名後進生所花精力是管理一名優生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因此轉化好一名後進生對班級的促進是巨大的。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教育好,在工作中絕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當前後進生有三類:其一是學習差生,表現為無心向學,學習成績極差;其二是思想品德差生,表現為沾染上不良習氣、不遵守校規班紀,隨心所欲;其三是"二合一"的雙差生。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影響很大,是班主任為之嘔心瀝血的物件,需要傾注大量的愛和大量細緻耐心工作使其轉化。我主要採取三種轉化方法:(1)激勵法——樹立起自信心(2)表揚法——認可作法的正確性(3)反覆法——體驗持之以恆的精神。(如對交費入校的學生——只要學就進步)

二、 民主+責任的班級氛圍是我努力追求的治班理念

我所帶的高三(3)班在學習上從高一到高三,每次考試成績都處於級部前茅,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班級良好的學習氣氛和競爭環境。在班級理念上,我積極主張這樣一個理念:生活不因悲觀而美好,命運不因消沉而改變。積極的人象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象月亮,七年級十五不一樣。而且自學生去軍訓的第一天我就把這樣一個理念教給了全班學生,這個理念一直貫穿於我治理班級的整個過程中。學習上我大張旗鼓的鼓勵學生向老師發問甚至是發難,若要問到所有的任科老師當場回答不出你的問題、滿頭大汗的時候那

才算真正的動了腦筋。紀律上我積極主張"先專-政後民主",一個班級必須要有鐵的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一旦有一次你沒有遵守你自己的原則,那麼你將變成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以後的管理將難以進行。當然作為班主任你所任教的學科必須過硬,這樣在管理的時候,你才能底氣足,腰板硬。在你處理違紀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少數學生對於處理不滿意,那麼在這個時候馬上進行疏導工作,這就是"法"和"情"的關係,我先將法律再講人情,這是我的工作原則。如班上有名男生小王,有一次自習課說話被批評之後作出了很強烈的反應,他認為自己是討論問題而不是說閒話,覺得班的紀律實在是太嚴了。還給我舉例說別的班不至於這樣的。我只說了一句話:要想比別人強就要做的比別人更強。

三、愛心為圓心 機智為半徑,成為師生同樂的同心圓

學生違反紀律一定要受到紀律處分,這一點可以說是天經地義。但是怎麼樣才能使受到處分的學生心悅誠服的接受處罰而不至於產生消極的牴觸情緒呢?學生違反紀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們班主任怎樣將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的轉變為好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們對直接批評的接受率只有20%,而對間接批評的接受率卻高達80%。每個人剛乾班主任的時候火氣是比較大的,很容易在課堂上發脾氣批評學生,有時弄得自己也很難堪下不了臺,而且我發現這種方法批評學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氣了但實際上他只是攝於你做班主任的威嚴而心裡不服氣。後來我在做班主任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招數。第一招叫做:"退三進一",我們看電視時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老虎等凶猛的動物在進攻前首先是身體向後撤退,為什麼撤退呢?是為了更好的向前進攻!我們批評學生一個缺點的時候不妨先表揚他的三個優點,此謂之"退三進一"。第二招叫做:沉澱法,即學生犯錯後不要立即進行批評。記得軍訓時有位同學隨地小便,我剛發現他就嚇得回宿舍了。後來的日子,我就跟沒發現一樣,每次這位學生見了我都不好意思,但表現的'確更好了,直到高二的時候他才告訴我:要是當時批一頓就好了。我告訴他:要是當時批了就沒有現在的效果了。第三招叫做:幽默法。如為了糾正學生遲到後推門進入教室再喊報告的現象,一次有名學生遲到了,我正在上課,他推門進入同時喊報告,我說:出去。全體學生迷惑不解:怎麼報告了還出去。我解釋說:在教室外報告是進來,在教室內報告就是出去了。學生啞然。自此再沒出過類似現象。第四招叫做:寫心理報告書。我在班上大力推行這樣一種處罰方式:對違反紀律情節比較輕的學生,我罰他上講臺講一個動聽的故事,對於違反紀律情節比較嚴重的學生我罰他們用寫一份500字左右的心理報告,描述他違紀的前後心理過程並上臺講述,請大家注意心理報告書不是保證書更不是檢討書。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後,我發現這種處罰方式的效果比以前明顯好了很多。第一:受這種處罰方式的學生一般不會對老師產生心理上的牴觸情緒,因為他在上面講故事時下面的同學會給他熱烈的掌聲,可以說他是在一種很快樂的氛圍中受到教育。第二:學生在眾目睽睽之下講故事,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對他的口才及膽量是一個考驗和訓練,自己的自信心大大增強了。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作為班主任應該善於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雖然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閃光點,但很有可能你通過這個小小的閃光點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裡頭的大金礦。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經有這樣一句話:"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劉心武先生也有一句經典的話:"一個醜惡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靈美!",我們的學生再怎麼調皮也不至於將他同罪犯等同起來吧?

當然在"問題學生"轉化過程中,用上述方法時間長了,也容易在某些學生心裡形成該老師"不凶"、好欺負的印象。所以對待那些思想比較頑固和霸道的學生,老師不妨收縮一點笑臉,義正詞嚴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如說:"你再這樣下去,我們只好通知你家長了領你回家了",藉此力量"嚇唬"他一下,使其內心產生一點恐懼感,從而增強正義一方的力量,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

四、鼓氣+鼓志 無往而不勝

幽默大師馬克·吐溫曾說過: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每位學生都喜歡被人讚揚,特別是後進生,他們最需要表揚。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作為老師如果能夠多發現學生的每一點進步:一次按時獨立完成作業,一次認真聽講,一次積極參加課外活動,一件小小的好事……都能及時給予表揚,讓學生知道他的每一點一滴的進步老師都注意到了,老師每時每刻都在關心著自己,就會感到班集體的溫暖,從而增強自信心。當然,在班

  篇2:班主任工作藝術

做班主任已經16個年頭,談起班主任藝術,仍然感到汗顏。許多人認為我做班主任很成功,一直走在學校的前列,威望也很高。可是,有時候,真的想把我過去的學生都找來,就給他們說一句話:“對不起,老師做得很不夠;如果讓我重來,我會做得更好。”但教育是遺憾的藝術,永遠不可重來。

今天把這些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呈現給大家,希望對年輕的教師有所幫助。

一、鼓勵、表揚永遠比打擊、批評有效。

網路上流行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位母親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看。”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然而,她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別的家長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在第二次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9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淚.然而,當回到家裡,看到誠惶誠恐的兒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認為你並不是一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亮,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第二天上學,兒子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國中,又一次家長會。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中學有點危險。”她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中學。”

高中畢業,兒子把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交到母親手裡,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這時,母親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封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上。

這個故事令我們做教師的如芒刺在背。我們平時都給學生帶來了什麼?我們扮演了什麼角色?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在工作中,我們總是愛找學生的缺點,而對他們的優勢視而不見。過去我們都知道著名的短板原理。說的是一個有木版組成的水桶盛水的多少決定於那個最短的木版。現在有人提出了相反的道理:認為一隻木桶起決定作用的是那些長板。優秀源於強項。這就是著名的長板原理。

我每個教師回想一下,在我們的求學過程中,有多少教師給你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你永遠感激他懷念他?如果真的數一數,恐怕很難超過十個人。而我腦海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我國小四年級的數學教師孫老師,因為她送給我一個綽號:“鐵一百”,其實也就是在關鍵的兩次考試中都考了滿分,可是這個綽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促使我每次都力爭考一百分。

所以,在工作中,和學生談話的時候,特別是中下游的同學,我總是先表揚一下學生最出色的那兩門學科。肯定他的能力,智商,然後才談到他的薄弱學科。

在批作業時,我儘量在每一個學生本子上都寫上評語。久而久之,學生每次發作業總是先看我給他們寫的用黑色鋼筆書寫的充滿鼓勵、關切的批語。有的學生甚至把我寫的那句話剪下來貼在課桌上,當作名人名言。

我想告訴大家:鼓勵辦不到的事,打擊和訓斥更難辦到。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多鼓勵學生吧,讓孩子們在我們的讚揚聲中成長。

二、用名人名言激勵學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盧梭

老師要變著法的教給學生東西。要精煉、深奧,有哲理。其中,記誦名人名言是讓學生變得崇高和美好的一項簡便又有效的措施。

大家先聽一聽兩個學生寫給我的信,看看其中有多少是我教給他們的名言。

  篇3:班主任工作藝術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項細緻、嚴謹的複雜工作,又可以說是一項充滿挑戰的艱苦工作。儘管每個班主任都為班級管理付出很多精力和努力,但效果卻迥然不同,有的得到學生及家長的認可和好評,有的則事倍功半,甚至費力不討好。造成這種差異性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班主任在做工作時的藝術性,以下僅就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問題談點粗淺體會。

一、引導的藝術性-----因人而異

所謂引導,就是班主任通過說理等形式啟發、勸導教育物件達到預期教育目的的行為,這也是班主任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再差的學生也總有不差的一面,引導得法就可以讓他們煥發出積極向上的情感,揚起前進的風帆,迅速向好的方面轉化,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自我教育。而實現恰當引導的關鍵就在於掌握學生個性心理特徵,因材施教。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素質由於先天、後天等各種因素,尤其是後天生活環境,所受教育和主觀努力不同,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心理特點,造成了個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如有人喜靜,有人好動;有人急躁,有人溫和;有人靈活,有人遲鈍。在引導學生過程中,只有瞭解這些個性差異,採取因人而異的態度和方法,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一般來講,對性格活潑、有點自以為是、愛自我表現的學生,可以當面批評和爭論,但一定要堅持說理、平等待人;對於性格固執、不善言談的學生,適合於私下交流、榜樣激勵、後果教育等讓他接受;對於自尊心較強、有點偏激、又缺乏勇氣的學生,應採取積極熱情、個別幫助的方法。如果不根據學生心理個性差異特點,一律用公開化、形式化、簡單化的方法做工作,是很難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的。

二、批評的藝術性---- 一事不再理

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講的是:如果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人們心理的不耐煩或反抗。這種現象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時常發生,當學生因學習態度不端正而經常不交作業,當學生因經常遲到而給班級扣分,班主任會一次、兩次甚至多次重複對一件事進行批評,導致學生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到反感厭惡,甚至出現反抗心理和行為。這就提醒班主任,雖然說“磨刀不誤砍柴功”,但如果天天磨,時時磨,不僅會佔用砍柴的時間,而且還會將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對學生的批評也一樣,不能超過限度,應本著“一事不再理”的原則,犯一次錯誤,只批評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評,也應換一個角度,換一種說法,不要簡單地重複,這樣才有利於達到積極的批評效果。

三、交往的藝術性-----“冷靜”“恰當”

西方有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得對方鮮血淋漓,怎麼也睡不著。它們分開,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後來它們幾經折騰,調整了姿勢,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體溫,相互取暖,又不至於被扎,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後人將其總結為“刺蝟法則”。把它應用到教育管理中,其啟示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只有保持恰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師生交往中要把握好情緒冷靜和交往恰當兩個環節,控制感情,注意身份,把握分寸,避免以下幾種不良傾向:

第一、遇事不順、遷怒怨氣。個別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時,習慣將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順講給學生,把對學校、領導、同事甚至對社會的不滿向學生髮洩,這樣,不僅容易導致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產生偏見,最終不利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同時,也會誘導學生在背後對他人說三道四,搬弄是非的不良行為,不利於和諧人際關係的構建,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誇誇其談、自吹自擂。班主任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適當地將自身才華與成就展示給學生是必要的,但不能高談闊論或自我炫耀,反之,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給學生留下不夠謙虛、華而不實的印象,不利於工作的深入開展。

第三、不顧身份、過於隨意。有的班主任,特別是年輕班主任,為了體現師生關係密切,與學生不分你我,稱兄道弟,或衣著太隨便,或交流話題超出學生認識所能接受的範圍等等,這都會降低教師的威信,失去了距離美,不利於今後嚴格要求和規範管理。

四、轉化的藝術性-----“相融”“梯度”

心理學研究中的“門檻效應”表明,當最初對人們提出簡單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被別人認為自己是不通情理的人,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後,再向他們提出較高要求,此時人們為了給他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於接受較高的要求。這一研究成果提醒班主任在轉化後進生的過程中要抓住“相融”和“梯度”兩個關鍵詞。

所謂“相融”,就是在轉化後進生時要努力創造心理相融的氛圍,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因為,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是伴有某種心理反映,或喜或厭、或愛或憎、或哀或樂,從而使情感在思想交流中呈現特殊意義。心理相容,則相互信任、相互支援;反之,則互相猜疑、互相排斥。可見,師生心理相融與否是轉化能否取得正效應的重要前提。

所謂“梯度”,是指轉化後進生的目標要有梯度,不能過高,不能急於求成。要善於“搭臺階”、“扶梯子”,本著“小步子、低臺階、勤扶持、多引導”的原則,使之逐漸轉化,做到扶一次“梯子”,摘一點果子。

另外,還可以通過適當淡化後進生的缺點來實現轉化,尤其是對一些無關大局的細節和區域性範圍的小事,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種“圓滑”的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差生的牴觸情緒,有利於後進生的轉化。

五、懲罰的藝術性---- “適度”“有情”

懲罰教育是班級管理的必要手段。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實驗:一輛高階轎車被閒置在一個居民小區,一週後,它毫髮無損。後來試驗者將其中的一個車窗砸爛,三天後,這輛車就被破壞得面目全非。這一實驗結果被總結為“破窗效應”。應用到教育領域,其原理就是管理者制訂的管理規則如同一輛“嶄新的轎車”,假如有了“破窗”行為而又未被懲罰,它會暗示其他人,規則是可以破壞的,且破壞後是沒有任何後果的,於是,人人都可以視規則為虛無。

在班級管理中,很多方面或很多時候都能窺見到“破窗效應”的影子,小到班級的衛生管理,大到班級的紀律管理,一旦某項規則沒有得到認真落實,紀律或規則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失去約束力和公信力。這就提醒班主任在班集體制度的執行過程中應儘量避免“破窗現象”發生,巧妙運用懲罰手段。切忌“過度”懲罰和“無情”懲罰,因為,過度的懲罰會在心理上抵消學生的內疚感,無情的懲罰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結果都會事與願違。只有罰而有度、罰中有情,才能讓被懲罰者明白自己的錯誤,並且學會為自己所犯的錯誤承擔後果。因此,懲戒手段應該從對學生髮展負責、對學生成長有利的角度去設計和選擇。

六、評價的藝術性----“多元”“肯定”

心理學中的“霍桑效應”告訴我們: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及其持續時間的長短,與教師是否關注、重視他們,是否公正合理地肯定他們的進步直接相關。這提醒班主任在評價學生時,要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要善於換一種眼光看學生,善於發現學生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來的良好品質。例如:一個課堂紀律不好的學生,可能勞動積極肯幹;一個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可能樂於助人......不能因學習成績低一點或紀律表現差一點,就一葉障目、全盤否定。同時,要努力克服“定型化效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尤其是對班級中那些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學生,要多肯定優點,少強化缺點,只有這樣做,才有可能使他們改變消極態度,積極改正自身的不足,從而多出一批好學生。因為,評價學生的目的不是證明這個學生怎麼樣,而應是通過激勵,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學生的心靈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教育的境界也是無限廣闊的,班主任只有不斷研究教育規律,不斷豐富和完善工作的藝術性,才能享受教育的樂趣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