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林業專業技術工作述評

工作總結 閱讀(3.28W)

一、創新體制機制是高職院校管理水平提升的關鍵

林業專業技術工作述評

天津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周志剛教授、美國俄亥俄州托萊多大學寧斌博士、臺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林俊彥教授、臺灣中州技術學院柴御清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職成教研究所石偉平教授就高職院校改善管理與制度創新、美國社群學院內部管理體制、臺灣高等技職院校學院運作功能、臺灣高等技職院校組織結構設定、高職院校二級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周志剛教授認為,高職院校改善管理,促進學校建設與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制定科學有效的發展戰略,這就需要正確處理好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模與質量、教學與科研、重點與一般、改革與穩定的關係。其次,要大力進行管理制度的創新。因為管理制度創新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和辦學效益的現實需要。實現管理制度創新的前提是管理思想和觀念的轉變,其中的實質性內容就是樹立管理為教師、教學服務的意識、觀念。管理制度創新的主要任務是理順管理體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新的權力機制,處理好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係,調動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性。為了達到這一境界還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第三,高職院校改善管理、進行制度創新的落腳點在於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特別是開發和利用好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師資隊伍。

寧斌博士指出,美國社群學院目前已成為普及全民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由於具有社群學院方便的地理位置、低廉的費用、全面的設施、走讀的制度、繼續深造的機會等優勢,20世紀70年代以來,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美國社群學院內部管理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受校董事會、行政系統、教師、學生、校內的各類工會組織、學院周邊的社會團體與當地居民等各種勢力所決定的。美國社群學院內部管理結構主要分行政後勤管理、教學教務系統、學生事務及校友基金管理等幾大方面。社群學院管理體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和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和保證為學生和社會服務的質量和效率。近年來,社群學院在內部管理上出現新的發展趨勢,一是進一步正規化學院的效率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率的定量可評估性;二是增強學校管理的透明度,向社會及時公佈學校的重要成果和資料;三是各方面通過適當的渠道參與學校管理。寧斌博士認為,中國的高職院校應向美國社群學院借鑑,首先要精簡行政;其次,讓傳統的行業性的高職院校轉化為真正的社群學院;第三,中國的高職院校要充分系統化、正規化,併發揮校董事會的作用;第四,建立正規化的院校研究隊伍。

林俊彥教授在《臺灣高等技職校院學院運作功能的探討》中指出,臺灣的高等技職校院包括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三種類型。臺灣高等技職學校內學院均為近10年所設,據統計,到2010年4月,臺灣37所科技大學總共分設了146個學院,最多的設定6個學院、最少設定3個學院;學院的類別,以商管類學院最多,有44所,工程類學院有39所,人文社會類學院23所,醫護健康類20所,藝術設計類學院13所,及少量的海事水產類及農業類學院。2010年12月,臺灣《大學法》修正公佈後,臺灣大學之中的學院的設定優於學系,大學內可以設學院,無學系,但不可以無學院、有學系。但大學法修正後,臺灣公立科技大學,在行政運作慣性的影響下,教師員額的掌握與晉用、學生的招生與管理、課程的開設、經費的分配、空間的分配與管理、產學合作的建立仍是大體維持由系、所來主導,但有愈多的科技大學,學院內系、所有共同性質的事項或統整可以產生經濟效益者,學校都要求學院介入協調,以規劃出合理的整合方案。而私立科技大學,行政運作慣性較少,學院的功能更為突出。目前,臺灣科技大學的學院運作功能呈現出如下變化趨勢:一是學院對系、所、學程設定與招生整合的權職增強;二是學院對院內開設課程以學院為本位重新統整、調整;三是學院內教員額控管的權職將往學院集中;四是學院內學術研究得到強化;五是學院內行政督導許可權得到提升。

柴御清副教授從臺灣《大學法》對各大學應設部門的要求出發,對臺灣78所高等技職院校的二級單位設定進行了梳理。目前臺灣78所高等技職院校的機構設定主要有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研究發展處、圖書館、電子計算機中心、祕書室、人事室、會計室進修推广部等。

石偉平教授對我國高職院校二級管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大陸公辦高職院校領導體制普遍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院(校)長負責制。校長為學校的法人代表,在校黨委領導下依法行使職權,全面負責本校的教學、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院校長通過院校務委員會或院校長辦公會形式實施學校的內部行政管理工作。中層院系多數採用行政主要負責人院長或系主任負責制或黨政共同負責制。民辦高等職業院校多數採用董事會領導下的院校長負責制,中層系均實行主任負責制。高職院校組織結構的選擇一般採用與普通本科高校對口的方式進行設計,分為教學管理系列、學生管理系列和後勤管理系列三大塊。高職院校的部門設定基本上都是按行政管理模式設立的,分為行政部門和教學部門兩塊,行政部門包括辦公室、人事處、財務處、教務處、學生處等,教學部門由不同的院(系)或專業組成。大陸高職院校的二級管理存在校、院(系)各部門的基本職能沒有明確的劃分,學校行政管理部門與教學部門在職能上存在著過多的交叉和重疊,學校過程管理仍然過多地集中在校一級和職能部門,管理重心並未真正下移,以致造成學校與院(系)的責、權、利分離等現象。二級管理執行機制不暢,一些高職院校的內部管理體制,表面上是建立了二級管理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基本上沿用舊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內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濃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從而造成機構重疊,隊伍臃腫,人浮於事,職能交叉,中間辦事效率低下的局面。高職院校的二級管理需要在優化資源配置、明確各部門的職權利、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等方面下功夫,改革的關鍵在於確立和構建一套正確、科學和有效的二級管理目標體系,從而建構起新的二級管理執行機制。

二、可持續發展的產學研執行機制是高職院校機制創新的重點

產學研合作如何在機制上進一步創新,如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雙贏機制是這次論壇的主旨之一。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執行院長蘇志剛教授在《創新體制機制,提升服務能力》一文中指出,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新的發展型別存在,必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機制和辦學模式,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形成了政府、企業、學校“三方聯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三位合一”的“現代高職教育的北侖模式”(簡稱“三三模式”),學院與政府、企業之間構建起了互惠雙贏的校企合作機制。

北京教科院副院長吳巖博士在《大陸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最新進展》報告中回顧了我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歷程,認為產學研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他認為,大陸的產學研合作在巨集觀、中觀和微觀層面上都存在著問題,巨集觀層面上,國家缺乏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政策,中觀層面上,許多高職院校缺乏推進產學研合作的領軍人物,微觀層面上學校缺乏實操性的骨幹教師。

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徐昊杲教授認為,臺灣的產學合作,在技專院校多以產學專班之型態,由學校提供人力資源輔助產業需求,以促進產業員工在職進修,提升職場需求之技術能力。要推動產學合作理念,除需要強化產業與學校的“產”、“學”關聯外,更需要延長縱向之職高與技專院校間連結的攜手合作關係,透過結合職高、技專院校及產業界實施彈性銜接新學制與課程,兼顧學生的升學需求,建構學校與業界緊密合作平臺,以培育產業界所需要的實務人才,扶助學習或家庭經濟弱勢學生在職進修,落實產業特殊類科之人才培育,滿足產業人力需求。

三、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是高職院校管理制度創新的核心

如何構建質量保障體系,提升技職教育質量也是這次論壇的熱點議題。廈門大學教育科學院史秋衡教授、臺灣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廖年淼教授、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任君慶研究員、王傑法助理研究員分別就美國社群學院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結構、臺灣科技大學教學品保系統建構的理論與實務、全面質量管理在大陸高職院校的實踐、問題與對策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美國社群學院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全面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並得到了四年制大學的認同。社群學院全面教學質量控制體系主要通過內部和外部兩方面想結合的監控體系來得以實施,內部體系側重於自查、自究、自我提高,外部體系主要進行監督、稽核、參與、並制定指定性和指導性的政策;內部體系的一部分建立在外部體系的政策和建議之上,外部的方針政策原則上又是對社群學院體系實踐進行綜合和總結後的產物。因此,美國社群學院的教學質量保證系統是一個內外結合、各有側重的系統。內部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是一個三維繫統,第一維是時間,即從學生入校前到畢業後在其不同時間階段的質量控制。第二維是層次,即是通過院、系、課堂內外三個層次的教學評估活動來進行質量控制。第三維是方法,即採用多種方法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成績。校外教學質量監控系統主要由政府規範、綜合及專業資格認證、聘請校外顧問參加課程設計、學生課外實踐評估等四個部分組成。因此,社群學院質量監控體系在處理政府、社群與學校的責任方面,在處理升學功能與就業功能的分類方面,在保持與本科院校質量監控體系的共性同時發揮自身特性方面,在聯接社群生源市場與就業市場方面,都有著很多成功的經驗和配套措施,值得大陸高職院校學習。

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在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基礎上構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質量品保系統,這一系統包括“情境分析”、“目標達成”、“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與“追蹤評鑑”五個部分組成。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從2010年開始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認證工作,按照ISO9001的認證要求,制定了質量手冊和程式檔案。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旨在通過創造一種質量文化,達到讓顧客滿意的目標。實施質量管理以來,教職工的質量意識明顯加強;部門辦事程式化率提高;服務顧客意識加強。但全面質量管理在實踐中也存在企業質量管理模與學校質量管理模式的有機銜接問題,企業質量認證機構對教育認證的適切性問題,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對質量手冊和程式檔案全面貫徹落實問題等。因此,對全面質量管理的實踐需要不斷總結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