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要點

校園 閱讀(2.64W)

高二的學生覺得必修三的歷史很難學,其實只要從課本內容出發,將知識點都弄明白,歷史就會變得很簡單。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要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要點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要點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 漢字

(l) 起源: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原是文字是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

(2) 形成:商朝已形成完整體系

(3) 演變

①序列: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脈絡演變。

②趨勢:由繁到簡。

2. 書法藝術

(l) 發展脈絡:魏晉以前處於自發階段 , 以後進入自覺階段,成為一種藝術。

(2) 基本特徵:

類別 特徵 代表人物

楷書 筆畫詳備, 結構形體嚴整,實用價值高。 鍾繇、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

草書 筆畫簡約,勾連不斷,線條流暢縱情, 審美價值高。 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等。

行書 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 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雅俗共賞。 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頫、明朝文徵明等

二、京劇的出現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表演;

②道光年間,又有湖北的'漢劇藝人進京,形成“徽漢合流”。

③經過表演實踐,徽劇和漢劇兼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後來的京劇。

④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湧出的程長庚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名藝人。

⑤後來流行全國,又逐步走向世界。

  高二必修三必備歷史知識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二必修三歷史知識歸納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一、孔子與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

2、學說:

①政治學說:A。“仁”(仁者愛人 ) B。“為政以德”

C.“禮”(“克己復禮”)【實質是恢復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政治思想中保守一面)】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於師”

3、歷史地位:

①所倡導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後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聖人,歷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學說:

①哲學思想:

A、“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並可互相轉化;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

3、歷史地位: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