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

校園 閱讀(1.88W)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同交歡 一作:相交歡)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哪裡曉得暢飲的樂趣?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月亮和身影,我應及時行樂,趁著美好的春光。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儘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結為忘年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註釋

⑴酌:飲酒。獨酌:一個人飲酒。

⑵間:一作“下”, 一作“前”。

⑶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⑷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⑸既:且。不解飲:不會喝酒。

⑹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⑺將:和。

⑻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⑼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⑽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⑾交歡:一起歡樂。

⑿無情遊:忘卻世情的交遊。

⒀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定。邈:遠。雲漢:銀河,泛指天空。

賞析:

作者:佚名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複雜感情。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淒涼。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2

【年代】:唐

【作者】: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內容】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賞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究竟辯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關於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所以一直為後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腳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儘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呢?雖則如陶潛所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那麼又該怎麼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吧!“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中語)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其時詩人已經淅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似與自己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3

月下獨酌·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翻譯

三月裡的長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錦。

誰能如我春來獨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飲?

富貧與長壽,本來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無差別,何況世上萬事根本沒有是非定論。

醉後失去了天和地,一頭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還有自己,這種快樂何處能尋?

註釋

咸陽:借指長安。“城”一作“時”。

徑須:直須。

窮通:困厄與顯達。

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亦指自然。

齊死生:生與死沒有差別。

兀然:昏然無知的樣子。

孤枕:獨枕。借指獨宿、獨眠。

賞析

詩開頭寫詩人因憂愁不能樂遊,所以說“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詩人希望從酒中得到寬慰。接著詩人從人生觀的角度加以解釋,在精神上尋求慰藉,並得出“此樂最為甚”的結論。詩中說的基本是曠達樂觀的話,但“誰能春獨愁”一語,便流露出詩人內心的失意悲觀情緒。曠達樂觀的話,都只是強自寬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強自寬慰的結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彌激。當一個人在痛苦至極的時候發出一聲狂笑,人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其內心的極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難以排遣的時候,發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時,讀者同樣可以從這個“樂”字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痛苦。以曠達寫牢騷,以歡樂寫愁苦,是此詩藝術表現的主要特色,也是藝術上的成功之處。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4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月下獨酌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月下獨酌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月下獨酌其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飢顏回。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古詩簡介

《月下獨酌四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四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意表明,詩人心中愁悶,遂以月為友,對酒當歌,及時行樂。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複雜的'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全詩筆觸細膩,構思奇特,體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豪放個性。

翻譯

月下獨酌其一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哪裡曉得暢飲的樂趣?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月亮和身影,我應及時行樂,趁著美好的春光。

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清醒之時咱們儘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結為忘年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月下獨酌其二

天如若不喜歡酒,喝酒的星宿就不會在天上

地如果不喜歡酒,地上就不應該有酒泉

既然天地都喜歡酒,我喜歡酒就無愧於天地

已經知道清酒稱作聖人,就不要再說濁酒稱作賢人了

既然賢人和聖人都喝了,為什麼還要求神仙?

喝下三杯就通曉了人生的規律,一斗過後你就與萬物同生

知道了酒中的樂趣,清醒的人如果要問,我不告訴他!

註釋

酌:飲酒。獨酌:一個人飲酒。

間:一作“下”,一作“前”。

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既:已經。不解飲:不會喝酒。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將:和。

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交歡:一起歡樂。

無情遊:忘卻世情的交遊。

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遠。雲漢:銀河,泛指天空。

酒星:在星相學上,天上有酒旗星。《晉書·天文志》雲:“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

酒泉:酒泉郡,漢置。傳說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在今甘肅省酒泉市。

酒中趣:典出《晉書·孟嘉傳》:“公未得得酒中趣耳。”

“三月”二句:一作“好鳥吟清風,落花散如錦”;一作“園鳥語成歌,庭花笑如錦”。“城”一作“時”。

千萬:一作“有千”。三百:一作“唯數”。

臥首陽:一作“餓伯夷”。

蟹螯,糟丘:都是飲酒的典故。蟹螯,典出《晉書·畢卓傳》,糟丘,典出《北堂詩鈔》。

賞析

這組詩共四首,以第一首流傳最廣。第一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為後人傳誦。

第二首詩通篇議論,堪稱是一篇“愛酒辯”。開頭從天地“愛酒”說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說明天地也愛酒,再得出“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的結論。接著論人。人中有聖賢,聖賢也愛酒,則常人之愛酒自不在話下。這是李白為自己愛酒尋找藉口,詩中說:“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又以貶低神仙來突出飲酒。從聖賢到神仙,結論是愛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後將飲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於大道,合乎自然,並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傳的。此詩通篇說理,其實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說理的方式抒情。這不合邏輯的議論,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發了詩人的情懷,詩人的愛酒,只是對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這種難以言傳的情懷。

第三首詩開頭寫詩人因憂愁不能樂遊,所以說“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詩人希望從酒中得到寬慰。接著詩人從人生觀的角度加以解釋,在精神上尋求慰藉,並得出“此樂最為甚”的結論。詩中說的基本是曠達樂觀的話,但“誰能春獨愁”一語,便流露出詩人內心的失意悲觀情緒。曠達樂觀的話,都只是強自寬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強自寬慰的結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彌激。當一個人在痛苦至極的時候發出一聲狂笑,人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其內心的極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難以排遣的時候,發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時,讀者同樣可以從這個“樂”字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痛苦。以曠達寫牢騷,以歡樂寫愁苦,是此詩藝術表現的主要特色,也是藝術上的成功之處。

第四首詩借用典故來寫飲酒的好處。開頭寫詩人借酒澆愁,希望能用酒鎮住憂愁,並以推理的口氣說:“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接著就把飲酒行樂說成是人世生活中最為實用最有意思的事情。詩人故意貶抑了伯夷、叔齊和顏回等人,表達虛名不如飲酒的觀點。詩人對伯夷、叔齊和顏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態度,這樣寫是為了表示對及時飲酒行樂的肯定。然後,詩人又拿神仙與飲酒相比較,表明飲酒之樂勝於神仙。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並不是真的要學畢卓以飲酒了結一生,更不是肯定紂王在酒池肉林中過糜爛生活,只是想說明必須樂飲於當代。最後的結論就是:“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話雖這樣說,但只要細細品味詩意,便可以感覺到,詩人從酒中領略到的不是快樂,而是愁苦。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5

唐代: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另版本“相”為“同”)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飢顏回。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譯文及註釋

譯文花叢中擺下一壺好酒,無相知作陪獨自酌飲。舉杯邀請明月來共飲,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月亮本來就不懂飲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後。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飄前飄後。清醒時我們共同歡樂,酒醉以後各奔東西。但願能永遠盡情漫遊,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見。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該地名有酒泉。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於天。我先是聽說酒...

譯文及註釋

佚名

譯文

花叢中擺下一壺好酒,無相知作陪獨自酌飲。

舉杯邀請明月來共飲,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來就不懂飲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後。

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飄前飄後。

清醒時我們共同歡樂,酒醉以後各奔東西。

但願能永遠盡情漫遊,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見。

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

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該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於天。

我先是聽說酒清比作聖,又聽說酒濁比作賢。

既然聖賢都飲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

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傳!

三月裡的長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錦。

誰能如我春來獨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飲?

富貧與長壽,本來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沒有差別,何況世上的萬事根本沒有是非定論。

醉後失去了天和地,一頭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還有自己,這種快樂何處能尋?

無窮的憂愁有千頭萬緒,我有美酒三百杯多。

即使酒少愁多,美酒一傾愁不再回。

因此我才瞭解酒中聖賢,酒酣心自開朗。

辭粟只能隱居首陽山,沒有酒食顏回也受飢。

當代不樂於飲酒,虛名有什麼用呢?

蟹螯就是仙藥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萊。

姑且先飲一番美酒,乘著月色在高臺上大醉一回。

註釋

1.酌:飲酒。獨酌:一個人飲酒。

2.間:一作“下”, 一作“前”。

3.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4.“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5.既:已經。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國魏嵇康《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將:和,共。

8.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9.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10.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1.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12.無情遊: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遊”。

13.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雲漢:銀河。這裡指遙天仙境。“邈雲漢”一作“碧巖畔”。

14.酒星:古星名。也稱酒旗星。《晉書·天文志》雲:“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漢孔融《與曹操論酒書》:“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15.酒泉:酒泉郡,漢置。傳說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在今甘肅省酒泉市。

16.大道:指自然法則。《莊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17.酒中趣:飲酒的樂趣。晉陶潛《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溫(桓溫)嘗問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18.“三月”二句:一作“好鳥吟清風,落花散如錦”;一作“園鳥語成歌,庭花笑如錦”。咸陽城:此指長安城。“城”一作“時”。

19.徑須:直須。李白《將進酒》詩:“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20.窮通:困厄與顯達。《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修短:長短。指人的壽命。《漢書·谷永傳》:“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質有修短,時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21.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亦指自然。《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22.齊死生:生與死沒有差別。

23.兀然:昏然無知的樣子。孤枕:獨枕。借指獨宿、獨眠。唐李商隱《戲贈張書記》詩:“別館君孤枕,空庭我閉關。”

24.窮愁:窮困愁苦。《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論》:“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千萬端:一作“有千端”。

25.三百杯:一作“唯數杯”。

26.酒聖:謂豪飲的人。宋曾鞏《招澤甫竹亭閒話》詩:“詩豪已分材難強,酒聖還諳量未寬。”

27.臥首陽:一作“餓伯夷”。首陽,山名。一稱雷首山,相傳為伯夷、叔齊采薇隱居處。

28.屢空:經常貧困。謂貧窮無財。《論語·先進》:“回也其庶乎!屢空。”何晏集解:“言回庶幾聖道,雖數空匱而樂在其中。”顏回: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29.樂飲:暢飲。《史記·高祖本紀》:“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道舊故為笑樂。”

30.安用:有什麼作用。安,什麼。

31.蟹螯(áo):螃蟹變形的第一對腳。狀似鉗,用以取食或自衛。《晉書·畢卓傳》:“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金液:喻美酒。唐白居易《遊寶稱寺》詩:“酒懶傾金液,茶新碾玉塵。”

32.糟丘:積糟成丘。極言釀酒之多,沉湎之甚。《屍子》卷下:“六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蓬萊: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此處泛指仙境。

33.乘月:趁著月光。《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夏歌一》:“乘月採芙蓉,夜夜得蓮子。”▲

參考資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xx:123

3、 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61-69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6

【原詩】:

月下獨酌①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②。

月既③不解④飲,影徒⑤隨我身。

暫伴月將⑥影,行樂須及春⑦。

我歌月徘徊⑧,我舞影零亂⑨。

醒時同交歡⑩,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⑾遊,相期⑿邈⒀雲漢⒁。

【註釋】:

①獨酌:一個人飲酒。

②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③既:且。

④不解:不懂。

⑤徒:空。

⑥將:和。

⑦及春:趁著青春年華。

⑧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⑨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⑩、交歡:一起歡樂。

⑾無情:忘卻世情。

⑿相期:相約。

⒀邈:遙遠。

⒁雲漢:銀河。

【寫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時李白在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汙,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太陽是自然界中光明絢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徵。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在這首詩中,詩人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

【翻譯】: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恆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雲天。

【翻譯二】:

【線上朗讀】:

【簡析】:《月下獨酌》這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複雜感情。此詩充分表達了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的胸襟。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詩篇描寫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淒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於此,甚至連今後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賞析】: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援,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彷徨。從他的詩裡,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裡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7

《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原文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註解]

1、將:偕,和。

2、相期:相約。

3、雲漢:天河。

[韻譯]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 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 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裡曉得暢飲的樂趣? 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 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儘管作樂尋歡, 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評析]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 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 一種複雜感情。 ??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 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 “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 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 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淒涼。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8

【詩句】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出處】唐·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譯註】願我們永結為忘情的知音,相約在天上遨遊,不再離分。

【全詩】

月下獨酌其一

[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註釋】 ①不解:不懂得。②無情遊:超乎塵世俗情的交遊。邈:遙遠。雲漢:本指銀河,此借謂天上仙境。

【賞析】

此詩約作於玄宗天寶三載(744)春。時李白供奉翰林,遭小人讒毀,君王疏之,思想極為苦悶。原詩有四首,此為第一首。詩中寫花間月夜獨飲情景,表面豪放不羈,及時行樂,實則隱含失意孤獨之痛苦心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二句,將月人格化,亦寫活影子,使“獨”成為“三人”,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沈德潛評曰:“脫口而出,純乎天籟”(《唐詩別裁》卷二)。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9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賞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辨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關於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近似於天籟,所以一直為後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過來,連他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儘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雖然像陶潛所說的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詩人已經漸漸進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詩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好像在他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詩人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10

【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出處】唐·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譯註】花叢中一壺美酒散發芳醇,我自斟自飲沒有遠交近親,舉起酒杯邀請天上的明月,對著身影恰好湊成了三人。

【全詩】

月下獨酌其一

[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註釋】 ①不解:不懂得。②無情遊:超乎塵世俗情的交遊。邈:遙遠。雲漢:本指銀河,此借謂天上仙境。

【譯文】 花叢中一壺美酒散發芳醇,我自斟自飲沒有遠交近親,舉起酒杯邀請天上的明月,對著身影恰好湊成了三人。月兒原不懂得來與人暢飲,影子徒然跟隨我孤獨一身。且將月和影當作我的伴侶,人生行樂須趁著春景良辰。我引亢高歌,月亮徘徊不進; 我拂袖起舞,影子搖曳不定。清醒時我和它們一齊歡慶,喝醉後我們便又各自飄零。願我們永結為忘情的知音,相約在天上遨遊,不再離分。

(陶文鵬譯)

【集評】 清·沈德潛: “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會。”(《唐詩別裁集》卷二)

清·李家瑞:“李詩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東坡喜其造句之工,屢用之。予讀《南史·沈慶之傳》,慶之謂人曰: ‘我每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馬成二。’ 李詩殆本此。然慶之語不及李詩之妙耳。”(《停雲閣詩話》)

清·弘曆: “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唐宋詩醇》)

清·蘅塘退士:“陶潛雲: ‘揮杯勸孤影。’白意本此。”“一解,先出月,後出影,以月影二字互動迭見,此連珠體。天上之月,杯中之影,獨酌之人,映成三人也。從寂靜中做得如許鬧熱,真仙筆也。”“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

【總案】

最吸引人者,藝術想象豐富奇特,情真爛漫,一片天籟。然詩意層層轉出,頓挫中可見深沉,充滿詩人失意與幻滅的人生感慨。宋本李集題下注有“長安”二字,一般認為本題四首為李白待詔翰林後期的天寶三載(744)春所作,此時詩人或痛飲狂歌,或獨酌,都反映到抒懷之作的基調,普遍帶有巨痛的孤獨感。本首尤為顯見。詩人有意避開周圍現實世界中的黑暗齷齪,躲到月夜花叢的寧靜中排遣一點鬱悶,也即詩中所謂的“行樂”。孤獨的歡樂,又有幾多的愜意可言。一如作者歌行體詩的結體多半以感情流構成,本詩也由潦倒和曠達兩種曲折變化的感情交錯成篇,闢得一方能有所向往和追求的小天來,自得其樂於其間,畢竟透露出某種帶有積極意義的精神力量,顯示其富有感染力的詩美,動人處可供千世萬代的領略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