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酌》原文賞析

校園 閱讀(2.84W)
《酌》原文賞析1

詩經:酌

《酌》原文賞析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時純熙矣,是用大介。

我龍受之,蹻々王之造。

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註釋

於:嘆詞。鑠:美,輝煌。王師:王朝的軍隊。

譯文

王師美哉多英勇,率領他們蕩晦冥。

天下大放光明時,偉大輔佐便降臨。

我今有幸享太平,朝中武將驍且勁。

現將職務來任命,周公召公作領軍。

賞析

召公分職而治天下的史實。當時天下雖然穩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

此詩文句古奧,今人讀來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孫鑛“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的評語以為啟發,恐怕讀者對其前半部分絃樂柔板般的從容與後半部分銅管樂進行曲般的激昂就會有一定的感悟。欣賞《頌》詩,所當留意之處,就在這如斑駁的古鼎彝紋飾的字句後所涵蘊的文化張力。

《酌》原文賞析2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賞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辨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關於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近似於天籟,所以一直為後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過來,連他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儘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雖然像陶潛所說的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詩人已經漸漸進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詩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好像在他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詩人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酌》原文賞析3

【原詩】:

月下獨酌①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②。

月既③不解④飲,影徒⑤隨我身。

暫伴月將⑥影,行樂須及春⑦。

我歌月徘徊⑧,我舞影零亂⑨。

醒時同交歡⑩,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⑾遊,相期⑿邈⒀雲漢⒁。

【註釋】:

①獨酌:一個人飲酒。

②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③既:且。

④不解:不懂。

⑤徒:空。

⑥將:和。

⑦及春:趁著青春年華。

⑧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⑨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⑩、交歡:一起歡樂。

⑾無情:忘卻世情。

⑿相期:相約。

⒀邈:遙遠。

⒁雲漢:銀河。

【寫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時李白在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汙,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太陽是自然界中光明絢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徵。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在這首詩中,詩人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

【翻譯】: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恆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雲天。

【翻譯二】:

【線上朗讀】:

【簡析】:《月下獨酌》這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複雜感情。此詩充分表達了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的胸襟。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詩篇描寫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淒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於此,甚至連今後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賞析】: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援,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彷徨。從他的詩裡,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裡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酌》原文賞析4

武昌酌菩薩泉送王子立原文

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

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送行詩。詩的開頭一、二句“送行無酒亦無錢, 何處低頭不見我?”描寫了詩人自己為王子立送行,因為囊中羞澀,無錢買酒。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內疚呢,當然不是。因為詩人蘇軾是一個清靜、淡泊之人,他以一種達觀的態度來對待人生,雖然是無酒無錢,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薩泉,以水代酒,照樣可以見出真情。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勸爾一杯菩薩泉,四方同此水中天。”寓含禪意。《楞嚴經》說:“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薩泉之名聯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聯想到“修習水觀”,此處泉水可以照見“我”,別處的泉水不也是同樣可以照見“我”嗎。四方之水,如菩薩泉一樣,水中映人,水中映天。末尾兩句正是勸告人們“修習水觀,入三摩地”,進入禪悟之境。

《酌》原文賞析5

唐代: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另版本“相”為“同”)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飢顏回。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譯文及註釋

譯文花叢中擺下一壺好酒,無相知作陪獨自酌飲。舉杯邀請明月來共飲,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月亮本來就不懂飲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後。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飄前飄後。清醒時我們共同歡樂,酒醉以後各奔東西。但願能永遠盡情漫遊,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見。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該地名有酒泉。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於天。我先是聽說酒...

譯文及註釋

佚名

譯文

花叢中擺下一壺好酒,無相知作陪獨自酌飲。

舉杯邀請明月來共飲,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來就不懂飲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後。

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飄前飄後。

清醒時我們共同歡樂,酒醉以後各奔東西。

但願能永遠盡情漫遊,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見。

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

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該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於天。

我先是聽說酒清比作聖,又聽說酒濁比作賢。

既然聖賢都飲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

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傳!

三月裡的長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錦。

誰能如我春來獨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飲?

富貧與長壽,本來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沒有差別,何況世上的萬事根本沒有是非定論。

醉後失去了天和地,一頭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還有自己,這種快樂何處能尋?

無窮的憂愁有千頭萬緒,我有美酒三百杯多。

即使酒少愁多,美酒一傾愁不再回。

因此我才瞭解酒中聖賢,酒酣心自開朗。

辭粟只能隱居首陽山,沒有酒食顏回也受飢。

當代不樂於飲酒,虛名有什麼用呢?

蟹螯就是仙藥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萊。

姑且先飲一番美酒,乘著月色在高臺上大醉一回。

註釋

1.酌:飲酒。獨酌:一個人飲酒。

2.間:一作“下”, 一作“前”。

3.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4.“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5.既:已經。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國魏嵇康《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將:和,共。

8.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9.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10.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1.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12.無情遊: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遊”。

13.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雲漢:銀河。這裡指遙天仙境。“邈雲漢”一作“碧巖畔”。

14.酒星:古星名。也稱酒旗星。《晉書·天文志》雲:“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漢孔融《與曹操論酒書》:“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15.酒泉:酒泉郡,漢置。傳說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在今甘肅省酒泉市。

16.大道:指自然法則。《莊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17.酒中趣:飲酒的樂趣。晉陶潛《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溫(桓溫)嘗問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18.“三月”二句:一作“好鳥吟清風,落花散如錦”;一作“園鳥語成歌,庭花笑如錦”。咸陽城:此指長安城。“城”一作“時”。

19.徑須:直須。李白《將進酒》詩:“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20.窮通:困厄與顯達。《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修短:長短。指人的壽命。《漢書·谷永傳》:“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質有修短,時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21.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亦指自然。《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22.齊死生:生與死沒有差別。

23.兀然:昏然無知的樣子。孤枕:獨枕。借指獨宿、獨眠。唐李商隱《戲贈張書記》詩:“別館君孤枕,空庭我閉關。”

24.窮愁:窮困愁苦。《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論》:“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千萬端:一作“有千端”。

25.三百杯:一作“唯數杯”。

26.酒聖:謂豪飲的人。宋曾鞏《招澤甫竹亭閒話》詩:“詩豪已分材難強,酒聖還諳量未寬。”

27.臥首陽:一作“餓伯夷”。首陽,山名。一稱雷首山,相傳為伯夷、叔齊采薇隱居處。

28.屢空:經常貧困。謂貧窮無財。《論語·先進》:“回也其庶乎!屢空。”何晏集解:“言回庶幾聖道,雖數空匱而樂在其中。”顏回: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29.樂飲:暢飲。《史記·高祖本紀》:“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道舊故為笑樂。”

30.安用:有什麼作用。安,什麼。

31.蟹螯(áo):螃蟹變形的第一對腳。狀似鉗,用以取食或自衛。《晉書·畢卓傳》:“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金液:喻美酒。唐白居易《遊寶稱寺》詩:“酒懶傾金液,茶新碾玉塵。”

32.糟丘:積糟成丘。極言釀酒之多,沉湎之甚。《屍子》卷下:“六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蓬萊: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此處泛指仙境。

33.乘月:趁著月光。《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夏歌一》:“乘月採芙蓉,夜夜得蓮子。”▲

參考資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xx:123

3、 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61-69

《酌》原文賞析6

郡齋獨酌 杜牧 唐

前年鬢生雪,今年須帶霜。

時節序鱗次,古今同雁行。

甘英窮四海,四萬到洛陽。

東南我所見,北可計幽荒。

中畫一萬國,角角布方。

地頑壓不穴,天迥老不僵。

屈指百萬世,過如霹靂忙。

人生落其內,何者為彭殤?

促束自繫縛,儒衣寬且長。

旗亭雪中過,敢問當壚娘。

我愛李侍中,摽摽七尺強。

白羽八札弓,髀壓綠檀槍。

風前略橫陣,紫髯分兩傍。

淮西萬虎士,怒目不敢當。

功成賜宴麟德殿,猿超鶻掠廣球場。

三千宮女側頭看,相排踏碎雙明璫。

旌竿幖幖旗(火霍)(火霍),意氣橫鞭歸故鄉。

我愛朱處士,三吳當中央。

罷亞百頃稻,西風吹半黃。

尚可活鄉里,豈惟滿囷倉。

後嶺翠撲撲,前溪碧泱泱。

霧曉起鳧雁,日晚下牛羊。

叔舅欲飲我,社甕爾來嘗。

伯姊子欲歸,彼亦有壺漿。

西阡下柳塢,東陌繞荷塘。

姻親骨肉舍,煙火遙相望。

太守政如水,長官貪似狼。

徵輸一雲畢,任爾自存亡。

我昔造其室,羽儀鸞鶴翔。

交橫碧流上,竹映琴書床。

出語無近俗,堯舜禹武湯。

問今天子少,誰人為棟樑。

我說天子聖,晉公提紀綱。

聯兵數十萬,附海正誅滄。

謂言大義不小義,取易卷席如探囊。

犀甲吳兵鬥弓弩,蛇矛燕戟馳鋒芒。

豈知三載凡百戰,鉤車不得望其牆。

答雲此山外,有事同胡羌。

誰將國伐叛,話與釣魚郎。

溪南重回首,一徑出修篁。

爾來十三歲,斯人未曾忘。

往往自撫己,淚下神蒼茫。

御史詔分洛,舉趾何猖狂。

闕下諫官業,拜疏無文章。

尋僧解憂夢,乞酒緩愁腸。

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

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

絃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

腥羶一掃灑,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

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

江郡雨初霽,刀好截秋光。

池邊成獨酌,擁鼻菊枝香。

醺酣更唱太平曲,仁聖天子壽無疆。

【註釋】:

(1)原注:黃州作。黃州:杜牧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時年四十。因有感於自己大半生仕宦飄泊,功業無成而作此詩,抒發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2)一至四句言年齡漸老,歲月如流。

(3)五至二十句中國地域廣大,歷史悠久,個人在其中顯得短暫而且微不足道。甘英句:《後漢書·西域傳》:“永元六年,班超擊破焉耆,於是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濱,四萬裡外,皆重譯貢獻。九年,班超遣掾(副官)甘英窮臨西海而還。”這兩句說漢朝疆域西至海濱,距京城洛陽四萬裡。海:或指伊塞克湖或巴爾喀什湖。

(4)東南兩句說:東南地區我到過,北邊大約更遙遠。

(5)中畫句:這兩說中國劃分成許多地區,就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6)地頑四句:中國地久天長,百萬世歷史猶如匆匆雷電一閃而過。

(7)人生六句:言個人在這漫長而又勿促的歷史中,爭短爭長有什麼意義呢?彭:相傳彭祖長壽,活到八百多歲。殤:夭折的幼兒。《莊子·齊物論》:“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彭祖事又見《神仙傳》、《列仙傳》、《楚辭·天問》。自繫縛:比喻追逐名利。

(8)敢問:不敢問,怎敢問。

(9)以下二十一至三十四句,寫對李侍中武功的敬慕。

(10)李侍中:李光顏。

(11)摽摽:高大。

(12)淮西萬虎士:指吳元濟叛軍。

(13)廣球場:《長安志》:“西內有求場亭子。”

(14)雙明璫:宮女佩飾之物。

(15)旌竿幖幖旗*嚯嚯(火霍):旌旗飄揚之狀。

(16)以下三十五至八十句,寫對朱處士德才識見的敬慕。朱處士事不詳,當是吳地隱逸之士。

(17)三吳:《水經注》以吳郡、吳興、會稽為三吳。

(18)罷亞:一種稻名。以下四句稱頌朱處士樂善好施,救民濟困的美德。

(19)後嶺四句:寫朱處士居住之地環境清幽。

(20)叔舅以下八句:寫朱處士家族和睦,熱情好客。社甕:甕中的社酒。

(21)太守:此自謂。《舊唐書·百官志》:武德元年,改太守曰刺史。天寶元年,改刺史曰太守。政如水:為政清廉。

(22)長官三句:斥汙吏如狼似虎,只管收稅,不管人民死活。

(23)我昔八句:寫朱處士高雅有學問,關心國事,有治國安民的雄才大略。造其室:拜訪朱處士的居處。

(24)我說以下十句是作者回答朱處士的話。晉公:《舊唐書·敬宗紀》:“寶曆二年二月,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晉國公裴度守司空,同平章事,復知政事。”《舊唐書·裴度傳》:“滄、景節度使李全略死,其子同捷竊弄兵柄,以求繼襲。度請行誅伐,逾年而同捷誅。”大義小不義:裴度行大義,叛者不義。小:此謂藐視。

(25)取易句:言裴度治理天下很有能力。

(26)答雲四句:應是朱處士的話,大意是主張文治教化,不贊成只靠武力治國。《春秋繁露》:“魯君問於柳下惠曰:‘我欲攻齊,如何?’柳舊惠對曰:‘不可!’退而有憂色曰:‘吾聞之也,謀伐國者,不問仁人,此何為至於我?’”

(27)溪南以下六句:寫告別朱處士已經十三年了,不能忘懷。反思自己的經歷,有許多感傷。

(28)詔分洛:指自己大和九年(835)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洛陽。猖狂:大約是說當時自己年輕好宴飲遊玩,不拘小節。

(29)闕下諫官業:指開成二年(837)在朝廷任左補闕等職。拜疏無文章:即沒有疏奏文章,意謂沒什麼建樹。

(30)尋僧四句:言身為閒官無施展才能的機會,但為養家,也不敢辭官歸隱。

(31)平生句以下,坦言心志。願補舜衣裳:即杜甫所謂致君堯舜之意。

(32)絃歌六句:言推行文治教化,安邊化民。河湟:參下《河湟》詩注。

(33)江郡:指黃州。刀好截秋光:意謂趁高秋時光賞菊飲酒,不必憂國憂民。此無奈之語。

(34)犀甲四句:言裴度戰功赫赫,平叛安邦。三載凡百戰:敬宗寶曆二年四月李同捷反,文宗大和三年四月李同捷降,歷四年而整三載。鉤車:攻城用的雲梯和戰車。不得望其牆:不敢再生反叛之心。

【賞析】:

杜牧不僅長於七絕,他的五言古體也作得很好。這首詩抒情言志,才情橫溢。詩中陳述了自己素仰文才武略之士,深懷報國安民之心,但並未遇上李光顏、裴度那樣的機遇,只好寄情詩酒,自我解嘲。這首詩作於不惑之年,是對自己大半生經歷的總結,其中感慨深沉,然而卻以明快曠達之語出之,頗見其俊爽本色。《韻語陽秋》雲:“非心地明瞭,貫穿道釋者,不能道也。及觀其自撰墓誌,又忍死作別裴相之章,則知《獨酌》之詠,豈空言哉!”《石園詩話》:“史稱杜牧之自負才略,喜論兵事,擬致位公輔,以時無右援者,怏怏不平而終。為人疏雋不拘細行。其詩情致豪邁。”

《酌》原文賞析7

【詩句】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出處】唐·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譯註】願我們永結為忘情的知音,相約在天上遨遊,不再離分。

【全詩】

月下獨酌其一

[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註釋】 ①不解:不懂得。②無情遊:超乎塵世俗情的交遊。邈:遙遠。雲漢:本指銀河,此借謂天上仙境。

【賞析】

此詩約作於玄宗天寶三載(744)春。時李白供奉翰林,遭小人讒毀,君王疏之,思想極為苦悶。原詩有四首,此為第一首。詩中寫花間月夜獨飲情景,表面豪放不羈,及時行樂,實則隱含失意孤獨之痛苦心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二句,將月人格化,亦寫活影子,使“獨”成為“三人”,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沈德潛評曰:“脫口而出,純乎天籟”(《唐詩別裁》卷二)。

《酌》原文賞析8

【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出處】唐·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譯註】花叢中一壺美酒散發芳醇,我自斟自飲沒有遠交近親,舉起酒杯邀請天上的明月,對著身影恰好湊成了三人。

【全詩】

月下獨酌其一

[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註釋】 ①不解:不懂得。②無情遊:超乎塵世俗情的交遊。邈:遙遠。雲漢:本指銀河,此借謂天上仙境。

【譯文】 花叢中一壺美酒散發芳醇,我自斟自飲沒有遠交近親,舉起酒杯邀請天上的明月,對著身影恰好湊成了三人。月兒原不懂得來與人暢飲,影子徒然跟隨我孤獨一身。且將月和影當作我的伴侶,人生行樂須趁著春景良辰。我引亢高歌,月亮徘徊不進; 我拂袖起舞,影子搖曳不定。清醒時我和它們一齊歡慶,喝醉後我們便又各自飄零。願我們永結為忘情的知音,相約在天上遨遊,不再離分。

(陶文鵬譯)

【集評】 清·沈德潛: “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會。”(《唐詩別裁集》卷二)

清·李家瑞:“李詩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東坡喜其造句之工,屢用之。予讀《南史·沈慶之傳》,慶之謂人曰: ‘我每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馬成二。’ 李詩殆本此。然慶之語不及李詩之妙耳。”(《停雲閣詩話》)

清·弘曆: “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唐宋詩醇》)

清·蘅塘退士:“陶潛雲: ‘揮杯勸孤影。’白意本此。”“一解,先出月,後出影,以月影二字互動迭見,此連珠體。天上之月,杯中之影,獨酌之人,映成三人也。從寂靜中做得如許鬧熱,真仙筆也。”“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

【總案】

最吸引人者,藝術想象豐富奇特,情真爛漫,一片天籟。然詩意層層轉出,頓挫中可見深沉,充滿詩人失意與幻滅的人生感慨。宋本李集題下注有“長安”二字,一般認為本題四首為李白待詔翰林後期的天寶三載(744)春所作,此時詩人或痛飲狂歌,或獨酌,都反映到抒懷之作的基調,普遍帶有巨痛的孤獨感。本首尤為顯見。詩人有意避開周圍現實世界中的黑暗齷齪,躲到月夜花叢的寧靜中排遣一點鬱悶,也即詩中所謂的“行樂”。孤獨的歡樂,又有幾多的愜意可言。一如作者歌行體詩的結體多半以感情流構成,本詩也由潦倒和曠達兩種曲折變化的感情交錯成篇,闢得一方能有所向往和追求的小天來,自得其樂於其間,畢竟透露出某種帶有積極意義的精神力量,顯示其富有感染力的詩美,動人處可供千世萬代的領略和欣賞。

《酌》原文賞析9

【年代】:唐

【作者】: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內容】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賞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究竟辯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關於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所以一直為後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腳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儘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呢?雖則如陶潛所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那麼又該怎麼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吧!“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中語)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其時詩人已經淅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似與自己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酌》原文賞析10

原文: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詩詞賞析:

《酌》是《大武》五成的歌詩,《毛詩序》雲:“《酌》,告成《大武》也。”(關於《大武》的詳細介紹,可參看《周頌·我將》一篇的鑑賞文字)《大武》五成的樂舞表現的是周公平定東南叛亂回鎬京以後,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職而治天下的史實。當時天下雖然穩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負責鎮守東南、召公鎮守西北,即所謂“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詩經·魯頌·閟宮》)。楚先祖熊繹此時受封于丹陽(今秭歸附近),為子爵,蓋亦有協助鎮守江南的用意。就《酌》詩的內容而言,前五句是成王歌頌王師的戰績,並對統兵出征的統帥表示感激之情,也就是感激和歌頌周公。後三句是成王任命周公、召公分職而治天下。當然,這時仍是周公攝政,但任命之事則不能不以成王的名義,告廟儀式的主人公也不能不是成王。故該詩的主人公表面上是成王,而實際上還是周公。《酌》向來多被認為是周公的樂舞(如鄭箋雲:“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歸政成王,乃後祭於廟而奏之。”),也可證實這一點。前人或以為此詩是頌武王伐殷的,但武王並無“周公左召公右”的任命,而且詩中的“晦”也是泛指,不一定特指殷紂王。故不從。詩名為“酌”,《毛序》以為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雲:“言能酌先祖之道以養天下也。”恐不妥。“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靈,說明該詩是灌祭祖先時所唱的歌。以歌詩而言則曰《酌》,以樂舞而言則曰《勺》,《儀禮》、《禮記》皆言舞《勺》,《勺》即《酌》。鄭覲文《中國音樂史》雲:“(《禮記》)《內則》曰:‘十三舞《勺》。’又:‘成童舞《勺》舞《象》。’……《勺》為武舞,其詩為《酌》之章。按詩歌之節以為舞,列為學校普通教科,故曰成童則舞《勺》舞《象》。”可見《酌》作為樂舞,在當時是與《象》舞一樣頗具代表性的。它可以作為《大武》的一成與其他五成合起來表演,就像現代舞劇中的一場,也可以單獨表演。具體的舞蹈動作,參見《周頌·我將》一篇對《大武》的全面介紹。

此詩文句古奧,今人讀來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孫鑛“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陳子展《詩經直解》引,原為《孫子》中語)的評語以為啟發,恐怕讀者對其前半部分絃樂柔板般的從容與後半部分銅管樂進行曲般的激昂就會有一定的感悟。欣賞《頌》詩,所當留意之處,就在這如斑駁的古鼎彝紋飾的字句後所涵蘊的文化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