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數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校園 閱讀(1.36W)

所謂數學素養,是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的程度,能在實踐中自覺地將所學的數學知識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淺談數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目前,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重分數輕能力,重計算輕實踐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從社會到學校,從家長到教師,這種“唯分數”的評價觀,使得“一切為了考試,為了考試的一切”的應試教育觀很難轉變。在這種教育觀的指導下,社會和家長所關注的只是學生表面的成績,而相對忽視了學生內在能力的發展;教師過於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而相對忽視了對學生基本態度與基本能力的培養,形成了封閉、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注重書本知識的`習得,而相對忽視了數學知識的運用,以至於只會計算不會運用。因而,形成了學生、家長、學校圍著考試轉的怪圈,使學生缺乏數學素養。

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方法很多。筆者經過自身的實踐與探索,體會到:以數學實踐活動為載體,加強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數學知識,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一條很重要的途徑。

一、開展探究性學習,改革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知識。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缺乏主體性和主動性,顯然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去探究知識、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安排適當的實踐探究環節。因此,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方法顯得很有必要。數學知識的呈現形式,從某種角度來說,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同樣的教學內容,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將產生不同的效果:如以結果形式呈現,往往容易使學生產生機械接受的學習方式,形成死記硬背;如以過程形式逐步呈現給學生,能引發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的願望,從而對知識具有比較深刻的印象;如以問題形式呈現給學生,則往往能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如果教師直接出示圓周長=圓周率×直徑,學生就只能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把公式記下來,而對於理解公式的含義則根本無從談起;若教師能用實驗演示的方法,把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用動態的過程逐步演示出來,再引導學生推匯出圓周長的公式,那麼學生對圓周長的公式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如果教師能在課前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具,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探究,得出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則將會使學生受益無窮。這是“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的關係。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兒童富有好奇心、求知慾,對什麼事都想親自去探究、去發現。荷蘭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倡導了“再創造”的數學教學方法,甚至他強調“再創造”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他告訴我們,數學教學應“作為一種活動來進行解釋和分析。”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多為學生設計一些能自主參與實踐探究的活動,因為“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線主客體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