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將遊戲運用於數學教學中

校園 閱讀(2.74W)

數學遊戲化教學一

如何將遊戲運用於數學教學中

一、課前遊戲

數學課的匯入在很多情況下都會採用複習匯入,這是因為數學中的新知識與舊知識或多或少的聯絡,複習一下,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梳理、鞏固。不過,當這樣的形式出現次數過多,不光是學生,就是老師本身也覺得枯燥,沒有興趣。如果能將複習的內容設計在遊戲中,學生邊玩邊複習,效果肯定會不錯。我在上“十幾減8、7、6”時,先複習“十幾減9”的算式計算,我讓學生準備好的算式卡片拿出來擺好,背面在上,兩人一組玩“石頭、剪刀、布”遊戲,贏的翻卡片,並計算,比比誰翻得多,算得多,學生的興趣一下就調動起來。原來愛偷懶的同學都動起來了,平時開小差的同學也認真多了。不僅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可謂一舉多得。

二、課中游戲

“課中”是一堂課的主體,這段時間的學習要求學生能集中注意力,而學生最多能堅持十分鐘左右。我觀察學生在遊戲時發現,無論遊戲的時間長還是短,學生總是保持較好的注意力,充滿熱情。數學學習的內容較難或學生興趣不高時,應用遊戲教學會收到好的效果。我在講一年級下冊38頁第1題時,讓學生數黃夾子和藍夾子各有多少時,黃夾子是亂放的,藍夾子是放整齊的,因此學生數藍夾子很快就數清楚了,而黃夾子數起來就很吃力。於是我臨場改變教學策略,設計了一個穿夾子的小遊戲,讓學生穿夾子 比賽,要求:10個夾子穿一串。學生都想成為穿夾子的高手,馬上變得很細心,一下“穿”清楚了,也掌握了“穿”的方法。印象最深的是在上“找規律”時,由於這些內容比較抽象,我在這堂課中就設計了幾個遊戲內容:我是小法官(判斷一列圖形是否有規律),擺一擺(擺一組有規律的圖形),拍手(找到拍手的節奏規律)。這些遊戲是緊密聯絡教學內容的,學生參與很踴躍,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真正實現了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體現了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後學生意猶未盡,拉著我的手一個勁的問:“老師,下節課還是不是你上?”

三、課尾遊戲

“課尾”就是臨下課的幾分鐘,在這最後的幾分鐘,我們都會對這一節課的內容做總結。學生已經學了幾十分鐘,疲倦了,這時能溶入一下游戲,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複習鞏固所學知識,也能帶領學生把知識整理一下。 當然,遊戲溶入在教學中,目的要明確,設計要精簡,易操作,還要把握好教學時機,巧妙的溶入教學,如果靈活的運用好遊戲教學,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遊戲化教學二

一、設計明確的目標是遊戲教學模式實施的基礎

教師在進行遊戲化教學的時候,能否在教學中有效地實現遊戲設定的目的,首先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探究,看所教的內容是否適合使用遊戲模式,或者適合使用哪種遊戲形式。然後,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遊戲來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方向,目標正確,活動開展才有導向性,不至於偏離教學軌道。教師在開展遊戲教學的時候,需要按照已設定的教學目標來一步一步有計劃地實施教學,學生也能在遊戲中循序漸進地掌握數學知識。

我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中,會利用七巧板、玩具等不同的教具來進行遊戲教學。在進行教學之前,我會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情況來設定教學目標,即引導學生在遊戲中認知圖形。然後,根據這一教學目標來進行遊戲教學:在上課之初,我會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教材上的圖形,然後利用七巧板拼成不同的圖形讓學生進行猜測,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圖形的認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接著,我會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七巧板拼不同的圖形,在動手操作中認識不同的圖形。最後,引導學生說一說教室中有什麼圖形,這樣在簡單的“拼一拼”遊戲中實現了“知識講解―實踐操作―知識應用”,加強了學生對圖形的認知,實現了教學目標。

二、極具趣味性的遊戲是遊戲教學模式實施的保障

傳統以教師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具有枯燥性的特點,教師採用遊戲模式進行數學教學的最大目的就是利用遊戲自身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遊戲設定的時候要賦予遊戲趣味性,趣味性是遊戲化教學模式實施的強有力保障。我在“可能性”這一內容教學中,會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抽獎作為素材引入到遊戲中,設定抽獎的遊戲環節。

首先,我將一個貼有抽獎的紙箱放到講桌上,當著學生的面將紅、白、黃三色小球(每個顏色三個)放進紙箱裡。其次,請一位學生上來抽球,要求學生記住自己所抽的球的顏色,並將所抽的小球放進箱子裡,再請其他學生上來抽球。最後,請抽到顏色一樣的學生站成一隊,人數多的一隊則為獲勝方。在這種規則下,我會適時改變不同顏色小球的數量,並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剛才所遵循的遊戲規則是否合理、公平,你們在參加抽球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問題?”我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與教學內容有關聯的,這樣在遊戲參與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對“可能性”進行思考。

數學遊戲化教學三

根據教學需要,靈活設計多樣化的遊戲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要應用遊戲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這個方法適合國小生的心理和天性。但是,作為國小數學老師,我們也不能把遊戲教學隨便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內容的需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選用恰當的遊戲方法。如,在新課匯入時,學生可能會對新的數學知識內容有本能的抗拒,這個時候採用遊戲模式就有代入感,能讓學生產生輕鬆接受新知識的心理認可,融入知識,強化重點、難點,增強學生理解。比如,在學習加減法應用題的相關知識內容時,老師就可以設計老鷹抓小雞的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思考、操作,鼓勵他們計算,小雞在多次被捕後還剩多少隻?

再比如,學習認識“時分秒”等的概念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各時間單位和它們之間的轉化關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別代表時、分、秒,然後在老師說“分”時,代表“分”的學生進行除錯課前準備好的大鐘表;“秒”的時候,代表“秒”的學生進行除錯鐘錶等等,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還順利地把學生代入到 “時分秒”概念的學習和認識中,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不說,還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教學質量得到了保證。

設計遊戲要滲透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俗話說,問題是數學的靈魂。作為國小數學老師,在設計教學遊戲時一定要融入問題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探究能力和意識。比如,在學習除法時,我們可以用一些數字,讓學生拿著這些數字卡片,再讓其中一位學生拿著3,尋找能被3整除了的數字。

這時學生就會熱情滿滿地投入到遊戲中,你發現,拿3的這個同學,把拿6、9、12、18、15等數的同學,一個個“揪”出來,排在了一起。當然,有時候也會有出錯的時候,比如有的學生把“13”“16”也“揪”出來,惹來同學們的一陣歡笑。通過這樣的遊戲問題教學,既能增強學生對除法知識的深刻認識和理解,還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輕鬆愉快地獲得知識,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