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設計應用論文

校園 閱讀(4.51K)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設計應用論文

(一)國外的研究現狀

20世紀30年代前期,維果茨基對“最近發展區”進行了定義。60年代以後,維果茨基的教學思想傳播到歐洲、美國等西方國家,引起了研究維果茨基思想的熱潮。西方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對該教學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並對“最近發展區”理論進行了拓展。“最近發展區”思想在國外研究發展主要是在以下三個方面:1.動態的評價模式。20世紀30年代,西方流行靜態、標準的測量智力模式,而維果茨基認為學生心理髮展過程是運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而這個理論在當時並未受到重視。60年代以後,隨著維果茨基思想的傳播以及對其深入研究,西方學者在“最近發展區”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兒童學習能力的動態評價。動態評價、檢測兒童“最近發展區”的範圍時,採用前測—干預—後測。動態評價指明兒童發展的趨向,預示學生未來發展的趨勢。同時,具有診斷功能,廣泛應用於智商低下兒童的智力鑑別。動態評價模式是以“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基礎,也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2.產生了嶄新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育教學都是指向學習者的現有發展水平,在教學中多數是單方向的傳遞知識,忽略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也缺乏互動。“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發展應以教學為前提,優秀的教學應處於發展的前沿,即教學必須指向兒童的“最近發展區”。

筆者在此思想的基礎上,分析傳統的教學模式,並突破其侷限,探討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

(1)“支架”教學。“支架”一詞可類比於建築工程的腳手架,意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支援,使兒童形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再慢慢撤走“支架”。支架教學的手段包括:講解、指導、提問、反饋等等。

(2)互動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是指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不斷地相互轉換,交流資訊,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常規技能。此模式強調在學生技能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交往和課堂互動。

(3)思想的拓展。外國學者深入分析“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思想並對此加以充分運用,拓寬此思想的範圍,並進行了創新,如班級的“最近發展區”、教師的“最近發展區”和家庭的“最近發展區”等。

(二)國內的研究與教育現狀分析

“最近發展區”教學思想對我國教育有著重大的意義,對我國的基礎教育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主要突出在教學的兩個方面:一是整合傳統教學與支架式教學,研究合適的教學模式;一是深入分析、研究動態評價。1.指導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展開,但教學現實情況實質上並未發生根本的變化。教學目標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設計忽略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教學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評價以靜態評價為主,忽視學生髮展的運動性。而“最近發展區”指向學生的未來發展狀態,為教學理論和實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明瞭方向,提供理論基礎。2.新角度闡述“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意指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即在考慮每個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特點的基礎上,使教學適合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根據上述表述,結合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的思想可知,“因材施教”原則只考慮了和指向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而未重視學生的潛在發展能力。因此,在教育中應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瞭解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注重挖掘學生潛能,根據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樹立新型的教學觀。當代教學的任務是讓學生在各方面都得以發展,“最近發展區”教學思想認為優秀的教學應處於發展的前沿。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自身的引導作用充分的展示出來,準確掌握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教學時要遵循現實狀況靈活運用。4.樹立新型的學生觀。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處於主體地位,具有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兩種水平,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的最終目的。

(三)“最近發展區”在教學設計上的應用

1.設計懸念,匯入學生的潛在發展區。學習總是從問題出發的,在傳授學習內容的過程中利用懸念,學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間產生不平衡,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產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張古代不同金屬圖片(金、銀、銅、鐵等),提問“為什麼金銀首飾總是金光閃閃,而鐵器容易生鏽?”學生討論得出:“鐵與氧氣發生了反應。”教師繼續提問:“為什麼金、銀等金屬在空氣中沒有變化呢?”會有學生回答:“因為金、銀的'活動性弱。”教師在此設下懸念:“我們根據什麼能判斷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呢?”把問題匯入學生的潛在發展區,通過金屬與氧氣反應的現象說明部分金屬活動性的強弱。

2.構建知識的“支架”,分組實驗,引導探究。學生的能力是一步步的培養起來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存在一些不成熟的能力,要想使不成熟的能力走向成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就要在這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設定一定的“支架”,使學生通過“支架”的幫助達到預期的水平,然後教師撤走“支架”,使學生獨立完成學習。通過教學,知道金屬能與氧反應,瞭解了部分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教師在此提問:“除了上述與氧反應可以判斷部分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我們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驗證的呢?”學生回答:“通過金屬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或者與某些金屬化合物溶液的反應作出判斷。”教師在此提示學生,金屬與稀酸反應的劇烈程度或金屬是否與稀酸發生反應,可以對部分金屬的活動性強弱作出排序。能將其它金屬從其金屬化合物溶液中置換出來的金屬,相對來說金屬的活動性就較為活潑。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實驗,並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活動一金屬與稀酸的反應

3.循循善誘,突破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以此為基礎,遵循心理髮展的順序,層層剖析,循循善誘,逐步消除發展中的思維障礙,接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學習完上述知識後,教師還可向學生直接提問:“觀察金屬與酸反應、金屬與某些金屬化合物的化學方程式,發現有什麼特點呢?”這是一個概括反應型別的問題,學生在前面幾章雖已學過,但九年級學生的概括能力還不夠,由此把學生思維引入了“最近發展區”。如果直接提問,學生會覺得很困難,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此時,教師應把問題逐一細化,分解成多個小問題。④化合反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各有多少種?④分解反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各有多少種?④上述兩種反應的定義我們是從什麼方面進行概括得出反應的概念?④同學們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種類,觀察上述的化學方程式有何特點?就這樣一一清除阻礙學生思維發展的因素,得出置換反應的概念,使學生打破自身侷限,達到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4.用因材施教原則,運用和鞏固新知識。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安排不同的習題,進行階梯式訓練,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二、認識和反思

教學決定了“最近發展區”的動力狀態,因此,正確的運用,將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近發展區”的教育思想除了給教育者提供了過程和經驗外,還認為教師應成為學習過程與經驗的橋樑。教師要想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轉化為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最直接的途徑就是通過課堂教學,通過螺旋式的反覆迴圈,以使學生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以此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維果茨基曾說過“教學要走在發展的前面”。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並在此基礎上實施。實施的效果要達到維果茨基的要求,教師要具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不斷吸取先進的教育觀念,才能促進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