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二語文專項練習:閱讀理解

校園 閱讀(1.2W)

對知識的掌握源於不斷的練習,在大腦形成反射弧,就達到練習的目的了。以下是YJBYS網小編整理的高一語文專項練習的閱讀理解 ,歡迎閱讀。

高二語文專項練習: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

榮新江

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是溝通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也促進了東西方雙向的文化交流。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係好的時候,文化的交流會通過官私渠道,暢通無阻;有的時候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因為政治或其他原因斷絕了關係,但文化是流動的,並不因為政權的敵對而完全斷絕交流,文化的因子會通過其他途徑輸入或傳出。

從北朝到隋唐,中國與薩珊波斯一直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係,雙方使者不斷。相互之間除了政治聲援,還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觀,不論是作為物質文化代表的金銀器,還是作為精神文化代表的景教、摩尼教,都從波斯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波斯文化與中國文化在唐朝交融產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紋樣、仿金銀器製品,又從長安傳到新羅、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達到的深遠端度常常是出乎今人意料的,唐朝有個叫楊良瑤的,在德宗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島的黑衣大食,他從廣州出發,走海上絲路,經過三年多的時間,完成聯絡大食、夾擊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楊良瑤聘使大食更為重要的結果,是給唐朝帶回來珍貴而完整的海上絲路的航海日記,這應當就是賈耽記錄下來的《皇華四達記》中從廣州到縛達(巴格達)的路線,而晚唐入藏法門寺地宮的一批伊斯蘭系統的玻璃器,或許也和楊良瑤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聯絡。

楊良瑤從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亂”,攻佔了唐朝的河西領地,並向西域進軍。由於吐蕃和唐朝的敵對關係,像楊良瑤這樣的政治使節很難經陸上絲路去往西方。過去學術界普遍認為,貞元六年沙門悟空從天竺回到長安之後,中印之間的交往就完全斷絕了,晚唐五代時期西北兵荒馬亂,中印之間也沒有任何交往的記錄。許多歷史沒有被傳世文獻記錄下來,但我們今天可以通過出土文書再現某些歷史真相。敦煌發現的漢藏語文獻材料告訴我們,從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間僧侶的往來、經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終未斷,因為吐蕃也同樣信奉佛教,所以僧侶的往來並沒有受到阻礙,他們仍然肩負著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陸上絲綢之路上。

文化的流動性極強,它不僅在中國與西方之間傳播,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東漸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由於奈良正倉院和韓國、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儲存,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們也不斷從傳世典籍和新發現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證。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但由於學術研究的訓練和背景不同,中國學者關注更多的還是進入中國的外來文化。雖然我們目前在更遙遠的中亞、西亞沒有看到類似新疆古代遺址出土的漢文典籍資料,但撒馬爾罕壁畫上手捧絲絹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獻中對中國物產、工藝傳入的記錄,以及大量瓷器、絲織品的考古發現,都說明了中國文化西漸的深度和廣度。

(選自《文史知識》2015年第8期,有刪改)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論是海上絲綢之路還是陸上絲綢之路,都起到了溝通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交往的作用,都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B、由絲綢之路實現的文化交流還能以某國為基點發散傳播,如唐人學習的波斯文化又會傳到其他國家。

C、唐代的楊良瑤從海上絲綢之路到達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其背景是當時吐蕃與唐朝是敵對的,政治使節很難經陸上絲路去西方。

D、目前研究絲路文化的中國學者關注較多的是進入中國的'外來文化,所以如今還不能肯定中國當年對更遙遠的中亞、西亞有無文化影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不同國家與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它們之間是否友好沒有關係,因為無論關係好還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會暢通無阻。

B、中國與薩珊波斯關係友好時,有著較多的使者來往、政治聲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觀等,而薩珊波斯文化的傳入,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C、唐朝的楊良瑤出使大食有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帶回了從廣州到縛達(巴格達)的路線,賈耽的《皇華四達記》中記錄了這條路線。

D、在奈良正倉院和韓國、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傳世典籍和新發現的石刻史料中,都有證據證明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東漸現象的存在。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程度深、角度多,如中國與薩珊波斯的文化交流不僅有以金銀器為代表的物質文化,也有以景教、摩尼教為代表的精神文化。

B、晚唐入藏法門寺地宮的一批伊斯蘭系統的玻璃器,有可能是經過海上絲路出使大食完成聯絡任務的楊良瑤帶回來的東西。

C、沙門悟空從天竺回到長安後中印間的交往就完全斷絕了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目前的傳世文獻、敦煌發現的漢藏語文獻材料等能夠證明,從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間僧侶的往來、經本的流通等始終未斷。

D、絲絲路上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即使目前在中亞、西亞沒有看到出土的漢文典籍資料,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獻中對中國物產等的記錄也都印證了中國文化西漸的事實。

【答案】

1、D

2、A

3、C

【解析】

1、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如今還不能肯定中國當年對更遙遠的中亞、西亞有無文化影響”錯誤,原文“雖然我們目前在更遙遠的中亞、西亞沒有看到類似新疆古代遺址出土的漢文典籍資料,但撒馬爾罕壁畫上手捧絲絹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獻中對中國物產、工藝傳入的記錄,以及大量瓷器、絲織品的考古發現,都說明了中國文化西漸的深度和廣度”,說明中國對這些地方是有文化影響的。新課標全國卷第1題的選項的資訊一般都出自文字的開篇,但為了讓考生更好地把握文字內容,我改變了命題策略——從全文的角度出發進行設定,將四個選項的資訊分散在全文中,並且四個選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考生閱讀論述類文章。

2、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無論關係好還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會暢通無阻”有誤,文中說的是關係好時文化交流的官私渠道都會暢通無阻,而關係不好時“文化的因子會通過其他途徑輸入或傳出”。

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傳世文獻”錯誤,原文是“許多歷史沒有被傳世文獻記錄下來,但我們今天可以通過出土文書再現某些歷史真相。敦煌發現的漢藏語文獻材料告訴我們……”,由此可見,能夠證明中印還有文化交流的是“敦煌發現的漢藏語文獻材料”,而不是“傳世文獻”。論述類文章閱讀的最後一題的資訊容易片段化,這就要求考生關注文中的剩餘資訊。我命制這道題目時,比較注重資訊的連續性和片段性的關係。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李大亮,雍州涇陽人,少有文武才幹。隋末,在東都與李密戰,敗,同輩百餘人皆就死,賊帥張弼見而異之,獨釋與語,遂定交於幕下。義兵入關,大亮自東都歸國,授土門令。屬百姓饑荒盜賊侵寇大亮賣所乘馬分給貧弱勸以墾田歲因大稔躬捕寇盜所擊輒平時太宗在藩巡撫北境聞而嗟嘆。其後,胡賊寇境,大亮眾少不敵,遂單馬詣賊營,諭以禍福,群胡相率前後降者千餘人,縣境以清。高祖大悅,以功賜奴婢百人。大亮謂曰:“汝輩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為賤隸乎!”一皆放遣。

貞觀元年,出為涼州都督,以惠政聞。嘗有臺使到州,見有名鷹,諷大亮獻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絕畋獵,而使者求鷹。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為劍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晉王為皇太子,東宮僚屬,皆盛選重臣。以大亮兼領太子右衛率,俄兼工部尚書,身居三職,宿衛兩宮,甚為親信。大亮每當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嘗勞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臥。”其見任如此。大亮雖位望通顯,而居處卑陋,衣服儉率。至性忠謹,雖妻子不見其惰容。每懷張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時為將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嘗遇諸途而識之,持弼而泣,多推家產以遺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於太宗曰:“臣有今日之榮,張弼力也。”太宗遂遷弼為中郎將,俄代州都督。時人皆賢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尋遇疾,太宗親為調藥,馳驛賜之。卒,時五十九。

親戚孤遺為大亮所鞠養,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為舉哀於別次,哭之甚慟,廢朝三日。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諡曰懿,陪葬昭陵。

(節選自《舊唐書列傳第十二》)

4、下列對第一段中加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屬百姓/饑荒盜賊侵/寇大亮賣所乘馬分給貧弱/勸以墾田/歲因大稔/躬捕寇盜所擊/輒平/時太宗在藩/巡撫北境/聞而嗟嘆

B、屬百姓饑荒/盜賊侵寇/大亮賣所乘馬分給貧弱/勸以墾田/歲因大稔/躬捕寇盜/所擊輒平/時太宗在藩/巡撫北境/聞而嗟嘆

C、屬百姓/饑荒盜賊侵寇/大亮賣所乘/馬分給貧弱/勸以墾/田歲因大稔/躬捕寇盜所/擊輒平/時太宗在藩巡撫/北境聞而嗟嘆

D、屬百姓饑荒/盜賊侵/寇大亮/賣所乘馬分給貧弱/勸以墾/田歲因大稔/躬捕寇盜/所擊輒平/時太宗在藩巡撫/北境聞而嗟嘆

5、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諡,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後,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B、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邊防重鎮。

C、驛,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亦指供傳遞公文用的車馬。

D、出,古代稱地方官調任到京城為官。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弼對李大亮有不殺和賞識之恩。隋末時李大亮戰敗,與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處死了,只有他被張弼釋放併成了張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憑藉冷靜勇敢建功。胡人進犯他所轄縣境時,面對敵眾我寡難以

取勝的情況,他獨闖敵營,最終使轄區恢復了太平。

C、晉王成為皇太子後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規模選拔皇太子臣屬的時候,李大亮作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時委任了劍南道巡省大使等三個重要職務。

D、李大亮死後仍獲得榮耀。他撫養的孤兒像對待父親一樣為他服喪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賜予他美諡,允許他陪葬昭陵。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大亮嘗遇諸途而識之,持弼而泣,多推家產以遺弼,弼拒而不受。

(2)親戚孤遺為大亮所鞠養,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答案】

4、B

5、D

6、C

7、(1)李大亮曾經在路上遇見而認出了他,(就)抱著張弼哭,多多推讓家產來送給張弼,張弼拒絕不接受。

(2)被李大亮所撫養的內外親屬的孤兒,像對待父親一樣為他服喪的有十五人。

【解析】

4、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答時,首先要根據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後根據文言標誌,如:虛詞、對話標誌、對偶、排比、特殊句式等來斷句,最後運用排除法,針對選項中不同的斷句點分析、排除。根據語意,“侵寇”的主語是“盜賊”,所以應在“盜賊”前停頓,排除A、C兩項;“大亮”是賣馬的主語,所以應在“大亮”前停頓,排除D項;“巡撫北境”的意思是“巡視安撫北部地區”,意思完整,中間不能斷開。

5、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出:指的是京官外調。

6、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被皇太子同時委任了劍南道巡省大使等三個重要職務”說法在時間點上錯誤,“擔任劍南道巡省大使”是“貞觀八年”的事情,晉王成為皇太子是“貞觀十七年”。

7、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譯時,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實詞要字字落實,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譯。關鍵詞:(1)諸:之於;持:抱住;遺:贈送。(2)親戚:內外親屬;為……所,表被動:定語後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