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校園 閱讀(2.73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1

我們都有的拖延症:早在7月4日,所裡推薦好書的時候,早早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自己推薦的書,自己要寫一篇讀後感。然而7月即將過去,結果定下的東西自己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就像《拖延心理學》裡面形形色色的“患者”一樣,拖著不幹某件事情,雖然知道這件事情自己應該去做,但是就是不想立即去做。

當初推薦這本書的時候,就是覺得現代人(特別是自己)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拖延的壞習慣,所以在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就決定了要推薦這本書。兩位心理學家博克萊和萊諾拉寫的《拖延心理學》,作者為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援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他們提供的方案極為實用並經受過實踐的檢驗。本書還考慮到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代文化訴求,以及注入注意力缺失紊亂症、執行功能障礙症等神經認知問題對拖延的影響。本書甚至還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邊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實用性的建議。

本書的兩位作者基於他們倍受好評和極具開創性的拖延工作坊和從眾多心理諮詢領域中汲取的豐富理論和經驗,對拖延作了一次仔細、詳盡、有時也頗為幽默的探索。書中很好的闡述了一下作者對拖延的認知:它是一種非理性的推遲行動——也就是說,雖然明知道拖下去會變糟糕,可還是心甘情願地拖拖拉拉。現實生活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月初的績效計劃了去做某件事情,但是月中的時候卻一拖再拖,總感覺還有時間;這個是個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我去做就很容易完成;但是直到考核的那天才手忙腳亂,我為什麼不早點時間去做呢?我如果早點去做可以這樣的?我如果早點去做可能會比這個做的更好?就是因為“拖延”兩字擊中了我的要害,所以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找找自己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同時也希望能夠給大家一點啟迪。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我感覺自己應該屬於後兩種吧。很多時候都是知道要做某事,應該姚總愛什麼時候做完,應該怎麼做,但是就是懶想晚點再去做,明天我有時間我明天再做,現在我需要休息下換個時間再做吧,這個故事馬上就完結了我看完就去做。以上統統都是想拖延著的藉口而已,這些想法都是不現實的,有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情,但是他卻存在於你的潛意識當中,所以,意識到這些想法的虛假性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分析了拖延的根源,書中還給出了行動建議。

有個明確的目標和可行性的計劃。拖延習慣自己覺得越嚴重,對自己更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確定了3天內做完的事情,那麼自己做計劃可以提前一點2天做完,提前給自己壓力或者焦慮,2天時間到了沒有完成應該反思:我自己為什麼沒有完成,這樣的後果我不想承擔,那麼我要早點去完成它。迴圈反覆,不知不覺中讓自己習慣這種模式。當然目標也要可行性,明顯需要3天的事情硬逼自己要2天完成那是自討苦吃。目標需要把握兩點,一不要持續太久,二時間不要太緊湊。太久很容易讓人疲憊和沒有成就感,太緊湊不具有可操作性。

學會判斷時間。真正瞭解自己的時間,而不是大概、估計。最好的方法,單獨花一段時間記錄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麼,然後分析哪些時間可以利用,哪些時間無法縮短或者很重要。同時,不要試圖去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狀態做某一件事情,因為這樣完美的事情很少發生。

通過身體減輕拖延。很多時候做事總是希望有一個好的狀態再開始,可是大部分時候很難發現有這樣的狀態。或許這不單純是精神的問題,而且與身體有關。如果需要做,但是因為畏懼,不想做,那麼先做一些周邊的事情,把自己和環境融合起來,然後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重複的做一件事。養成好習慣。一個人總是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當遇到下一個問題時,大腦自動向好的方向去引導。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可以通過重複形成習慣的。一旦形成習慣,這些好的習慣就總把自己引導向一個好的方向。找到針對自己拖延問題的好習慣,讓自己建立起本能的習慣,逐漸開啟腦中對原有拖延習慣的連線,進而改變拖延。

《拖延心理學》給克服拖延描述了一個克服拖延的征服之戰,想克服拖延,最好多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後通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確的。當然,拖延的壞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將它一下子改變。日常生活中應多給自己心理暗示,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2

“你總結寫完了嗎?”

“哎呀,又不是馬上要,急啥?”

“也是,提前幾天做了就行。”

“啊!快到截止日期了,最近好多事擠一起,我還沒做完,又得熬夜了…”

“哎,我也是,原以為很簡單,沒想到還挺麻煩的,快點做吧。”

這樣類似的對話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或者是自己說過?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中很普遍,有人給它起了個名字——“拖延症”。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拖延?這種行為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心理根源?關於這方面的專業研究,比較有名的就是美國的兩位心理醫生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寫的這本《拖延心理學》。我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而自己也深受拖延症的困擾且一直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但我還是不由自主的拖到現在才看了這本書。

人為什麼會拖延?作者認為,拖延的情緒根源涉及內心感受、恐懼、希望、記憶、夢想、懷疑以及壓力,而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些情緒波動,因為他們利用拖延來逃避不舒服的感受。此外還有其他方面的根源:拖延者的主觀時間與鐘錶時間的衝突;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你的身體、大腦以及你的遺傳基因;拖延的人際關係根源,主要指你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以及你在當今社會的地位。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十分複雜,不過有一點可以排除在外,拖延和智力沒有關係。要擺脫拖延,真正認識到自己拖延的根源是第一步。

書中提到一個拖延怪圈,是拖延者基本都會經歷的,即從接到一個任務到最終那個任務被放棄或是被完成了的這個過程。整個過程從頭到尾短則幾個小時,多則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並且,大部分的拖延者都會重蹈覆轍,一次又一次地在這個怪圈中掙扎。對此,我深有體會。比如,每次剛剛接受一個任務,總是信心滿滿,覺得雖然自己不能馬上開始,但是一定會有條不紊地完成它。直到早點開始的時機已經失去,我才開始焦慮,壓力也逐漸加重,但是想到離最後期限還遠著呢,所有還是抱著希望。時間又過去了,我還是沒有開始,一種不祥的預感取代了剩餘的樂觀情緒,回顧自己所浪費的時間,意識到自己無法挽回,又陷入後悔和自責;在這個階段,除了這件事,其他事我都願意做,而轉移我注意力事務的出色完成甚至讓我相信在那件事情上我也正大步邁進;有時甚至通過種種方式讓自己看起來很忙來掩蓋自己的窘境。到下一階段,雖然我感到慚愧內疚,但是繼續抱著還有時間的希望,盼望著“緩刑”的奇蹟出現。離截止日期越來越近了,此刻我已經絕望了,後悔、內疚、痛苦湧上心頭,對能否完成任務的擔憂已經變成了一種令人生畏的恐懼,覺得自己缺少了其他人都有的約束力、勇氣、頭腦或者運氣,他們都行,就我不行。到最後把自己逼到不得不在背水一戰和棄船逃跑之間做選擇。選擇不做的話,這個拖延怪圈就此畫上了句號。選擇做的話,此時的壓力已經讓我痛苦不堪,讓我感到做些什麼總比無所事事好。而令我驚訝的`是,事情並沒有所擔心的那樣糟糕,甚至發現自己樂在其中,所有我所受的折磨看起來根本是不必要的。終於馬上要做完了,勝利在望,但是之前的一拖再拖導致現在一分一秒的時間也不能浪費了,我的焦點已經不再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我究竟是否能夠完成。最後,無論我最終是放棄了還是完成了任務,這種折磨使我精疲力竭,但畢竟已經過去了。於是我下定決心,下一次我一定早一點開始,控制自己嚴格按照計劃做事。然而到下一個任務出現時,我又無可避免地陷入了這個怪圈。

那如何跳出這個怪圈呢?作者在書中根據不同根源,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每個讀者都可以據此對症下藥。此外,作者彙編了一些處理技巧,我覺得自己可以實踐一下。

1、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不是“我要停止拖延”,而是“我要在6月1日之前做完雅思題”;

2、設定一個務實的目標,選擇一個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標。不是“我絕不再拖延”,而是“我會每天花一個小時學習英語”;

3、將你的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小目標;

4、現實地對待時間。問自己:這個任務實際上會花掉我多少時間?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時間投入其中?

5、只管開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邁出一小步;

6、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鐘,通過一次又一次的15分鐘的時間完成一件事情;

7、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

8、可能的話,將任務分派出去。你真的是能夠做這件事的唯一人選嗎?這件事真的有必要去做嗎?

9、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將你的時間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10、留意你的藉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藉口來拖延,而是將它看做是再做15分鐘的一個訊號,或者將你的藉口作為完成一個步驟之後的獎賞;

11、獎賞你一直以來的進步。將獎賞聚焦於你的努力,而不是結果。記住,即便是邁出一小步也是進步;

12、將拖延看成是一個訊號。停下來問自己:“拖延傳遞給我的是什麼資訊?它意味著什麼?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雖然有時候一些事情拖一下反而能得到最佳結果,但這並不能成為阻止我戒掉拖延症的理由。萬事開頭難,拖延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習慣,要想馬上改掉很難。但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只要逼自己開個頭,集中注意力,循序漸進,堅持下去讓不拖延成為新的習慣。只要開始,就有改變的希望,期待自己的變化。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只要逼自己開個頭,集中注意力,循序漸進,堅持下去讓不拖延成為新的習慣。只要開始,就有改變的希望,期待自己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