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彙總

校園 閱讀(1.47W)

一:高中地理實驗集錦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彙總

達芬奇有句名言“實驗是科學知識的來源,智慧是實驗的女兒”。地理實驗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濃厚的科學興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堅忍不拔的意志等,這些無疑是素質教育要意之一。從表面上看,地理實驗教學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但作為一線地理教師我們深知在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方面開展的並不理想。由於高中地理實驗教學的起步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中學開展地理實驗的條件有限,地理教師實驗觀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的影響,當前的高中地理實驗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調查發現,絕大部分高中教師和學生只做過1—2次地理實驗,從未“做”過實驗的比例也不在少數。地理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直面問題、探討對策,開發真正有價值的地理實驗,構建高效、完整的地理實驗教學體系。基於此,我將“看來”的實驗收集如下,與老師們共享,但其實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還有待考究。

一、證明熱力環流的存在

1.長方形的玻璃缸(長100釐米左右,寬30左右,高40釐米左右)、膠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熱水、一盆冰塊、一束香、火柴等。實驗步驟如下:①將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置在玻璃缸的兩端;②用平整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將玻璃缸上部開口處蓋嚴;③在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側(裝冰塊的盆上方)開一個小洞;④將一束香點燃,放進小洞內。學生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能否發現什麼規律?由實驗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2.關閉教室的門窗,儘量保持教室的氣流穩定。點燃兩根較粗的香,兩支香擺放的距離大約在30~40釐米左右,一支香旁邊放一個1000瓦的電熱爐、另一支香旁邊放一個較大的冰塊,將電爐通電5分鐘後,讓學生觀察衛生香菸的飄動方向。將電爐和冰塊交換位置,觀察煙的飄移方向。在這個實驗中,電爐上方空氣加熱,氣壓降低;冰塊上方空氣冷卻,氣壓升高。香的煙總是飄向電爐上方,

說明熱的地方近地面產生低氣壓,氣流從冷的地方流向熱的地方;而高空氣流則由熱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

3.切洋蔥的實驗、冬季教室門口的打火機等。

二、季風成因的實驗

關閉門窗,點燃兩根衛生香,使衛生香的煙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氣流的影響)。在衛生香的等距離左右兩側分別放一隻1000W的電爐、一面盆冰塊。將電爐通電5分鐘後,讓學生觀察衛生香菸的飄動方向。將電爐和冰塊交換位置,觀察煙的飄移方向。在這個實驗中,電爐上方空氣加熱,氣壓降低;冰塊上方空氣冷卻,氣壓升高。衛生香的煙總是飄向電爐上方,說明高低氣壓的“季節”轉換,產生了季風。

三、實驗驗證海陸風的存在

實驗器材:煤氣爐、輕軟的紙巾、一盆冰水

實驗步驟:

(1)開啟煤氣爐,把手伸在爐火的上方,感受空氣的溫度。

(2)拿輕軟的紙巾在爐火旁邊不同的位置,觀察紙巾的飄動方向。

(3)將一盆冰水放置爐火旁邊,輕軟的紙巾放於爐火和盆之間,觀察紙巾飄動的角度和步驟(2)有何差異?

實驗結果:手放在燃燒的煤爐上方,很快感覺到發熱、發燙。紙巾無論在爐火旁邊的什麼位置,都會向爐火方向飄動。加放一盆冰水後,紙巾飄動的角度變大。

四、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

器材:2只玻璃盤,1個較大的白色礦泉水瓶,2支溫度計,少許土壤,1把剪刀,手錶。

①在兩個玻璃盤中分別放入少許土壤;用剪刀將一白色塑料瓶攔腰剪斷,然後,將塑料瓶倒扣在一隻玻璃盤中,製成“微型溫室”。②在“微型溫室”頂

部鑽一個小孔,插入溫度計;在另一盤中放置一支同樣的溫度計。③將兩個玻璃盤放置在陽光下,每隔1小時觀察一次溫度計,並記下兩支溫度計顯示的溫度,進行比較。

五、海陸熱力差異

取兩個燒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細砂,在兩個燒杯中均插入一支溫度計。把兩個燒杯同時放在太陽底下晒一定時間後,讀出溫度計的示數。再把兩個燒杯移入室內,過一定時間後,再觀察溫度計示數的變化。

收集整理資料:在陽光下晒30分後,當時細砂的溫度為45℃,水的溫度為37℃,移到室內10分鐘後,細砂的溫度為31℃,而水的溫度為35℃。水溫度變化是2℃,而細砂的溫度變化是14℃。

結論:水的溫度變化比細紗要小,說明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

交流合作:引起溫度變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細砂的比熱不同。水的比熱大,而砂石的比熱小,吸收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水溫度升高的就比較小,而細砂升高的就比較多。

六、常見的天氣系統課前觀察實驗

開啟冰箱門,感受門上方冷,還是門下方冷。說明冷氣團與暖氣團相遇時,冷氣團在下方暖氣團在上方;在一透明的廣口玻璃瓶內燃燒紙條,當瓶內充滿煙霧後,蓋上瓶蓋,放進冰箱,過十分鐘後取出瓶子,發現煙霧沉在瓶子下部,倒立瓶子,煙霧從瓶口流出,說明空氣受冷下沉(形成高壓)。

七、低壓(氣旋)與高壓(反氣旋)

①把兩隻氣球吹成蘋果大小,用長約30釐米的絲線紮緊口子;②用透明膠把兩條絲線粘在教鞭上,兩隻氣球相隔約8釐米;③平舉起教鞭,讓氣球離實驗者的臉部約8釐米;④向兩隻的`中間吹氣。實驗結果:兩隻氣球相互靠攏。分析得知:氣球靠攏是由於中心部分的空氣上升、形成低氣壓的緣故。難點不攻自破!

八、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對地表有保溫作用

(1)實驗用材:燒杯2個沙土溫度計2根鐵架保鮮膜檯燈

(2)設計原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表具有保溫作用,而這個過程是一個巨集觀的、不可見的能量交換過程,缺乏感性認識。

(3)實驗結論:通過對兩個燒杯在燈光照射前後溫度變化,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分析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探究保鮮膜在整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驗證大氣對杯內有保溫作用。

、演示晝半球、夜半球和晝夜交替現象

(1)實驗用材:一隻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狀物表示地球;一隻發光的燈泡表示太陽。

(2)實驗步驟:①將發亮的燈泡對著不透明的小球,可見只有半個球面被照亮;②用筆畫出亮半球與暗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③將小球按地球自轉方向旋轉,則可見亮半球與暗半球在不斷更新。

(3)實驗結論:通過上述實驗,可說明由於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又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裡,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晝半球,揹著太陽的半球為夜半球,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由於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從而晝夜半球就不斷地進行交替。

十、測算實驗——學校所在地的地理座標的測定

1、活動準備

觀測用具:長度為1.5m左右的直杆一根,捲尺一把,石英錶或電子錶一塊(精確度越高越好),三角函式一本,天文年曆一份,白紙和彩色筆若干。如果沒有天文年曆,最好是選擇“兩分兩至日”,從教學進度考慮,應以秋分日為宜,此時δ為特殊值0°。

2、活動過程

找一塊空曠平地,下面鋪好白紙,把直杆通過白紙並垂直插在平地上,並量出直杆在地面以上的高度h,每隔一定時間測一次直杆影子長度,並記錄此時影子長度及對應時間,並將影子畫在白紙上,測量時間間隔不要太大(5分鐘以內),以免影響測量準確度。

3、分析和計算

①從紙上或記錄中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時(即太陽位於該地上中天時)的影子長度L,利用tаnH=h/L(H為此時正午太陽高度),查函式表得出H的值;②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計算該地地理緯度:φ=90°-H+δ,式中δ為該日太陽直射點緯度,式中φ為所求點的地理緯度;③從記錄中查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時,此時的北京時間(t),此時當地地方時為12時,並計算地方時

差:Δt=t-12(換算為分鐘)。再計算經度差:Δλ=(Δt/4)°,便可得出地理經度:λ=120°±Δλ,式中加號和減號的取法為東加西減。若影子長度最小值出現在北京時間12時之後,表示觀測地點在120°以西,取“-”;相反,則取“+”。

該實驗的完成要考慮一定的誤差,重在原理的運用,北半球地理緯度也可以用北極星觀測法簡易求得,還可以利用“副產品”——白紙上的杆影變化,推知該地該日太陽升落的方位和規律。

(二)測量當地的經度和太陽高度

取一個木板或紙板在上面劃出一長線,並劃出刻度(表示長度)。在長線的一端垂直木板(紙板)樹立一木杆,長度1O釐米。利用直角三角學原理繪製一個影長和太陽高度關係的表格備用,在晴朗的天氣裡將它放置在一塊開闊的平地上,利用指

南針找到北方向並將板上的刻度尺對準北,在太陽光產生的影子和刻度尺重合時記錄下北京時間和影長(可記錄多次求出平均值),通過計算可知當地的經度和當日的太陽高度。

二:★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第一節中國的地形

在學習中國主要地形時,應結合中國空白政區圖,先將山脈畫到圖上,並寫上名稱,然後再填寫出其兩側相應的地形區名稱。

⒈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

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海洋生物資源和化學資源等。

⒉地勢意義:――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即“三水”)

地勢決定河流流向,有利於海洋上溼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絡,同時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但不利航運。

[補充]位於我國一級階梯和二級階梯交界線上的水電站主要有:黃河的龍羊峽、劉家峽、李家峽等,長江及其支流上的龔嘴、二灘等;位於我國二、三級階梯上的水電站有:黃河的小浪底等,長江上的三峽、葛洲壩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橋、龍灘、巖灘等。⒊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五種基本型別都有,但以山地33%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區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佔三分之二。

意義:

①有利影響:地形多種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副業、旅遊業和採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森林、礦產、水力、旅遊資源豐富,所以在山區應大力發展林業,採礦業及旅遊業。)

②不利影響:山區多,平原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山區由於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後,並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總結:不同的地形區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溼潤半溼潤的平原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區適宜發展林業、畜牧業和旅遊業;乾旱、半乾旱的平原、高原則適宜發展畜牧業;乾旱、半乾旱區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綠洲區、平原區才可發展種植業。⒋主要山脈:(落實到地圖上)

⑴東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間-列是長白山-武夷山;最東列是臺灣山脈,其主峰玉山是我國東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東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陰山;中間-列是崑崙山-秦嶺;最南列是南嶺。

[注意]秦嶺是劃分我國南方與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線。秦嶺南北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差異。

⑶西北-東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等。多在我國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為世界最高山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賀蘭山、橫斷山脈等。

[注意]橫斷山脈是由許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它們由北向南地勢逐漸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間,極大地阻礙了東西交通。

的產物。黃土層土質疏鬆,加上地面植被破壞,長期以來,地表受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形成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狀態。黃土高原是我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水旱災害頻繁,農業落後,許多地方人民生活貧困。但這裡又是我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煤、鐵、有色金屬等儲量豐富。這裡的人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和氣候較為乾旱的特點,開鑿窯洞。窯洞冬暖夏涼,是很好的居住場所。

雲貴高原上廣泛分佈的石灰岩長期受流水的溶解侵蝕,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異的喀斯特地形,雲南的路南石林、廣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的喀斯特景觀旅遊區。但是雲貴高原峰嶺眾多,地面崎嶇,土壤瘠簿,不利於農耕。只有一些小的山間盆地,被當地人稱為“壩子”,比較平坦,是當地主要的耕作業區。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地質條件複雜,地表水易滲漏,並給修建水庫,工程建設增加了很大難度。

形成一連串小塊綠洲,是新疆主要的農牧業區。其中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處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是溝通亞歐大陸的一段“綠色通道”。

四川盆地在地質史上是一個大湖盆,後來由於湖水外洩、下切,形成了三峽。

成都平原,是岷江的沖積扇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產富饒,有“天府之國”的美譽。(3)三大平原

第二節中國的氣候

我國根據≥10℃積溫自北向南劃分五個溫度帶,即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

亞熱帶、

東南邊緣,然後折向東,沿秦嶺——淮河一線,此線以東、以南地區年降水量大於800mm,為溫潤區。是我國主要的水田作業區,農業以水稻生產為主;此線以北為半溼潤區,以旱作農業為主;b:400mm年降水量線,此線大致沿大興安嶺—長城一線到蘭州,向西南,經青藏高原到岡底斯山一線。此線是我國半溼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大致分界線,也是我國農耕區與畜牧業區的分界線;c:2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內蒙古中部——賀蘭山——祁連山經青藏高原一線。此線大致是我國半乾旱區和乾旱區的分界線。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區,多為荒漠地區,除有灌溉水源的綠洲以外,自然環境惡劣,人煙稀少,十分荒涼。

4、我國雨帶的推移規律及影響

⑴鋒面雨帶的形成:當夏季風的暖溼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冬季風的冷幹氣流相遇,較輕的暖溼氣流被抬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溼氣流在上升過程中,氣溫不斷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⑵鋒面雨帶的移動:五月,雨帶徘徊在南嶺一帶;六月,雨帶移到長江流域以後,在江淮之

間擺動一個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帶開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達華北、東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兩廣地區還受西南季風影響)

注圖中陰影與非陰影的分界線為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三:高中地理:中國重要地理分界線

一、人口密度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衝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二、我國地勢階梯界線

一、二級階梯界線: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二、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我國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乾溼區的界線

①溼潤區與半溼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②半溼潤區與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③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界線

1月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暖溫帶與中溫帶的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貧乏界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乏。

四、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五、中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為界,南段大致與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

六、我國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東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臺灣島南端鵝鑾鼻。

七、我國水文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八、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九、我國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1)東北溫帶溼潤、半溼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溼潤、半溼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C積溫3200°C等值線。

(2)華中亞熱帶溼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溼潤、半溼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4500°C等值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3)華中亞熱帶溼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溼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7500℃等值線。

十、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兩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賀蘭山一帶,相當於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十一、我國綜合地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它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最冷月均溫0°C等溫線的地方、大於等於10°C積溫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地方、溼潤區與半溼潤區的分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鈣質土與酸性土壤如紅壤的分界線、小麥與水稻的分界線、農業旱地與水田的分界線、農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或三熟的分界線、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地形較完整(平原、高原為主)與地形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為主)的分界線、河流汛期長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