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選修三知識點歸納

校園 閱讀(2.16W)

高中的歷史知識分為選修和必修的兩部分,選修的知識只需要我們大概瞭解就好,想知道選修三有哪些歷史知識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選修三知識點歸納

  高中歷史選修三知識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程序

(一)第一階段(1914年)

1.德軍戰略企圖: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力避兩線作戰,首先集中兵力先佔領比利時,通過速決戰打敗法國,然後再回師東進打敗俄國。

2.具體戰況

1)西線:①1914年8月,德軍攻入法國,直逼巴黎,法軍總司令霞飛抓住部分德軍進攻過快,立足未穩的時機,及時調動英法聯軍展開反擊。

②馬恩河戰役:1914年9月,雙方以152萬人的總兵力在馬恩河地區展開了大戰,結果德軍被迫撤退。這次戰役是大戰爆發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它宣告了德軍“速戰速決”戰略的失敗,1914年底,西線進入相持階段。

2)東線:①1914年8月,俄軍出人意料地攻入東普魯士等地,迫使德軍從西線抽調兵力到東線。

②德軍在反攻中擊敗俄軍,進入俄國境內,同時俄軍打敗奧軍,深入奧地利境內,雙方也形成了對峙局面。

“凡爾登絞肉機”

(二)第二階段(1915——1916年)

1.德軍的戰略企圖:德軍把主攻方向轉向東線,企圖打敗俄國,迫使俄國退出戰爭,擺脫兩線作戰的困境;同時尋機打破英軍的海上封鎖。

2.具體戰況

1)東線:1915年,德奧軍隊向俄軍大舉進攻,但未徹底打垮俄軍。

德國的計劃再次落空,迫使繼續兩線作戰。

2)西線:經過一年多的作戰,雙方都把1916年視為關鍵的一年,都想給對方以致命的打擊。這一年,戰爭的重心重新回到西線,戰爭變得更加激烈和殘酷。

①凡爾登戰役:1916年2月,德軍發動凡爾登戰役,企圖迫使法軍退出戰爭;凡爾登戰役前後歷時10個月,是一戰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戰,法軍站穩了腳跟,德軍兵力、士氣開始回落。這次戰役不僅是戰爭中期階段的決定性戰役,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自此以後,德國開始走下坡路了。

“索姆河地獄”

②索姆河戰役:1916年6——11月,為了牽制德軍,支援凡爾賽,英法聯軍發動了索姆河戰役。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雙方投入總兵力超過150個師,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雙方傷亡達到130多萬人,但仍未分出勝負。

③日德蘭海戰:1916年5月,英德海軍之間爆發了日德蘭海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英國艦隊的損失雖大於德國,但英國海軍仍然掌握著制海權。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瞭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與“禮”的學說,希望統治者“克己復禮”,推行“德治”,從而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②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③教育貢獻:開創古代私人講學之風;

主張“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從禮樂射御書數方面培養學生,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④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儒家學派開創者,儒學以《六經》為基本文獻。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規範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學說。

(3)荀子思想:①強調“天行有常”和“人道有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內容。

2.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1)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張:

(2)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瞭解):

①階級基礎: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各階級、各階層、各集團都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②社會基礎:當時諸侯割據,統治者無法在文化上實行專制,而且為本國或本集團的興起,紛紛招攬人才,養士成風,社會環境寬鬆。

③人才基礎:私學的興盛,打破了官府壟斷文教的局面,有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群“士”的形成;

④其他因素:經濟的'繁榮、科技的進步等

(3)百家爭鳴的意義:

這些學派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高中歷史知識點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