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五年級語文《月光啟蒙》課堂實錄

校園 閱讀(3.08W)

一、交流談話,蘊伏話題。

五年級語文《月光啟蒙》課堂實錄

師:第一次見面,咱們聊聊,好麼?知道我從哪裡來,叫什麼名字麼?

生:(看著課件投影的扉頁念)江蘇省吳江市廟港實驗國小張學青

師:聽說過廟港麼?

生:(齊)沒有。

師:那我說廟港就在香港邊上,你相信麼?

生:不相信。因為廟港在江蘇,香港在中國的地圖上是在很南面的。

師:有道理。那我說廟港比香港還美麗,你信不信?

生:相信。因為“廟港”這個地名好像是鄉下農村的感覺,村莊裡都是很美的。

師:村子的景色,最原始的自然,所以美,對不?……能夠根據已知的情況對未知的事物進行合理的推測和想象,這是智力結構中很重要的部分。沒聽過廟港,那知道蘇州麼?

生:知道。蘇州是個很有名氣的城市。那裡橋多,水多,還有蘇州園林。

師:聽過蘇州話麼?

生:沒有。

師:有個詞語叫“吳儂軟語”,說的就是蘇州話溫軟,悅耳,想不想聽我說幾句蘇州話?

生:(好奇)想!

師:就給你們說個吳地民謠吧。(板書:民謠)什麼是民謠呢?

生:流傳在民間的歌謠。

師:那麼,民間是通過什麼方式流傳的呢?——口耳相傳。什麼叫“口耳相傳”?

生:就是說給別人聽。

師:(指著倆學生):我說給你聽,你再說給他聽,這叫——

生:(齊)口耳相傳

師:上一代人講給這一代人聽,這一代人再講給下一代人聽,這也叫——

生:(齊)口耳相傳

師:這首童謠,就是我小時候母親說給我聽的。耳朵豎起來,用心聽,看誰能聽懂。

(師用蘇州方言說,生沒有聽懂並大笑。師投影出示民謠:鵓鴣鴣,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點心做,熱勿過;夜裡做,蚊子多;想想還是明朝做。師解釋:“點心”是“中午”的意思,“熱勿過”是“很熱”的意思。)

師:民謠中的這種叫“鵓鴣鴣”的鳥,後來有沒有做成窠呢?

生:沒有。因為到了第二天,它又會覺得早上做露水多,中午做還是熱,晚上做蚊子多,就又不想做。

師:如此,它又會等著下一個明天。叫人想起一句詩:“明日——”

生:(接答)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師:這不是《明日歌》的民間版?但這首民謠,有沒有直接說了這層意思?

生:沒有。

師:就說了這樣一種鳥,至於從它身上你能明白些什麼,民謠中沒有直接說,這就叫“含蓄”(板書:含蓄),又特別好玩,這就叫“風趣”(板書:風趣)

二、揭示課題,理解“啟蒙”

師:看老師寫一個字(板書:蒙),這個字念什麼?

生:méngmēngměng

師:“蒙”字什麼頭?

生:草字頭。

師:在你們的印象中,草字頭的字,多數跟什麼有關?

生:草,或者植物。

師:對。這個“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種寄生的藤本植物,纏繞依附在別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蓋”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寶蓋下有幾橫?

生:(齊)兩橫。

師:對。記住了,以後寫“蒙”字,裡邊有兩橫,它是一層蓋在一層上面,所以是——

生:兩橫。

師:(板書:啟)“啟”是什麼意思?

生:開啟

師:那你想想,“啟蒙”連起來是什麼意思?

(生一時語塞)

師:打開了,那麼,原先遮蔽的東西會怎樣?

生:看見了。

師:對。“啟蒙”這個詞,從字面上講就是這個意思:開啟,使原先遮蓋的東西得以看見。

師:(板書:月光。月光啟蒙,月光能啟蒙麼?月光又能啟蒙什麼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

(生齊讀課題。)

三、整體感知,自由質疑。

(師要求自由讀課文,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讀音。生讀,師巡視)

師:到了高年級,讀課文應該不成問題了,但這篇文章中的有些字,不大好讀,容易讀錯,我請同學來讀讀看。(出示:“籬笆”、“時辰”、“混沌”、“篩大米”、“蓮花落”。生讀“籬笆”、“時辰”。)

師:你的朗讀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麼不同?

生:生字表中,這兩個字都有聲調。

師:對。這兩個字,單個唸的時候都有聲調。但在“籬笆”“時辰”的詞語裡,要念輕音。

(生齊讀。)

師:聽過蓮花落麼?知道蓮花落是什麼玩意兒麼?(生搖頭。)

師:讀讀課文中的句子,至少可以知道什麼?

生:蓮花落是可以唱的,像歌曲一樣的。

生:蓮花落是一種民間曲藝。

師:說得好。“蓮花落”又叫“數來寶”,早在宋代的時候就開始流傳了。語言通俗易懂,在民間流傳,以前叫花子要飯的時候常唱,後來發展成了一種民間曲藝。

(指名朗讀課文,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主要寫母親在“我”童年時代為“我”吟唱民歌童謠,給“我”講故事、說謎語,為“我”帶來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師相機板書:吟唱民歌、童謠,講故事、說謎語。)

師:再讀課文,這次要求大家靜靜地讀,邊讀邊想:有哪些字詞不懂,哪些句子你感到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文中做上記號,一會兒我們交流。

(生默讀,邊讀邊做記號,師巡視,並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問題是好事。”)

生:什麼叫混沌?

師:你把它放在句子裡讀出來。

生:“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師:知道“豁然開朗”是什麼意思麼?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過來。

師: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不明白。

師:糊里糊塗,不明白的樣子就叫混沌。在沒有字典的情況下,聯絡上下文推想也是理解新詞的一種方法。從混沌到豁然開朗的過程,就叫——(師指課題板書)

生:啟蒙。

生:我不知道“黃河的故道”中“故道”是什麼意思。

師:知道故友的意思麼?

生:故友就是老朋友。

師:對,原來的朋友,舊的朋友。故道就是原來的道路。黃河常常氾濫決堤,常常改道。黃河故道,就是黃河原來走的道路。

生:“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這句話中的“長歌謠”的“長”是什麼意思?“歌謠”怎麼能“長”呢?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出示句子):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長”,第一個“長”是什麼意思?

生:生長。

師:對。這個“長”是說他的家鄉黃河故道邊,土地貧瘠,各種作物難以生長。那麼第二個“長”是什麼意思呢?

生:出現、發明

師:歌謠,一般地我們不說“發明”,與哪個詞搭配更合適?

生:流傳。

師:好。產生、流傳。這句話是說,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歌聲不斷。那麼就乾脆把這個句子直接說成: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流傳歌謠。好不好?

生:不好。好像讀著不順。

生:我覺得用“流傳”,感覺浮在表面,應該要有點深意,有點內涵的。

生:我覺得用“長”字有一種韻味。

師:這韻味,又在哪裡呢?(生欲言而不得,語塞)“長”讓人聯想到“根”,你想想,這歌謠的“根”是什麼?

生:就是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

師:棒極了。那根,就是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的人。再來想這個“長”字,我們說,這個人“長大了”、“長高了”、“長結實了”,“長”給你什麼感覺?

生:越來越大的感覺,好像很有生機和活力。

師:對。這就是“長”字的韻味。“歌謠”與“長”字搭配,是一種陌生的搭配,寫出了那個地方歌謠的蓬勃生機和活力,也讓這個句子帶著一種詩性的美。

(生齊讀句子。)

生:“小院裡立即飄滿了芳香的音韻”,怎麼說是芳香的音韻?

師:是啊,聲音可以是輕的,響的,甜美的,溫柔的,怎麼會是香的呢?一個有價值的好問題。還有麼?

生:母親不識字,怎麼可能有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呢?

師:不識字不讀書,哪來的智慧呢?呵呵,我也在想。

生:明明是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為什麼題目是“月光啟蒙”呢?

師:剛才同學們提的問題相當有意思,相信隨著課文的深入學習,你們對這些問題會有自己的發現和理解。

四、享受美妙,體會“啟蒙”

板塊一:夏夜之美妙

師:課文開頭第一句就寫“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怎樣的美妙呢?(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

(生自由讀)

師:讀這段文字,你有怎樣的感覺?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很美。

師:美在哪裡?

生:很寧靜,我感覺眼前出現了月光照著大地的情景。

師:夢幻一樣的,很詩意。那麼就用我們的眼睛,用心靈來感受這夏夜的美妙。(配樂畫面,師誦讀後)把這畫面映在我們的腦海裡,通過我們的朗讀把這夏夜的美妙傳達。

(生齊讀,靜美優柔地讀。)

師:課文中說,“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時辰”,僅僅是因為景色的美麼?

生:還因為在夏夜裡,母親為我講故事,吟唱歌謠。

師:母親給我吟唱的又是什麼呢?

板塊二:民歌童謠之美妙

出示民謠:

月亮出來亮堂堂,開啟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們去雲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生自由念讀)

師:(指名讀,讀得響亮、鏗鏘)你來看,母親是怎麼為我吟唱這些歌謠的?

生:用很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

師:“三月的和風”什麼感覺?

生:輕柔的,吹在身上很舒服的。

師:吹面不寒楊柳風,很柔,很溫暖的感覺。小溪的流水呢?

生:叮叮咚咚,很恬靜。

師:那麼怎樣來表達這種感覺呢?你試著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師領讀一句,給予一定的節奏和速度。生跟讀,有進步。)

師:對,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編者,是邊想邊唱,邊唱邊想的。讀時,要輕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種悠長飄逸、舒緩自由的感覺。

(生齊讀,有韻味。)

師:讀得已經不錯了。你們想不想做童年夏夜裡的那個孩子,聽母親來唱一唱?

生:(熱烈地)想!

師:那就閉上眼睛。

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母親的歌聲也飄出來了……

(純粹的無伴奏的甜潤歌聲響起來了。輕輕的,緩緩的,像月光移過籬笆與屋簷。孩子們閉上了眼睛,沉浸在月夜下的歌聲裡。此時,不光是學生,整個會場,就連聽課老師恐怕也有那麼一小會兒的恍惚。歌聲戛然而止,學生卻還閉著眼睛,似乎在回味。)

師:什麼感覺?

生:很親切。

生:美。

師:美就一個字。就像課文中說的那樣——

生:(齊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師: 剛才有同學提出來,聲音怎麼可能是香的?你是怎麼理解的?

生:因為母親的聲音是溫柔的,好聽的,所以就香了。

師:既然如此,那就乾脆說她聲音溫柔啊。

(生靜默思索。)

師:這個問題有點難。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想——文中有個句子說,“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那就意味著什麼?

生:那個地方長不出東西,很苦。

師:意味著在那個地方生活,需要比別處付出更多的汗水。艱辛的付出,換來的還只是“清苦的日子”。母親忙完一天的活計,可想而知很勞累。勞累之後幹什麼?(引生齊讀——

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乾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

師:沒有怨言,沒有愁苦。洗去勞累,換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謠。再來看,她唱的是什麼?(引生齊讀—— “月兒彎彎像小船……再蓋南樓遮太陽。”)

師:守著一方貧瘠的土地,不能去遠方,不要緊,誰帶我們去呢?

生:彎彎的月亮像小船,可以帶我們去。

師:多麼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樓,不要緊,誰給我們蓋啊?

生:鳳凰。

師:傳說中的鳳凰是一種怎樣的鳥?

生:吉祥、太平,一種喜慶的鳥。鳳凰到,吉祥到。

師:是啊,喜慶的鳳凰幫我們蓋了那麼多樓——

生:(齊讀)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師: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生:勤勞的母親,任勞任怨。

生:以苦為樂。

生:對生活充滿了熱情,覺得日子會越過越好。

生: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師:在苦難的日子裡,能對未來始終抱著熱情,懷著美好的嚮往,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這樣的芳香的音韻,不僅香在院子裡,也香在我的心裡。

我們知道,聲音是無形的。作者是怎麼來寫出母親聲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韻,什麼器官可以感覺到?

生:面板可以感覺和風,耳朵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鼻子可以聞到芳香。

師: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寫出了同樣的感覺——母親聲音的美妙。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生再讀句子。)

師:童年的夏夜,有這芳香的音韻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課文開頭就說——

生:(齊)“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師:美妙的還不僅在那些民歌。你再來讀讀這些夏夜裡的童謠:

出示: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乾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狸貓來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師:三首童謠,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腳,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著喊著讀。覺得怎麼讀暢快你就怎麼讀。

(生自由讀,跺腳的,拍手的,邊讀邊做老鼠啃鍋沿動作的.,不一而足,氣氛活躍。)

師:這些童謠,念著有什麼感覺?

生:我覺得有旋律。

師:我知道你是說這些童謠讀起來有一種內在的節奏,我們可以合著一定的節拍讀。

生:我覺得很有趣,很幽默。

師:有趣在哪兒?我們來看“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狸貓來哄你”,老鼠最怕什麼呢?

生:貓。

師:讓它別急,可抱個狸貓來不是讓它更急麼?特別好玩。

生:讀起來琅琅上口。

師:你知道為什麼上口麼?

生:因為三首童謠都是押韻的。

師:對。你來看,“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山”“藍”押韻,“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臺”“來”押韻,“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哭”“屋”押韻,“笑”“轎”也押韻。

喜歡麼?喜歡就把它們背下來。

(生自由練背,興味盎然。指名背。)

師:這些童謠有一定的節奏,你喜歡讓這節奏慢點還是快點?

生:快點。

師:對,童謠與民歌不一樣。童謠是活潑而明快的,節奏明快些更好。

(師生打起節拍齊背童謠,其樂融融。)

師:這童年的夏夜,有這節奏明快,幽默風趣的童謠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課文開頭就說——

生:(齊)“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板塊三:母愛之美妙

師:作者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她給我的啟蒙是什麼?

(生齊讀最後一段。)

師:讀完這一段,請你猜猜,作者是幹什麼的?

生:詩人,因為他說,“母親讓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了詩歌的王國”。

師:這篇文章的作者叫孫友田(板書:孫友田)可是,我要告訴你們,孫友田是個煤礦工人。(生驚訝不已)在你印象中,煤礦的工作是怎樣的活兒?

生:在地下挖煤,非常辛苦,很髒,我看到電視中的煤礦工人臉都黑漆漆的。

生:還很危險,因為煤礦中經常有事故發生。

師:說得不錯。孫友田怎麼會從一個煤礦工人成長為一個詩人的呢?我們來看看他的散文《黑土地》。

(出示《黑土地》片斷:

白天跟師傅下井勞動,頭頂一盞礦燈,像黑色的鷹銜著一粒光芒,在叢林一樣的支柱間飛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變成詩行。

……

我寫《大山歡笑》:“萬年煤層打個滾,/一山烏金往外冒。/黑寶石,往外跑,/滿山滿谷金光照。/一路大聲喊:/我是煤,我要燃燒!”

——孫友田《黑土地》)

(生自由讀。)

師:這是節選自《黑土地》的兩段文字。讀第一段文字,再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後一句,你發現了什麼?

生:母親的工作很辛苦,兒子的工作也很辛苦。但他充滿了生活的熱情,說自己“像黑色的鷹銜著光芒”,很有豪情。

師:說得好。我是煤,我要燃燒,這是一種怎樣的熱情啊!

生:我覺得作者特別像他的母親: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給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變成詩行。

師:真好。你在《黑土地》裡看到了母親的身影。我的生活熱情必定是受了母親的影響。

第二段文字是一首詩《大山歡笑》,是孫友田的代表作,讀讀它,你又發現了什麼?

(生自由讀。)

生:很順口,押韻的。

師:像什麼?

生:像母親給“我”唸的那些童謠,琅琅上口,明快,流暢。

師:是的,《大山歡笑》裡有童謠的影子。所以說,月光啟蒙,實際上是說母親在“我”童年時代,不知不覺中,給“我”播了一顆愛的種子,一顆詩的種子。這《黑土地》,就是那些種子開出的花朵。

師:剛才有同學說了,明明是母親的啟蒙,課題為什麼叫“月光啟蒙”呢?你覺得,母親與月光之間又有什麼聯絡?

生:月光是柔和的,母親也是很溫柔的。

師:月有光。我喜歡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貧富貴賤,分攤給每家每戶,照亮了大地。母愛有光麼?

生:母愛也有光。母親在清苦的日子裡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謠,讓我知道了面對艱難困苦,也要充滿熱情地生活,永遠有追求。

師:說得真好。母愛有光,母親為“我”點了一盞心燈,照亮了“我”以後道路。

師:月光無聲。母愛呢?

生:母愛也無聲。母親用唱民歌童謠的方式給“我”教育。

師:還有她自己,那份對生活的熱情和嚮往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就如唐詩中說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誰說不識字的人就不智慧呢?童年的夏夜,有這如水似光的母愛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課文開頭就說——

生:(齊)“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師:這篇文章原先的題目就叫《月光母親》。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母親年紀大了,患了老年痴呆症。他在《月光母親》裡是這樣寫的:

(師伴樂誦讀,母親蒼老的形象與年輕時為“我”唱歌謠的畫面同現:

我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裡,依然那麼慈祥,和藹,但卻不知我從哪裡來,不知我來幹什麼,甚至不知道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在《母親》的音樂中,全場寧靜。有晶瑩的東西,在一些同學和老師的眼裡滑淌。)

師:歲月如塵。多少往事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然而,母親在月夜裡為“我”吟唱的民歌童謠,卻依然鮮活在“我”的記憶裡,一聲聲啊一句句……

(歌聲再度響起。師輕輕吟唱,全場師生跟著輕和……)

師:在歲月的流裡,有些東西會消失,比如母親會老去,“我”也會老去。但有些東西,在歲月裡沉澱,比如,像母親這樣的歌聲。

五、拓展延伸,親近民間文學

師:母親不識字,卻有智慧和才華。母親的魅力,來自民間文學的魅力。民歌童謠是民間文學中一顆璀璨明珠。上課開始時我給大家說的是一個吳地的民謠,那麼,在張家口的土地上,一定也有這樣的民歌童謠。課後蒐集一些,與同學們交流。請班長將同學們蒐集到的製成小報,寄給我一份。我相信,張家口的土地上,既長莜麥與口蘑,也長智慧和才華。我期待和你們一起來分享。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