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月光曲》語文課堂教學實錄

校園 閱讀(1.84W)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

《月光曲》語文課堂教學實錄

生:(齊讀課題)月──光──曲──

(感覺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夠積極,沒有精神。)

師:聽你們讀課題,我似乎沒有感覺到皎潔的月光籠罩在萊茵河畔。請你們再來讀,記住,這回要讓月亮的清輝灑滿我們的教室,灑遍萊茵河畔,讓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積極的聲音中感受到美麗的月光。

生:(再次齊讀課題)月光曲。

(狀態明顯得到改變。)

(評:對課題的朗讀指導。雖然只有三個字,但是,教師詩意的表述,仍然點燃了學生的情感之火。含蓄的為本課教學打上了一層極富詩情畫意的底色。)

師:我想先來了解一下同學們的讀書情況。課文一共有10個自然段,請十位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思考:課文中提到幾次彈奏曲子?哪一次彈奏的是月光曲?

(指名讀書。)

(生讀書略。)

(準確地抓住了課文的主幹,牽一髮而動全身。)

生:課文中提到了三次彈奏曲子。

師:那麼這三次有什麼不同呢?你發現了嗎?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是貝多芬彈的,第三次也是貝多芬彈的。

師:能不能使你剛才說的這番話再簡練一些?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貝多芬彈的。

師:一個和字,一個都字用得恰到好處,句子的確簡潔了。看來比他是從演奏的物件這個角度進行歸納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練,斷斷續續的,第二次貝多芬演奏得非常純熟,第三次是貝多芬現場編的。

師:你的發現非常可貴,現場編的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就叫即興創作。即興就是對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觸,有所興致。相對於第三次的即興創作來說,前兩次和它還有什麼不同呢?

生:前兩次演奏的曲子原來就有了。

師:了不起,你又發現了一處不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這三次彈奏的不同之處到底是什麼。

師生共同歸納,師板書:

斷斷續續 琴聲 彈奏 同曲 即興成

(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並且將思考結果用語言來表述出來。教師很注重學生語言的錘鍊。發現三次彈琴的不同,為學生以後深入的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師:三次彈奏又有什麼聯絡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可以在書上批註勾劃。

(學生靜靜地自學五分鐘左右之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為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彈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進茅屋給盲姑娘彈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師:聽你這樣說,我有一個疑問。貝多芬是個大音樂家,他的曲子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怎麼會一聽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生:因為他聽到的曲子是斷斷續續的。

師:你從斷斷續續可以讀懂什麼?

生:盲姑娘彈奏得不熟練,因此貝多芬就會想: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誰會彈奏我的曲子呢?而且彈奏得還不熟練,這是怎麼回事呢?

師:好奇──這是引發貝多芬走進茅屋的一個原因,還有嗎?

生:貝多芬還聽到了兄妹倆的談話,知道這兄妹倆非常窮,心生憐惜之情;而且他還發現盲姑娘非常喜歡音樂,所以走進去親自彈奏了一首。

(評:從找不同到找聯絡,辯證思想的滲透。這樣的思路,對學生今後的閱讀實踐很有指導意義。)

師:從你們的發言中,我得到了這樣的答案:好奇心使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貝多芬走進了茅屋。兄妹倆到底說了什麼能夠如此打動這位大師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對話,看看我們能夠從中讀懂什麼。

(出示文字投影,學生自由讀。)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說買不起入場券的時候,她就安慰哥哥,說自己不過是說說罷了,來減少哥哥的慚愧之情。

師:你也是個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讀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還讀懂了哥哥內心的愧疚。

生:我讀懂了盲姑娘非常熱愛音樂。她說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說明她對音樂充滿了渴望。

師:感謝你帶領我們走進了這個美麗姑娘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個愛音樂的姑娘。

生:這段話還讓我感覺到了哥哥的為難,因為他不能夠滿足妹妹的要求。我覺得生活對於他們來說太不公平了。

(評:教師的評價用語,很值得細細品味。如散文般的.評價用語,既有針對性地給了學生以肯定,又為課堂增添了一抹文化的色彩,這種評價用語是即興的,顯示了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

師: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和兄妹倆相互體諒、關懷就更顯得珍貴。在這段對話中,沒有說明妹妹怎麼說,哥哥怎麼說,但是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倆要表達的感情。請你們同位子兩個人結成兄妹,不要提示語,直接讀對話,體會人物的感情。

(練習完畢,指名彙報,教師指導朗讀。)

師:我來問問這位姑娘,你是隨便說說嗎?

生:不是,但是我必須要這樣說。(為什麼?)因為哥哥一直在努力賺錢,我如果再給哥哥壓力的話,哥哥會受不了的。

師:(面向哥哥)你聽到妹妹這樣的表白,你是怎樣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師:課文中並沒有講明兄妹倆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我想請在座的盲姑娘說說你聽了哥哥的話後要安慰他,你說話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呢?

生:我讀這部分的時候速度比較快,因為我不想讓哥哥傷心,所以很著急去安慰他。

(生讀課文。)

師:你們都同意她的看法嗎?(學生點頭)我來讀得慢一點,你們看是否可以。

(教師範讀。)

生:這樣也可以。因為讀出了盲姑娘的無奈和難過。

生:我也這樣讀可以,因為我聽出來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達出了她自己的傷感。

師:看來不同的讀法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感受,那麼可不可以笑著讀這句話呢?(學生面露疑色)你們自己試一試。

(學生練習讀。)

生:(讀文)我覺得這樣的笑是一種掩飾內心的笑,很讓人難過。

生:這種笑比不笑還讓人感覺到兄妹倆相依為命的感情的寶貴。

(評:溪橋老師的朗讀指導,一向是我最佩服的。在這一段教學中,我看到了角色轉換法。讓學生成為課文中的角色,設身處地的為課文中的人物著想,擁有他們的喜怒哀樂。讀起文章來,自然就更能入情入境。另外,溪橋老師還特別注重對文字得多角度解讀。同一句話,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表現不同的感情,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個性化閱讀的理念。同樣的設計,在她的《五彩池》中也有體現,記得溪橋老師曾對我說過,幾乎每篇課文,都可以找到這樣的訓練點,我當時很迷惑,《月光曲》又給我提供了一個精彩的例項。)

師:讀到這裡,我發現你們已經和貝多芬一樣被茅屋裡的一切深深地打動了,這位音樂家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奏了一曲。按理說,這個時候他已經滿足了盲姑娘的願望,為什麼還要再演奏一曲呢?你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絡了嗎?

生:(讀盲姑娘的話──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從盲姑娘的話中,我聽出來她能夠判斷出來的人是貝多芬,說明她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貝多芬再彈曲子就不是給姑娘彈的,而是給知音彈的。

師:你們讀讀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貝多芬先生!)

生:我認為盲姑娘不會那麼肯定的說,因為畢竟他們是窮人,而貝多芬是個名人。她怎麼也不敢相信貝多芬會親自到家裡給她演奏。

師:不敢相信就應該說您不是貝多芬,行嗎?

生:但是他彈得特別純熟,感情特別深,只有貝多芬才能夠做到。

師:也就是說,從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貝多芬;然而他怎麼又會來到這麼貧窮的一個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表達出盲姑娘的心情,你會說──

生:又驚又喜。

生:驚喜交加。

(學生練習讀,讀出驚喜交加的感情。)

(評:改動文字文字,對比出情,指導朗讀。又一種指導朗讀的方法。)

師:貝多芬沒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話,他說: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貝多芬為什麼要稱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稱呼你,盲姑娘會覺得別人看不起她。

師:我跟你說:你好,沒有說您好,你會認為我看不起你嗎?

生:不會。

(眾笑。)

生:稱呼你就讓人感覺不親切了。

師:我倒不這樣認為。你聽我讀你愛聽嗎?我再給你彈一首吧!

(語氣很親切。)

生:我覺得這樣說表示對盲姑娘的一種尊敬。因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別人的安慰。

生:我想聯絡前面的課文來說,盲姑娘儘管看不見,家裡窮,但是她那麼愛音樂,那麼嚮往和渴望音樂,而且懂音樂,對於這樣的知音,貝多芬充滿了敬重。

師:是呀,我們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的說法,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在這樣一間簡陋的茅草屋裡,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愛音樂懂音樂的姑娘,怎能不讓貝多芬感慨萬千呢?(板書:感遇知音)說到這裡,我還有一個疑問,貝多芬為什麼不回答盲姑娘的問話,直接就去彈琴了,是不是顯得他不禮貌啊?

生:貝多芬是擔心盲姑娘知道是他來了,感到不自在。

師:也就是擔心盲姑娘緊張。

生:我覺得是因為這是一個音樂家特有的表達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過琴鍵才能夠更充分地表達出來。

(評:教師一連串的追問,其實,是將學生引向了對文字的深度解讀,簡單的一個您字,就能升發出如此之多的課程資源,讓我很是讚歎,可見教師對文字的理解是多麼的深刻。)

師:我非常欣賞你的回答,應該說,你也是貝多芬的知音。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對盲姑娘的欽佩使得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這時候

(學生接讀第九自然段一陣風把蠟燭按起琴鍵來。)

師:請你自己再來讀讀這個自然段,看看可以讀懂什麼?

生:這一段講得是貝多芬彈琴的內容。

師: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現的內容。

生:這一段寫了大海的變化,我覺得這和貝多芬的心情有關係,他的心情就像這大海的波濤一樣久久不能平靜。

師:如果請你做導演,給《月光曲》拍一段M師V,你設想畫面上出現鏡頭最多的是什麼景物?為什麼?

生:我認為出現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為大海和月光的變化能夠表達貝多芬的心情。

師:看來你很注意發現句子之間、內容之間的變化與聯絡。

生:我如果做導演,我把鏡頭更多的給盲姑娘,因為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獻給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鏡頭給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給盲姑娘的眼睛。她雖然看不見,但是她的眼睛裡充滿了對音樂的渴望和熱愛。人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她的眼睛,我能夠感受到她純潔、美好的心靈。

師:你說得真好!透過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純美的心靈。

生:我想讓鏡頭更多地對準貝多芬,比如說他的表情的變化,這樣也能說明他內心裡特別激烈的鬥爭。

師:我認為如果把激烈的鬥爭換成激動的感情更合適。

生:我想讓鏡頭投在琴鍵上。因為琴鍵上下起伏急速地變化,不光能夠能夠表達出情感的變化,而且有特色,畢竟這是一個關於鋼琴曲的M師V。

師:你非常善於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的確,這一段就像我們共同體會的這樣,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讀出這種美嗎?

(①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理解:波濤洶湧、恬靜一縷一縷等詞語,重點讀出變化。②聽《月光曲》片斷③配樂朗讀。)

(評:用假想製作M師V的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充分想象的空間,學生以描述圖畫作為媒介,表達了對文字的理解,也抒發了此刻心中的感情。一番暢想之後的朗讀,一定別具風味。)

師:課文一開始就說這是一個傳說,什麼叫傳說?

生:就是民間流傳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師:為什麼這樣一個傳說可以流傳一百多年呢?人們到底在流傳著什麼?

生:我認為在傳頌著貝多芬這個人的品格,因為他同情、憐惜勞動人們。

師:他不愧為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貝多芬去世已經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們知道都有什麼嗎?

生:《歡樂頌》。

生:《田園交響曲》。

生:《命運交響曲》。

師:他把美妙的音樂留給了我們,把美好的人格留給了我們,所以人們自然也就永永遠遠地記住了他。據我一個去過歐洲的朋友講,歐洲的很多國家、城市裡都有貝多芬的雕像。看來人們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紀念和表達對他的熱愛。

我們今天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們打算用怎樣的方式使得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