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蔡襄的書法特點有哪些特徵

校園 閱讀(3.07W)

蔡襄是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蔡襄的書法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蔡襄的書法特點有哪些特徵
  蔡襄的書法特點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

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軾、歐陽修。蘇軾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嚐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伕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

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

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

  蔡襄的個人作品

蔡襄為官三十餘年,不僅政績顯著,在科學文化方面也作出重大貢獻,曾撰《荔枝譜》一卷、《茶錄》二卷(或作一卷),是世界上最早介紹荔枝的專著。他所創制“小龍團”茶,品質較“龍鳳茶”更精。

蔡襄在當時,除了精心製作了“小團茶”,使建茶一步登天馳名全國外,又鑑於陸羽的《茶經》,未能把閩產指出,使建茶淹沒不彰;而丁謂所著的《茶圖》,僅論及採製,沒有說明烹試的方法,於是,蔡襄將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寫成《茶錄》一書,共二篇,800多字。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都屬於烹試的方法。憑他豐富的經驗,獨特的見解,再配以當世優秀的書法,使這一著作,堪稱“稀世奇珍,永垂不朽”。宋代建茶能名垂天下,與蔡襄的提倡和推薦是分不開的。據說,當時論茶者,沒人敢在蔡襄面前發言,恐班門弄斧,自討沒趣。《茶錄》除了上進給皇帝鑑賞外,還勒石以傳後世。這不但對福建茶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日本具有美學藝術的“茶道”和世界茶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十七世紀初,中國茶葉輸入歐洲及其它地區,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並且有日漸風靡之勢。蔡襄的《茶錄》,對福建茶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前人評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蔡襄)也。”

蔡襄精於書法,學虞世南、顏真卿,並取法晉人。正楷端重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為“宋四家”之一。傳世碑刻有《萬安橋記》,書跡有《書謝賜卿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

他著有詩詞370首,詩文清妙;奏議64篇,雜文584篇,收入《蔡忠惠公文集》(共三十六卷,另有《別紀》十卷)。另有《龍壽丹記》(此書有五朝小說本)、《蔡忠惠奏議》十卷、《蔡襄治平會計錄》六卷、《墨譜》一卷、《茶果》一卷、《荔枝故事》一卷、《講〈春秋〉〈左傳〉疏》一篇、《蔡莆陽詩》六卷、《蔡忠惠詩集全編》四卷、《蔡忠惠詩集全編》二卷(《別紀補遺》二卷)、《蔡福州外紀》十卷、《蔡端明別紀》十二卷(也有十卷、一卷)、《蔡忠惠公別紀補遺》等不同版本,已佚失不少。

  關於蔡襄與蘇黃米的比較

蘇、黃、米、蔡究竟誰排第一

蘇軾在“尚意”書風中是領頭人物。以“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的氣概引領一代新風。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受蘇軾教誨。留心黃庭堅手札一類,頗有蘇字之風。米芾雖未入“蘇門”,但聽從蘇軾“入魏晉平淡”的建議,取法二王,最終成就自我。因而蘇軾對宋代書法有化身千百的不凡功德。他所書的《寒食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能有這樣的作品傳世,可以說是平生無憾了。因而在“尚意”書風中,將蘇軾排在第一應該是無可爭議的。但如果要論及行書成就對後世的影響,則首推米芾。米芾在“宋四家”中年齡最小,影響卻最大,連董其昌都說米芾“當在東坡之上”。

近代康有為認為黃庭堅應該排第一。他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宋人之書,吾尤愛山谷,雖昂藏鬱拔,而神閒意濃,入門自媚。若其筆法瘦勁婉通,則自篆來。”蘇、米、蔡只有一種書體名世,而黃庭堅的行、楷和草書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不僅稱雄當世,而且溢位時代。在“蘇門四學士”當中,惟有黃庭堅視蘇字為“壓扁蛤蟆”,由此略知黃氏的膽識。可以說,黃庭堅是“宋四家”中最具創新意識的。

蔡襄在“宋四家”中年齡最長,蘇軾推崇其為“近世第一”。但在“宋四家”中,蔡襄“尚意”書風並不彰顯,充其量是一個過渡人物。樑章鉅《字學》中認為“宋四家,蘇、黃、米皆可學,惟蔡不必學。蓋蔡書尚未盡變唐人風貌,學蔡不如徑學唐人”。因而潘伯鷹認為“蔡襄可當第一”的觀點筆者很難認同。

四、對“意”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