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三歷史複習方法大全

校園 閱讀(2.89W)

高三歷史複習內容多、時間緊。同學們遇到的普遍問題是記的多、忘的快,因而使一些同學對歷史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甚至到放棄的極端地步。我們知道,大學聯考歷史試題是以問題為中心,以能力立意和人類所面臨與關心的現實問題為素材,許多題目源於教材,而又高於教材。或取課本之外的材料。但不管怎麼樣,教科書仍是複習的主要資料,是同學們獲取系統知識的主要依據,也是大學聯考出題和制定答案的主要依據。那麼如何掌握大量的複雜的知識呢?因此,掌握歷史複習方法,提高歷史複習效率就擺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複習是一個艱苦的再認識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再提高過程,要想在複習中出效率、見收穫,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高三歷史複習方法大全

一、高精度鞏固知識點

基礎知識的記憶是前提,是保障,所以,有效地記準大量的知識點成為我們應該首先關注的問題。結合同學們出現的問題,概括了以下幾點:

1.精讀課文。

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覆閱讀,思考詞與詞間、句與句間、段與段間的前後關係,弄清每一個知識點,做到完整地回憶課本。如世界現代史“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一目就要弄清四個知識點:一是經濟危機出現的原因;二是經濟危機的出現;三是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四是這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影響。這四個知識點又是相互聯絡的,共同構成了關於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完整知識體系 。

2.把握內涵。

在弄清知識點的基礎上還須向細處分析,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全部內涵。如上述第一個知識點就包含以下三個要點:①資本家攫取高額利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 能力的增長;②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③人們醉心於 股票等投機活動,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二、串連知識網路

知識網路是知識內在的點、線、面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在複習中,必須抓住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絡,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路。

從三個大方面談談這一問題:

(一)從整體上看,

要從巨集觀上認識歷史,掌握歷史發 展的總體關係。所謂總體關係,可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古今中外的歷史千頭萬緒,錯綜複雜,但一般來說,大都貫穿著一條或幾條主 線,如:1840—1949年的中國近代史,有三條主線:中國人民的屈辱史,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中國人民的探索 史。1949年以後的中國現代史有兩條主線:新中國的崛起史(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中國共產黨的探索史(指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而上述各條主線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這就 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環繞上述基本線索組織史實,使學生頭腦中混雜的知識有序化、系列化,

二是各歷史發展階段的基本特點。

把握了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的歷史共性,也就把握了它的總綱。綱舉目張,這個總綱下的子 目問題,也就易於把握。如:明清時期是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時期,其中封建制度的衰落是一個主要特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體現:政治,經濟,對外關係,思想文化等方面,因此,我們應在這一基本特點的綜合控制下,對上列諸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封建社會由盛而衰的.結論。

(二)從區域性看,即課本每一節內容。

讀書的方法,是學習歷史的最基本的方法,不少學生的讀書是死記硬背,即讀一句,記一句 ,記一句,讀一句,返來複去讀了好多遍還是不得要領,一時強記下來的知識,很快就忘記了。究其原因,就 在沒有掌握課本的知識結構與知識體系。那麼,我們應如何掌握每一節的知識結構與知識體系呢?

當然,最基本的一環是如何閱讀正文。它要求學生結合目錄揭示的基本特點,一邊閱讀,一邊思考; 對每一個子目下的一段或幾段文字,進行具體的分析。務必做到:緊扣子目,劃分層次;編寫提綱,提煉要點 ;推敲詞語,圈點批劃;分析史實,得出結論。並在此基礎上,認識每一節課文在整個章節和單元中的地位和 作用,即子系統與母系統的關係。此外,教師精心設計的板書,也能在讀書方法上給學生以良好的示範。一面 好的板書,能揭示教材的內在知識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立體化,可視教材的“再創造,再濃縮”。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重視板書,不要把它看作是可有可無的。

1、結構性原則。

中學歷史知識結構圖示法,就是用最優化組合的教學方法,體現歷史學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他們之間內在聯絡的知識。

下面僅以一例加以說明:

這樣讀書既分清了綱目層次、知識點,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要點化、網路化,綱舉目張,有利於牢固掌握知識,又提高了分析歸納、概括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同時從知識結構表上可以看出,表述綱目知識要點、內容的話、詞句基本上都是書上的關鍵詞、核心語。記住了這些詞語,有關問題的基礎知識就基本掌握了。

2、層次性原則。

這是指結構與要素即子結構之間的地位、等級和相互關係。結構與要素是相對的。在一定範 圍內是要素,在更小的範圍內則是結構;相反,在一定範圍內是結構,在更大的範圍內則成為要素。例如:抗日戰爭中存在著正面戰場的抗戰與共產黨敵後戰場的抗戰,這兩個戰場對於它們屬下的諸戰役來說,各自成為一個結構;但對於抗日戰爭來說,則成為要素;抗日戰爭對於其屬下的兩個戰場來說,是一個結構,但 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來說,則成為一個要素。

(三)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內部諸要素的聯絡,還要考慮它同外部諸系統的聯絡。據此, 我們在學法指導上,就要學會橫觀歷史,瞭解歷史現象的橫向關係。所謂橫向關係,可從兩個方面來看 :

一是中國歷史跟世界歷史的關係。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是古代中國也不是孤立於 世界單線發展的。如:漢朝的絲綢之路,唐朝的對外交通,南宋和元朝的海外貿易,明朝鄭和的下西洋,以及 四大發明的西傳,都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突出例證。近代中國與外國曆史的密切關聯,近代中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外國的侵略史,每一時期的發展特徵都與外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關,如: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英國等國家發動了戰爭;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的過渡,開始向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等。

二是世界各地區、各國家歷史事件的關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不可避免地要跟周圍甚至更遠的國家和地區發生直接和間接的關係。即使是古代美洲的歷史也不例外。例如: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 菸草等作用,在明朝中後期傳入我國;歐洲的啟蒙運動與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後者的發生受到前者的影響;可見,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或國家都是一個開放系統 ,它所發生的歷史大事,都會給予外界以不同程度的影響。古代世界是如此,近現代世界更是如此。

在以上工作完成後,我給大家提一點建議,我們完全可以拋開書本,拿一張白紙,然後看自己能夠回顧起多少,這些能夠回顧出來的也就是你所掌握的知識。特別強調一點,很多學生只把拿起教材背看成是複習,其實空閒時間我們完全可以在腦海中回顧所學知識的框架,看看自己的掌握情況,如何在腦海中有一個完整的框架,那就說明你對知識的掌握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

總之,只有系統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比較輕鬆地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體內容,進而捕捉歷史的階段性特徵,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

三、高準度理解歷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作出準確定義的前提。

歷史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的內部結構,它包括時間、地點、內容(過程)、結局等史實要素。歷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聯絡,它包括背景(原因、條件等)、與之相關事件(事物)的聯絡、性質、作用和影響等評價要素。

如1997年大學聯考試題第7 題

“康有為向光緒帝呈遞的《應詔統籌全域性折》實際上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因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體的變法建議 B.主張實行君主立憲的理論

C.系統論證了維新變法的理論 D.明確指出變法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

”此題如果能正確理解“施政綱領”的內涵,即變法的具體實施方案,便可輕易選A。

又如95年大學聯考第 12題“皖南事變反映出

A.蔣介石集團企圖重演‘四一二’政變故伎 B.國民政府的政策重心開始由抗日轉 向

C.蔣介石集團既要又不敢與中國共產黨決裂 D.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階級鬥爭成為國內主要矛盾” 。該題主要是考查皖南事變的外延,即結果:“蔣介石迫於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變‘不牽涉 黨派政治’,並保證‘以後決無剿共的軍事’”。這句話的意思清楚表明了蔣介石集團既要又不敢同中國 共產黨決裂的反革命兩面性。。

2.完整歸納概念內容。

例如1997年大學聯考第14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 共同點是:①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②消滅封建剝削制度③維護農民利益④促進社會經濟發展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此題已對歷史概念的內容進行了部分歸納,要求選出符合項。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歷史概念所含內容的歸納過程。經過歸納比較,顯然②不是共同點,應選沒有②的選項。

3.區別概念的異同。

在複習中應把同類或相似、相近的概念進行對比,區分其異同點,從而提高對概念的 準確把握。如1996年上海大學聯考試題第26題“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和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的相似之點是①面臨極為困難的經濟形勢②國家頒佈政策法令強制干預經濟③最主要的內容是調整和復興工業④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 恢復農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才是複習中的理想境界。

如運用“分封制”的概念來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實行郡縣制、漢初分封等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運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來分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等。

四、採用題例的形式從政治、經濟、文化及綜合角度進行復習。

如複習《北洋軍閥統治》時,可結合我們學案中探究與分析部分中的問題學會審題、解題、答題思路和方法,加強分析、理解、綜合能力。

政治上:概述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國內政治鬥爭的焦點、史實、實質,並指出結局說明了什麼?這道題例可以幫助學生對本課基礎知識進行有效梳理。

經濟上:①概述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可以通過表格的形式進行

歷程時間條件影響

興起19世紀60、70年代略新的階級力量產生

初步發展19世紀末略民族資產階級壯大並登上歷史舞臺,掀起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運動

進一步發展民國初年(1912—1919)略中國無產階級壯大,為民主革命轉型提供階級條件

思想上:概述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器物→制度→思想理論)

②概述這一階段中國出現哪幾股進步的社會思潮及對中國社會進步產生的影響。

綜合角度上:①(2003年江蘇卷)概括指出19世紀中葉至1919年的近代化歷程中,中國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構成及教育、科技諸方面發生的重大影響。

②(2004年江蘇卷)試述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概述袁世凱統治時期,中國的有識之士所做的努力及對中國社會進步產生的重大影響。

③有人說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社會由黑暗走向光明的時期,你的看法如何?請說明理由。

這樣複習,學生容易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多角度地把握好中國近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幹知識,理清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和思想近代化在這一單元的位置和比重。

五、簡化概括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浩瀚龐雜,要把其濃縮、概括、提煉成簡明扼要、要點明確的知識點、知識鏈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

1.抽取要點。即正確選用課本中的關鍵字詞或章、節、目標題,或者用自己的語言精煉準確地表達出來, 形成知識要點。比如蘇維埃政府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可提煉成①收企業;②徵餘糧;③禁商貿;④配物品;⑤強勞動。

2.時間作序。即以時間為序來組織知識。如1997年大學聯考第47題“結合有關社會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國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衰過程。簡要說明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舊中國的歷史地位。”此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 發展過程按時間順序勾勒答題題綱:①戰爭前資本主義萌芽;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③甲午戰爭後初步發展;④辛亥革命後迅速發展;⑤20世紀30—40年代陷入困境。

3.邏輯劃塊。即按照有關知識的邏輯關係進行分塊概括。如中國古代各時期文化發展的原因,可以分析以下方面:①政治清明、社會安定;②經濟發展、社會繁榮;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④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等。

最後,提醒大家一點,學無定法,對任何方法都必須學會靈活運用,這樣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任何學習方法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