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哲學讀後感15篇

校園 閱讀(2.4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哲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哲學讀後感15篇

哲學讀後感1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夠了解,它卻充滿神祕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個很崇高,很神聖,同時也是一個含義深厚的詞。假期我在家中反覆的看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學它是一個充滿科學權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許多事情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麼時候、幹什麼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所以哲學給人帶來的魅力是無窮的。

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從巨集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個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並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並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儘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為後人提供了各種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時候,爸爸也推薦了這本書給我。當時很不瞭解,覺得這本書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現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濟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實的強烈衝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聖人。”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教學中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學生時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在其中我們也可以學會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淨化。也讓我真真的瞭解了哲學。雖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讓我受益匪淺。

哲學讀後感2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是一場曲折的挑戰,成功與否要看你的思想和行為,所謂知行合一。

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學》講述了很多的哲理其中囊括了博愛精神、精益求精、完美主義、熱愛工作等,全方位的闡述了在企業中、工作中的各種從前、現在和將來都會切實面對的問題,零零總總非常詳細。而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先生在書本中隱隱透露的對於正在前進的我們的鞭策和關愛。

作為一名業務員來說,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一整套體系即所謂業務方式,這就如同我們給自己定位的角色一樣。其實每個人的角色都是有自己獨特的優點自然也存在相應的缺點,在業務中我們很多時候會固執的堅持"我認為"這個觀點。不管是博愛、精益、完美必須要掌握尺度,不能以激進的方式去處理業務開展工作。寬容過度是懦弱,自信過度是驕傲。這兩種情緒的極致發揮都會影響到業務員的正常工作,以點蓋面,以篇蓋全從而遮蔽了雙目。

其實業務的本質就是訂單,產品從簽訂到結束就像孕育一個新的生命,每一個環節都要小心翼翼的呵護用心培養,才能達到最終成功的結果。前期準備工作要做足即所謂提前準備計劃,中期關注產品生產便是精益求精,後期車輛提取上牌妥善處理就能達到完美。這種良性迴圈的開始便是你在市場中不斷贏得口碑的積累,那麼訂單便會接踵而至。

以上做闡述的觀點看起來有些空虛,那麼我們來說點實在的。

首先是勤奮,業務訂單就是賽跑,和同行競爭和同事也存在競爭。所以真實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動起來",這一點上沒有捷徑。

其次是規劃,合理的規劃市場和日常處理的瑣事是必須要做的。有一段時間規劃的混亂讓我深受其害,每天都感覺很忙忙到沒有時間吃飯疲於奔命。然而月底的時候面對著電腦寫工作總結的時候確沒有幾樣能拿得出手的事情供領導檢查,所以在規劃工作上實在是一件不得小覷的大事。

最後是變通,或許這和規劃有些矛盾,事實上的確是有的。原本計劃好要做的事情突然被某一件或者某幾件事情打斷,有得時候的確讓我不知所措,再次陷入了計劃紊亂的狀態,直到領導對我說了四個字"輕重緩急"我才茅塞頓開。倘若突發事件緊急重要的超過了規劃專案,可以適當的調節相對不是很急的事情。若是突發事件沒有超過規劃專案的重要性可以依然按照規劃走下去。

市場是一個熔爐,我們要時刻追求做到更多,更好、更強。爭取主導並影響市場,不能撲在自己的獎盃上洋洋自得,也不能因為一時的低谷自暴自棄,正確樹立好自己的態度。發揮狼性的優勢避開短板,就一定能成為市場的主角,塑造一個完美的哈姆雷特。最後我突然想到一句小品中非常胡扯而又不太胡扯的話勉勵一下自己。

角色不重要,關鍵是得會搶戲。

哲學讀後感3

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於,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係。哲學是有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律的學問。科學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律的學問。

最近讀了(美)維爾.杜蘭特著的《哲學的故事》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著重描述了人類史上數十位著名哲學家的境遇、情感與生平,因之,我覺得它並不該被看做是一部哲學史,而應該看做是一部關於哲學家的故事。威爾·杜蘭特以蘇格拉底的謙遜、伏爾泰的洞察力和恆心、羅素的冷靜,用生動幽默的文筆,將哲學思想融合於血肉之軀,記述了從蘇格拉底到約翰·杜威等有史以來的主要哲學家,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有趣的方法讀懂漫長的哲學發展和艱深的哲學精髓。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使它變成了一部極富魅力的人文經典。該書自問世以來,一直暢銷不衰,給熱愛哲學但又心存敬畏的讀者們敞開了一扇親切的大門。

在這些哲學家中我最喜歡的是自然主義有創新的亞里士多德,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

學、政治和玄學。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徒弟,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思想卻不一樣,他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學的領導者,領導著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實的殿堂。

在這本書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學家帶給人們的感覺也是不同的,有些是樂觀的,有些是悲觀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開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則是無神論者。他們的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觀點都不一樣,但都存在著意義,對於某些人來說,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更適於他的人生,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柏拉圖的思想才更瞭解他自己內心的想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哲學也並不存在對與錯。

老實說,儘管作者用明白曉暢的語言敘述哲學故事,但要在這本書裡把握哲學發展的脈絡和歷程,亦非易事。我們只是鳥瞰哲學王國的輪廓和掠影,感受哲學的綺麗與神奇,在哲學的恢弘殿堂裡沐浴智慧的些許靈光,就這,已經是十分的慶幸與滿足了

其實哲學往往就在我們身邊,關鍵在於能不能發現,能不能好好的去體會,哲學的魅力,琳琅滿目,光華深邃,我們必須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這些大師們面前,我們肅穆,我們敬畏,我們仰望,我們沉思,以冀靈魂的洗練與昇華。

哲學讀後感4

上週三晚上,在北京西三環的新晉商會館,見到一個浙商。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當然,更奇妙的是,我這麼一個八卦的人,卻自始至終忘記問一句作為浙商來到晉商會館的感受。直到現在,我還在自責。

浙商看著很年輕,一搭眼也就30歲出頭。但在他多說了三五句話之後,我對我的判斷產生了懷疑。因為早年,他就曾經拿著供銷社的投資去做生意了,從重要機構的出場看,我改變看法是有道理的。他做了好幾檔生意,在互聯網裡也算得上一個“名票”。

在座的還有一位國內零售行業的軟體公司老總。當談到在商品品類以千以萬計的情況下,某個奢侈品的營銷,這位老總說:“這樣的公司沒有零售精神。”

我問:“什麼是零售精神?”

浙商接茬說:“慢悠悠的。”他說,零售精神就是給產品制定一個最便宜的價格,讓每一個產品都成為面向大眾的產品,成為一個高流通量的產品。

我不禁聯想到京東商城。

京東商城的採購來源在業內至今是一個謎。曾經有人說,京東在某些商品品類上甚至到國美和蘇寧採購,然後再拿到網上賣。這種情況下,它賣的不是價格,而是服務。在京東商城的模式裡面,價格在創業初期顯得十分重要,但在後期,反倒不怎麼重要了,重要的是消費者不願意再大老遠地跑到國美、蘇寧一趟了。

然而,當京東商城做到40億元年銷售額之後,遇到的瓶頸非常明顯。大家說,現在該看劉強東的智慧了,看他怎麼能讓京東做得更大。跟傳統賣場相比,京東的優勢在於電子商務平臺,如果把公司做大,就意味著市場覆蓋區域擴大,供貨成本增加,而這就進入到供應鏈競爭的環節。在供應鏈控制的環節,京東沒有任何優勢,無論是外包還是自建,都會遇到巨大的成本問題。在這個領域,它無法跟國美和蘇寧對抗。

瓶頸於是就出現了。

零售商們喜歡講零售的精神,我到現在也沒完全搞懂。大概的意思是,從流通業的大規律看,能像沃爾瑪一樣,把產品賣得最大規模化和最低價格化,就算找到了零售的精神。

20xx年末的金融危機到來之後,東南沿海中小企業受損嚴重,外貿型企業被逼上梁山,開始做內貿。經濟學上講,企業基本上都是在從小變大的過程中死去的,而對東南沿海的很多中小企業來說,在從外向內的過程中大量死去,也算得上20xx年一景。原因當然很多,但零售業者們的總結,卻讓我這個成天聽IT理念的人耳目一新。

零售業者們認為,外貿型企業實際上從來就不是一個銷售商,而是生產商。外貿型訂單的特點是買方直接下單,工廠直接上產,交易途徑是點對點的兩方,絕大多數外貿型企業從來沒有進入過流通環節,所以也從來沒有積累起零售的方法論、合作伙伴、管理方法、成本思想等,而市場留給它們的時間又十分緊迫。

從全球來看,這麼多年過去了,網上零售的最佳範本依然是亞馬遜。國內的網上零售企業雲集,現有模式不知道是否觸到了天花板。但更耐人琢磨的是,大家都說中國跟美國不同嘛,不知道能不能重新塑造一個精神,哪怕只是屬於網上零售的。

哲學讀後感5

說起哲學,它似乎總是給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奧的面孔。這個詞彙總是承載了許多人生與世界的問題。讓人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許我們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哲學是什麼?是舊書中艱深晦澀的文字,還是神聖不容褻瀆的真理呢?當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也許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這本書既不是難以理解的學術專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靈雞湯。而是以一個閱讀者的視角向我們講述哲學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古今中外,能夠讓眾人皆知的哲學家或許寥寥無幾,但他們的哲學思想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哲學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信仰;而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份慰藉。而這份慰藉並不來源於宇宙深處,而來自於我們內心。

我們樂於從生活中的點滴尋求慰藉,以此讓我們的身心得到一絲安慰。而哲學家們則善於把這份慰藉昇華為哲學,並用他們的哲學反映生活:莊子可以從螻蟻中品察天地,慧能可以在冥想中看遍人生;叔本華從日常的喜怒哀樂中看到意志的表象,尼采從登山的勞累中感受到超人的心境。在這些平淡無奇的事物中,總蘊含著豐富而通俗的哲理。生活無時無刻都在慰藉著我們,而我們又有幾次能夠察覺的到呢?

相隔幾世紀,總會有一小群思想相通的哲人們,他們共同的愛好便是直面痛苦,忠於哲學,向我們訴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語,為平庸而苦痛的人生開出一劑劑慰藉的藥方。他們用生命實踐哲學,把最深刻的慰藉留給世人。當我們去閱讀那些蘊含哲理的文字時,又何嘗不是在對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一次定位呢?

真正的哲學,往往是從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煉,並用最樸素的思想給予我們最溫暖的慰藉:當我們無法得到認可,我們求助於內心的堅持,於是我們從信心中得到慰藉;當我們感到生活無趣,我們求助於書本,於是我們從精神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挫折,我們訴諸內心,於是我們從內心的安寧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困難,我們於是我們從拼搏中獲得慰藉。他們用哲學為生命作禮讚,用超脫的慰藉詮釋生命。也許,他們的哲學我們並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讓我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們對生活做出最好的定義。

書中,作者對哲學給予了這樣的描述: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與慾望的脈搏,從而讓我們摒棄錯誤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計劃。作為一個哲學外行的我,也許會難以完全理解哲學帶給我們生命與生活的意義,但是,生活無處不慰藉。哲學家把他們的生活體驗講成了一個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與其說是我們從他們的智慧中尋找慰藉,不如說是我們在對自己的生活的瞭解中得到了慰藉。實際上,哲學的意義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艱澀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組合成了充滿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這世上任何一種哲學都無法讓你的心靈得到滿足,這世上任何一本書也不會帶給你幸福,但是他們會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訴你,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

哲學讀後感6

最近,在讀到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學》經營要訣之“樹立高目標”這一節時,感觸頗深。稻盛和夫先生作為一代經營大師,在本書中所闡述總結的觀點看上去都很普通,但細細體會之下都會觸人心懸,深富哲學真理。

在本節中,是以樹立高目標為主題,但更多的是闡述了稻盛和夫先生通過自己創業初期的經歷感受,是如何在樹立高目標和著眼現實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上找到了正確的成功方法。

從“原町第一”到“世界第一”

稻盛和夫先生從創業初期就設定的自己的高目標“世界第一”。這在當時只有不足百人,廠房都是租來的一個小企業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之高的目標了,甚至可以說是有些不切實際了。但是稻盛和夫先生就是堅定的堅持了自己的這個夢想。可以想象,這在當時的經營環境下,是要有多麼大的信念才能夠堅持這個大多數人看上去都是“虛無縹緲”的目標。而稻盛和夫先生不僅堅持了自己的目標,還把這個目標不止一遍地告知他的同事,讓他們逐漸相信,自己的夢想是可以實現的。

努力做好當前的工作

如果只是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是很容易的,而要實現夢想是無比艱難的,往往只有極少數的人做到了。稻盛和夫先生有了自己的遠大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所用的是看上去最最“普通”的方法,即“努力做好當前的工作”。

“早上第一個到公司,完成前一天剩下的工作,然後拼命努力地研製客戶要求的產品……因為沒有時間去思考將來,所以選擇認真的活在當下。在絕大多數時候,我都埋頭工作,努力度過充實的每一天。”

這一段話直接呈現了稻盛和夫先生在創業初期的工作狀態。直面現實,認真對待每一天的工作。這往往是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最難持之以恆並堅持做到的,眼前的工作看上去與實現自己的夢想遙不可及。讀後感·但是哪裡的高樓都是一層一層蓋起來的,不努力的壘好最基礎每一塊磚,最基礎的每一層樓,又怎麼可能建成高樓大廈呢?如果眼中只有高目標,就會忽視身邊現實,這就好比仰頭奔跑,可能會掉入溝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世界雖遠 雖遠必至

讀到這裡,我也自然的想到了我們合縱的發展歷程。10年前,我剛來合縱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營收大約1億元左右,聽到領導們說“我們幾年內會達到10個億營收”。那個時候,很多人覺得更多是老闆在“畫餅”,還是做好當下,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標吧。但是,當連續幾年的經營目標都實現了的時候,我們看到10個億的目標真的實現了。董事長劉澤剛說合縱未來5年內要做到百億營收,將合縱打造成一家值得尊敬的國際化公司,這是劉總創業時就已經種下的夢想。現在我們深信不疑,因為我們看著合縱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了“原町第一”,那接下來“世界第一”的目標,通過我們“努力做好當下”也一定會實現!

最後,引用書中原文自勉,即把每天的努力付諸工作,把高目標留在自己心中。

哲學讀後感7

《哲學的故事》是杜蘭特所著。杜蘭特身上有著非常優良的人格質量。在這本書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七卷。杜蘭特帶領我們思考了人要獲得幸福感應該具有的思考方式。不管別人做什麼說什麼,我們都必須行善,畢竟在當今社會,發生如“小悅悅事件”也並不奇怪了。人們已習慣於做冷眼的看客,但其實選擇麻木或伸出善意的援手只在一念之間;同時要愛護、寬容犯錯之人,多做有益他人之事,自己也從中受益,並常行不輟,永不倦怠。審視自身,當我們看到對犯錯之人的處罰從重從嚴,豈不大快人心。中國人不缺乏同情心,但缺乏廣泛的同情心。

他能虛心發現他人身上的優秀的品格,為己所用,摒除傲氣和驕妄,排除利慾的驅使和衝動,時刻沉思自身能力修養。他在自己的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甚至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非常深刻地解析了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社會責任,如何達到內心的平靜。杜蘭特還告誡我們,不僅要處處思考,還要付諸行動。一個君主更應該是一個實幹家,而不是空想家。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哲學的故事》原著並非英文,而由拉丁文翻譯為英文再譯為中文,其中有不少生澀的語句,英文也多為古語,讀起來並非易事。但是杜蘭特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卻是瞭然於心的。思想決定人生,思想決定命運。杜蘭特幾乎無法用帝位改變所統治的世界,但他最終用思想改變著人類世界。《哲學的故事》並非時髦之書,但它是經久之書。若每一個君主都如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一樣思考,那國家的政治與智慧也就合二為一了;如果個人實現了真正的內心寧靜,那麼幸福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要忍耐痛苦,看淡虛名,要樸素,視死亡為宇宙之變化,是自然而然的。杜蘭特雖是奴隸社會的君主,卻把死亡視之平常。回想我國封建社會的君主卻個個煉丹求佛,幻想長生不老。這種超然的境界就是源自於他寧靜而致遠的心路歷程。他關注內在,因為善的源泉就在其中,善隨時都會噴湧而出,要追求自由、謙虛、友好。除此之外,書中還教導人們按照你的本性度過你的餘生。在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就是社會性,因為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仰仗於社會性的人的自然性才能得到詮釋。其中想要獲得幸福之感並不需要佔有過多的物質,只要有能力活得沒有壓力,內心寧靜。

哲學讀後感8

對於中國哲學簡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學書表面處理之後得到的讀後感:

全部——部分——相對立面

死亡————生存:相對的解釋。沒有死亡的感覺體會不到你還在生存。死亡可以給你存在的相對感覺。如一切明天都沒有了,你會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數時間死亡不在我們考慮範圍之內,或者是我們不可能清晰的體驗到死亡的感覺。所以我們一直認為我們還有明天。實際上有太多的意外不在我們掌控中。grey裡面的,t如果愛就說吧,也許明天一切都沒有了。任何一個感覺和詞語,都是要一個反襯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如果世界尚沒有悲傷,那也不會有快樂了。如果某一種感覺全部的佔據了你的內心,那麼你要留意去尋找相對的感覺,因為那個全部的感覺一定不是真實的也根本沒有價值。

日常———>慣性動作可以讓人產生惰性。就是上面的全部感覺,你必須要找到如何突破惰性,找到那種相對立的感覺去突破自己。

靈魂的電流———>應該是部分感性的存在。回憶對人是重要的是人最寶貴的財富,在一生中不停的做著計劃和回憶的互動動作。雖然很多理論讓你把握當前,其實,這很難。至少從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多數是在幻想未來,和回味過去。只是今天也會成為回憶,未來也會成為今天。把握當前的心態就是要突破惰性,要在一種全部的感覺中找到那種相對立的感覺。比如你有一個鑽石,你會永遠擁有它。它放在你的倉庫裡面。永遠不去提取。你偶爾會想想它的光芒,但實際生活中你不會天天帶著它。但是有一天你的倉庫失竊,鑽石沒有了。你就會經常想起那個鑽石,想如果天天帶著它的話也許倉庫失竊的時候就不會丟了。但是你不知道哪天你的倉庫會失竊。失竊前,你也會經常忘記你擁有這個鑽石,這個就是計劃之內的東西,也是在你回憶裡面的東西,其實不屬於你的現在。

我覺得,改變,或者是體驗到存在感,或者價值等方法就是一定要知道相對立的體驗感覺。事物矛盾的對立面是促進事物發展的原始動力。靈魂的電流基本是一種情感發揮到一定程度所體現出來的物理現象。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的觀點:他把我們體驗到存在邊緣的狀態定義為"邊緣狀態"。通常,我們如此地執迷於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於我們不能夠看破世俗——我們用自己的觀點造了一個藩籬。只有當我們處於邊緣狀態,如疾病、痛苦、煩惱或者破產使我們遠離正常的生活,把我們放置在一個新的位置時,我們才會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去看待和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說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鏡子裡互相觀望一樣,當我們說已經為死亡做好了準備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活得沒有任何遺憾;而當我們說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已經為死亡做好了準備。

其實內心中,生活應該正在朝著這麼一個軌跡發展吧

哲學讀後感9

這三天,通讀了兩遍《哲學的慰籍》一書,書中的一些觀點引起了我的'共鳴,故擷取其中的一點精華給自己做個紀念。

作者書中分別列舉了6位西方哲人的言行,來闡述其觀點“哲學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來慰籍人生的苦痛”。

1.蘇格拉底以通過理性思辨來尋求掌握真理,直面勢力強大的世俗偏見,不惜一死以捍衛尋求真理之路,慰籍與世不合的苦痛;

2.伊壁鴆魯崇尚人生以追求快樂為目的,但無關乎金錢的多寡,僅僅需要滿足最基本的衣,食,住,朋友,自由,以及樂觀向上的思想心態,那麼人生何處不是樂土?又怎麼會有感覺缺少金錢的苦痛呢?

3.對於慰籍挫折的苦痛,賽內加的這兩句話已經做出了最好的詮釋“我不允許命運之神對我作出判決”,“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確實,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做最壞的準備,盡最大的努力,迎接否極泰來。

4.對於慰籍缺陷的苦痛,蒙田的“一個人如果有大智,就會用是否有用和是否適合於自己的生活這把標尺來衡量一切事物的真價值”是一劑很好的良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生活,雖粗衣簡食,但精神富足,仍貴比王侯。

5.對於傷心人士,呵呵,多看看咱們的叔本華同志的書籍,似乎可以從其極端悲觀主義的文章中獲得慰籍,同是天涯淪落人呀。但本文中叔本華同志告訴我的卻是意識服從於潛意識,即理智服從於生命意志。所以,當你感覺需要主動示愛的時候,勇敢的說出來吧,因為你的生命意志已經提前為你做出了選擇。呵呵,對於這位老兄,我現在還在繼續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看明白了一點再來塗鴉吧。

6.對於困難,每個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遇到過,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部解決困難,與困難做鬥爭的史詩。尼采說的好,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過避免痛苦,而是通過承認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經的步驟而達到的。試看那些最優秀的,最完善的個人和民族的歷史,請問有哪一棵大樹長到這樣驕人的高度沒有經過風霜雨雪?所以,相信自己,勇敢的面對一切挑戰,永不言棄,絕不屈服,哪怕倒下也要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前進,這,是我們的誓言。

擷取精華而融會貫通之,完善自我而刻苦磨礪之,無論聖人、哲人、庸人,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優點,那麼就好好的學習之,無論是一本好書,還是一篇優美的文章,只要是有益於自己的閃光點,那麼就好好的咀嚼之,用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來努力的創造屬於自己的自然態的生存環境,實現自身人格的圓滿。

江湖寂寞,微笑前行!

哲學讀後感10

起初買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的外表所吸引,更覺得它很個別,新穎的外表卻是一本哲學書,它很吸引我。這本書的作者是楊昌溢,起初他是一位博主,偶爾也會看看他所寫的一些東西,看他寫的東西,你往往會有共鳴。

其實現在不是很喜歡讀一些名人名作,這本香蕉哲學如果你第一次拿到它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少的文字,這裡面沒有主人公,沒有吸引人的情節故事,你讀完它甚至會花很長的時間,因為這裡面沒有什麼所吸引著你想要迫切讀完,他就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

楊昌溢在序言裡就說到,他認為寫書是一個治癒的過程。首先治癒的是自己,後來就會發現一些與你“同病相憐”的人,因而這些人就成為了他的讀者。其實我覺得在現在這個如此嘈雜的社會裡面,誰能沒有點兒病呢?

看完以後在任何方面你都會共鳴,甚至產生自己的想法,對生活、家人、愛情等等,感覺很輕鬆卻又是很有分量的詞語。我喜歡他書中的這樣一句話,我們生活中實際擁有的,總比我們想象中的多。

現在的生活,我們總是在埋怨,埋怨一些所謂的不公或者自己比別人缺少的那一部分。這樣的我們怎麼可能開心,怎麼可能去熱愛和珍惜你所擁有的。如果我們心裡能在多一雙眼睛就好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往往是表面,如果我們再去仔細想,用你的心去看的話,希望你看到的第一眼永遠是好的一方面,凡事都有利弊,你自己取決了你更偏向於那一方。

不要說年輕人不熱愛生活,只是年前人應該怎麼去熱愛生活。每個人的初衷都是好的,沒有人想要拋棄生活,但是很多人覺得是生活拋棄了他。對於生活()我們總覺得自己活的很糾結,工作學習,選擇的路很多,別人對你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糾結。但是我自己認為,人本身就是一個糾結體。那我們又何須繼續糾結下去呢?

香蕉哲學這本書更多的是給我們,或者糾結的你們一個出口,書裡有句話說,煩惱的時候就讓自己忙起來,但是你很可能掉進一個更大的煩惱裡。其實人生的路就是一環又一環,再偉大的聖人都無法逃脫,更多的是在解讀,那麼更何況我們這種本就平凡的人呢?

生活本應該就是輕鬆的,你輕鬆的去面對每一件事,順其自然,凡事都有自己存活的方式,我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永遠都在你的手裡,順其自然的按照大的軌道和方式去存活,在這裡面去任其發揮你自己,人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努力讓這個世界有你的痕跡。不一定非要做偉人被人人歌頌與銘記,你可以做到但凡與你有過交際的人都能知道你不平凡,你是你自己,獨特個別但是不乏共性。

人生這條路,你可以走的很慢,但是永遠不要走回頭路。

哲學讀後感11

我認為《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學術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還記得在接觸哲學之前,“哲學”這個概念似乎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通過高中政治課的學習,我發現“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有無數的答案,我最贊成“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是一種思維方式”。

通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更加對此有所體會。古希臘著名哲人亞里士多德有許多論調在今人看來與事實不符,但在當時人們對這個世界認識有限的情況下,哲人們能積極去探索、辯論的濃厚學術風氣卻是令人欣慰的。況且亞里士多德犯下的錯誤並未影響其“哲學家”的名號,反而激勵更多哲學家去思考。因而產生了分歧,一個新的思路產生了,一個新的“哲學體系”也就產生了。這也驗證了我的想法。當然也驗證了發展觀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的”這一觀點。

在我看來,我們閱讀《西方哲學史》的目的,不在於揪住前人的小辮子不放,嘲笑他們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錯誤,而在於從先賢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遺漏的養分。例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就與今天的原子論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在他之前的芝諾。

在漫威大片《復仇者聯盟4》中,復仇者聯盟的成員們進入量子領域從而實現時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鋼鐵俠的“莫比尤斯環”模型實驗成功了。實際上莫比尤斯環本身是一個悖論。一個環本該有兩個面,但莫比尤斯環永遠只有一個面,從外面進去的物體又將回到外面,這也是有關“變化”的一個悖論。同樣的,芝諾提出了“運動不可能”悖論。最有趣的是“飛矢不動”——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間都在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上——也就是說,它是靜止的或者零運動的,但零的總和不可能產生運動。這涉及到物理學中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與今天令人費解的量子力學有著共性,似乎我們也處在一個“莫比尤斯環”中,古人未能解決的難題被歷史長河洗刷沉底後,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學教會我們思考,那亞里士多德肯定不僅有錯誤理論,一定也有正確的理論。原來,他在數學邏輯上有著突出貢獻。他指出定義必須用先存在於所定義事項的某種東西來表述,實際上就是講的是與定義有關的邏輯順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義。這種認識比19世紀的數學家們領先了千年。尤拉也曾說過“我決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運算規則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見接觸哲學以後,我們思考問題變得客觀,因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著矛盾與統一,我們不能非黑即白,對與錯只是每個人各自的理解與看法。

哲學讀後感12

當我捧起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時,這種感覺頓時釋然。此書的作者,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並沒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術語,而是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述,讓人一讀之後,欲罷不能。

馮友蘭先生對哲學“入世”與“出世”的剖析讓人心境豁然開朗。佛家說,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這些歸結起來彷彿是說,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

有人認為,儒家是入世哲學的代表,並舉例證明。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因為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但馮友蘭先生指出,從更廣更深的角度而言,這種看法有失公允。

中國哲學中的一個主要流派道家認為,生命是個贅疣,是個瘤,死亡是除掉那個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聖人,是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聖外王”的人格,內聖,是其內在的修養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會上的功用。只不過儒家和道家的側重點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種社會關係規範化),道家貴“自然”(順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講究三綱五常,道家講求修身養性。

儒家“遊方之內”顯得比道家入世;道家“遊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這兩種思想看來相反,其實卻相輔相成,使中國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入世哲學是強心劑,出世哲學是清醒劑,入世哲學使人關注社會價值,出世哲學使人關心自我的超越價值,入世哲學使人振奮,出世哲學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補,進退相宜,這是中國人從入世和出世哲學中獲得的人生智慧。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升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

在為功名利祿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國哲學思想也許是慰藉心靈的一劑良藥。歌手李娜在出家時說過四句話:“人有四種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階段;二是職業、仕途、名譽、地位;三是文化、藝術、哲學;四是宗教。只有進入第四種境界,人生才閃出亮點。”進入第四種境界閃現人生亮點,對於我們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過高和不太現實,但通過對哲學的修養來實現對人生較高層級的領悟,找到精神的家園,確是每個人人生的一種使命。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哲學讀後感13

雅克·拉康(1901-1983)是法國精神分析學派最受爭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有獨立見解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被稱為“法國的弗洛伊德”,他對弗洛伊德的批判和肯定在哲學界和心理學界曾掀起軒然大波。現如今雅克拉康的理論不僅在文化研究及藝術批判中被廣泛應用,同時在心理學,政治學,傳播學,教育學等領域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最初選擇《大哲學家的生活與思想——拉康》這本書是因為拉康與弗洛伊德的“淵源”甚深,可以說拉康哲學是對弗洛伊德重建,而《拉康》這本書也讓我對拉康哲學以及拉康對弗洛伊德的解讀有大致的瞭解。

但是拉康這位超現實主義的理論傢俱有挑戰性的寫作風格或者說語言風格使得格爾達·帕格爾等各種領域的作家對其的闡述是不一的,或許就像拉康自己強調的一樣他的“作品”並不是為了傳播資訊,而是為了“啟發”,如果你想充分了解他的思想只能坐著時光機去聽他的“研討班”,在那裡你所獲得的是任何閱讀都無法給予的。

拉康在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時運用現代結構主義的概念,這一方法對20世紀後半葉精神分析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對當代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拉康將精神分析運動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最初發現,其次是拉康所描述的“自我心理學”派對弗洛伊德的遺忘(或壓抑),第三則是拉康自己的“回到弗洛伊德”。為了更進一步深入弗洛伊德的思想拉康將自己的目光轉向哲學領域,同時這也將眾多精神分析領域的思想家引入了哲學領域。

《大哲學家的生活與思想——拉康》這本書一共包括了五個章節,其中讓我深有感觸的是第一章節,拉康提出的“我是他人”。這個矛盾的論題如同一條繩索貫穿拉康的作品和思想。()從我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們已習慣我是“我”,那麼為什麼在拉康看來我是“他人”呢?拉康在研究此類問題時用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開闢了新道路。“此我非彼我”,“我”通過在潛意識的夢以及主體迷惑的情緒和情感中發現了另一個主體,對拉康來說精神分析的基礎便是存在於這一事實之中。

《拉康》這本書結合了法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派哲學家拉康的思想形成和發展,以及他的思想與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和以列維一斯特勞斯為代表的法國結構主義思潮之間的傳承關係,以簡潔明晰的語言,對拉康影響巨大而又備受爭議的基本思想進行了介紹。對映象階段論,從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角度對無意識、願望、本能等問題進行了剖析,以及對精神分析學中語言和言語的意義和作用問題展開了研究。

哲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學問,拉康哲學只是其中的一小份子但是他的成就卻是不可磨滅的,這個曾經被人視為“冒失鬼”遭人詬病的“法國弗洛伊德”正在為人類開啟另一個哲學世界。

哲學讀後感14

本書由復旦大學陳果老師所創作,去年一次偶然的機遇,我從網路上了解到她的課程,個人覺得她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女性,也是我目前唯一的一位偶像…以後有機會一定去復旦校園旁聽她的課,覺得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可能剛看到書名的時候,會覺得可能是一本關於戀愛的書籍,其實內容很豐富,有關於友情,宗教,信仰,成熟,自由,人格,思想,人性等等的闡述…

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在這個複雜的塵世生存的時候,難免會有困惑之感,因此需要勤於反思,有的時候要善於和自己對話,學會和自己和解,達成一種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平衡感。

其實這個世界上無論哪種關係的建立與持續,重要地是三觀的相似,不然在一起會很牽強很彆扭,但是在兩個人都是勤於反思的條件下,樂於接受雙方的想法,彼此不斷磨合,到最後兩個獨立的個體可能達到一種互補融合的最佳狀態,成為彼此靈魂的契合。

蘇格拉底說過“我所知便是我不知。”我想到了那句求知若渴,虛心若愚…這個世界太奇妙了,有無限的可能性與可探索性,我們人類剛出生時其實就好比一個圓心,不斷地犯錯,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成長,慢慢地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半徑,但是有的時候你可能是不斷地在圓弧上重複盤旋,因為你可能處於人生的迷茫徘徊期,但是當某一天你頓悟了,你有了成長,於是你的成長半徑正向前延伸,後來你所經歷的一切,成就了一個屬於你的獨一無二的圓。

此刻我想起了高中語文課本里那首外國詩歌, 可是現在全文我已經忘了,因此在網上找了一下,人 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 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帕斯卡《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是的這個這個宇宙很浩瀚,可是人類的求知慾是無窮無盡的,人類雖然相對而言很渺小,可是這個世界上總有一種力量是無形的,但是呢,無形的東西有的時候更有力量,那就是不朽的思想,智慧…先人很有趣,創造了那麼多無形的存在物,例如自然學,社會學,音樂,文學,體育…至今我們人類還在傳承並不斷創新。

用本書的句子結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勉勵與鞭策:我們追求“無用”,因為我們熱愛自由——有用的東西滋養我們的身體,但只有那些無用的東西才滋養我們靈魂的自由。

哲學讀後感15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哲學家羅素享譽世界的一部學術鉅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廣博的學識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羅素有一句名言:“一種哲學要有價值,應該建立在一個寬大堅實的知識基礎上,這個知識基礎不單是關乎哲學的。”羅素本人就是這句名言的實踐者。他的哲學著作涉及學科之多,令人歎為觀止。評論家認為:“羅素的學識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淵博……”懷特海形容羅素“是柏拉圖的一個對話的化身”。我想,學識淵博,視野開闊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學史》中,作者從人類的第一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著筆,向讀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紀以來,直到近代哲學的發展輪廓;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幾乎任何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我們都可以在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評述。在書中,作者對這些哲學觀點的評述清晰而明智,表現了一個學術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歎服。如評述柏拉圖關於閒暇產生智慧的表示質疑,對此,作者作了詳細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圖的這種思想與近代思想作比較,推出柏拉圖該種思想存在的明顯問題;然後作了一系列的假設,假設柏拉圖的思想或者說假想成立,經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後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來,把政府交託給他們,這仍然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擁護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認真閱讀此書,我發現我收穫的不僅是對西方哲學史的瞭解,還有對羅素慎密的邏輯和極強的推理能力的學習。我覺得讀一本好書,我們的目的不要只侷限於瞭解書中所介紹的內容和情節,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達出來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以及要學習作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學習,精於學習,在閱讀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效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它教人理性,激勵人們無所無忌的去學習哲學,研究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