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

校園 閱讀(3.0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西方哲學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1

本週繼續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並對如下的兩個問題進行思考。

首先,"一個判斷雖然不見得比另一個判斷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後果這一意義來說,它卻可以比另一個判斷更好。這就暗示了實用主義。"

讀到這句話,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學》中學習第六章決策時,講到行為決策理論時提到了西蒙的"滿意性原則".所謂"滿意性"是指決策時,個體並不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及其可能的結果,而是僅僅考慮幾個選項,一旦感到滿意,就會立即停止搜尋。就比如我們買電腦,電腦的品牌多種多樣,我們會綜合自身的用途、預期價位、實用性等來進行選擇,在這個範圍內挑選自己滿意的電腦並作出決策。

前兩天聽老師的錄音講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該呆的那個位置上。那怎麼就不失位?靈活。其實"滿意性原則"就是一種靈活,不應該在難以抉擇的時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滿意的選項,在一定範圍內學會適度的降低目標,也會是最優的結果。

第二,亞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學說所主張的是,適度的資產才最能夠與德行結合在一起:"人類並不藉助於外在的財貨才能獲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財富要藉助於德行;幸福無論是存在於快樂,還是存在於德行,還是兼存於這兩者,往往總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靈上與性格上有著最高度的教養卻只有適度的身外財富的人們的身上才能夠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無用的身外財貨卻缺少高尚品質的人們的身上找到的"

拋開亞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觀念不談,我同意以上的觀點。身外財貨是需和德行、品質相稱的,比如醫生要有"醫德".醫生需要有過硬和紮實的專業知識,要有"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只有"德""才"兼備換來的"自身財貨"才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但是我認為當今社會風氣過多的抬高了"身外財貨"的價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義,即鄉下財大氣粗、沒什麼品味的有錢人。所以一些商販會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卻早已對"誠信"置之不理。還有一些現代的偶像劇,動輒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裡,租的起一套豪華單身公寓。或者遇到一個"霸道總裁",從此鹹魚翻身。

針對這些虛構的偶像劇,我們可以一笑而過,但是對於正處於追偶像劇而又沒有形成穩固的價值觀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會對這樣的生活抱有幻想,這就是在傳播一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傳達一種不勞而獲的"成功祕笈".所以外在的財富是要藉助於德行的,需要與德行、高尚的品質相稱的。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2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後,面對世界的眾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其驅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通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通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著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為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於時代的侷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於人類對未知事物有著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產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效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麼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傢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麼活著?”。

當我懂事後,當我懂事後親身面對了死亡後,在面對死亡後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後,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內心中問著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著我,讓我聯想到幾十年後我父母的死和最後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致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於零的,那麼我們現在所謂的奮鬥除了養活自己,苟且偷生外,還有什麼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恆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祕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著太多人類所稱之為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我用了好久時間才適應用“它”來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麼來理解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責任。人類根本的責任,是發展科學,是儘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為了發展科技,在現今的情況來看,只有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才行。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於世俗了。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3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哲學家羅素享譽世界的一部學術鉅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廣博的學識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羅素有一句名言:“一種哲學要有價值,應該建立在一個寬大堅實的知識基礎上,這個知識基礎不單是關乎哲學的。”羅素本人就是這句名言的實踐者。他的哲學著作涉及學科之多,令人歎為觀止。評論家認為:“羅素的學識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淵博……”懷特海形容羅素“是柏拉圖的一個對話的化身”。我想,學識淵博,視野開闊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學史》中,作者從人類的第一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著筆,向讀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紀以來,直到近代哲學的發展輪廓;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幾乎任何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我們都可以在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評述。在書中,作者對這些哲學觀點的評述清晰而明智,表現了一個學術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歎服。如評述柏拉圖關於閒暇產生智慧的表示質疑,對此,作者作了詳細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圖的這種思想與近代思想作比較,推出柏拉圖該種思想存在的明顯問題;然後作了一系列的假設,假設柏拉圖的思想或者說假想成立,經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後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來,把政府交託給他們,這仍然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擁護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認真閱讀此書,我發現我收穫的不僅是對西方哲學史的瞭解,還有對羅素慎密的邏輯和極強的推理能力的學習。我覺得讀一本好書,我們的目的不要只侷限於瞭解書中所介紹的內容和情節,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達出來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以及要學習作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學習,精於學習,在閱讀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效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它教人理性,激勵人們無所無忌的去學習哲學,研究哲學。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4

我認為《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學術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還記得在接觸哲學之前,“哲學”這個概念似乎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通過高中政治課的學習,我發現“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有無數的答案,我最贊成“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是一種思維方式”。

通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更加對此有所體會。古希臘著名哲人亞里士多德有許多論調在今人看來與事實不符,但在當時人們對這個世界認識有限的情況下,哲人們能積極去探索、辯論的濃厚學術風氣卻是令人欣慰的。況且亞里士多德犯下的錯誤並未影響其“哲學家”的名號,反而激勵更多哲學家去思考。因而產生了分歧,一個新的思路產生了,一個新的“哲學體系”也就產生了。這也驗證了我的想法。當然也驗證了發展觀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的”這一觀點。

在我看來,我們閱讀《西方哲學史》的目的,不在於揪住前人的小辮子不放,嘲笑他們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錯誤,而在於從先賢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遺漏的養分。例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就與今天的原子論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在他之前的芝諾。

在漫威大片《復仇者聯盟4》中,復仇者聯盟的成員們進入量子領域從而實現時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鋼鐵俠的“莫比尤斯環”模型實驗成功了。實際上莫比尤斯環本身是一個悖論。一個環本該有兩個面,但莫比尤斯環永遠只有一個面,從外面進去的物體又將回到外面,這也是有關“變化”的一個悖論。同樣的,芝諾提出了“運動不可能”悖論。最有趣的是“飛矢不動”——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間都在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上——也就是說,它是靜止的或者零運動的,但零的總和不可能產生運動。這涉及到物理學中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與今天令人費解的量子力學有著共性,似乎我們也處在一個“莫比尤斯環”中,古人未能解決的難題被歷史長河洗刷沉底後,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學教會我們思考,那亞里士多德肯定不僅有錯誤理論,一定也有正確的理論。原來,他在數學邏輯上有著突出貢獻。他指出定義必須用先存在於所定義事項的某種東西來表述,實際上就是講的是與定義有關的邏輯順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義。這種認識比19世紀的數學家們領先了千年。尤拉也曾說過“我決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運算規則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見接觸哲學以後,我們思考問題變得客觀,因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著矛盾與統一,我們不能非黑即白,對與錯只是每個人各自的理解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