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一政治重要的知識點框架

校園 閱讀(3.07W)

自從升到高一,我們在學習政治的時候,老師都會要求學習自己列知識框架,因為通過一個完整的框架,我們能輕鬆理清知識關係。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必備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一政治重要的知識點框架

  高一政治知識

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

1、 我國政府的性質: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

2、政府的主要職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2)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3)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4) 提供社會公共服務。

3、政府只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能,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造福於人民。

4、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的:進一步政府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5、政府的作用:

(1)人們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們又享受著政府提供的服務。

5、瞭解政府的性質和職能,相信我們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支援政府的工作,尋求政府幫助,監督政府行為,使我們的公民意識和政治素養的體現。

二、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

1、我國政府的宗旨:為人民服務。

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則:對人民負責。 2、具體要求:

(1) 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必須深入群眾,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損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

(2) 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真抓實幹;工作著力點放在研究、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問題上)

(3) 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國政府在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服務意識,杜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現象。

4、公民求助或投訴的途徑:開設熱線電話;設立信訪部門;發展電子政務;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制度。

5、公民學會向政府部門求助或投訴,有助於解決自己面臨的困難,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有助於促使政府不斷改進工作。

  必修一政治知識

產業和勞動者

1.三大產業的劃分:我國根據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歷史順序和各行各業的性質,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是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所有行業的總稱。

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與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它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髮展與進步的保障.

從經濟角度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從社會角度看,農業是社會安定的基礎,是安定天下的產業。關係到社會的安定。從政治角度看,農業是國家自立的基礎。

(2)我國農業的現狀

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較脆弱,我國農業發展速度仍相對滯後。表現:首先,我國農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均比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差。其次,我國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最後,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農業人均資源佔有量在世界上屬於低水平,這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

(3)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措施

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新的提法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實際上是將農業生產從原來追求產品數量為主轉變到高產、優質並重和提高效益上來。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核心是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這是完成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①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②關鍵是發展農業科學技術。

③增加農業投入。

④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工業的主導作用

(1)工業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

(2)要著重發展建築業、機械工業、資訊產品製造業、石油化工業和汽車製造業,使它們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3)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4.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1)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的必然性:第三產業的普遍興起已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趨勢,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第三產的.繁榮與發展程度的高低,已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發達程度的主要標誌之一。

(2)我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①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有效地推進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程序;②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③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可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5.優化產業結構

要進一步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6.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1)勞動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權利: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這是勞動者依照勞動法享有的最重要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享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

(2)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和遵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提高職業技能的意義:首先,從國家的角度講,勞動者職業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其次,從勞動者個人角度講,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高,是勞動者迎接21世紀挑戰的需要。

提倡遵守道德對於勞動者個人來講,其重要意義在於:遵守職業道德是每個勞動者基本的道德準則。其次,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講,遵守職業道德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保障。

7.勞動合同制度

訂立勞動合同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平等自願的原則(核心原則);協商一致的原則(平等自願原則的延伸和結果);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原則(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

  高一政治考點知識

收入與分配

一、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分配製度

1、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應於所實行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必然要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2、按勞分配為主體

①基本內容和要求(含義):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後,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質基礎——生產力發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

③意義:第一、有利於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

第二、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製度,是對以往幾千年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條件,它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④地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在所有分配方式中佔主體地位。

3、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稅款後直接歸勞動者所有,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個體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

4、按生產要素分配

①含義:生產要素所有者憑藉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

②內容:參與收益分配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

③意義:

第一、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於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

④原則: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二、兼顧效率與公平——分配原則

1、含義:

①效率:指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它表示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要過於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