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海洋-21世紀的希望》教學教案

校園 閱讀(2.61W)

  一、 題目入手,感知主要內容

《海洋-21世紀的希望》教學教案

課前,教師佈置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閱讀、瞭解一些有關海洋的知識。上課伊始,組織學生談談自己眼中的海洋,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談,如海洋的無邊無 際,海洋的物產豐富,海洋有時溫和有時暴躁等。通過交流,學生對海洋有了一定的瞭解,並對研究海洋產生了興趣。接著,我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課文哪 些段落具體告訴我們“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的?”引領學生了解文章首段與尾段的內容。通過自讀、討論,學生知道這兩段告訴我們海洋佔了地球的絕大部分,人 們既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我們在開發海洋時必須愛護海洋。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由題目切入文字重點,這樣的開篇直奔主題,簡約高效。它順應學情,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使學生儘快地進入了學習情境。從瞭解重點段再兼顧首尾段落,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閱讀教學規律,也著力體現了高年段篇章教學的特點。

  二、 精讀重點,感悟未來希望

在精讀重點段時,可用“為什麼說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呢?”這一總問題統領全段的學習。學生通過閱讀第5~8自然段,從相應的詞句中,知道人類面臨的困境主要有:“能源危機”“食物匱乏”“水荒”等。

1. 藉助資料,感受“能源危機”的可怕

教師首先幫助學生理解“能源危機”的意思,是指人為造成的、常規能源中的礦物燃料的危機,通常涉及石油、電力或其他自然資源的短缺。然後出示資料:“石油 ——恩賜還是魔咒?經歷過第一次石油危機的人們有切膚之痛。1973年被稱為是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年,以前燈火輝煌的摩天大樓一片漆黑,聯合國大廈 周圍和白宮頂上的電燈也限時關掉,許多居民不得不靠拾樹枝生火取暖。”進而,啟發學生想象,假如有一天陸地上能源枯竭,人們將會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以此 讓學生對“能源危機”的可怕產生切膚之痛。

2. 運用數字,想象“食物匱乏”的威脅

教師出示人口增長統計圖,2000年全球60億人口,以平均每年增長6000萬人計算,到2050年將是90億。如果以每年人均糧食消費量500千克為 例,指導學生統計出2000年到2050年全球糧食的需求量。然後出示一組資料:2007年全球穀物生產總量為20億噸;目前,全世界75%以上的人口只 能勉強吃飽飯;近5億人口嚴重營養不良,全世界每年有41000名兒童死於飢餓和有關疾病。那麼,到全球人口達到90億時,情況又會如何呢?引導學生感受 “食物匱乏”的威脅早已逼近人類,並想象如果有一天這種災難降臨我們頭上,會是多麼殘酷。

3. 啟用舊知,體會“水荒”的痛苦

回顧課文《水》,先想一想村子缺水的情景,如那個村子裡的人吃的水,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處很小的泉眼裡去挑,而且經常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隊才可以挑上一 擔;只有在下雨的日子裡,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而一年中雨天的日子又是少得可憐;夏天男女老少都有一種將要被風乾的感覺等,體會水的.彌足珍 貴、缺水的無比痛苦。同時,出示一組世界有關地區乾旱缺水情景的圖片,讓學生感到乾旱引起的“水荒”已不是個別地區的現象,而是威脅著整個人類生存的危 機。

4. 開發海洋,人類的希望所在

面對這些人類生存、發展的困境,人們該怎麼辦呢?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並啟發學生思考:人們找到辦法了嗎?這時,學生髮現:海洋,正是人類的希望所在。 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海洋能給人們帶來希望呢?學生通過讀書,結合已有知識同桌交流,一一概括出開發海洋應對危機的可能:(1) “海洋是個聚寶盆,它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鐵、銅、錫、錳、硫等”礦藏;“海浪和潮汐”也蘊含著大量的能源。因此,人類可以通過“致力於海洋礦 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水的運動來發電”等方法開發新能源……交流中可適時指導學生聯絡課文插圖,瞭解海洋石油平臺;出示洶湧的波浪,瞭解海上“烈馬” ——波浪能等。(2) 海洋裡雖然不能種水稻和小麥,但是,海洋能提供豐富的海產資源,海洋中的魚和貝類能夠為人類提供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高蛋白食物。因此,人類可以“向海洋 索取食物”,解決“食物匱乏”的危機。“可以預料,21世紀人類的餐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蛋白食品來自海洋。”(3) 面對“水荒”,人們“用海水淡化”“在海底建設城市”來應對。交流中可以出示海水淡化的流程圖,也可以推薦主題網站,激發學生對美好未來的展望。

5. 保護海洋,讓海洋樂於奉獻

當學生徜徉在對未來海洋的美好憧憬時,教師要及時喚醒他們的意識:海洋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希望,因此,我們“首先必須保護海洋,珍惜海洋資源。”否則,就是自毀希望,自毀未來。從而,加深對“只有這樣,海洋才會樂於作出它的貢獻”的理解。

  三、 略讀首段,瞭解開篇作用

課文重點段已把“海洋——人類21世紀的希望”說得很清楚了,可是,為什麼還要加上第一部分呢?

學生讀書、思考、討論後知道:第一,地球是一顆“水球”,這就形象地告訴我們,海洋佔了地球總面積的71%,它積蓄了地球上97%的水,可見它與人類有著 不解的情緣。第二,人們既“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這一矛盾的態度是因為:海洋“給予人類豐富的水產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鹽”使人類的生命得以延續, 它“給人類提供了航行的便利”,使人類的生存條件得以改善,可以說,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依賴海洋;但是由於人類認識的限制和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面對海 洋造成的災難還束手無策。現在,隨著對海洋認識的不斷深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人類已能創造條件來開發利用海洋。文章正是按照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過 程、開發過程,層層深入展開敘述的。

教學時圍繞“海洋與人類關係密切”這一中心,通過引導學生讀書,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滲透謀篇佈局的意識,使工具性體現得更突出。

  四、 收集資料,展望未來海洋

學完課文後,學生對開發海洋、讓海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可及時引導學生結合文中開發海洋,解決危機的幾個方法展望未來:我們的 餐桌食品將更加豐富多彩;現代化的海底城市將欣欣向榮;乾旱地區水源的變化……然後要求學生任選一個方面蒐集資料,作具體的研究,寫一篇想象作文,展望未 來——21世紀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