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通用35篇)

校園 閱讀(8.96K)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通用35篇)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1

寒假很快結束了,資訊綜合組的讀書會推薦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要求進行閱讀並在群裡分享,本書很實用對閱讀也很有參考價值,共分為四篇,講述了閱讀的層次、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以及閱讀的最終目標等內容。書中的具體內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過大家的分享與精彩展現,大家肯定都熟練掌握了,在這裡我想結合閱讀本書,分享一點自己關於閱讀的一點想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個人認為,我們在確立閱讀目標時,功利心不能太濃,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會出現一些功利性的思維與行為,這對於閱讀興趣的培養及閱讀行為的發生並不是一件好事。當一個人將自己的閱讀目標定位在獲得利益或者想讓閱讀為自己或別人獲利的時候,其實他已經把閱讀的最根本的價值給丟棄了,因為不管是什麼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種“即刻索取”的心態-----即我要通過閱讀應該立刻獲得什麼或者取得什麼,而這種“即刻索取”的心態會給我們的閱讀帶來很大的影響,因為有些時候的閱讀並不一定會立刻促進你取得什麼,或者使你成長多少,而這種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態在沒有獲得滿足時就會嚴重打擊個人的閱讀習慣,使一些人放棄閱讀,甚至是厭惡閱讀,所以我們在閱讀時,儘量要像魯迅說的那樣,儘量讓我們的閱讀成為一種嗜好,就是出於自願,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係的閱讀。這就像有些人“愛打牌一樣,天天打,夜夜打,連續的去打,有時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之後還是打”(摘自網路),其實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並不在贏錢,而在有趣一樣,我們閱讀的目的也不應在於“功利”,而在於點亮自己的生活。

什麼是點亮自己的生活,個人認為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有“開卷有益”的習慣。二是要有選擇優秀書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的能力。只要具備了這三個方面,我們的閱讀就不會是一種“逼迫”,更不會是一種“要求”,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自願的興趣盎然的行為,這樣的閱讀也一定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灑脫,更加自由,更加和諧,最終就會像蘇軾那樣將閱讀融入到自己的血液裡,“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最後,祝願閱讀都能點亮我們的生活,點亮我們的人生,感謝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進步,事事更如意!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2

退伍後我踏上了工作崗位,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什麼都好像改變了,又似乎什麼都沒有變。讀書這個東西對我來說就好像是一個家住遠方的戰友,雖然偶爾能想起但卻又不常聯絡。從以前熱鬧喧譁到現在漸行漸遠,什麼時候、什麼原因我們之間產生那麼遠溝壑?說實話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偶然之間碰到一位良師在給我上課的時候談及如何閱讀以及閱讀的益處我才感覺到真的好像很久沒有捧起一本書,在閱讀中獲取知識和靈感更是無從談起。

良師在上課之中推薦了一本《如何閱讀一本書》,這個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從頭開始,從如何閱讀開始。我這個人讀書習慣和我打乒乓的習慣一樣,快、急、躁。一本字典厚的《三國演義》我竟是能5天從桃園結義看到了三國歸晉,裡面的內容細節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但這次既然誠心誠意的靜下心要去看《如何閱讀一本書》我也是頗費功夫,甚至帶著一點儀式感的開啟快遞並叮囑兒子一起看,並不準其將書帶進廁所,一是怕捧書久坐對身體不好,但主要是嫌棄那汙穢之氣染壞了這書香之風。

其實在提筆寫讀書感悟的時候這本書我還是沒有全部看完,我也不準備為寫感悟去加班加點、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為這於我的初衷不符。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國小、國中9年的學習生涯,應該把絕大多數的閱讀本領學會了。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僅僅能達到閱讀的第一層次,那就是基礎閱讀。作者認為,閱讀可分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而基礎閱讀又分四個階段,分別是閱讀準備階段、會學習讀一些簡單讀物階段、快速建立字彙能力階段、精練與增進前面技巧階段。回想自己的閱讀,似乎一直在閱讀的第一層次基礎閱讀上徘徊,用作者的話來說,還沒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所以總覺得自己沒什麼提高。我是這樣的感覺,我想一定也會有很多的'人與我有同感,看來閱讀是無止境的,真的得好好修煉,才能進入閱讀的更高層次,也才能真正體會到閱讀帶來的進步。

我是覺得當然世上很多書是不必也不配用這種方法去讀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讀的經典,若不如此這般,按作者的說法就屬於暴殄天物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閱讀。有了這點啟示,我心中泛起一個念頭“閱讀!我王慧偉又回來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3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工具書,教人閱讀的方法。

作者提出如何閱讀的問題,並按四個層次對閱讀的方法進行了講解分析。這四個層次分別是:1.基礎閱讀;2.檢視閱讀;3.分析閱讀;4.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只要能識字斷句的人都能進行,看懂字面意思。這是閱讀能進行下去的基礎。

檢視閱讀,就是翻翻封面封底,看看目錄看看序,跳著章節讀幾段,目的是判斷一本書是什麼型別的,大概在談論什麼。如果你對這類書沒興趣,或者書中的內容對你沒幫助,就可以略過了;如果有興趣讀,或者書中內容正好是你用得著的,那就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主題閱讀是在分析閱讀的基礎上拓展,讀一系列的書,這是給有興趣深入下去的人或者正在某個領域學習的學生準備的。有一些技巧,不累述。真正愛讀書的人,通常都會走到這一步。

分析閱讀是真正的閱讀,大腦得開動起來。通過檢視閱讀,你已經知道這本書的型別和大致內容了。那(一)這本書的主題是什麼,作者提出了什麼問題,又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作者是按怎樣的結構和思路來回答問題的?(二)這本書講得是否正確,哪些是你贊同的,哪些是不贊同的,為什麼?當然,贊同這個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還需儘量保持客觀,不要因為者的'某些觀點與你不同就針鋒相對,殊不知也許是你的認知錯誤也不一定。(三)這書帶給你了哪些感悟,學到了哪些東西,解決的了你的哪些問題?依著這些個問題來讀一本書,大致就算是分析閱讀了。不過書不是讀一遍就夠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這本書不止教給人如何閱讀。按照本書的結構和層次,可以記錄一篇很不錯的讀書筆記;按照本書的提問和回答,可以寫作一篇不錯的讀後感或書評;按照本書的結構層次、提問問答,可以展開寫一部不錯的作品。看,這不止是一本閱讀指南,這還是一本教導人如何從讀者變成作者的書,一本教人建立思維模式的書。所以,它是一本真正的工具書,且讀且珍惜。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4

值得一讀的書,雖然很多人都會想:讀一本書,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不需要別人的指導或者幫助。之前我也是這樣想的,以為自己會讀書,以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讀書方法,但我自以為的讀書方法不管用。怎麼知道不管用?問一個問題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書讀好,讀懂,讀得有效,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這本書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參考價值,不僅講了閱讀方法,還有參考書目。正如書裡面所說的,好書都是經歷過歲月的洗刷而留下來的,經典也是人們千挑萬選留下來的。這本書的作者可以說是知識淵博了,不然也不會寫出這樣的一本書來,這裡涉及了很多學科,無論是人文社會學科還是自然科學學科,作者都信手拈來,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譯問題,這個。雖然大部分的情況下還是可以讀懂的,這本書本身邏輯就很嚴密。但我還是要不得不說一下個人認為一個地方的不妥之處: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哈姆雷特》裡的那句經典獨白:“生存,還是毀滅?”在這本書裡譯成了:“要死,還是要活?”[捂臉][捂臉] ?說實話,我自己看到這句翻譯的時候有點憤怒了,畢竟之前看過好的翻譯之後,看到這樣的翻譯難免有些轉換不過來。

整體來說,這本書還是不錯的,老師推薦我們閱讀的。加入書架之前有看到過書友在讀,當時沒在意,後來看舍友買了這本書,她說是為了湊單。但我還是加入書架了,後來並沒有開始讀,直到上課的時候老師提到過,推薦我們去讀這本書,然後才開始閱讀。閱讀過程有點艱難,在零碎時間來讀這樣一本邏輯性強的書還是比較艱難的,建議做一下筆記,我打算再回去補一下筆記。推薦給更多的書友,如果有機會的話,買紙質版的會比較好操作。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5

天爸從5月份開始讓我讀書,推薦了我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然後我磨磨蹭蹭到現在才看完了。

一開始讀這本書,我好吃力,然後看兩頁看不下去,但是後來反覆讀了前幾頁,咦,好像看出了點什麼,然後就耐心的思考了一下,嗯,看了好幾遍才看懂了目錄的結構關係和大體含義。

那為啥要讀這本書呢,因為它想讓我知道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該主動的事,越主動,效果越好。當一個人主動去讀一本書,他在讀書的時候就會很用心,對於有啟發的地方還會拿筆畫出來,讀完之後還會思考書中的內容,就像海綿吸水一樣真正吸收了書裡的內容。所以,單純為了"獲得資訊而閱讀",並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理解力,只有我們將讀書目標鎖定在"為增進理解而閱讀"時,去讀一些"燒腦"的書,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那閱讀中遇到問題咋辦,看不懂呢,反覆看啊,還是不懂呢,那就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問題。只要是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閱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所以如果書讀的少,連自己想問的問題都表達不出來。

當學會了如何閱讀一本書,那看到一本好書對你的回饋也最多。

首先,成功地閱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後,閱讀技巧必然增進了。其次,一本好書能教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閱讀完了之後,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會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會成為一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

當自己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下,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書中的文字,書中的概念漸漸由模糊變得清晰時,就像是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種子,那種生命力突然迸發的感覺,讓人有無比的喜悅感--這種喜悅感,唯有在用心讀書時才能獲得。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6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範多倫是195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博覽群書、才氣過人的出身書香門第的年輕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範多倫改編《如何閱讀一本書》。這也是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

讀得快、讀得多就是讀得好嗎?讀得慢、讀得仔細就是讀得好嗎?這是這本書解答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書只需淺嘗輒止,有些書該囫圇吞食,還有少數的書則當細嚼慢嚥。”不管是速讀還是仔細讀,讀者要有自己的選擇。作者認為可以仔細讀的'書不過一千本。另外讀得多也不見得就是讀得好,讀得越多,卻沒收穫的這種情況叫可憐。作者認為只有讀者從書中獲得了營養才算讀得好。

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閱讀分成四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就相當於國小生的閱讀能力。檢視閱讀是速讀的能力。分析閱讀是指讀者能從書籍分類、書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並能從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思路。

主題閱讀是指讀者能用帶著共性的話題感強的問題從一本書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個讀者要帶自己的主動性去選擇自己想讀的書。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後提出不同型別的書的閱讀技巧。實用型、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閱讀,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說有想法就要寫下來,不然就是紙上談兵。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這的最後一段給他致謝。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7

很慶幸能讀到這本書,它重新整理了我對讀書的認識。以前我是為了學習新知識,為了享受讀書的樂趣,甚至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好學而去讀書,實在是太膚淺了。

這本書給了我全新的認識,奧野覺得讀書應該是為了與書作者的思想進行交流,瞭解他的想法,促進自身的思考,從而吸收精華,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平。要認真消化書中的內容,使之對自己有益。

有了這個目的,所以才有了選書、標記、筆記、書評、重讀這一系列的過程和注意事項,由此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版。書名中的“有效閱讀”是全書的精髓!此書文字簡單,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更適合初步學習閱讀方法的學者。

我以前覺得專門花時間做筆記,寫書評,太耗時間了,而且這個過程不那麼輕鬆愉快,所以一直都沒花什麼精力去做這個。但是,恰恰是這些耗時、燒腦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們思考和成長。

做筆記,寫書評,正好是一個重新消化吸收、檢索知識的過程,它促使我們提煉精華,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層認知,從而改變原有的思維和行為,促進生活的變化。

浪費時間不算什麼,但請不要浪費生命!

書中一個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時間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從客觀角度看,確實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是過程中,主人對房子的建造過程投注了更多的時間和心血,和工人們有更多的相處和互動,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並未因此而耽擱。這些浪費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些記憶將成為房子的.寶貴的精神價值。雖然浪費了很多時間,但並沒有浪費生命!

讀書後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費時間,但並未浪費生命啊。對書籍的精煉、思考和輸出,正好是知識重組、迭代的過程,它會把作者的思想,一點點的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促進自身的改變和成長。

記得有一個補鈣的廣告,補品不光要營養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體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營養,只是從身體裡過一道便離去,也是沒有意義。看書也是一樣,重要的不是接觸了多少新知識,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識。

從現在開始,認知消化讀過的每一本書,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很期待後面讀書的收穫呢!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8

美國教育學家埃德加·戴爾研究出的“學習金字塔”表明,閱讀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10%;而通過做報告等親身體驗能夠記住90%,因此思考和實幹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這和目前我們所接觸的主流學習方式是很不同的,單純的閱讀,恰恰是資訊留存率最低的,其優點僅是資訊獲取的速度和數量。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謂吸收資訊,就只是知道某件事發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發生,並不是我們讀書的本質目的。我們會停留於自己已經擁有了這段知識的錯覺之中,並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捨和判斷。而且,即使我們已經多次閱讀,也無法在腦袋中留下過多的印記。我想,有過相關閱讀經驗的人,都會了解這種情況。

分享一個我的懶人筆記法:關鍵點截圖→關鍵字標註→回憶召回。這個方法花費時間極少,使用方便,具體方法如下:

閱讀電子書或紙質書時,遇到陌生的知識點、新穎的觀點、論證過程等,在看書的間隙:

①使用手機截圖(電子書)或拍照(實體書),注意圖片需要包含頁碼

②截圖後可以標記簡介概要的關鍵詞,傳輸到微信“檔案傳輸助手”便於記憶和查詢

③在需要時,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闡述和論證。而是通過查詢關鍵字或翻看圖片,成為這一部分知識點有效的觸發鍵,主動召回記憶,這樣理解會更深刻。主動召回,意味著記憶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僅僅停留在重新閱讀段落之上,不過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紹的知識和觀點,不假思索地“吸收資訊”,是低效的讀書。而關鍵詞或關鍵圖片的有效資訊查詢,會真正做到對此段內容的融會貫通。材料和觀點,會在需要用到的時候呈現或呼叫,做到靈活運用。在標註出關鍵詞,讀後感以及此段觀點、素材以及可做何種思考之後,一切交付於大腦,它自會建構出錯綜複雜的思維網路。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每一處觀點認真思考,主動建構出關聯性。如果單純做筆記,停留在記憶的層面,而不是被啟發、主動理解的層面,讀的書也不會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對單純的看書,更立體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大的長遠收益。讀書是學習,思考也是學習。讀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學以自審。讀書是一個吸取精華、丟棄糟粕的過程,而做筆記、思考、實踐是鞏固這些精華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徑。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9

五星好評。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應有目的、多提問。雖說閱讀本身不是目的,但閱讀應有目的。不管是為了獲取知識,提升技能,還是為了消遣娛樂打發時間,在閱讀之前都應想好自己此番閱讀的目的。漫無目的的閱讀就像一次沒有計劃的旅行,旅行的意義在於旅行前的期待,旅行中期待的滿足,和旅行後的回憶,閱讀亦然。而提問,則激發了閱讀中的求知慾,使文字與讀者融為一體。

目的是前提,提問是方法。當有了閱讀目的,一切都應圍繞它展開,我們可以通過檢視閱讀挑選出符合閱讀目的的書籍。檢視閱讀即略讀,通過檢視閱讀我們可以瞭解書的型別體裁和主要內容及各章節重點,這樣不僅能知道這本書符不符合閱讀目的,還能選出重點,以便在閱讀時略讀和精讀的靈活運用。進行了檢視閱讀便可進入下一步——分析閱讀。分析閱讀也是正式閱讀,通過分析閱讀,我們可以深入理解整本書。在分析閱讀時,讀者應提出讀書四問”:第一,這本書講了什麼?第二,這本書的主旨是什麼?第三,這本書有沒有道理?第四,這本書與我有什麼聯絡?回答第一個問題,讀者應明確本書型別,能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不僅如此,還要列出文章大綱,並對每一大綱列舉出新的綱要。回答第二個問題,讀者不僅要明白作者的主旨,還要建立屬於自己的'主旨。第三個問題,這本書有沒有道理,其實就是就對這本書的評論,應注意的是,贊同和批評都應有理有據。第四個問題在於書本與讀者的聯絡,即讀者要學以致用。此外,除了這四個必要問題,讀者在閱讀一本書時應時刻提問,主動發掘知識,達到創新。

在閱讀時,技巧也很重要。要集中注意力,懂得何時略讀,何時精讀,略讀應怎麼讀,精讀又應怎麼讀,如何做筆記,怎樣畫思維導圖,主食、美食、果蔬、零食這四種不同型別的圖書應有不同的側重點。

最後,閱讀最重要的是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學以致用,學而創新。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10

《如何閱讀一本書》早前看過。當時沒有做閱讀筆記,都忘記差不多了。昨天翻出來重讀一番。

閱讀的作用不外乎獲取資訊、娛樂、理解與發展心智。

讀書有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以及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層次遞進,互為基礎。基礎閱讀,我覺得自己還行。基本保持一週1——3本書(視書的厚度而定)。寶爸也曾說過我速度蠻快。檢視閱讀階段,我想挑選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具體的應用。看看書名、前沿、書序和目錄,以此來推斷是否值得花心思進一步閱讀。我原先比較注重目錄,不太愛看前沿和後續。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斷的前提下,其實看看別人的評價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這本書到底說什麼,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幫助。分析閱讀階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看了許多書,卻少有收穫的原因吧。另外,我覺得分析閱讀階段的技巧和我的國小以及國中語文老師教的閱讀技巧很相似。1.這本書談的`什麼主題??是如何發展的?這個主題如何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關鍵主題?2.細部說了什麼?是怎麼說的?3.有道理麼?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對你有什麼意義?而主題閱讀階段則和寫論文很相似,首先根據主題搜尋相關書單,挑選精讀的書單,略讀非主要書單,精讀主要參考書。給書籍分類:理論還是實用。實用的書主要在於實踐應用。把他們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選擇好的,有益的書。不值得為爛書花時間。與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師益友學習,在交往中提升自己;遠離坑碰拐騙與吃喝嫖賭也是需要注意滴。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11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艾德勒於1940年寫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這本關於閱讀的書歷久彌新,堪稱經典之作。

最近,我只閱讀了這本書的前兩章———《閱讀的活力與藝術》以及《閱讀的層次》,書中的金句在耳畔時常回想,細細品味,深有感觸。

閱讀,為什麼而讀?愛看書,關注兒童閱讀的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個主動的閱讀者。書中寫到:《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為閱讀人,或是想要成為閱讀的人而寫的'書。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這些話令我醍醐灌頂。如果我們的學生從學校老師讓我讀、家長讓我讀,轉變為我要讀,閱讀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書中提到: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結合我個人的閱讀經歷,我深有同感。我喜歡讀書,不是為了提高專業技能,更不是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書籍的海洋裡尋求答案。一開始,可能什麼也找不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領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頓開了。

其次,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手機微信、QQ等聊天工具無時不刻不入侵我們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覺工作離不開手機,生活離不開手機,有時想閱讀一些文章就隨手到微信訂閱號上刷幾篇,又快又省事。以上這些都是為了獲得資訊而讀。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為獲得資訊而讀,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就必須為求得理解而讀。

書中將“閱讀”這個詞,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意義。

我的閱讀很多時候都停留在為獲得資訊而讀的層次。我也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的閱讀要為增強理解力而讀。讀了這本書,我有一種想見恨晚的感覺:要是我能早點讀到這本書,我的閱讀之路就不會走那麼多彎路了。所以,我現在總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麼讀得懂的書,比如艾德勒的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我特別想深入研讀的書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帶領班級跟隨百千一起讀的兩本書,不禁覺得汗顏———我自己都還不懂得讀,就膽大妄為地帶領班級的孩子試水讀了兩本,收益可謂少之又少,只不過聊勝於無罷了。

我期待在後面的共讀和自己的閱讀之中,有更多的收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12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合著的一本教授閱讀方法的書籍,被許多讀者奉為閱讀聖經。

本書的開篇指出了任何一種閱讀都是一種活動,因此必須要有一些主動的活力。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常常沒讀多久就開始出現雙眼停滯、頭腦昏睡的狀況,這種精神不濟的狀態根本無法將閱讀進行下去。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閱讀缺乏主動性。

完全被動的閱讀只會越讀越疲憊,越讀越乏味,直至放棄閱讀。所以,預備開始閱讀的人首先要認識到的是: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情,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既然閱讀是一種活動,那麼也必有活動的目的。閱讀的目的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為獲得資訊而讀,第二種是為求得理解而讀。

閱讀與自身知識水平相當的書,那麼閱讀的目的就只是為了獲得這本書所載錄的資訊而已。閱讀高於自身知識水平的書,並試圖讀懂讀透它,向自己現有的理解力發起挑戰,則是閱讀的另一種目的——提升理解力。

這本書所針對的讀者就是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的.情況下,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從粗淺的瞭解推進到深入的理解,認知自我破繭而出。

好的閱讀者應該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以及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並不是所有閱讀的人都擁有這些閱讀能力,但好在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而獲得的,答案和祕訣就藏在這本閱讀聖經裡。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13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2004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該書作者是[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初識此書,已經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記得當時我還在義城工作,是一位特別愛讀書的老同事張榮全老師推薦給我的。當時我對此書嗤之以鼻,認為“認識漢字不就會讀書了嗎?還需要這麼厚的一本書來概述和引導嗎?”但是,當我真正捧起這本書開始閱讀的時候,我才知道,閱讀,原來是這麼深刻的一件事。

由於該書主要論述指導如何通過閱讀增進理解力,所以,專業性的語言和論述比較多,以至於對當時那個自以為會讀書的我來說,是根本看不進去了,這才是一直擱淺了那麼多年的真正原因。

六年過去了,我也已經由當初那個“自以為是”者成長為“潛心讀書者”。作為一個愛讀書之人,這些年我也看了不少書,家裡的書櫃由1個變為3個,各種型別的書堆滿了書櫃。對於我特別喜歡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書,我都是認真地逐字閱讀,並及時抄寫讀書筆記,對於娛樂性質的小說,我選擇一目十行地讀,掌握故事梗概便可。當然,如果文筆特別好的,我也會放慢速度,領略文字之美。對於學術類的書,因其往往晦澀難懂,我經常反覆的研讀。同樣的方法也用在讀推理類作品上。各種方法不一一例舉。最初,我是抱著“陪孩子讀書”和“完成每月的讀書任務”的心態讀這些書的,但是在看過這本書後,我確實學到了很多知識,也發現了自己值得學習和探究的空間還很大。

首先,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讀書一般不看第二遍,當然個別我非常喜愛的書除外。一本書我往往看過一遍便歸入開頭提到的“讀完的書”那一類,並不再會去翻閱。就像在這本書中說的一樣,這樣的人“不值得羨慕,而應該同情”。因此,我在看書時不再給看過的書“判死刑”,而是時不時的拿出以前看過的書來回顧。堅持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不僅僅是個別好書值得一讀,即使是哪些自己曾經因為枯燥無味的書,在第二遍讀的時候也能體會到它有趣的一面,真可謂收穫不小呀。

其次,書中所提及的閱讀的4個層次也讓我耳目一新,重新整理了我的閱讀觀。這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所謂基礎閱讀是關注每個詞句的含義。這點並不難理解。檢視閱讀則是通過限時地、有目的地快速閱讀找出書中談及的重點、主題的分類、基本組織框架。接著是分析閱讀,即帶著問題全盤閱讀、完整閱讀,該階段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目的在於儘量消化書中的系統性知識概念、論題等。最後是主題閱讀。主題閱讀又稱比較閱讀,意思是通過閱讀多本相關主題的'書籍,最終從比較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

這四種層次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只是我沒想到它們是被歸為層次,而非方法。基礎閱讀幾乎每本書都在做著。而分析閱讀和檢視閱讀則多用在做閱讀理解時。主題閱讀則會用於寫讀後感或比較時。但作者的意思明顯不是這樣的。除了基礎閱讀,其他幾種我都是在課業需要或有目的的進行,並不是自發地以這些方式閱讀。

可以這麼說,曾經,我的讀書方式是根據自己的喜好而選擇的,並非為了閱讀而閱讀。對於閱讀,我們應當懷著虔誠的心態,去體味,去感受。在閱讀的過程中,重要的是主動閱讀,與作者對話,與書中的主人公對話。一本新書,就像一個陌生的朋友,需要我們用熱情、主動、接納的情懷,用適當的方式方法瞭解她,走進她,真正地和她融為一體。我想,這,大概才是真正讀懂一本書最高的境界吧。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14

本書圍繞著應該如何閱讀一本書以提高自身的理解力來展開,作者認為大部分的讀者都對閱讀的目的不加區分,閱讀主要兩個目的,一是吸收資訊,一是提高理解力,前者雖然重要,但後者才能促進個人真正的成長。吸收資訊只是知其然,增進理解則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本書作者認為我們應當做一個主動地讀者,通過閱讀與作者進行對話,最終提高自身的理解力。作者將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個層次,並針對每個層次的需求提供了不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建議。

這本書對我而言,還是一本好書,因為確實對我有用。困惑於自己讀書雖不少,成長卻有限,最近進行了閱讀及寫作方法論的主題閱讀,這本書則是這次主題閱讀的開端,無疑,對我的幫助是巨大的`。一直以來通過閱讀所獲甚少的原因在於我長期以來只是在進行娛樂閱讀及吸取資訊的閱讀,實際上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幾乎沒有得到鍛鍊。其次,今後應該如何做一個主動的閱讀者,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無非就是多思考,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如何去思考,如何做到主動地去思考,如何在思考中讓自己與作者產生對話,這就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作者在書中提出了非常具體的建議,個人認為非常有幫助,接下來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對這些具體的操作建議重新進行梳理,以方便在今後的閱讀中進行具體的實踐。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閱讀的書,其中中間穿插了很多邏輯思維的內容,這對於個人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也非常有幫助。

個人認為不足的地方。

1.儘管作者多次強調本書的方法可以運用在任何書籍上,但是實際上,分析閱讀的方法明顯更適用於理論性的論述性的研究性的著作。

2.儘管作者針對四個閱讀的層次理論進行了具體的運用(體現在書中對不同型別的書籍給出的建議),但是還不夠深入,只是簡單地提供一個方向,而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應該就是作者不僅系統地論述並解決閱讀的問題,同時還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具體建議。

3.不可否認,為了吸引讀者,文中存在過分誇大該閱讀理論的作用,有些文字也顯得多餘。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15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所想要表達的讀書主題很好,看完也給了我一些在閱讀上的啟發。首先過去我們只是在閱讀後去獲得一項總結,但是其實在閱讀過程中都是要不斷總結的,不僅僅在一陣閱讀後獲得一個或幾個道理。

本書區分了兩種主要的閱讀方法,但作者寫的很繞,要理解兩種閱讀的核心實則就已經有一種需要撥開雲霧的感覺。實際上,我理解作者的檢視閱讀和主題閱讀可以直接歸納為兩種思維模式:演繹和歸納。

以我們日常做英語閱讀為例,檢視閱讀更像是做題時的初期方法,一邊讀一邊找答案,最後讀完再去看題看選項,憑著記憶去選擇選項,是一種在過程中總結的方法。最樣做的.劣勢就在於要花更多的時間,效率較低,不是一種明智之舉卻是普通方法。而主題閱讀則更像是帶著答案去文中找論據,去做匹配。這也是本書作者所強調的主題閱讀要自己主動去讓作者與你達成共識。這其實比較難,首先自己要有想出共識的能力,其次要在這個過程中一直保持更高的專注力才能既準確找出論據,又不會被一個錯誤選項一路帶著走,實為高階玩法。

總之,要想獲得更好的理解力,一兩本書的方法仍然只是捷徑,一個體系化的大量閱讀仍是基礎。在讀書這件事情上,偷懶得不來真知。

此外,本書其實所獲得分不高,有一個點我認為是在於作者的寫作模式是演繹式的,致使對一個陳述點過多的去包裝話語,旁落了主次,讓人很難堅持下去,難以深度理解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16

收斂性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這類問題,答案的焦點將愈聚斂而清晰。發散性的問題沒有正確而唯一的解;有知識與智慧的人愈是研究這類問題,會發現並提出愈多相互衝突的答案。發現這樣的情形,問題不在於這些專家,而是問題本身的性質(P329)。

收斂性的問題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確定因素干擾的問題,問題的性質比較單一、變數少、且可以通過邏輯表達出來並解決。比如我從哪裡來(閔行來),要去哪裡(要去徐匯);而發散性的問題是變化的、因個體差異答案也不一樣,甚至有些時候無法清晰表達解釋的問題。比如我從哪裡來,要去哪裡(尋找人生的意義)。

這段話解開了一直困擾我這些年的疑惑,為什麼總是努力解決了問題之後,覺得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或是原來的問題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從而導致自己在問題上一直處於緊張、無力的狀態。我之前拼命想尋找一個收斂性的答案,而事實上並不存在,對於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確定性。

第一遍讀完這本書,在工作方面讓我意識到了,由於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組織適應問題的存在(我也明確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另一方面解決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點意外),諸如開放性的問題的確沒有明確的答案。而且書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賴系統思考,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開放性答案的體現,系統思維不是萬能的,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會是一種趨勢。

這本書存在的意義在400頁被指出——傳統的組織最初的設計,是為了滿足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言人類需求的前三個層次:食物、安全和歸屬感;這些在現在的工業社會大多已不成問題,因此使得目前組織難以真正要求員工忠誠和奉獻。除非組織開始致力於自尊和自我實現這類高層次的需求,否則目前管理方面的紛擾還會繼續下去。同時讓我驚歎的是,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書,而對於20年後看到這本書的我來說,內容並沒有過氣甚至讀起來非常辛苦。而且東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著實讓人脊背一涼(因為我還是有點競爭意識的)。當然有前人鋪路,學習起來可能也會方便許多。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17

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感覺就是一本閱讀指南,介紹怎樣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閱讀所應具備的視野。一開始作者就強調了一個觀點: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通過主動的閱讀,你會投入心思去不斷思考,這樣才會有更大的收穫。

說實話,最初是好奇的心態來讀這本書的,但是看過這本書後,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首先意識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處。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良師的對話。一本新書彷彿就是一個陌生人,他包含學識卻不願吐露心聲,只有當你主動去開啟一本書時,才開啟了你與良師的'交流之門。

閱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精神食糧便是如此。這本書關於閱讀者的看法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是以現代的觀點來看,書中提及了一些分類,仍具有科學性,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電子產業,將閱讀逐漸帶向電子書時代,認為書中的觀點不僅適用於閱讀紙質書籍,對電子書、網路閱讀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儘管很多時間閱讀是為了放鬆或者打發時間,但我們還是應該以嚴肅的態度去面對閱讀。一本好書是作者的心血結晶,人生歷練,更是對世人的告誡,我們應當懷著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閱讀。讀書是一個人的修行,當你翻開書的那一刻修行便開始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涉取新的知識,更要增加我們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力。真誠閱讀一本好書,對於作者對於自己都是一種嘉獎。

讀完這本書,才明白最初的想法有多麼愚不可及,世上沒有什麼事是簡單而隨便的,心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未必有它的章法。《如何閱讀一本書》它也是一種哲學。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18

以前也讀過一些書,但是效果不怎麼好,甚至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讀時給我震撼的好書在腦海中也所剩無幾了,不能不說是一大損失。所以我買了兩本教人如何閱讀的書,像國小生一樣開始從新學習閱讀。其中給我啟發最大的書就是這本美國的艾德勒和範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是本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版的書,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近半個世紀了。乍一看像是本老學究寫的無聊的書,不過書中的論述確實有些繁瑣,甚至讓人有點讀不下去,但是認真讀完肯定有所收穫,這也是作者的觀點,去挑戰一些難讀的書,從而增進自己的理解力。

書中第一章講了閱讀分主動閱讀和被動閱讀。主動的閱讀需要帶著問題去閱讀,尋找書中的重點、脈絡,還要總結、批判。並不是輕鬆的閱讀,而且一般還需要多讀幾遍才能完成。但誠如作者所說,這樣的閱讀才能增進理解力,才能有所收穫和長進。顯而易見,這裡所說的讀書絕不是為了娛樂和消遣。緊接著作者把閱讀分成了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並主要談了分析閱讀。當然,閱讀的層次由低到高,在閱讀中需要的主動性越來越高,在閱讀中把作者寫作的過程基本上給逆向還原啦。作者提到,要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帶著問題去讀書,這也是這篇文章標題的來源。自我要求越高,讀書時的責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穫到的也越多。

第一個層次是基礎閱讀,要求不高,是識字就可以進行的閱讀。第二個層次是檢視閱讀,也可以稱為略讀,大致像閱讀理解中的`速讀,是快速得分項,需要技巧,書中也有所闡述。檢視閱讀可以用來檢查一本書值不值得深讀,或者用來快速獲得訊息,以便向人吹牛。第三個層次是分析閱讀,就像閱讀理解中的精讀,需要仔細閱讀和反覆閱讀才能確定答案。這裡不僅要得到清晰的大綱,理清作者的闡述,還要做出評判。也即作者講的好的地方好在什麼地方,有哪些不足等。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就像寫論文需要查閱文獻一樣。不僅包括了前三種層次的閱讀,還必須要自己能思考,分析,因為這需要讀的不是一本書而是幾本書或者一堆書。主題閱讀是為了解決特定的議題而通過讀書幫助分析和判斷的。當然作者也在書中就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的步驟進行了詳細的解說。除此之外,作者還就分析閱讀闡述了各類讀物的具體應用,比如詩歌、小說、哲學和實用類等讀物。

整本書中最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對於讀書生活的嚴肅認真態度。想到自己之前讀的一些好書讀完就扔,並沒有認真汲取書中的營養,以至於白白浪費了那麼些精神食糧,實在慚愧。其實不僅是讀書,對於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嚴肅對待生活的人亦難領會生活的真諦。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19

寒假很快結束了,資訊綜合組的讀書會推薦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要求進行閱讀並在群裡分享,本書很實用對閱讀也很有參考價值,共分為四篇,講述了閱讀的層次、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以及閱讀的最終目標等內容。書中的具體內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過大家的分享與精彩展現,大家肯定都熟練掌握了,在這裡我想結合閱讀本書,分享一點自己關於閱讀的一點想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個人認為,我們在確立閱讀目標時,功利心不能太濃,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會出現一些功利性的思維與行為,這對於閱讀興趣的培養及閱讀行為的發生並不是一件好事。當一個人將自己的閱讀目標定位在獲得利益或者想讓閱讀為自己或別人獲利的時候,其實他已經把閱讀的最根本的價值給丟棄了,因為不管是什麼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種“即刻索取”的心態-----即我要通過閱讀應該立刻獲得什麼或者取得什麼,而這種“即刻索取”的心態會給我們的閱讀帶來很大的影響,因為有些時候的閱讀並不一定會立刻促進你取得什麼,或者使你成長多少,而這種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態在沒有獲得滿足時就會嚴重打擊個人的閱讀習慣,使一些人放棄閱讀,甚至是厭惡閱讀,所以我們在閱讀時,儘量要像魯迅說的那樣,儘量讓我們的閱讀成為一種嗜好,就是出於自願,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係的閱讀。這就像有些人“愛打牌一樣,天天打,夜夜打,連續的去打,有時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之後還是打”(摘自網路),其實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並不在贏錢,而在有趣一樣,我們閱讀的`目的也不應在於“功利”,而在於點亮自己的生活。

什麼是點亮自己的生活,個人認為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有“開卷有益”的習慣。二是要有選擇優秀書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的能力。只要具備了這三個方面,我們的閱讀就不會是一種“逼迫”,更不會是一種“要求”,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自願的興趣盎然的行為,這樣的閱讀也一定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灑脫,更加自由,更加和諧,最終就會像蘇軾那樣將閱讀融入到自己的血液裡,“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最後,祝願閱讀都能點亮我們的生活,點亮我們的人生,感謝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進步,事事更如意!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20

讀書在古在今都被人們世代推崇,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時尚”。不管你是功利性的閱讀還是消遣而讀,既然都花了時間和精力,那就應該把它利益最大化。想從閱讀中獲利,那你首先就要知道該如何正確的閱讀,因為如果你連閱讀的方式都是錯的,一味的追求數量而忽視了質量,那談何利益?正確的閱讀是什麼樣的?你的一直以來的閱讀方式是正確的嗎?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你會找到答案。

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個更好的閱讀者,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就讀,我們要有判別好書壞書的能力,同時閱讀是分階段和層次的',而且不同的讀物閱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在作者看來好的閱讀應該是主動的閱讀,不僅獲得知識和答案,還能幫助我們保持心智的活力和成長。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兩位作者的用心之作。其中艾德勒是一位極具行動力的傳奇人物,早年輟學跑去報社打工就為了能當記者,後來為了提高寫作能力又迴歸大學課堂。他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的果敢和勇氣,真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閱讀分成了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其中基礎閱讀分四個階段,分析閱讀有十五個規則。同時還介紹了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這本書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囉嗦,很多觀點是可以簡潔說明的,卻花了很多篇幅。下面讓我們結合思維導圖,具體介紹下這四個層次和一些注意的點。

第一層基礎閱讀

即初級閱讀或者基本閱讀。這個層次在我們國小三年級前就能達到:擺脫文盲狀態。

閱讀能力是隨著人類生理髮展而發展的。0-6、7歲是閱讀的第一階段也是準備階段,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啟蒙階段;第二階段的孩子大概是國小的水平,可以自己讀一些簡單的讀物;第三階段是積累詞彙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除了學習已經會主動閱讀一些課外讀物;第四階段是成熟階段能從書中提煉觀點連結或轉化其他觀點,是青少年就應該達到的水平。

第二層檢視閱讀

分兩種方式: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

有系統的略讀:1看書名和序;2看目錄;3看索引;4出版者的介紹;5從目錄中選幾個有用的章節看;6隨意翻翻書。

粗淺的閱讀:從頭到尾看一遍,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停,也不要回頭看。

檢視閱讀中注意控制速度,這個層次的閱讀是快速閱讀,短時間內判斷這是一本什麼型別的書以及是否值得我們做更深入的閱讀。接下來我們來看下更深入的閱讀。

第三層分析閱讀

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精讀。精讀的過程需要我們掌握15個規則。總的來說就是書上說什麼?怎麼說?以及怎麼正確評價一本書。

第四層主題閱讀

這是最高層次的閱讀,結合了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主題閱讀是選定一個主題之後閱讀和主題相關的幾本書。用檢視閱讀來挑選書單,用分析閱讀進行知識內化。主題閱讀分五個步驟:

1、找相關的章節;做主題閱讀時,無關緊要的章節可以快速略讀,找到和主題相關的章節進行分析閱讀。

2、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建立一個共通的詞彙,使幾本相關主題的書用你的詞彙達成共識。

3、釐清問題;建立一組不偏不倚的主旨。幾本書的作者不會用一樣的方式回答你的問題,可能會有許多答案,我們需要釐清這些問題使主旨不偏不倚。

4、界定議題;一個問題不同的作者會有正反面的答案,這時還會引出更多的議題我們需要界定清楚哪些議題才是圍繞我們這個主題的。

5、分析討論。是這真實的嗎?與我何干?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21

《如何閱讀一本書》講一本講讀書方法的書。平常我們閱讀完一本書時,會感覺只是讀完了這本書,並沒有真正地去了解這本書,收穫很少,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與沒讀的區別不是很大,這就是對這本書的浪費,書就是用來閱讀和理解的,然而有時只注重於閱讀,而不注重於理解,導致的結果就是讀就相當於沒讀,無疑是在浪費時間。

這本書屬於實用類的書籍,旨在教授如何有效地去閱讀一本書,發掘書中的知識,深刻地理解一本書,與作者共鳴。在這本書中,作者將讀書分為了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以及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是最基礎的閱讀,只要具備識字的能力即可。而檢視閱讀就是利用最短的時間抓住一本書的重點,這個階段需要知道書的種類以及書的主題。分析閱讀本書用了大幅度篇章來介紹,是閱讀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該過程不受時間限制,最好也最完整地閱讀。分析閱讀是一個“分析”的過程,我們要剖析書中的知識,從一個讀者的視角中去分析作者的意圖,要學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並自己去尋找書中的答案。沒有一本書是完美無缺的,它總存在很多瑕疵,我們需要對書的.作者提出質疑,這個質疑一定是承認作者的一些和假設之後才提出的,而不是毫無根據。經過分析式的閱讀,就能瞭解一本書的主題和整體框架,更能有效地去理解書中的知識,甚至站到作者的高度,指出作者的不足,當然這些過程需要對書中的知識瞭解的十分透徹並且擁有自己的見解。閱讀的最高層次就是主題閱讀,其方法就是針對同一個主題閱讀多本書籍,這是一個相當耗時的過程,也是最困難的過程,但是完成了主題閱讀過後,就會對該主題十分熟悉,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該主題上稱之為“大家”也不為過。

閱讀的過程中,作者重點講述了四個問題:這本書在談什麼?整本書細說了什麼,怎麼說的?這本書講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這本書與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作者會覺得某件事很重要,我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這四個問題貫穿了閱讀的整個過程。帶著這四個問題去閱讀,並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能識書和看書,學到有用的知識。

在這本書中還介紹了閱讀不同書籍的方法和閱讀規則,總的說來就是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的靈活使用,但依然需要提出上述四個問題幫助自己更好地去了解這本書。而且真正有用的書才值得使用這些方法。而所謂有用的書,就是超越自己能力和頭腦的書籍,只有閱讀這些書籍,才能幫助思想和頭腦的增長。

閱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是一種快樂,一種享受。所有的閱讀都需要主動地去進行,才能體會到這其中的樂趣,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本書好像給我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我能在今後的閱讀中不再盲目,不再毫無收穫,令我受益,確實是一本不錯的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22

這本書寫的其實挺深而全面的,講述了閱讀的目的,讀書四問,閱讀的層次,閱讀方法,讀與寫。讀書四問是我們讀一本書時應該一直存在腦海中的指導思想,可以讓讀者帶著這四問來讀懂書中的內容。

我覺得在四問中,為什麼讀這本書,這個問題是最核心的,然後才是讀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對你有沒有用。用最後的應用,通過想找到應用的方法反過來指揮自己選擇書,解答為什麼選擇這本書,能讓我們讀起書來更有目的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比如說我,讀起書來盲目的時候更多一些。只是單純的想看看這本書講了什麼,至於對我有沒有用,能為我帶來什麼這些事上,肯定會有,但我可能提前並不能想到,這種探索過程,也不失為讀書的一種樂趣。至於讀書方法,我覺得因人而異,可以去學習不同的學習方法,然後不斷改善自己的讀書方法就好了。書中所講的閱讀的層次和讀與寫部分,我覺得是屬於一種閱讀的進階層次了,這需要是擁有了讀書愛好的`人,在讀過了很多書後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實現的。我覺得我目前還達不到這種層次,讀了一本書,摘抄幾句,寫幾句感想,做個札記就是我當前的目標了。如果我能繼續的熱愛閱讀下去,讀到了下一個層次的時候,我會回來重新翻閱這本書,相信那時會有不同的感悟。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23

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做是增進理解力的人而寫。

作者開篇指明讀者物件。如果讀書是為了消遣,那這本書不適合你;如果讀書是為了資訊,那這本書也不適合你。如果想在讀書之後,可以清楚知道:這本書是講什麼?作者的寫作架構是如何的?主張/主旨/訴求是什麼?和我的關係是什麼?那麼,這本書可以幫你。

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出什麼,應該怎麼利用他們。

這個時代,找到資訊/資訊並不難,隨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隨著相關的搜尋結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關的內容。所以,我們不需要做個“百科全書”,而是要做好準備,隨時可以解決問題。怎麼準備?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斷自我學習,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觀察、記憶、想象、分析以及審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賴別人為你作判斷,那你就是奴隸,不是自由的人。

閱讀的過程,不是單純接受的.過程,而是一種思辨的積極的批判的過程。如作者所寫,書裡回答了什麼?是所有嗎?它是如何來論證的?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比爾蓋茨談到當讀到一本與他想法不一樣的書,是最難受的,最花時間的,因為他要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24

本書的最後兩個篇章主要是講述了不同讀物的閱讀方法以及如何做主題閱讀。在第三篇中,我目前只關注如何閱讀實用型書、歷史書、哲學書和數學書,這幾種型別的書籍對我來講,是有用的書。

在閱讀實用型的書,你要提出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本書是在談些什麼?第二個問題是找出作者的共識、主旨與論述,瞭解他要你這麼做的目的。第三個問題是,內容真實嗎?第四個問題是,這本書與我何干?而以上這四個問題,是可以根據閱讀書籍種類的不同,根據規則進行修改。這樣就可以根據歷史書、數學書的特點,找到問題,來進行重點閱讀。

第四篇中,主要是描述主題閱讀。這個主題閱讀,以前經常在那些寫作的大咖文中見到,總感覺很神奇的樣子。簡單來講,就是你個人需要解決某個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類問題,你購買了大量的相關書籍,然後把它們列為書單進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你所做的就是主題閱讀。你需要在短時間發現你看的這本書對於你研究的主題解決的問題到底重不重要。

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一、找到相關章節。在主題閱讀中,你及你關心的主題才是基本的重點,而不是你閱讀的書。

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就是說要由你來建立起共識,帶引你的作者們與你達成共識,而不是你跟著他們走。

三、釐清問題。我們要建立主旨,從文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議題。

五、分析討論。

主題閱讀需要面面俱到,但自己並不預設立場。讀者需要不斷回頭參閱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閱讀相關的章節。良好的閱讀基礎在於主動地閱讀,閱讀時越主動,就讀得越好。

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不是所有的書籍都值得閱讀,你需要與讀那些可以與你一起成長的書籍。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用就會萎縮。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地閱讀,能夠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和增長。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25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類迎來了大爆炸的資訊時代,書籍對人們的作用似乎不大了。新聞資訊充斥耳邊,報紙是我們瞭解世界的窗戶,我們可以很快知道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但僅僅是知道而已,因為這只是資訊,是個訊息,我們只是在蒐集訊息罷了,而評論是別人的看法,看了之後我們最多隻是知道了一些事,就像吃速食快餐罷了,沒有營養且有害。久而長之,我們的大腦會受到影響。但閱讀長久以來就是相當令人困擾的問題沒有時間,興趣阻礙著人們閱讀的心。但作為學生已經滿足了各種條件,學了十幾年我們就會閱讀了嗎?老師則並未培訓我們相關技巧與方法。《如何閱讀一本書》則告訴我們不是。

本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基礎閱讀與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告訴讀者通過前言與目錄索引,瞭解作者的目的,寫書如同談話。任何一個作者和讀者交流總需要一個觀點,而書則是他如何闡釋解讀他的觀點,無論書看似如何費讀難懂,作者都不會為難讀者,而是誘導讀者去發現懂得理解他所表達的意思。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這是一個追求品質的過程。閱讀也像打獵,我們捕獲的獵物不能僅僅棄之不顧,需要處理。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作者要表達的觀點與思想,都源於他對一些問題與現象的看法與思考,要看懂一本書就必然要找出這些矛盾,這是問題的關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讀物繁雜五花八門型別眾多。比如面對現象文學時。沒有現象就沒有人類的今天,這是一種思想與創造力。現象文學的作者首先應該具有廣博的'胸襟,有了這思維創造才會沒有侷限,才能超脫現有的桎梏,擺脫現有的時空觀。作為一個普通讀者,面對這種想象文學,我們應該按照作者的規則去融入他的世界中,故事戲劇小說皆是如此。

時代向前發展,多媒體的出現提供了不同的閱讀方式而書籍閱讀的技巧和意義卻是難以被取代的活學活用不拘於條條框框。

要做主動地讀者就像棒球比賽中的捕手,儘可能接住頭球手投來的任何球,捕捉作者傳遞的資訊,讓讀書成為一種有意義的智力活動,與作者進行心靈交流。

智慧需要積累知識,而累積知識最重要的是透過閱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讀書學習始終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去。時間寶貴,我們不可能看盡所有的書,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儘可能吸收更多的知識,就要將這本書的精華融會貫通,就要像庖丁般目無全牛而知牛,終達神技實踐出真知。不斷改進,摸索適合自己的技巧,以我為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進而提高效率,提高自己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26

讀書,似乎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也是一件複雜的事,該如何讀書,我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找到了些許答案!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在強調這樣一個觀點:“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通過主動的閱讀,通過在閱讀中投入心思去不斷的思考,這樣的閱讀才會收效越大。閱讀的目標,是為了獲得資訊,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書中有這麼一段,說真正的閱讀,是“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這是讀書最基本的目標,也是最終的目標。只有更清楚的理解,才可以讓自己獲得“全新的或更高層次的啟發”,收穫我們自己想要的。“閱讀就是學習”,不但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還要用來進行自我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要讀懂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還要懂得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說。閱讀不是在聽作者唱獨角戲,我們更需要把它當作一種與作者的對話,通過對話,更多的挖掘作者的思路與思想,從而獲取一種閱讀之外的東西。

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四個層次是依次漸進的,但又是建立在前一種層次的基礎上的。通過基礎閱讀,獲取一本書的內容;通過檢視閱讀,獲取一本書的架構和主題;通過分析閱讀,更深層次的咀嚼和消化一本書;通過主題閱讀,對同一主題的數本書進行整體的分析與研究。

檢視閱讀,是系統的進行略讀,粗淺的明白書中所表達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閱讀的速度,不能一味求快,而應該依照讀物的性質和複雜程度,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儘可能的避免在閱讀中出現停留或倒退。通過檢視閱讀,我們需要從基本架構上讀出作者的整體思路,但不要企圖瞭解作者每一句話或每一個字句的深層次含義。“粗淺的閱讀。是閱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

在閱讀的過程中,作為讀者我們要學會向提問,在這本書的第五章中,作者列距了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無論我們讀什麼書,這幾個問題都是有意義的。同樣在這一部分,作者也給了我們教了幾種閱讀時做筆記的方法,以及三種做筆記的形式,這些都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的閱讀中。

分析閱讀,是閱讀的第三階段,也是閱讀單獨一本書的最高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閱讀中,首先要對我們所閱讀的書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和分類。只有明白了這本書的分類,才可以幫助我們較好的完成下面的閱讀。在這一階段中,我們不僅要滿足知道作者在講什麼,還要能夠將作者所表達的內容清楚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我們要能夠對整本書進行拆解,擬出這本書的大綱,並能夠用自己的內容對大綱進行適當的充實。通過這一過程,我們就能夠很好的掌握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的條理。這個過程是艱難而複雜的,但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能夠更好的更透徹的`理解這本書。在這一部分,作者講到了一本書的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通過對這一關係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在成為一個“好讀者”的同時,也為我們能夠成為一名“好作者”打下一個基礎。

在分析閱讀的講解部分,作者總共列舉了他對於分析閱讀理解的十五條規則,這些規則在全書的第十一章有一個小的彙總,並對這十五條規則的聯絡進行了講解。這十五條規則之間,循序漸進,不斷深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全書。但如何更好的把這十五條融入我們的常規閱讀中,這還需要我們慢慢的在後續的閱讀中去理解、去體會。

在第十二章輔助閱讀部分,作者總結了他對於幾種外在輔助閱讀的認識和理解。在他看來,我們的閱讀,應該儘可能的保證獨立閱讀,排除他人的評論對我們的理解造成影響。儘可能的少利用導讀和摘要,或者在完成獨立閱讀之後再進行對輔助材料的閱讀。

第三篇中,作者列舉了多種型別圖書的閱讀方法,包括對實用型圖書、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等的閱讀方法的總結和概括。通過作者清晰的描述,我們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閱讀,以提高我們的閱讀質量。

在全書的最後一章,作者談到了自己對閱讀的理解和認識。在他看來,我們需要不斷的閱讀,但不是任何書或文章都要讀,我們要讀那些能夠提升我們閱讀能力的書,“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通過這樣的閱讀,才能夠增進閱讀的技巧,從而提高自己。

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結:“一本好書能叫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27

北宋詩人黃庭堅曾說:“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指的是讀書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們在生活,教學中都離不開讀書。而如今資訊時代的普及,真正靜下來會讀書的時間和精力少之又少。快餐式消化知識已經成了接受知識的常態化了,這樣的無效讀書是不能稱之為“會讀書”,所以翻開這本書,傾聽作者給我講解如何閱讀。

開啟目錄,瀏覽下來,發現這其實是一本實用性的工具書,和蘇霍姆里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樣,和字典放在一起,當閱讀中有困難時,可以借閱書中的建議,從而重新閱讀。這本書它是把我們從一個“教者”轉變成一位會讀書的“讀者”,教導我們如何去真正的閱讀一本書。

寒假第一次閱讀,讀目錄就讓我有點想放棄讀完它,確實有點難理解。但硬著頭皮不停地翻看書中內容時,不得不反覆又讀了幾遍目錄,當然也不是一段時間裡不停地翻看目錄,而是每次閱讀時,都翻看目錄從而思考之前的內容,在理解目錄的'結構關係和大體含義後閱讀裡面的內容才有了一些輕鬆。

兩位作者開篇就指出了任何一種閱讀都是一種活動,因此必須要有一些主動的活力。他們認為,人們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閱讀缺乏主動性。我認為,這裡可能會指大部分不愛閱讀的成人,或者說,是並沒有掌握好閱讀的方法與技巧。比如剛讀這本書的我,看目錄時,就有點困難,缺少閱讀的主動性,甚至放棄讀它。但是當我讀到第五章閱讀的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時,我才有了想要更快了解書的內容衝動,這才有讀這本書的衝動,或者說是興趣。

在第五章中,兩位老師提出主動的閱讀基礎需要一個讀者提出四個基本問題,並且在閱讀過程中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都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除了這四個問題,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在閱讀過程中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提出這些問題的習慣,才能成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我想之所以一開始讀目錄時不能一下子投入,是因為,我讀目錄時,就沒有認真思考,這本書到底在講些什麼內容?我與它僅僅是書本和讀者的關係?讀到這裡,不經就想到孔子曾提出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不停思考和探索,作者所提出的觀念帶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就是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懂得如何讓書本教導我們。

作者將閱讀分做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上一層次包括下一層次方法。第一層次基礎閱讀,其實就是最簡單的對句子的理解,只要識字即可,這就是低年級孩子的水平,同時所收穫到的知識也是最少的;第二層次檢視閱讀便是要求讀者將眼光從句子放到全書的格局上,這樣讀者所獲得的便不僅僅是單句的知識,而是全書所寫的內容,這便高出了一個層次;第三層次是分析閱讀,如果僅僅是追求消遣或者娛樂就不需要用到這一層次了,比如說看娛樂雜誌、廣告之類的。這一層次就要求我們在對書中表面的內容瞭解後,對作者想表達的深層的思想進行咀嚼和消化,著重於理解和提升;第四層次便是主題閱讀了,這一層次對讀者的要求很高,此時讀者的眼光就不再侷限於一本書之上了,而是要從多門數中尋找相同的觀點,進行總結、磨合以及昇華,我想這應該是最高層次的讀書方法了。

我經常自詡是一個喜愛閱讀的人,似乎也讀了不少書,然而懶人如我,真正主動的時候真的很少,無論是書的選擇,還是閱讀過程中與作者的交流,還是閱讀過後對自己的交代,經常讀了,散了,忘了。作者說“閱讀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規則應該以達成某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如今無論作為教者還是讀者的我,都應主動閱讀,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28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之前在很多地方看到過推薦,比如某某大學推薦的大學生必讀的50本書目、還有微博上看到的一些推薦等。當時也是因為覺得自己不懂得如何有效的看書,所以便打算看看這本書,希望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關於如何有質量的閱讀一本書的建議。 2017年的時候買到了這本書,剛拿到手時一開啟就給我一種教科書的感覺,作者的目錄寫的非常詳細,厚厚的兩百多頁的書裡除了文字幾乎看不到其他的圖片或者表格等內容,而且在書本的最後一部分,還附有作者為了幫助讀者練習書中提到的技能的文章和練習題目,當然還有答案,這讓我更加肯定的認為這是一本教科書!

這本書是翻譯的,有些內容翻譯的比較生澀,讓人讀起來不是很容易理解;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整本書很容易讓人覺得枯燥。我起初讀到第二篇之後,就擱淺了,感覺自己實在是讀不下去了。直到今年7月份,因為在電腦安裝了Kindle,也在亞馬遜購買了這本書的電子書版本,所以就利用上班的空餘時間,堅持把整本書看完了。

看過整本書你才能夠理解:目錄之所以寫的詳細、整本書之所以有很多文字、以及最後的練習題的存在,都只是因為作者太想讓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得到讀者的理解,所以才會使用這些“手段”來儘可能的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寫作與閱讀的東西就像那隻球一樣,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閱讀和寫作是資訊傳遞的兩個參與者,作者要求讀者要仔細閱讀,認真理解,而他也在為了讀者可以準確的理解而努力著。

全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應該是書中作者對一個優秀的閱讀者的定義:一個主動閱讀的讀者。對我個人而言,我有些時候讀書就是過目而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書是為了看完一本書而看書,似乎心裡面想的'不是從書中得到什麼,反而是為了讓別人知道我看過這本書;讀到書中作者的這個觀點時,我對自己讀書的這種功利性心態有深刻的反省,甚至帶些自我批判,也正是因為這樣,我開始對自己所讀的書有一個要求:儘量總結書本的內容、書中的重點以及自己對書本的收穫和感想。這就是這篇讀後感誕生的緣故。

作者認為: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進理解力,然後才是獲取知識;為了增進理解力,那麼讀者需要用心閱讀書本的內容,以達到準確理解作者所要傳遞的資訊的目的,為此讀者便要成為一個有主動積極的心態、明確的閱讀目標的主動的閱讀者,而全書所圍繞的關於閱讀的規則其實就是幫助讀者掌握一套可以幫助自己成為一名主動的閱讀者的方法。

書中對閱讀的四個層次的介紹應該是整本書中關於閱讀方法的核心內容,其中對於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的介紹、講解應該是幫助讀者達到閱讀比較高的境界的一種有效工具。我個人對這部分的理解是:分析閱讀就是幫助你從深層次徹底的吃透一本書的表面和內在意義;主題閱讀則是為了幫助讀者學會如何就一個主題問題,從不同的相關書本中獲取準確客觀的依據,讓自己可以提取出解答這個主題問題的答案。

當然,閱讀完整本書之後,還是看到了這本書本身的一些侷限性;雖然書的標題為“如何閱讀一本書”,但是從書的整體內容來看,全書基本圍繞的是如何閱讀一些論說性的書,就比如一些比較有邏輯性、有條理的論述性書本,包括科學、哲學、方法論等型別的書,但是對於如何閱讀詩集、小說等就沒有過多的介紹。我想作者應該是傾向於認為:“閱讀是為了幫助人類增進理解力”的這一論點,所以書本的內容便有所傾向了。當然這雖然算是侷限,卻不能說是缺點或者不足,畢竟這本書還是為讀者提供了一些閱讀的方法和技巧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29

我想我是愛好閱讀的,喜歡通過文字與作者共鳴的感覺。摘抄下受觸動的句子,多年之後翻看,仍備受鼓舞,這似乎是我和書的聯絡。高中時雜誌上看到加繆一段很美的散文,身處困境卻充滿對革命的信仰。有一次我一個人在宿舍,坐在陽臺地板上看他的《局外人》,樓下是馬路上的喧囂、人來車往,恍惚間覺得自己於這個歡快的世界也是個局外人,有一刻覺得自己落寞的心和作者很近。

我喜歡文學,喜歡聽解讀,雖然我總說不出個所以然。國小時候看《百家講壇》,大師們講文學講得很透徹,我覺得文學很偉大。讀大學時候,我儘可能地去聽文學課。課程中推薦的書目厚重、繁多,我不知如何取捨、如何深入。讀書的時候我總是注意情節、語言、作者的抒情議論,但不敢真正說讀懂了什麼。大學時光啊,我一直在找書看、感受,但是沒學會如何深入閱讀。工作後我曾嘗試閱讀《神曲》,英語原文難度不小,我讀得雲裡霧裡。看國外的公開課感慨教授解讀之深,隨之是一種熟悉的無力感,因此我下定決心看一本講閱讀的書。

一.閱讀原則

《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是百科全書的編輯,書中介紹了閱讀的四個層次、讀者閱讀一本書時要解決的四個問題,再講針對不同型別書籍的閱讀原則,指出了閱讀的目的為了增進理解力。作者認為文字並無法完全地呈現思維,提倡讀者主動思考,揭開語言之後的思索。

我的閱讀層次大概屬於作者說的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的階段。主要是識意、習得詞彙、消化閱讀觀點,大部分人國中或者國小畢業能達到。

第二個層次是檢視閱讀,目的是在短時間裡瞭解到書的表面資訊。作者認為檢視閱讀能回答“這本書整體說了什麼?細節說了什麼、如何說的?”這兩個問題。通過目錄知道書的結構,通過引言、後記等找出作者的目的。這個原則啟發我不再是隻沉浸在書的細節中。翻看目錄,覺得有些書有著如建築一樣精巧、堅實的結構。我翻完《如何閱讀一本書》時發現,附錄中練習檢視閱讀這個方法的材料恰好是《神曲》的目錄。在題目的引導下,我花了一個小時多,從目錄中瞭解書的脈絡。

第三個層次的閱讀是分析閱讀。作者教我們如何找出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主要觀點,如何評價一本書。作者認為分析閱讀時讀者要思考“這本書是否真實?這本書和你之間的關係?”以非文學性的書籍為例,分析閱讀步驟是:列出文章的大綱;找出文章的關鍵字、作者的主要觀點、觀點的發展;在讀懂書籍的前提下再去評論這本書。這些指導使我理解文章時更有方向。

列大綱的原則使我收穫良多。這學期我在晚自習的最後20分鐘讀《教學勇氣》,它介紹教師如何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並且把認同帶入自己的教學。在列大綱的時候我注意到一章內幾個小節的聯絡,發現作者是從現象講到世界觀,再深入到教學原則,再到教學中的實踐例子,這思維連貫、邏輯清晰。讀出這些對我來說是一個鼓舞。

二.主題研究

第四層次的閱讀是主題閱讀。這個原則與前面的原則相對獨立。前三個原則適用於能幫助我們閱讀偉大的書。而主題閱讀適用於利用不同的書來研究問題。此時的閱讀為研究的問題服務。主題閱讀有一些原則與寫論文的.要求相似,如:用自己的詞彙、自己構建問題讓作者回答,而除了字裡行間的比較,主題研究還要求讀者能架構出這個主題下其他書本沒有提到的方面。如果寫論文開題報告時知道如何做主題閱讀,那麼寫論文時候更有可能更有價值。

寫論文時的我經常迷失在書海里,看到許多文段但不知如何處理,所以也很慶幸這本書能指導我閱讀文獻。方法有:把一個主題分解出幾個問題;讓不同文獻的作者來回答這些問題;通過調整問題的順序,使其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如果一個主題有爭議,可以按時間順序梳理。

三.文學作品

四個原則之外,作者還講了不同種類的書籍對應的不同的閱讀方法。上述原則、問題對應的都是非文學性的書。文學性作品因為自己的特性,對應有所調整。對於一本書要提出的一個問題是:這本書是否真實。論說性作品旨在傳達一個主旨,真實來自於論述是否有邏輯。作者認為文學是傳遞一種經歷,它的真實在於有時候涉及到潛意識方面的真實。經典的文學文學作品分析時常涉及到人性中的潛意識、文化社會中的潛意識。也許這是為什麼文學作品偉大得使我戰慄、使我享受的原因。

四.語言溝通

作者講到語言是思想的一種障礙,因其容易產生誤解。因此要學習邏輯、修辭使自己表達清晰。《如何閱讀一本書》指出作者在不同題材中如何串聯不同的元素傳達自己的思想。論說性的作品作者用關鍵字、論點、論述表達自己的思想;文學作品作者用人物、場景、情節傳遞自己的故事。這對生活中用到語言的場景,比如寫論文、教學,也許也有啟發。老師如作家,用各種能調配的元素突出重點、完成目的。課堂活動、任務、小結都是我們的創作,使我們傳達出的資訊更清晰。

書籍也可理解為作者用語言與讀者溝通。本書提出評論一本書之前要充分地瞭解過這本書才有評價的資格,作者稱為“溝通的禮節”。而其實溝通、批評一個人也是這樣的。我想有時候在評價別人所作所為時,給出建議之前,應該要充分地瞭解這個人的背景、其考慮的事情,才有建議的資格。作者在書中反覆提到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看一本書時,不僅要知道作者在強調什麼,還有作者為什麼認為這很重要。也許平時教學中在告訴學生怎麼做的時候,還要多告訴他們為什麼,這樣他們才有可能有所啟發。

大四準備考研的時候,我讀《詩經》、《楚辭》,讀文學史教科書,方法只有讀、背、抄。文學史的教科書沒有辦法代替我閱讀、思考。我有自己的感性感受,卻沒有文字分析。我到介紹加繆的段落,我依然沒辦法對荒誕一詞做出更多的解釋。慶幸這段不成功的嘗試,它讓我意識到自己的閱讀是不成熟的。

儘管沒有天分與技巧,但是漁村出身的我,有一股蠻力和韌勁。也許這本書對於不善表達、不善思維的我是一個很好的指導。它改善了我的閱讀體驗,使我的思考更有條理。謝謝這位百科全書編輯,他果然知道得很多。

在奮鬥過程中,我是害怕寂寞又時時在獨處的。我喜歡作者對於詩歌的定義——孤獨敏感時燃燒的激情。獨處能激發自己內心的想法、使內心的聲音變得清晰。這其實是一個blessed time。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30

當了十幾年的學生,好像每天都在讀書,感覺讀書早已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一直感覺讀書是件很簡單的事。但工作之後,拿起書本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是工作繁忙無暇閱讀?還是根本不想讀書?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覺得我還是要拿起書,書裡面總是有我需要探尋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閱讀,我不斷的在尋找方法。直到我找到一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其中有好多金句讓我受益匪淺。

1、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的規則。

2、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分析閱讀的`讀者,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

3、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

4、可讀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達到了建築學上最完整的整體架構,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閱讀中印象最深的內容:分析閱讀必須把握四個規則:

1、辨別出一本書屬於哪一型別的,是實用型還是理論性。

2、用最簡單的話說出整本書的主要內容。

3、清晰知道整本書的架構。

4、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現代的社會媒體紛繁。電視,可以輕輕鬆鬆地欣賞;廣播,可以休閒式地收聽;網路,可以海闊天空地漫遊;報刊,可以隨心所欲的瀏覽…….相比之下,讀書,顯得有些“沉重”:字要一個個去認,句要一句句去理解,意思要一段段去思索,沒有形象畫面,沒有伴奏音樂,沒有旁白點撥,真有點兒“難”!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這本書剛讀了一半,還沒讀完。但好像也明白了一些讀書的方法、意義。希望自己每次讀書是為了熱愛、升自己。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不是因為被迫而讀書。讓讀書這件事變得更美好,變得更有意義。

我愛讀書,是書給予我知識和智慧,也給予了我力量和勇氣。我就像一隻勤勞的小蜜蜂,在書的百花園裡不知疲倦地飛來飛去,採集花粉。小說教給我怎樣做人的道理,詩歌喚起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話讓我感到生活的美與醜、真與假、善與惡…….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

閱讀一本好書,真的能帶我們無窮的好處,而讀一本爛書,也會讓人倒胃口,想要讀好書,首先需要學會選書經常閱讀經典書,不僅能讓我們的閱讀技巧得以提升,更能讓人瞭解自己、瞭解世界,更加懂得生命存在的意義。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31

不得不承認,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迫於工作要求,但郝明義的譯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讀書,它不就是拿一本書,然後翻開扉頁,或精讀或略讀,把書中所寫都看完而已嗎?難道讀書還有什麼特別的規則?我雖不愛讀書,但是至少也看過幾本。簡單來說就是讀完的和未讀完的。既然喜歡讀書,當然要看看別人是怎樣讀書的,並尋求一個更科學的方法。

閱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精神食糧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許多觀點在我看來非常受用,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性,這本書關於閱讀的看法也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書中提及的一些分類,觀點仍具科學性。同時,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電子產業,將閱讀逐漸帶向電子書時代。但我認為書中的觀點不僅實用於閱讀紙質書籍,對於電子書、網路資訊的閱讀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儘管很多時候我們閱讀也許是為了放鬆或打發時間,但我們也應當以嚴肅的心態去閱讀。一本好書是作者的人生歷練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對世人的告誡。我們應當懷著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閱讀。

記得有人說過,讀書是一個人的修行。翻開書本,修行便開始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汲取新的知識,更要增加我們的感悟力,我們的理解力。真誠地閱讀一本好書,對於作者,對於我們自己,都是一種嘉獎。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麼的不認真。體會領導教誨的苦心,世上沒有什麼事是簡單的,隨隨便便的。你心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未必沒有它的章法。如何閱讀一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也是一種哲學。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32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資訊和太少的資訊一樣會阻礙理解,尤其是在當今時代,媒體的資訊猶如傾瀉一般阻礙人們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體的目的不純。上層知識分子的觀點和態度被一群聰明的人通過華麗的辭藻、用心選取的資料和統計資料,精心設計包裝起來。他們的目的是人們可以不費力的得到結論,是帶有導向性的。而很多人們的反應正如他們希望的的那樣,全盤接受。更嚴重的後果是人們習慣於接受現成的觀點態度,忘記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書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寫的人們生活在思想牢籠裡的看法是一致的。媒體帶著別有用心的目的向讀者傾瀉他們包裝過後的觀點和態度,當人習慣於接受現成的觀點時,這些觀點就像一根根鎖鏈四面八方的將人們圍住,密不透風。

如何破除這種狀況,我想在這裡重複我以前寫的東西。

未經審視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經審視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沒有關聯的,認為是理所當然而從來沒有質疑的,經不起批評的想法。如果真如書中說的那樣,媒體帶著包裝過後的觀點和態度,希望人們毫不費力的接受他們的`東西,那麼在人們腦海裡就會形成的觀點和態度就會變成所謂的未經審視的想法。

哲學可以幫助我們走出思想牢籠。哲學的一般過程是發起疑問/質疑,思考探究,得到結論,清晰表達,論證。其中第一步質疑的物件就是未經審視的想法,就是媒體傾瀉給我們的結論。通過哲學的一般過程,我們基本可以弄明白應該相信哪些觀點,不相信哪些觀點。這裡邊還有很多東西,比如概念,邏輯,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覺這本書挺難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別的散,讀了一部分感覺只是學了幾個離散的問題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閱讀意味著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傳達的資訊。閱讀的藝術是指閱讀遇到不理解的東西,不借助任何外物,僅僅依靠對字句的琢磨,將事物理解。閱讀有三個目標,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娛樂。什麼狀況下會為增進理解力而閱讀,一開始理解程度不一樣,讀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範圍內。閱讀四個層次分別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基礎閱讀:識字的閱讀;檢視閱讀,有限的時間內讀到最好;分析閱讀:無限的時間內把書讀到最好。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33

終於重新讀完了這本書。這是一本教授如何閱讀的書,她把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詮釋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作為一個成年人,基本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大多數成年人也多停留在基礎閱讀這個最低的層次上。

詮釋閱讀是稍微高一層次的閱讀方法,主要是利用閱讀書名、目錄和序言等快速瞭解一本書的大概內容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展開敘述的?你對此有何評價?這本書對讀者本人有什麼用?

分析閱讀是第三層次的閱讀,也是非常耗費心力的閱讀方式通過更深入的閱讀,進一步回答上一層次閱讀中的四個問題。針對不同型別的書籍也有不同的分析閱讀方法。我認為分析閱讀,最核心的是找出作者的關鍵字詞,進而找出作者的觀點和主旨,針對作者的觀點,讀者要認真理解並做出自己的評判,同意或不同意,為什麼?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了一本書。需要說明的是,值得分析閱讀的書,世界上不超過一千本,值得反覆閱讀的經典書籍不超過100本,對此,我表示相信。

最後一個層次是主題閱讀,主題閱讀與分析閱讀最大的區別在關注點不同,分析閱讀的'關注點在以作者的觀點為中心,主題閱讀的關注點應該放在自己要研究的主題上,讓各種不同書的作者來參與自己主題的討論,然後自己綜合分析比較得出自己的觀點。

閱讀的方法也是一項技能,需要我們在平時的閱讀中不斷的練習,這樣才能熟能生巧,變成我們能夠運用自如的技能。

閱讀點亮生活,閱讀讓自己的心智獲得成長,這才是閱讀的真正目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34

“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艾德勒.範多倫所著《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激起了我的共鳴。

和很多同事一樣,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動閱讀意識,以至於幾天不閱讀,會有腦中空空的感覺,或許這就是我們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經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完成了一次快樂的寫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閱讀史”。我的閱讀始於6歲,主要看小人書、童話故事書,到如今工作2 載,囫圇吞棗地看過不少的文學書、哲學書、歷史書、科學書,卻從沒有認真思考過“如何閱讀一本書”這個命題。自己慣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閱讀,讀《曹雪芹傳》、《山楂樹之戀》、《你往何處去》、《兄弟》、《思維的樂趣》、《古爐》、《人生》,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對於相對專業的教育、心理、哲學書,就會拿根鉛筆,描描畫畫,抄寫幾句自認為有感悟的話,甚至寫幾句偶感“想起了……”,有時還會畫個笑臉或哭臉。如果要尋找持續的強烈的讀書興趣點,至少在 0年內,我最鍾情的是兒童文學,尤其青睞童話和兒童小說,對這類充滿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單全收,這應該影響我當前兒童觀的最肥沃的土壤。

2008年前後,我曾被自卑的情緒困擾,聽身邊的老師、同學談到經典的教育或哲學書籍和作者,如數家珍啊,而我如墜霧裡雲中。除了蘇霍姆林斯基、劉默耕、路培琦(後兩位是國小科學教育專家),我哪裡讀過杜威、盧梭、洛克、杜魯姆、範梅南、蒙臺梭利,只有多買,多讀,完全是惡補狀態,那一段時期,瀏覽的書是前些年的N倍。

當時也經常“潛入”教育學院的教室裡,旁聽京內外的校長論壇、研究生沙龍、教授授課,特別是聽肖川、朱旭東等教授們點評學校發展中的問題時,我真像是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邊聽邊記邊思考。喜歡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學》和《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不僅僅是書中的內容,更是因為石中英先生的幾年國小教師經歷,他的書序中認為那是一筆無價的財富,而我不正擁有這這份財富嗎?把讀書和現實適當的結合起來,我的自卑情緒開始緩解。不過,仍舊佩服那些接受過研究方法培訓的學生們,他們的研究態度極其嚴謹,我也養成了引用別人的話一定要註明出處的習慣。

對照這本暢銷的閱讀指南書,我最佩服兩點。

一個是作者提到的閱讀層次。尤其是對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的闡釋。曾經,我為了寫論文的文獻綜述,大量閱讀關於班主任專業成長的書、文章,後來縮小範圍,針對角色認同的文章和書。其間,確立過讀關於兒童觀的書,樹立了一個觀點,“為人師,樹立科學的學生觀是教育觀的核心”。後來,讀管理類書籍,喜歡上了德魯克的摻雜著部分教育理論思想的實用書。比方說讀班級管理方面的書,既要看理論性的,也要看實用性的,像班華、王曉春、李鎮西、魏書生、鄭立平等老師的書,兩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親身體驗型的班主任書籍如《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個是主動閱讀的基礎,要提出四個基本問題。分別是,“就整體來說,這本書談些什麼?”說的是什麼樣的主題,“細部上,這本書談些什麼,怎麼說的?”意思是要我們找出作者的主要觀點,。

“此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說的是你要主動評價書中觀點,“此書和你的關係?”這就是讓你嘗試應用此書了,你會如何把書中觀點和自己觀點建立關聯,你會如何試用書中的實用方法,你會如何把此書介紹給他人。

這四個問題,也是新華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讀書小組中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果用這樣的態度和方法讀書,相信沒有吃不透的書。

當然,也贊同書中一個觀點,“有許多書只能當作娛樂消遣或接收資訊用。事實上,你根本用不著對這些書做分析閱讀。掃描一下便夠了”,多選擇經典去閱讀,多讀原著,而不是什麼都照單全收,畢竟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閱讀一本經典,主講人會辛苦一些,也當之無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輪工作室的讀書活動在崔平川以《跟孔子學做老師》交流中開啟,8月8日晚上曹團團老師以個人獨特的風格演繹著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來,鄭偉、王曉璇...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35

對於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早就看到圈裡有朋友推薦,但一直沒有機會閱讀。那天無意中去城市之光書店,又偶遇此書,直接入手一本,回家細看。昨天大概看了不到20頁,感覺挺受啟發。

書中對閱讀藝術下了個定義:"這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剛開始看書前面的文字,還不是特別有感覺,但是看到這句話,腦子裡靈光一現,彷彿自己的經驗和作者的文字不謀而合,在某處不期而遇。

幾年前自己初走上閱讀之路的情景又浮現在腦海裡。那時自己剛參加工作時間不長,想著利用閒暇時間多讀些書,充實自己。可是當時根本不知道讀什麼書,全憑感覺,有時讀些暢銷的,有時讀些名氣大的,有時讀些別人推薦的,並無侷限。那時候,對於心理學也很有興趣,讀過畢淑敏的《女心理師》、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嶽曉東的《登天的感覺》等。那時的理解能力有限,讀書主要是讀心理學普及性的書,或者是心靈脩煉方面的書。

後來,受我們單位一同事的影響,開始接觸傳統文化、國學、量子力學和佛學等方面的書。記得當時工作之餘,他經常給我們幾個"講課"、討論,都看了什麼書,有什麼收穫等。當時他一推薦書,我就找來看,或者找視訊看。記得當時看過浙江大學董平教授講的《傳奇王陽明》,對陽明先生創立的"心學"很是佩服,更是將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立為自己行動的`標杆;還看了曾仕強教授講《易經的智慧》,受益良多。當時,那位同事還推薦了《瑜伽師地論》,這本書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也是玄奘法師西行所取的重要經典,我雖然已經入手,但至今沒有勇氣開啟看,因為對於裡面的內容實在是無法理解,只能先放著,期待哪天假如開大智慧了再去看(貌似這一天相當相當遙遠)。感覺這個時期讀的書比之前有深度、也有了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不是那麼盲目了。

2014年讀的書,有了點"跨界"的感覺--一個朋友開始推薦企業管理和思維提升方面的書。這個時期,讀書的速度降下來了(貌似一直以來讀書的速度就沒上升過,一直都很慢),但是開始寫讀後感,做讀書筆記。印象深刻的書有《小強升職記》,這是一本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當時讀完寫了一篇幾千字的讀後感;還有《金字塔原理》,主要內容是寫作邏輯與思維邏輯,讀完之後按照書的內容做了一個PPT.由於有了之前的積累和思考,這時候對於書的內容已經理解的更加深刻了,而且也考慮將書中所看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使自己的思維能夠真正地提升。同時,我也受其他朋友和老師的推薦,看一些專業的心理學書籍、小說、寫作方面的書等等。這個階段,真真是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更加註重書的品質,也注重自己讀書的"品味"。

總結近十年的讀書感悟,我很認同作者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的觀點,"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當一個人主動去讀一本書,他在讀書的時候就會很用心,對於有啟發的地方還會拿筆畫出來,讀完之後還會思考書中的內容,就像海綿吸水一樣真正吸收了書裡的內容。我一直認為,單純為了"獲得資訊而閱讀",並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理解力,只有我們將讀書目標鎖定在"為增進理解而閱讀"時,去讀一些"燒腦"的書,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當自己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下,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書中的文字,書中的概念漸漸由模糊變得清晰時,就像是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種子,那種生命力突然迸發的感覺,讓人有無比的喜悅感--這種喜悅感,唯有在用心讀書時才能獲得。

初雪,管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教育工作者,"鄭亞楠心靈工作坊"創始人。喜歡讀書寫作,熱心傳播美文;主張"以一片純真之心發現美,傳遞善";願意傾聽你的故事,幫你解決心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