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研究性學習教學總結

校園 閱讀(1.21W)

引導語: 研究性學習與常規教學的差異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通過研究某些課題來學習某些知識,生成某方面能力,提高某方面素質的一種教學活動之所以將其定為教學行為,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研究性學習教學總結,歡迎閱讀!

研究性學習教學總結

總結一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研究性學習,它就是把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突破傳統學科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渠道,使他們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主動探究中獲取新的體驗,從而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從被動走向主動,通過本次學習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開發新的教育資源,完善和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其次,瞭解研究性學習的程式有五步,1、選題背景2、研究目的3、研究的方法4、研究的基本過程它又分為1)、確定主題2)、設計開題報告3)、設計調查問卷4)、查閱資料5)、綜合資料6)、結題報告5、各成員的研究心得。為保證我校研究性學習在本學期順利進行,教研室和老師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有做好高一年級學生的思想發動工作,明確表示學校對這一活動的重視,利用晚自習老師進入班級對研究性學習課題、論文、調查問卷進行輔導,讓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流程和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瞭解。

在實施過程中,發現有個別小組對研究性學習持旁觀、消極態度。除觀念和能力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建立責任制,教師在充當指導前無心理和知識儲備,當教師不能有力指導和監督時,學生即便開始積極性很高,不久便會消失殆盡。而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使學生學習涉及內容和範圍遠遠超出書本知識,學生會對知識的渴求更為強烈。教師深感僅憑書本知識遠遠不夠,從而激發起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本週下旬由學校領導教研室主任及班主任參加了,研究性學習成果彙報會,結題材料已歸檔,其中也有不少優秀作品,42班彙報的高中生與家長代溝問題、蘇軾——智者在逆境中超越。43班彙報的如何面對考試焦慮。47班回報的肥胖問題等。因為每位學生都要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所以積極性很高,對學生探究合作能力的培養,確實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強了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因時間較短在研究性學習中還有一些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一、 學生基礎較弱、自住性與獨立性差,綜合研究能力較弱,需要教師的及時指導與監督。

二、 學生沒有研究經驗,準備不夠充分,不能脫稿彙報,應變能力較弱,結論沒有說服力。

三、 撰寫論文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小組論文與調查報告混為一談。

四、 調查問卷中設計的 問題不具代表性,沒有多大價值,對研究性學習成果意義不大,調查的範圍僅在自己學校,結論不具普遍性和說服力。

總之,通過本次研究性學習活動暴漏出不少問題,值得教師與學生深思和反省。我想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學校領導和教師會對研究性學習十分重視,我有信心也相信同學們在下一次的研究性學習中,會科學規範富有成效地把這項任務搞好。並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起到不可估量的價值。因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有利於發展學生創造性、開放性、智慧的準科研活動,是當今每一位高中學生都不可缺失的學習課程和學習活動。

總結二

研究性學習與常規教學的差異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通過研究某些課題來學習某些知識,生成某方面能力,提高某方面素質的一種教學活動之所以將其定為教學行為,而不是學習行為,是因為研究性學習是由教師組織指導,為達到一定教學目的的活動而不是學生自發的,隨意的`自學。它首先由教師給定一個範圍,由學生自選課題,面對該課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收集資訊,源程式取相關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對資訊進行分析處理,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最終形成研究成果。

因此,研究性學習與常規教學有著許多根本性差異:首先,常規教學是以大綱為依據,以教材內容為主要學習物件,教學活動均受大綱和教材的制約,其教學活動是以接受教材提供的知識為主要學習目的;注重知識及資訊的積累,講究知識體系和學習的系統性,其接觸面相對較窄。而研究性學習則受研究物件的牽引,根據課題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汲取相關知識,注重知識的實用性(而不注重其系統性);注重學會如何獲取知識,如何收集資訊。其次,常規教學活動中學生相對被動,其教學模式多為教師示範在前,講解在先,學生模仿、識記隨後,考試和學習直接的主要的壓力或動力,教學活動的直接目的是通過考試或在考試中得到好成績。而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動性相對較強,由於課題是學生自選的,面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學生能夠根據問題情景收集相關資訊,尋求解決問題的知識。因此,十分有利於為解決問題而尋求知識的學習心理定勢的形成。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選課題,通過討論交流深化課題研究,最終以論文答辯的形式來彙報研究成果,檢測學習活動的成效。因此,十分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收集資訊與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應對答辯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進取意識和合作交流的團隊精神;還有利於擴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使社會對能力的要求、素質的要求,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的動力。

如何引導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 由於研究性學習與傳統的常規教學是不同的兩種教學模式,因此,對於一向習慣於被動學習的學生來說,進行研究性學習,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擺脫傳統的學習習慣獨立學習。

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在教師給定的學科範圍內選擇真正感興趣的課題,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課題選擇提供參考意見——或提示、或暗示,但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主選定課題。因為,這意味著學生自主意志的生成,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始。

課題選定後,學生往往不知如何著手進行研究性學習這時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幫助,指導學生弄清課題中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可運用哪些知識進行分析,並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已學到的知識尚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又該從何處獲得所需知識。同時,還要求學生運用書本知識提出改變不利局面的措施和方案。

研究性學習的初始階段肯定會遇到因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缺乏而帶來的困難,有的學生不會主動閱讀教材,更多的學生在閱讀中存在著理解障礙。因此,一個很重要工作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列出提綱,並標出自己認為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部分,劃出尚不理解的部分,然後將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部分和尚不理解的部分,在小組和班上進行交流和研討。前者,要論述自己認為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理由,尤其提介結合自己假想的經營物件,或其他例項進行論述,這樣既可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後者,則力求通過研討,先由學生相互解答一部分疑難之處,再由教師解答其餘疑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培養其獨立自主學習習慣的目的。在此期間,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積極觀察商店、商場的經營現象。用實際現象、實際問題,來形成知識需求,形成主動尋求知識的動力。

研究性學習是動態的、開放的,這種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件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經營手段不斷變化,高品的種類、質量、人格也不斷變化,服務方式、促銷手段、廣告宣傳等都在不斷變化。

(2)已學到的知識在不斷增長。由於認識的深入,對於同一個分析物件的觀察分析和研究,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其中的關鍵在於,能否誘導學生形成主動尋求知識的動力。

(3)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但不是孤立地、自我封閉地學習相反,它需要良好交流研討的氛圍,來擴大學生的資訊量,提高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辨能力等。它還需要一種良好的競爭環境,來激發學生的進取意識,提高研究性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積極迎接挑戰的一種心態。

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還應注意做好組織工作,創造良好的氛圍。可以以兩張課桌為單位,每四人為一組,即便於課堂上組織討論交流,又能確保分工合作的效率(人太多,個人的發言機會、工作量就減少,且易於出現濫竽現象;人太少,資訊交流量太少,不能形成研討氛圍)。各階段的任務均由四人組分工合作來完成,各項競賽評比,也以此為單位。對每階段各小組的研究學習表現狀況要進行評比,形成競爭機制,並以此作為形成考試成績的依據。可以考慮小組選拔晉級方式等來進行。

如何指導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 對此,①要讓學生了解哪些資訊是相關的資訊。②應該指導學生如何收集資訊。一要使學生了解哪些資訊渠道,通常應含有現場調查、圖書館、書店、網路等。二要激發學生收集資訊的積極性。可以進行現場指導(包括現場調查、圖書選擇、網路搜尋等)和資訊交流評比,先小組交流,再推薦出最有價值的資訊在班級交流。資訊處理的關鍵在於要指導學生學會對資訊的判斷,哪些有用,哪些暫時沒用今後可能有用,哪些不大可能有用;學會資訊儲存,如筆記、剪輯、電腦儲存;學會對資訊的整理歸類。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積極運用資訊,只會收集不會合理運用,則資訊只是無意義的符號,學生的積極性也將大大受挫。

此外,在指導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往往存在著許多無法預見的問題,如無法預料學生在彙報課題時會提出什麼樣的觀點、什麼樣的資訊材料;無法預料其他會對他們提出什麼問題;更無法預知他們會作何答辯。這就要求指導老師除預先熟悉該組研究課題以外,能在課堂上對各種分至杳來的觀點、資訊、問題以及各種意想不到的情境做出儘可能恰當的調整和反應。這是指導研究性學習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它要求指導老師無論出現什麼問題、什麼情境,都能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各種資訊、問題進行分析、比較、衡量;引導他們不斷研究課題,並把每一組課題研究中個人行為衍化成全班學生均能普遍得益的收穫。

從這個角度看,衡量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是否成功,一個重要標準在於,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是否時時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