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社會交往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1.56W)

中國:茶館、文人結社…

社會交往教學設計

聚會 (中西方差異性)

西方:家庭客廳、咖啡館…

姓名稱謂 折射

社會交往 表現 稱謂 (謙己以敬人) 社會進步

職事稱謂 時代風尚變化

中國傳統:跪拜禮、拱手禮… 文明的交融

見面禮

西方:親吻禮、擁抱禮、握手禮…

發展趨勢——不斷變革、中西越趨相似

[訓練設計]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在近代中國,1862年創辦了京師國文館,這是近代中國學校的開端,以後又稱為公學、同文館、時務學堂。在《癸卯學制》中,1904年學校分類定名為大學堂、中學堂、國小堂,後把學堂更名為分別叫中學、國小,一直至今。

在學校名稱的變化中,校長這個職務稱謂也逐漸發生變化。

清末的國文館、同文館時,校長稱之為“總教習”,負責教學,是眾教員中德高望重者。在1902年的《欽定中學堂章程》中改為“總理”,“主持全學教育,統轄一切事宜”。1903年,在《欽定中學堂章程》中,把“總理”的稱謂改為“監督”,基本職責不變,但自有“總理”一職起,開始增設副職。1933年,在民國政府頒發的《中學規程》中,明確指定,學校設“校長”一職,明確了校長的計劃組織、行政管理、視導指導、對外聯絡的職責。學校開始出現教務處、庶務(總務)處等職能機構,協助校長管理學校。

1.社會交往中一般採用的稱謂型別有哪些?

姓名稱謂和職事稱謂。

2.你怎樣看待近代中國校長稱謂的變化?

近代中國校長稱謂的.變化,折射出中國近百年教育的發展,學校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經濟的發達,越來越正規,學校制度日趨完善。近代中國校長稱謂的變化,也體現了對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制度的選擇,體現了文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