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三地理具體考點及重難點分析

校園 閱讀(1.42W)

地理,其實,確實要學會去找規律。無論是什麼題都是,然後在記概念的時候,也都是有規律的。怎麼去分析一個問題,分析一個區位,都是有規律的。

高三地理具體考點及重難點分析

比如洋流,氣候圖,這些就是規律,編些好記的順口溜,多畫示意圖,方便自己記憶是很必要的。比如在洋流有個地方記不清楚的時候,我用這個方法,因為我知道北海道漁場,這個肯定是寒暖流交匯。

接著洋流說,形成漁場的幾個原因又有什麼呢?

1,位於大陸架,海水較淺,光照充足,餌料豐富。

2,江河的入海口,豐富養料。

3,寒暖流交匯處,水溫適宜,海水攪動,養分上升。

4,就是那個地區的生物種類豐富。基本的要知道,到時候就套到題目裡結合材料就行了。

地理選擇題。

這些題往往都是很有含金量的,沒有什麼廢話,就是考察你對地理事物的知識掌握的如何。這種東西就得看基礎了。各位的基礎一定要記牢,在做地理選擇的時候才不會感覺困難。對地圖的熟悉感也要在平時多加訓練。

1.仔細審題

第一,明確題目結構。

第二,搞清基本資訊。

A.明確試題要求和提示資訊。理解題乾的關鍵指導語言,如"最多(少)的是"、"最合適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確的是"、"錯誤的是"等等。

B.明確試題意圖和提取對解題有用的資訊。明示條件:題幹中附有明確的解題條件;暗示條件:多潛隱在題幹提供的材料中;限制性(或特定)條件:在題幹中出現的數量詞、方位詞或特定名詞等;轉化條件:用同一事實的不同說法給出解題條件。

C.分析選項本身敘述的正確性。

誤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長江中下游多雨";

表述絕對化,如"迎風坡的降水一定多於背風坡";

前後矛盾。如"赤道地區盛行下沉氣流"

以偏概全。如"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出現在夏秋季節"。等等~

2.認真篩選

"排錯項"。排除有知識性錯誤、觀點錯誤的選項。

"排異項"。常針對有多項條件限制的題型,雖然選項觀點或內容本身正確,但與題乾的規定性無關,這種試題選項的干擾性比較大,是否排除的唯一標準是"是否符合題意"。

3.相信直覺

第一選擇!不要空題,怎麼著也蒙一個!

地理大題

基礎知識很重要!

答題模板,對於地理來說尤其管用!很多問題,比如鹽場,比如漁場,比如修建水庫等等的區位因素都可以整理出來一套答題方法。 每次考試完了之後,自己錯誤的思路就趕快對照標準答案修改好吧。

答題示例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釀製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長過程中,特別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晝夜溫差與其糖分積累呈正相關。

(1) 簡述乙地氣候型別和特點,並說明氣候條件以及葡萄種植園地表鵝卵石對葡萄生長的影響。(16分)

首先把題目中關鍵詞畫出。這裡想提醒各位考生,簡述和說明是兩個概念。簡述意為將要求答的答出即可,不用帶解釋。而說明則是要求詳細的說明。具體區別看下面的答案。另外看清楚題目一共問了幾問,有層次的去答。

首先簡述型別和特點。第一考察識圖能力。從圖中可以看出乙地位於地中海附近,根據地理所學應該是地中海氣候。然後是考察課內知識掌握,應準確說出型別和特點,不能用錯詞。

然後對葡萄的影響。這個可以看看前面的一段材料。由材料可知光照和晝夜溫差是很重要的因素。另外也要考慮到農業的區位條件:氣地水生土。從這些角度去答。抓住光照熱量和晝夜溫差的因素。

答案:乙地(臨地中海)為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火熱乾燥。

葡萄生長季節光照、熱量充足,鵝卵石利於保持土壤水分(利於地表水下滲,防止土壤水分蒸發);鵝卵石(白天受到太陽照射)增溫快,夜間降溫也快,增大氣溫的日較差,利於葡萄的糖分積累。

1、對地圖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是地理技能的最突出的體現:

熟練判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地形剖面圖,並能在地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佈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影象、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和圖表等,並能根據要求繪製簡單的地理圖表等,是地理技能的最突出的體現。

2.對地圖和地理影象的學習方法:

(1)圖形分類分析法:

將各種地理影象進行分類,如等值線圖、地形剖面圖、地理分佈圖、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等;對不同型別的圖所反映的地理資訊和特徵進行分析,歸納概括出各種圖形的讀圖方法和技能。

(2)知識複習和記憶圖形化:

填圖和繪圖是記憶地圖和圖形的最好方法,凡是能夠通過填圖和繪圖來掌握的地理知識,一定要通過對圖的掌握達到目的。在填繪圖的同時,還可以把與影象相關的知識點標註在圖上或圖旁邊,使圖文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3)圖文轉換和圖形變式訓練:

教材中用文字敘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徵和發展、演變過程,許多都可以通過圖形表現出來。運用圖文轉換和圖形變式進行能力考查是大學聯考地理命題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大學聯考複習中經常有意識地進行圖文轉換、圖形變式訓練,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提高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

3.對地圖和地理影象的學習方法:

(1)圖形分類分析法:

將各種地理影象進行分類,如等值線圖、地形剖面圖、地理分佈圖、景觀圖、示意圖、統計圖等;對不同型別的圖所反映的地理資訊和特徵進行分析,歸納概括出各種圖形的讀圖方法和技能。

(2)知識複習和記憶圖形化:

填圖和繪圖是記憶地圖和圖形的最好方法,凡是能夠通過填圖和繪圖來掌握的地理知識,一定要通過對圖的掌握達到目的。在填繪圖的同時,還可以把與影象相關的知識點標註在圖上或圖旁邊,使圖文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3)圖文轉換和圖形變式訓練:

教材中用文字敘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徵和發展、演變過程,許多都可以通過圖形表現出來。運用圖文轉換和圖形變式進行能力考查是大學聯考地理命題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大學聯考複習中經常有意識地進行圖文轉換、圖形變式訓練,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提高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

[地理]:人口問題——人口發展與生態平衡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但地球只有一個。人類是大自然進化的產物,也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和生物一樣都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組成部分。人類的活動不斷影響著大自然,特別近百年來,人類社會、人口狀況和生產力的迅猛增長和發展,導致食物和資源消耗、土地開墾、森林採伐以及廢物排放達到空前的程度,足以影響到全球的生態平衡,而且人類的活動正在對自身和生物的生存環境產生廣泛的影響。

人類的活動在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還必須特別注意生態效益及其後果。人類應嚴格按照自然界的生態規律行事,合理控制自身的活動,協調人和自然界的關係,以保持生物圈的穩定。

【專題導讀】

一、種群

自然界的生物很少以個體單獨生存,它們總是聚合成或大或小的群體。種群是生活在同一地區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單位,也是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成分。

1.種群的特徵

種群由同種生物個體聚合而成,它有著個體不能表現的特徵:

(l)種群大小和密度 一個種群個體數的多少稱為種群大小;單位空間內的個體數稱為種群密度。

(2)性別比例種群內雄性和雌性個體數之比。

(3)出生率在單位時間裡每1000個個體所產生的新個體數。

(4)死亡率在單位時間裡每1000個個體中的死亡個體數。

如果從出生開始,研究同一種群的 1000個個體,把它們的死亡和存活情況按年齡百分比繪製成曲線,即為種群的存活曲線。

2.種群數量的變化和限制因素

(l)種群數量的變化

在一定地域內,種群的數量或密度是經常變化的,而且有一定的規律 高三。當某一個種群的少數個體進入一個原先沒有此種生物的適宜環境,開始時增長較慢,以後逐漸加快,隨著密度的增加,由於空間。食物等的影響,環境阻力越來越大,使增長速度減慢,直至完全停止(達到動態平衡)。這時種群數量將保持在一個基本恆定的水平上,這個基本恆定的水平稱為環境負荷量。如用曲線表示,則呈S形增長趨勢,生態學上稱之為S形增長。在種群增長率最大的時候,並不是種群數量最高的時候;如果在增長率最大的時候維持種群密度,則可達到最大持續產量。

酵母菌通常作為實驗材料來研究種群。酵母菌繁殖很快,個體又很小,且屬於封閉種群型別,比開放種群的增長率的測定要容易得多,通過細胞計數就可知道細胞的數量變化。

(2)限制因素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包括生物與無機環境和生物與有機環境兩大類,無機環境包括陽光、溫度、大氣、水、火、重力、地形和土壤等因素;有機環境包括周圍的綠色植物和動物、細菌、真菌等非綠色植物,甚至也包括同種生物的其他個體。其中,生物與無機環境的關係是基礎,生物圈內生物與無機環境的關係是根本性的,生物與有機環境的關係也依賴於生物與無機環境的關係而發生變化。

在任何情況下,作用於生物體的不可能只有一種環境因素,而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其中任何一種因素的變化都將影響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大多數生物對多數無機環境因素都有相當寬的適應範圍,但其中必有一種或少數幾種因素是影響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關鍵因素,被稱為限制因素。限制因素不僅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也決定了生物的分佈範圍及分佈地點。

在人類進行環境保護、與有害生物的鬥爭中,限制因素的應用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如2000年太湖的藍藻大暴發,就是由於含有大量磷酸鹽的城市廢水流入太湖,使水體中氮、磷含量達到藍藻生長的最適比值所致。若在含有多種營養物的廢水中除去磷酸鹽,則藍藻的過度生長就可得到控制。

海洋石油汙染的人文思考

海洋佔了地球表面積的71%,孕育了地球上的原始生命,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生產、生活資源和空間資源,是全球生命支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經濟迅速發展和人口激增的情況下,海洋對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海洋資源的開發和使用,海洋也受到了嚴重的汙染,其中石油汙染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海洋石油汙染的歷史

隨著石油的發現和使用,石油汙染相伴而生。起初人們沒有認識到石油的重要作用,從1859年德雷克在泰特斯維爾鑽出了第一口油井以來,石油汙染開始表現。人們對石油重要性認識的加強和連續的戰後石油危機以及航海技術的發展,大量石油的開採、運輸和使用等使海洋石油汙染空前嚴重。據統計,每年通過各種渠道洩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約佔全世界石油總產量的0.5%,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達200萬噸~1000萬噸,由於航運而排入海洋的石油汙染物達160萬噸~200萬噸,其中1/3左右是油輪在海上發生事故導致石油洩漏造成的。我國海上各種溢油事故每年約發生500起,沿海地區海水含油量已超過國家規定的海水水質標準2倍~8倍,海洋石油汙染十分嚴重。

二、海洋石油汙染的危害

(一)影響海氣系統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石油是不溶於水的化合物,進入海洋中的石油會在海面上形成大面積的油膜,影響了海氣系統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通常情況下,1噸石油在海上形成的油膜可以覆蓋12平方千米的海面。海面覆蓋著粘稠的大面積的油膜,影響了大氣中的氧氣進入海水中,影響了海洋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吸收,使溫室氣體相對增多,進一步使全球變暖;大量海水不容易蒸發進入大氣,使汙染海區上空空氣乾燥,降水比其他海區明顯減少。海洋上存在石油薄膜,海面的反射率加大,大大減少了進入海水中的太陽能。石油薄膜厚度小於1毫米時,22℃的海面溫度經過10小時大約可增加1℃,更厚的油膜在同樣的時間裡將產生更大的效果,海面溫度將升高幾度。油膜的存在使海洋潛熱轉移量減少,汙染海區上空大氣,使年、日差別變大,使海洋失去調節作用,產生海洋荒漠化現象,直接影響到當地的氣候和生態環境。

(二)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石油在海面上的氧化和分解需要大量的氧氣。據統計,1升石油完全氧化達到無害程度,大約需要4萬升的溶解氧。造成海洋中O2減少,CO2的相對增多,以及進入海水中的太陽光減少,使海洋中大量藻類和微生物死亡,厭氧生物大量繁衍,海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遭到破壞,從而導致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失衡;石油洩漏到海面,幾小時後,便會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醌、酮、醇、酚、酸和硫的氧化物等,對海洋生物有很大的危害;海水含油量在0.1毫克/升時,孵出的魚苗大都有缺陷,海洋石油汙染使石油黏附在魚卵和魚腮上,使魚類大量死亡;許多海鳥也因為翅膀黏附石油而不能飛行或在海中浮游以及食用被石油汙染的魚蝦而生病死亡。由於向海洋排放的含有汙油廢水的比重大於海水,以及洩漏後的石油滴會黏附在海洋懸浮的微粒上沉落海底,這些有毒物質常常沿海底流動,汙染了海底的底質和生物等,使生物大量死亡,破壞了海洋的生物多樣性。海洋一旦遭到油汙,後患將持續幾十年。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洩漏入海洋的石油數量高達150.7萬噸,使當地沿岸生態遭受毀滅性破壞,生態恢復至少需要100年時間。

(三)制約人類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海洋作為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海洋石油汙染的發生使魚蝦類、貝類大量死亡,海帶、紫菜等藻類腐爛,直接影響了海洋養殖和捕撈業的發展;石油汙染物的生物富集作用嚴重影響了海洋生物的健康,人們食用這些被汙染的海產品也會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海水中含有的石油及石油氧化物汙染了海水,使沿海地區的海鹽、海洋化工等生產受到影響,也汙染了沿海地區的地下水;大量海上洩漏石油被海水衝上潮間帶,形成很厚的石油覆蓋層,汙染了海灘並使沿海的植物、海鳥、海獸等死亡,也大大降低了空氣質量和一些沿海景區的.旅遊價值;海洋荒漠化使海洋水迴圈蒸發環節減弱,進而影響整個系統,使陸地上降水減少、荒漠化現象更加嚴重,對全球災害性天氣的產生和氣候變化也具有明顯的影響,不利於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石油汙染的防治對策

海洋石油汙染作為一種環境公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密切關注,防治海洋石油汙染已經刻不容緩。據統計,進入海洋環境的石油中,自然溢流約佔8%,其餘的92%則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因此治理海洋石油汙染應從人文方面入手,尋找解決措施。

(一)提高環保意識,保護海洋海洋孕育了地球上豐富的生命,為地球生命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竟把海洋當作天然的垃圾傾倒場所,致使大量的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入海。海洋的自淨能力畢竟有限,如果人類對海洋的汙染超過了海洋自淨能力的閾值,海洋汙染必將對整個地球產生毀滅性的影響。我國擁有長約32萬千米的海岸線、38.8萬平方千米的領海和近300萬平方千米的管轄海域,這些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但據我國海岸帶與灘塗資源的綜合調查:進入我國近岸海域的汙染物總量為650萬噸/年,其中石油為18萬噸/年,我國的石油汙染表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因此,必須提高人們的環境素質,改變人們受石油利益的驅使而把海洋作為天然垃圾場的傳統理念,充分認識到對海洋環境的破壞不僅是危害某一海區,而是最終影響到整個全球的行為。

(二)加強立法監督,加大執法力度我國針對海洋石油汙染的專項法律還很少,法律體系不健全。《海洋環境保護法》中關於海洋石油汙染的原則性條款很難正確運用,所處罰的只是後果,很少考慮海洋環境的生態價值。所以,我國要進一步制訂《石油法》、《石油汙染法》等法律,加大執法力度,及早在刑法中確立“汙染海洋罪”是非常必要的。從全球來看,各國在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其他國際法規的前提下,應依據本國國情,加快制訂和實行海洋石油汙染的專項法律,儘快批准《國際油汙防備、反應和合作公約》,加大對石油汙染的監督治理力度,加強對油輪的管理和對船員的培訓;國際社會對造成海域和公海石油汙染的單位、組織、國家等應進行嚴肅處理,同時,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治理海洋石油汙染。

(三)實行綜合治理,加強技術研究對海洋石油汙染綜合治理應包括石油勘探、開採、運輸、加工、貯存、使用、汙染治理各個環節,同時還要進行新能源的開發研究,儘量減少石油的使用。國家之間、國家內部不同生產部門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密切合作、協同攻關,提高石油的勘探、開採、運輸等綜合治理的技術,並努力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石油的生產和使用效率,對工業排放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在環境治理中發展。石油運輸部門要定期對運輸裝置進行檢查,嚴格實行油輪使用期限制度;在運輸裝置上逐漸淘汰單殼油輪,改用雙殼油輪運輸,以減少石油洩漏的可能性;加強石油運輸壓艙水排放處理前的石油淨化處理;對海洋石油汙染的處理方法、吸油材料和吸油技術等進一步研究,尋找清除石油、回收利用等的新技術。因地制宜尋求最佳處理方法,防治海洋石油汙染的危害,加強汙染區生物群落的波動規律和石油汙染的非線性關係的研究,發現內在規律,儘快恢復汙染海區的生態環境。

(四)加強國際合作,做好監測預警現代社會是個資訊社會,“數字地球”建設已經開始。作為“數字地球”建設中的海洋也加快了數字化建設程序。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對海洋石油汙染實行實時動態監控,建立一個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的油汙防備和反應系統,加快海洋汙染預警系統的開發和使用。國外這方面的工作已經開展,如美國新澤西環保局建立了基於遙感和地理資訊系統的應急響應系統(AOS)、美國環境科學研究所(ERSI)開發了溢油和有毒物質應急系統(MARINESPILL GIS),加拿大利用NOAA氣象衛星AVHRR資料建立了近海水域監測系統等。

我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數字海洋”的建設給我們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充分認識到我國雖然在海洋石油汙染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和國外相比還有明顯的差距;要加強我國和國際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我國的HY-1號海洋衛星資源和國外先進的海洋石油汙染防治研究成果,積極開發我國的海洋石油汙染監測和預警系統,加快我國“數字海洋”建設的步伐,及時、準確、可靠、全面地反映海洋石油汙染的來源、現狀和發展趨勢,為治理好我國的海洋石油汙染,加快我國的經濟建設、環境建設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區位”這一部分內容,有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商業、旅遊等區位的分析與選擇,構成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要內容,在大學聯考地理試卷中佔分量較大,又是新增內容,已經為命題者所青睞,是“重點內容重點考,重點內容年年考”,但考查重心,每年都有一些變換,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

一、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圖判讀出地形,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勢低平或地形平坦開闊。

數量:地廣人稀土地廣闊,土地租金低。

氣候:由地圖判讀出是×氣候,(雨熱同期、光熱水組合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小)。

水源:臨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區、地下水、降水),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場:該地區人口稠密或工礦業發達或城市較多,市場廣闊(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交通:臨近河或湖,水陸(海陸)交通便利或河流交匯處,內河航運發達(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政策:國家政策的支援(扶持、鼓勵、國家惠農政策)。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發達。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勞動力廉價。

工業基礎:工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為農業生產提供先進機械,農藥、化肥。

3.自然對農業的不利的區位因素

洪澇、乾旱、颱風、春季低溫、寒潮等氣象災害;熱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鹼度偏高。

二、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臨近某原料產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業。

能源:臨近某能源產地(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風能…),能源充足──動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開闊,利於建廠。

水源:臨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經濟因素

市場: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場廣闊(對市場指向工業更明顯)。

交通:臨海或海港、臨河湖或河流交匯處、臨鐵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密集型工業。

技術:科教發達或臨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勞動力素質高──技術密集型。

農業基礎:臨近商品糧基地或農業產區,農業基礎雄厚或農業發達。

3.社會因素

國家政策:國家政策的扶持、鼓勵,國家政策變化(解決就業的工廠設在不盈利的區位;為縮小經濟差距進行的西部大開發)。

國防安全:某時期國防需要。

個人行為(或偏好):如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

工業慣性:考慮搬遷費用或政府的影響或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

4.環境因素

風向:嚴重汙染大氣的工廠,應該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地帶,或者在與季風風向垂直的兩側選擇廠址,多風向區佈置在當地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

水源:有廢水排放的工廠應佈局在遠離水源地或遠離河流上游區;自來水廠佈局在居民區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區。

距離居民區、農田的遠近:佔地面積小無汙染的工業,佈局在城區;用地規模較大、汙染較輕的工業可佈局在城市的邊緣或近郊地區;嚴重汙染難以治理的大型企業,宜佈局在遠離市區的遠郊或郊外 。

生態環境:工業佈局應遠離生態環境脆弱地區。

三、城市區位因素分析

(一)城市區位的巨集觀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線地形圖判讀出地形,平坦開闊 。

氣候:由題設得出是什麼氣候,總結出降水適度,氣溫適中。

河流:由地圖判讀出臨河,①運輸功能:河流交匯點、過河點、河口、河運的起點或終點,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臨近河流,水源充足或豐富。

2.社會經濟因素

自然資源:判讀圖中某地是否有某種自然資源或臨近某種自然資源。

交通:由地圖判讀圖中某地是否臨鐵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碼頭、以及多種交通方式的交匯處,交通便利。

農業基礎:本地農業基礎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軍事中心;②是否是旅遊、科技中心(新因素)。

(二)城市內部的微觀佈局:

城市各功能區的分佈,主要受經濟和環境因素影響,如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距離和通達度決定)、河流流向(地形地勢)、風向等,形成以中央商務區為核心的城市地域結構(其餘的影響因素有歷史、社會、行政等)。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央商務區,這裡交通便捷,人流匯聚。其餘的商業區則位於交通幹線兩側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還會出現幾個副中心;住宅區位於中央商務區周圍,並且有明顯的分化:高階住宅區往往位於地勢高、上風處、環境優美的城市外緣,接近文化區,而低階住宅區往往與工業區相連;工業區一般位於市區外緣,沿主要交通幹線分佈,還需要考慮風向和河流流向問題,但無汙染的高科技工業區,可考慮接近高教園區。

四、交通線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質:

①平原:限制少,少佔好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建設、城鎮發展的關係。

②山地:儘量沿等高線修築,儘量避開地形地質複雜的地區(隧道避開斷層,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彎曲或開鑿隧道)。

水文:避開沼澤地,儘量避免跨越河流,減少橋樑總長度、投資、施工量。

氣候:注意暴雨、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凍土、積雪的深度,橋涵孔徑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據當地暴雨強度來設計。

2.經濟因素

⑴合理佈局交通運輸,促進沿線經濟發展。

⑵鐵路、公路國道線基本方向以直達為主,並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通過城市時應從城市邊緣經過(減輕對市內交通的影響)。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則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需要為主,可以通過當地的居民點、車站、碼頭等。

3.社會因素

①鞏固國防、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或革命老區經濟發展。

②促進資源的開發、帶動沿線經濟的發展。

③國境鐵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發展邊境貿易)。

河流流量過程曲線的判讀

河流流量過程曲線反映的主要內容是:流量的大小,從曲線變化幅度瞭解水量的季節變化,從曲線高峰期瞭解汛期出現的時間和長短,從曲線低谷區瞭解枯水期出現的時間和長短。

河流徑流量過程線圖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1)河流流量大小取決於降水量(或冰雪融化量)及流域面積。如河水補給的水量一般較大,冰雪融水補給河流徑流量一般較小;但同樣是河流補給,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河流的徑流量大小差別很大。

(2)河流的徑流量的季節變化。以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季節變化大,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季節變化小。?

(3)汛期出現的時間。如冰川補給汛期在夏季;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汛期大多在春季;同樣是降水補給,夏雨型氣候區的河流汛期在冬季,年雨型的熱帶雨林、溫帶海洋性氣候則多無明顯的汛期。

(4)有無斷流。一般降水補給、地下水補給的河流不會出現斷流的情況。內流河往往由於氣溫低,冰雪不融化,沒有冰川融水補給所致。

(5)曲線變化和緩,多是地下水補給,也可能是熱帶雨林氣候區或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還可能是水庫的調節功能。

河流流量過程線圖讀圖方法和解題思路如下。

(1)橫座標—時間變化—分析水文特徵: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汛期、冰期、斷流等情況。

(2)縱座標—數值特徵—分析徑流量特徵:數值高低(峰值、谷值)、徑流量變化幅度、極值出現時間。

(3)解題思路分析:結合地理位置與海陸位置——分析氣候特徵——確定徑流量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徑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

我國各地區河流流量過程曲線的分析。

(1)東部季風區(華北地區)

降水集中在7、8月,汛期為7、8月或稍晚一些時間;由於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現在12、1、2月份。本區以雨水補給為主,徑流的季節變化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

(2)東北地區

由於緯度較高,冬季嚴寒,積雪深厚,春季積雪消融,4、5月份形成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東南季風帶來降雨,河流又出現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氣溫低,河流封凍,小河流會斷流。

(3)西北內陸地區

降水稀少,河流主要補給水源是冰川融水。冰川消融量隨氣溫的增高而增加,故該地區河流7、8月份水量最大;冬季氣溫低,冰川不融化,河流斷流;由於冰川融化量有限,加之蒸發強烈和下滲量大,故該地區河流流量一般不超過250m3/s。

(4)南部沿海地區

每年5月因夏季風帶來降雨,出現第一次汛期;該地區8、9月份多臺風雨,故出現第二次汛期;本地區緯度低,又瀕臨海洋,是我國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所以流量大,汛期長,無結冰期,水位差較小。

(5)西南喀斯特地區

溶洞、暗河等發育,促使地表水下滲,導致地表河流徑流量變小。

多數河流是由於多種形式補給的,如黃河夏秋時以雨水補給為主,冬季時以地下水補給為主,春季時又有積雪融水補給,因此要注意綜合分析。

考查太陽高度的方式及解答規律

第一種方式是以某特定日期的太陽高度變化曲線來考查。

例如:

圖是某地夏至日全天太陽高度的日變化曲線圖。據此回答1~2題:

1.該地的地理座標是( )

A.78°17?N,120°E B.66°34?N,120°E

C.78°17?N,116°E D.23°26?N,120°E

2.該地全年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曲線為

參考答案:夏至日太陽直射23°26?N,0點時66°34?N太陽高度為0°,所以圖中0點時太陽高度為11°43?的緯度應是78°17?N。北京時間12時太陽高度最高,說明此地為120°E故1題選A。78°17?N最高太陽高度為35°09?,其緯度位置正好處於極點到極圈之間的一半,因此其極夜的時間約為極點的一半,故2題選B。

第二種是以等太陽高度線的分佈圖來考查。

例如:

下圖為地球某時刻太陽高度分佈示意圖,圖中粗線為等太陽高度線。回答3~6題。

3.此時北京時間為

A.7時 B.15時C.17時 D.21時

4.若①②兩點經度相同,②③兩點緯度相同,則此刻的太陽高度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

5.此時

為昏線,PN為晨線 B.新一天的範圍約佔1/8

C.新一天的範圍約點7/8 D.全球晝夜平分

6.此日Q點太陽的日變化圖是

參考答案:根據圖示可以判斷此圖是以北極點為中心的俯檢視,此時晨昏線與北極圈相切,那麼切點就是0時/24時,和它正對的那條經線的時間就是12點,即東經45°。此時為12點,那麼北京時間為17時,故3選C;根據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此時,緯度低的太陽高度大於緯度高的地方,而正午時又大於其它時間的,故4選D;此時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故PM應為晨線,根據第4問的時間,就可以得出答案,即5題正確的為C;此時Q點為極點,這一天太陽高度始終不變,是一個定值即23°26′,故6題選A。

判讀規律:

1.如果圖中標註了太陽高度的數值,則視具體數值而判斷:若最外側的大圓圈為0°等太陽高度線,則為晨昏線;一般而言,在這種圖上,太陽直射經線以東最大的半圓為昏線,以西最大的半圓為晨線;而圖中其餘部分各地的太陽高度角均大於0°,因此圖中所示的半球全部為晝半球。若圖中最大的圓圈不是0°等太陽高度線,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線,此圖是晝半球中太陽高度比較大的一部分。

2.示意圖的中心點為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以該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通過該點的經線地方時為12點;通過該點的緯線即為此日太陽直射的緯線,其正午太陽高度為90°。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規律從太陽直射的緯線向南北逐漸降低。根據太陽直射的緯線可以推知此時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及季節,並判斷與之相關的地理現象。

3.在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據此可計算該經線上某一點的緯度數值;如果太陽直射赤道,則赤道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陽直射其他緯線,則此緯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的差值一定大於太陽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該緯線上某一點的經度和地方時。

4.由於太陽直射經線上太陽高度南北跨度為180°,因此該經線上的緯度跨度也應該是180°。當太陽直射赤道時,此經線的最北點為北極,最南點為南極;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極點位於最北點以南,北極點與最北點的距離為太陽直射的緯度度數,圖上沒有南極點;太陽直射南半球時,南極點位於最南點以北,南極點與最南點的距離為太陽直射的緯度度數,圖上沒有北極點。

5.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小,日影越長。北迴歸線以北的地區,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極點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長,夏至日最短。南迴歸線以南的地區,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極點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長,冬至日最短。

6.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①公式計算:H=90°-/φ-δ/

即90°-H=/φ-δ/

②利用“緯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陽高度就差多少度”這一規律來計算。

第三以某緯線上剛剛出現極晝現象時的一天中的太陽高度變化來考查。

例如:

下圖為某地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化圖。據此回答7~8題。

7.該地的地理緯度是( )

A.30°N B.75°N C.60°N D.83°26″N

8.該地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值那一天的太陽高度日變化曲線是下圖中的( )

參考答案:根據圖示可知此地剛好出現極晝現象,即此地的正午太陽高度為30°,只有極圈內才有極晝現象,所以可以排除A和B,而D要是出現圖中的情況,必須是夏至日,而此時不是,故7選B;此地在極圈裡,所以在夏至日這一天中的太陽高度要大於0°而且有變化,故8題選C。

第四種是以某物體的影長來考查。

例如:

在東經30°經線上①②③④處各垂直豎立著一根旗杆,它們的高度相同,讀圖回答9~11題。

9.當②處旗杆的影長在一天中最長時,北京時間為

A.12時40分或0時40分 B.12時或0時

C.6時或8時 D.2時或14時

10.當全球兩個日期的範圍之比為1∶3時,國際標準時間為

A.0時或12時 B.2時或14時

C.6時或18時 D.8時或20時

11.當④處旗杆的一天中的最長影長與最短影長的差值為一年中最大值時

A.華北地區農民正在種植小麥

B.正是便於對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的季節

C.④處附近地區溫和多雨

D.開普敦和上海都有下雨的可能

參考答案:

9、B②處旗杆的影長在一天中最長時,②處在晨線或昏線上,影長理論上為無限長,即東經30°的地方時為6時或18時,則北京時間為12時或0時(24時)。

10、C當全球兩個日期的範圍之比為1∶3時,有兩種情況:(1)今日∶昨日=1∶3,(2)昨天∶今日=1∶3,則分別推出西經90°為0時或東經90°為0時,國際標準時間分別為6時或18時。

11.D④處旗杆的一年中任何一天最長影長均在晨線或昏線上出現,均為無限長;一天中最短影長為正午時刻,而一年中正午最短影長為夏至日時,即在夏至日時兩者相差才達一年中最大值。華北地區農民種植小麥應該在秋季,對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最有利的時機是北半球的冬季。④處附近地區(北半球地中海氣候)溫和多雨在北半球冬半年時出現。開普敦(南半球地中海氣候)和上海(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此時都有可能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