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關於說理的散文精選:何謂“家風”

文學 閱讀(4.54K)

馬年春節期間,央視新聞《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特別節目,格外引人矚目。各路記者對往過路人、商販、男女老幼現場採訪,回答儘管各異,但有個特徵很明顯,那就是真美誠善孝,中華悠久文明,傳統文化的根,還深深地紮在億萬百姓的心中。何謂家風?以筆者理解,即家庭成員日常言行舉止,行為方式所蘊藏且帶有文化符號影響的風格。說到家風,不得不提家教。因為社會是由億萬個家庭細胞裂變組成的,即家庭謂社會基礎,家庭承接著家風的傳承、豐富及光大,不可小視。如今我們都成了爺爺輩,回首我們幼時和我們為人父帶孩子時的家風影響傳承,至今還記憶猶新,倍感親切與溫馨。兒時我對父母的感覺,在家教上他(她)們總是做的多,說的少。沒象我們對孩子從小就唐詩宋詞填鴨式灌輸。許是他們文化淺的緣由,生活學習中我們兄妹一旦出現差錯,特別是父親,總會嚴厲的予以怒斥,有時還會打罵體罰,促使你加深認知,銘心刻骨,突出一個“嚴”字。但父母的節儉勤勞誠實與善良,還是通過日常瑣碎的生活細節,潛移默化的深深地影響著我。父親的勤勞誠信體現在他的工作中,體現在出自他那雙老結著老繭大手的傢俱上,每一件傢俱從選配料,鋸刨開鑿貼上組合成型,橫平豎直不差分毫,充滿了靈性,從不偷工減料,投機取巧。農民出身的他常言手藝是人品,和農民種地一樣,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你糊弄人家一件傢俱,人家怨恨你一輩子。母親的善良不但與左鄰右舍處得和睦,還常見她一拿饃,一手端湯出門追送行乞的老人。母親做了一輩子家屬,雖無力,但她有一顆閃亮的仁慈善心。

關於說理的散文精選:何謂“家風”

爺爺讀過私塾,他老人家對我施行家教,不用粗,從沒拍過我一巴掌,側重用儒家文化對我的心靈加以影響。小時候他常常講些儒家“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這些抽象難懂的東西給我聽。春節前帶我趕集買年畫,還會用年畫上的門神,抗金民族英雄岳飛、陸文龍,抵禦外辱的楊家將,花木蘭,穆桂英,關(羽)帝爺等歷史人物故事,娓娓道來,給我詳盡講解,進行文化引誘式的啟迪與薰陶。我的兒時處在計劃經濟票證年代,對爺爺奶奶的節儉印象極深,他們飯後常常會伸舌舔碗,衣服破了補了又補,同樣我對他們的勤勞也刻骨銘心,農忙時起五更搭半夜去田間做農活,冬天爺爺會頂寒風披雪花外出揀糞,奶奶白天忙裡忙外,晚上則煤油燈下為我們縫補衣服納鞋底。兒時過年前,我家準有郵遞員送來一張十元匯款單,這讓鄰居們很驚羨,那是父親千里之外寄出的,為的是讓我們過年。從這些匯款單上我讀出了孝。那年我當兵,起初月津貼費為6元,我攢了兩個月,也在春節前給鄉下的'爺爺奶奶從郵局寄去十元錢,以後每逢春節我都會從軍營給老人寄去十元錢,錢不多,但裡面寫滿了感恩與孝心。錢寄出我心裡很愉快,我知道,這十元錢就夠爺爺奶奶過個好年。那年我轉業帶回三百復原費,晚飯後我掏出來遞給父親,讓他還了帳。後來我兒子從部隊復員帶了三千,他也毅然全都交給了我。當時我就想,這不是錢的簡單易手,而是一種家風的傳承,孩子不亂花錢,有責任心了,成人了,長大了。

我為人父後,對孩子從小側重品行引導,注意品德培育,日常從行為的細節點滴養成抓起,並摒棄父親教子的粗暴方式,多以身作側,以理服人,目的是讓孩子先成“人”,後成才。要求孩子不做的事情,我和妻子首先不做。我長年工作在蒸汽火車上,師傅同事言語間經常口無遮攔,常用俏皮話髒話葷話逗趣引樂,以我的記憶,時間久了,也能張口就來,一串一段順口而出,但在家裡,在妻子孩子面前,我從不講這些粗俗陋語,恐對孩子幼小的心靈有微汙染,這些工作中帶特色的語言詞彙,我會用在我的文學筆耕中,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孩子幼年我在對他嚴加管束,珍惜糧食,拾穿舊衣,還常教他一些敬語,讓他學會尊重,如學說謝謝,再見,您好!對不起,您辛苦了。如今這些敬語我們又教給孫女,如早上好,晚安,爸爸媽媽出門回家,讓孫女倚門微笑送迎,揮手再見,說聲“拜拜”!現在物質豐富,孩子未出生,就掉進了蜜罐裡,孫女和爸媽外出常打的,跟我們出門則多乘公交,有意製造小“委屈”讓她經受,儘量減少孩子的“驕嬌”二氣。兒時常聽爺爺說,孩子就是一棵幼樹,風颳歪了,枝條有蟲了,需要大人及時扶正,修枝剪杈,澆水施肥,小樹才會茁壯成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以我理解,孩子從出生就是一張白紙,畫出什麼色彩的畫,對家長也是一種人生觀的大考。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品行好,誠實質樸,會被師生認同,長大後融入社會,易被接納。反之則經常碰壁,人在旅途會走不少彎路。時下人們常常調侃的“啃老族”,“月光族”,“官二代”,“富二代”,年輕的“遛狗族”,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對家庭,對社會沒責任心,只索取,不付出,好逸惡勞,奢侈懶惰,說穿了孩子們貪圖享樂,精神頹廢,折射出的是我們家教中的某種欠缺,是我們家風傳承中的敗筆與失誤。

百年樹木,十年樹人。孩子受教育茁壯成長,除了學校,家風的影響薰陶,家庭教化是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思想陣地,這是因為國家的前途,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的基礎在孩提!

作者簡介

張福平,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人 。


【本文作者:張福平。(公眾號:拾穗cornfield)】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