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記事美文:家鄉“鍾峪”傳說的背後

文學 閱讀(3.17W)

我出生的村莊有一個富有文化底蘊的村名——鍾峪村。與大多數村子的命名有區別,不以村中主要姓氏來命,如王家莊,劉家村等。也不以村子簡單的地形地貌來命,如大灣裡、趙家山等。而用了“鍾峪”二字,顯然有著特殊的意義。本村文學青年凌峰曾在其主辦的《拾穗文刊》公眾平臺上發表過一篇關於村名由來的文章,以生動的文學語言講述了一個神祕的傳說。這個傳說經祖祖輩輩口耳相傳,至今在村周圍方圓幾十裡仍有流傳。精彩的神話傳說多時並不是憑空臆造,而是有著合理的科學來源。古人對很多自然現象解釋不了時,就以神話來圓解。比如常見的風雨雷電,神話中以雷公、電母等四神來控制。“鍾峪”的神話傳說同樣也不會是我們的祖輩完全臆造,必然有其根源所在。

記事美文:家鄉“鍾峪”傳說的背後

鍾峪村,隸屬天水市秦州區秦嶺鎮,位於天水市秦州區西南。顧名思義,“峪”者,山谷。名副其實,鍾峪村南北盡山,都為地圖示不出的小山,但皆有祖先留下來的山名。比如坐在自己家裡,朝前望去叫“對坡子”,朝後一觀稱“額頭地”,南北僅上百米。海拔最高的數韓家咀了,也算不上巍峨高聳。群山之間就是山谷了,因此稱“峪”也是合情合理。可能比起陝西秦嶺之諸多“峪”,這裡小太多了。也許有人問,這不就是山溝嗎?類似這種地理環境很多,然而周邊鄉鎮還真沒有幾個稱“峪”的村子,因此這裡自有它的神奇之處了。生長在村子的人大概都知道,村子呈長條形,由東往西分佈有一、二、三隊,一隊人到三隊串個門要走上十來分鐘。二、三隊位置較高,一隊偏低,山勢地貌有著明顯的不同。二、三隊山下是石頭,而一隊只有黃土和紅土了。村裡有條小河蜿蜒流過,不知從西邊何處發源,向東流過幾個村子,匯入牡丹鎮稠泥河,最終歸入西漢水。就是這條小河養育了我們,也帶給了我們童年的歡樂。曾經在河裡嬉戲過、撲過蝴蝶、打過跤水(游泳),而今已經乾涸,只有在暴雨後才能見到短暫的徑流。如今半崖上厚厚的伴著紅土的'砂礫層,那是過去的河床。還有溝邊細膩的淤泥層,無不訴說著這條河過去的生命,可以想象到上千甚至上萬年前河水的川流不息。

正因為有了這條不知名的河流,才造就了不一樣的“峪”。二隊有半截裸露的光禿禿的岩石,說明黃土都被河流帶走了,這就有點秦嶺深處之峪的意思了,雖小但有了靈氣了。河水在流過這片岩石後,地勢驟然下降,形成了一個小型瀑布,瀑布衝擊而成一個潭,村裡人都稱“漩潭”。傳說就在這漩潭之中有口大鐘,村名即因此鍾而來,即為“鍾峪”。而鐘上百年前業已飛走,剩下只有泥潭一片。

現實中沒有會飛的“鍾”,那麼傳說中為什麼有鍾呢?我以為,這裡的鐘是鐘聲。漩潭兩側高懸,間距很小,一個形成了類似大甕的空間。小瀑布衝擊潭水而成的聲音在“大甕”中反覆激盪,猶如大鐘的鳴聲。人們難以解釋此聲音,因此傳說潭中有鍾。這讓我想起蘇軾的《石鐘山記》,文中說蘇軾為了弄清酈道元所記,親自坐船實地考察,終於明白鐘聲來源。原文“…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 窾坎鏜鞳之聲即描寫鐘聲。鍾峪之“鍾”與石鐘山之“鍾”雖說不盡相同,但有相通之處。

後來鍾為什麼走了呢?傳說中也有幾種說法,凌峰文中有記。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河流慢慢乾涸了,沒有了小瀑布,那聲音自然慢慢消失了,所謂的“鍾”也就飛了。記得上國中的時候,連續好幾年的乾旱,吃水成了生活最大的困難。人們在僅有的幾個小泉邊半夜排隊等水,為了吃水吵架打架的事常有發生。後來又挖窖囤水,近幾年才拉上了自來水。很多現象說明一個問題,氣侯變化引起的乾旱早就發生了。傳說中“鍾”的離去大概是明清時期吧,村裡二十世紀初出生的老人也是聽老輩們說過。明清時期是近幾千年來最冷的一個時期,延續到今天。降雨量的減少直接導致了地面徑流逐漸消失,流過我們村的無名河流自然難以倖免。

今天在正式的檔案或者書籍中,很少見到“鍾峪”二字,而是改為“中峪”或“中玉”,這無疑淡化了原名的文化色彩,是我們不太願意的,但也是沒有辦法的,希望這個神祕的傳說代代相傳。

作者簡介

王太職,天水秦州秦嶺鎮鍾峪村人,蘭州大學畢業,西北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現工作於天水市博物館。


【本文作者:王太職。(公眾號:拾穗cornfield)】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