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影響力》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8.65K)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影響力》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影響力》讀書筆記

《影響力》讀書筆記1

翻它的時候是從前到後依著順序看的,沒有了當初那份悠閒的心境,反而多了幾分急功近利了。其實多讀幾遍再寫更好,可好久沒寫過讀後感了,很希望寫點什麼。

羅伯特總是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或者是在小販、籌款商那樣的運營者那兒吃虧欠。以此為切入點,開始研究順從心理學。他發現了一些心裡原則,這些原則影響了人們順從一個要求的傾向性,並構成了影響力武器最核心的要素。利用這些原則,順從業執業者就有了左右人們行為的力量,有人成為了這種力量的受害者,當然也有人受益。

這五項原則分別是: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

互惠原則:我們應該儘量以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去報答別人。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加以回報。這本身是處在社會生活中的人一種正常的反應,讓我們以德報德,學會感恩。但是有人利用了這一點。他有求於你,於是帶著這種目的給你饋贈,在你接受之後又向你提出要求。為了避免內心的譴責和道德的壓力,你會被迫同意對方的要求。

承諾和一致:當你對某事有了自己的態度或判斷,你會更傾向於選擇相信。比如思聰的微博抽獎,當你沒有參與時不會覺得身邊任何一個人有機會中獎,但當你參與時,卻非常相信自己會是那個幸運兒。也就是說,在承諾和一致原則的影響下,你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社會認同:人腦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會在已經證明過得事實上投入大量時間。中國有個成語叫衣冠取人,雖然本意是指以外在評判別人是一種膚淺的行為,但不可否認的是衣冠取人是一套很有效的評價體系--那些成功者無不是整潔乾淨,神采奕奕的。再比如去外面吃飯,你會傾向於選擇那些人多的店,因為你會下意識認為這是一家很受歡迎的店。但利用這一點衍生出了一個產業叫“飯託”。在其他方面,居心不良者也會用這個原則欺騙你。

喜好:就是人們利用你的喜歡從你身上獲利。我們更喜歡那些外貌好看、與你有相似性、與你接觸或者合作較多或者恭維和讚美你的人。於是這些人也會影響你在生活中的某些行為。

權威:權威的力量是強大的,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的也會在權威的命令下幹出匪夷所思的事情來。

稀缺:正常情況下,珍貴的東西必然不多。而稀缺原理就會利用失去一種東西的可能性來激發我們的行動力。出去購物時經常有店員告訴你,這件衣服是我們店裡最後一件,今天不買,明天可能就被人買走了。聽到這些話,如果面對一件你很心儀的衣服,你可能會下買的決心。或者在一段關係中,你追得越緊,對方跑得越快,反倒是你不怎麼緊追不捨,你就拿得越穩。

大多數情況下,即時的判斷是好事,因為這已經被無數人驗證過。況且人腦這臺精密的儀器不太可能在一些小事上重新判斷。正是利用人腦的這一弱點,好的或者壞的影響力被施加到了你的身上,所以我們更需要學習和判斷。

但這絕不是一本關於陰謀論的書。人腦的某些一觸即發的反應可以被很好的使用,也正在被很好的使用。但倘若有人利用這些弱點損害我們的利益,這是不能被允許的。

《影響力》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

《影響力》讀書筆記2

在《影響力》這本書中,著名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極具說服力,而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答應他們的要求。隱藏在衝動地順從他人行為背後的6大心理祕籍,正是這一切的根源。

這場心理學的盛宴,讓我從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短缺這六方面,細心思考了其在教師教育過程中、學生成長髮展中以及自身能力提高中的作用。從某些角度而言,我們需要提高這些“行騙能力”,如果利用好這六大心理祕籍,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育過程中產生極大的說服力。

對於互惠原理而言,我們總是感覺有責任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回報我們曾經接受過的恩惠、禮物和邀請等,那麼微笑、寬容、善良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中國有句俗語:打人不打笑臉,因為人們遇到笑臉的時候是有壓力的。

對於老師而言,對學生的微笑,對學生的好,對學生的付出,都會被當作一種恩惠,家長也是如此,所以學生會有愧疚之情,覺得自己不夠努力是沒有很好地回報老師和家長的表現。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知道,我們是來幫助他們的,我們是互惠的關係,他們有責任以認真的態度給予回報。這裡並不是說教學是為了什麼回報,只是說應該讓學生存有感恩之心。

承諾與一致原理有許多可以運用之處,每個人都會時不時欺騙自己,好讓我們的想法和信仰與我們已經做出的決定或採取的行為保持一致,這裡不得不提到書面承諾。如果讓孩子將自己承諾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那麼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他不寫下來要大很多,因為書寫下來的承諾更容易得到一致性。

一個成功的公司也是這麼做的,要求每一位銷售人員訂下一個銷售目標,並把這個目標寫在一張紙上,不管這個目標是什麼,重要的是你要把它寫下來,這樣你就有了一個為之努力的方向。把東西寫下來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所以這樣做是絕對必要的。當達到這個目標後,你要再訂一個更高的目標而且還要把它寫下來,這樣你進步一定很快。這或許就是老師經常讓學生書寫新學期計劃、考試後計劃以及大學聯考目標的原因吧。強迫學生做什麼,效果一定大大不如讓他們自己做出承諾。

書面承諾之所以有效,另一個原因就是他比口頭承諾需要更多的努力。履行一個承諾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這個承諾對許諾者的影響就越大。例如殘酷的成人儀式、嚴酷的新兵訓練營,威廉·斯蒂倫曾寫道,在他所認識的前海軍陸戰隊隊員中,不論他的精神寄託或政治立場是什麼,在經歷了這段同甘共苦的日子後,沒有一個人不認為那些訓練是一個大熔爐,通過這個大熔爐的洗禮,他們都變成了更堅韌、更勇敢、更經得起風浪的人。這段話對我的觸動很大,我想起軍訓時的風吹日晒、大學聯考刷題時的痛苦、那些難熬的夜晚,人的成長必須要經過這些熔爐的洗禮,經得起絕望,才能迎來希望。

當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去思考時,沒有誰會想的太認真,這就是社會認同。壞的社會認同,帶來的可能是連環大學生自殺,而好的社會認同則是榜樣的力量,怎麼都不敢游泳的克里斯,看到小兩歲會游泳的小湯姆,學會了游泳。北京的一所幼兒園將一個英語特別好的孩子免費招進來後,其他孩子回家以後學英語的熱情提高了許多。由此可見,如果我們能夠積極發揮社會認同的正面作用,班級裡的風氣將會越來越好。

很多學生偏科的原因其實是不喜歡任課老師,可見喜好原理的重要性。最簡單的喜好就是外表吸引力,所以說教師在學校裡的外表形象要儘可能的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要符合自己的職業特點。其次,稱讚能夠獲得學生的喜歡,對於學生的一定程度的肯定,一定程度的寬容,嚴厲而不苛刻,鼓勵而不偏見,這才是一個受到學生尊重、喜歡的老師。

除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喜好外,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存在這種喜好,事實上,長期在不愉快的環境下,如挫折、衝突、競爭等,接觸一個人或一件事,只會使得人們對這個人或這件事更加反感,所以有了合作學習,而不是過去那種以競爭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當為了共同利益,學生們必須合作時,他們很快就能團結起來,從敵人變為盟友,甚至相互喜歡起來,獲得誠摯的友誼。

對於權威這一原理,中國學生可謂是對權威過度信賴。在學校教育中,如果過於樹立權威,將會導致學生們喪失挑戰權威的能力,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喪失日後主動面對問題並獨立找到解決辦法的能力。全世界的教育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和問題,其根源在於對權威的不恰當建立和使用。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去挑戰權威,畢竟每個人的知識是有限的,老師並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我們也要虛心學習,不要去逃避學生的挑戰。中國大眾也過於在意頭銜,其實這是一個缺乏識別能力的表現,真才實學其實重要的多。

短缺原理讓我想到了青春期學生們的逆反心理,受父母干涉的年輕戀人或許會發展出更緊密、更深厚的感情,某些東西的短缺會使學生們更迫切的追尋它,比如自由、選擇,尤其是得而復失時,會更想得到他。所以不能一貫執行某種原理的父母容易培養出具有反叛精神的小孩,老師也是一樣,我在這裡學到了兩件事,一是堅持原則,不給學生得而復失的機會。二是不過於干涉,避免得到相反的效果。

《影響力》讀書筆記3

讀者本書的收穫:認清自己的需求,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辨明真正值得自己爭取的東西,善用自己的良知和責任感,避免不自覺地被一個預謀用施恩的手段來讓你達到順從目的的人利用,做出違背自己原則的事。適當地利用影響力的武器去影響別人,在人際交往中能熟練利用其中的技巧為自己服務,以激發人的無限潛能。

書中講了六個影響別人的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短缺。每種武器都指向了我們非理性的弱點,而且這種弱點通常不被我們察覺的。

1、互惠原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與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許付出了不一定有回報,但不付出就一定沒回報。一般說來,社會對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償還的人有一種普遍的厭惡感,人們往往都會極力避免這份沉重的心理負擔,這就導致這樣一種情況,有時不公平的交換我們也是願意接受的。在互惠原理的影響下,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相互退讓和妥協就是利用互惠原理來使他人答應自己的請求的一種方式。

2、承諾與一致原理。表裡如一,言行一致是一種良好的美德,如果是朝秦暮楚,經常失信於人,將很難在社會立足。一個人一旦做出了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和觀點,就會面對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找到各種理由,使做出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

3、社會認同原理。很多時候人們的判斷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從社會大眾的普遍選擇出發,做一個可能不太合理,卻滿足了自身追求社會認同感的選擇。在生活中,人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做,參照別人的行為來決定我們要採取的行為。一般來說,當缺乏信心時或當形勢不很明朗時,當不確定性佔上風時,人們最有可能參照別人的行為。

4、喜好原理。理性上,個人喜好因素與人的判斷決策並無關係,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感情會不可避免地使人的判斷產生偏移。如果一個陌生人自稱認識自己的朋友或和自己有類似的經歷和愛好,就會因有很多共同話題而和他迅速熟悉起來,從而使他輕易達到自己的目的。

5、權威原理。有些報道,為了讓公眾接受其表達的觀點或立場,往往會引用“專家觀點”,強調錶達觀點的人的頭銜,這是因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下意識地接受“權威”的觀點,為了服從權威而做出違背自己意志的事情。

6、短缺原理。物以稀為貴。當某種東西變得短缺,必須通過競爭才有可能得到時,人們想得到它的願望會更強烈。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抉擇的成本日益高昂,我們習慣於藉助外力,卻失去了自己的判斷。這個世界有太多未知的事物,我們信任權威,信任朋友,相信大眾的選擇,相信物稀則貴,借鑑他人或以往的經驗,能為自己帶來很大的方便。但正是這種依賴別人做決策的思維習慣和心態,使人們在很多時刻不自覺地捲入了別人設計的影響力漩渦,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思考著生活。

《影響力》讀書筆記4

《影響力》裡介紹的第二個原理是:承諾和一致,意思是我們都有一種要做到(而且顯得)與過去的行為相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做出了一個決定,或選擇了一種立場,就會有發自內心以及來自外部的壓力來迫使我們與此保持一致。在這種壓力下,我們總是希望以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以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崇尚前後一致,而認為做不到前後一致的人是混亂的、不道德的、智力缺乏的、不能堅持的......

在“承諾和一致”的影響下,我們甚至會做出一些明顯違背自己利益的事情來:在一場偷盜實驗中,研究者的同事在海灘上隨機找路人作為實驗物件,把海灘浴巾鋪在實驗物件旁邊,並在浴巾上躺下,還隨身攜帶著收音機。隨後自己朝海灘走去並把收音機留在原地。幾分鐘後,扮成小偷的研究者走過來假裝要偷走收音機,而20個實驗物件中會站出來阻止小偷的只有4個人。可是如果研究者在動身前往海灘前對實驗物件說一句:注意一下我的東西,則會挺身而出阻止小偷的實驗物件從4人增加到了19人。

承諾和一致原理的慣常使用方法是,先讓對方做出一個與你想達到的目標相吻合的,但是遠比你的目標更微小、更容易達到的承諾,並且這個承諾最好是公開的、書面的。這就給對方貼上了一個標籤,或者俗稱戴上了一個高帽子,而後再提出自己真的的要求,這時對方為了維護自己之前樹立的形象,就會答應你的要求。

比如為了讓市民參加公益活動,在招募期前一週先做個單純的“市場調查”,只是市民如果有時間,你會不會參加公益活動。因為這只是一個假設的問題,不需要付諸行動,一般人都會為了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回答:我願意。此時,他其實已經做了一個承諾。而如果你再誇他一句:你真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效果會更好。而後在一個星期後,是真正的招募時間,再向他提出具體的公益活動要求,他為了維護自己原先樹立的形象,往往過答應你的要求。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更簡單直接的應用:你想要一個人怎麼表現,你就怎麼誇他。這同樣能起到一定的“承諾-一致”效用。

《影響力》讀書筆記5

政治家運用影響力來贏得選舉,商人運用影響力來兜售商品,推銷員運用影響力誘惑你乖乖地把金錢奉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覺之間也會把影響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為什麼,當一個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來時,你的反映就會從負面抵抗變成積極合作呢?帶著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卻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我翻開了《影響力》。它妙趣橫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能包羅永珍的六條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會認可、喜好、權威、匱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由於互惠原理的影響力,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我們收到的恩惠、禮物、邀請等等。因為這一類東西的接受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絡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與之行影相隨的負債感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它們在人類文明中幾乎無處不在。不僅如此,這條原理在每一個社會組織中都運用得非常普遍,以致於幾乎每一種形式的交換都滲透了它的影響。一個廣為接受而又堅不可摧的面向未來的價值趨向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為這意味著人們在與別人分享某些東西的時候,可以確信這一切都不會被遺忘。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終於達到了這樣一種文明程度:當一個人將財物等資源分給他人時,其實並沒有真正地將這些東西失去。這種現象的結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資源為開端的交易邊的容易起來,錯綜複雜而又井然遊有序的援助、送禮、防禦和貿易體系也成為可能,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對人類文明的積極意義是這麼顯著,它在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中變成一種深深植根與我們心目中的價值觀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會把償還的義務強加到我們頭上,但我們從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時候還是佔多數的。正因為如此,篤信並且服從這個原理也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行為規範。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遵守這個原理合乎社會給我們定立的行為規範,而違背了它卻會遭到無情的唾棄和嘲弄,甚至會被戴上像乞討賴帳、忘恩負義之類的帽。因為對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償還的人有一種普遍的厭惡感,我們往往都會極力避免與他們為伍。雖然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說由於條件或能力不允許而不能回報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諒解,但一般說來,整個社會對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厭惡。為了避免被貼上像乞討賴帳、忘恩負義這一類的標籤,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換我們有時候也是願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發自內心的強烈不安,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巨大羞辱,兩者結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負擔。瞭解了這一點,對於人們在互惠的名義下會心甘情願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東西就不會感到太難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們的確有某種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難以回報,往往也會盡量避免向他人尋求幫助。這並不奇怪,以為儘管物質上的損失是人們不想看到的,但與心理上的重負一比也就不算什麼了。而恰恰是這種狀態給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獲利的人提供了機會。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為如此有效的說服他人的工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所蘊藏的極大力量。在它的影響下,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即使是一些平時頗具影響力的因素,與它一比也會相形見絀。

著名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毛斯在描述人類文明中的送禮過程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壓力時說古這樣的話:給予是一種義務,接受是一種義務,償還也是一種義務。儘管回報的責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麼容易被人利用,卻還是由於上面提到的接受的義務。我們接受恩惠的義務感削弱了自己的選擇能力,把決定我們會對誰負債的控制權交到了他人的手中。隨著我們加入WTO,與外國廠商的合作會越來越多,共贏是主題,也是取得發展的核心問題,與互惠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的利益,那麼他也許確實可以得到短期的利益,但他會從此失去合作伙伴,沒有社會分工、什麼事都要自己去幹,縱使有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的。惟有互惠聯合在一塊才有更強的競爭力。

《影響力》讀書筆記6

《影響力》的四章內容分別是: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以及不能稱之為一章的尾聲即時的影響力,第四章的主題是社會認同,一章我覺得整本書最不好理解的內容。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沒人會想得更多—沃爾特·李普曼(來源於《影響力》第四章開篇),社會認同原理大概就是我們在對事件作出迴應的時候,只是遵循社會依據,並沒有附加自己的思考。

電視臺引導鼓掌的聲音和笑聲,這甚至已經發展成一項職業。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對同一個事情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芒果臺的快樂大本營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當然我小時候也是一枚忠實的粉絲,但最近陪著老媽看的時候,總是感覺到一種迷之尷尬,談話或者遊戲與嘉賓的化學反應都是由主持人非常生硬地帶動觀眾。

以前的食物都是靠味道取勝的,現在開家店,你不找個百十個人或者美食博主po個照片啥的,你還想火,怕是想去雷峰山。砸錢在宣傳上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過猶不及。

不管是電視的收視率還是網紅食物的高利潤都說明了社會認同原理得到了非常普遍的應用並且作用力還很大。

如果人所處的當前環境不明,不知事情的發展趨勢,自身判斷力有限的情況下,是很容易參照別人的做法的。舉個例子就是,之前在公交車上碰到群剛下課的國小生,就一直在說著weare伐木累。大多數國小生在國小階段才剛剛開始接觸英語,很容易模仿節目裡的口音,這其實是一種錯誤引導。鄧超出於對節目的綜藝效果考慮這樣做其實也沒有錯。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類似的還有發生事故時,在一定程度上,人越多,旁觀者越多。在文中叫做“多元無知”。電視上總是報道這樣的事件為人性的冷漠。處於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會看別人的“眼色”,他不去救,我為什麼要去救,等會那個人反過來敲詐我怎麼辦。這樣的想法數不勝數,無解。讀後感我們也左右不了別人的想法,當有一天你是當事人發出求救訊號的時候,一定要抓住其中一個人,比較詳細的描述他的特徵(那個穿著藍色上衣拎著公文包的人救救我好嗎)。

在這章,文中提出了“模仿自殺”這個概念。這個需要特別講一下,因為涉及到這個的次數較少。根據資料統計,在自殺的事件被新聞報道之後,事故(包括自殺)的發生概率也隨著上升了,這說明死亡事件出現之後,一部分有相同想法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或者殺害他們生命的人覺得自己的想法突然變得合理起來了。並不是我一個人這樣做的,我也不是第一個,我殺了自己或者殺了別人應該也是合理的,那麼多人和我一樣呢。所以新聞報道了這樣的事件之後,我們更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領事館告知廣大遊客短時間不要去有飛機失事航班的國家是有理由的。

《影響力》讀書筆記7

如何利用影響力武裝自己?

我們日常會通過機械記憶、後天培養潛意識或思維習慣的方式,養成一種自動化模式的行為。就好比,我們思維+行為已經錄製了好幾盤磁帶,特定的環境與影響下會自動按下“播放鍵”。

充斥我們生活裡的事物會更加複雜、變數更大,我們必然要越來越多地依賴於捷徑應對、解決它們。因為這樣模式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在很多的時候都是最有效的。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人利用我們這樣的方式,通過各種技巧引導、甚至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思想。

本書,通過以下7個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創造出影響力,也詮釋了人性的弱點。

  1、對比原理

人類在認知方面有個原理,叫“對比原理”。

它會影響我們對前後兩件事情之間的差異的判斷。

簡單地說,如果兩件東西很不一樣,我們往往會認為它們之間的差別比實際的更大。(先看貴的,再看便宜的;先看差的,再看好的)。

  2、互惠

給予、索取、再索取!說白了就是先給你一些小的好處之後,再向你不斷壓榨與索取。

中國也有句古話叫: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因為小恩惠會讓內心產生:還債感、義務感、甚至是虧欠感!

例如:商場免費試吃,試用一旦體驗了很難拒絕去購買。

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這一提議別有所圖,那麼就置之不理。

所以,成年人要懂得:接受與拒絕(拿起與放下)

  3、承諾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願望(除非這個人原本就是騙子)。

一旦做出選擇之後,我們一次次的騙自己堅持自己做的沒錯。

因為承諾操縱了一個人的自我形象!

一旦做出承諾,形象就有了來自2方面的壓力:①自我形象與行為一致性②按照他人對自己的感知來調整形象。

公開承諾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當眾選擇了一種立場,他便會產生維持它的動力,因為這樣才能顯得前後一致。

所以:一開始就拒絕,比最後返回要容易

  4、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

不確定因素:一般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和含糊不清楚、意外性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例如:城市中老太太摔倒,旁觀群體沒能幫忙,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因為他們不能確定。當然這個扶老太太的案例,放到了農村又截然不同,農村相識的親鄰必定會出手幫助。

因為城市和農村是有區別的城市:混亂、人口眾多、相識度低;農村:簡單、人口稀少、相識度高。社會認同原理髮揮作用:我們會根據他人行為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合適,尤其是我們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

所以: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沒人會想的太多!

  5、喜好

影響人喜好的因素:外表、相似性、恭維話術、熟悉感。

長得好看的人明顯佔有極大的社會優勢。他們更招人喜歡,更有說服力,更頻繁得到幫助。每當我買衣服或鞋的時候,導購都會誇:我穿這個好看、漂亮、合適的時候,往往我都招架不住付了賬單。

所以:一旦有人利用喜好推銷,我們需把注意力放到效果上。

  6、權威

權威始終會給人高壓的感覺,很多情況下只要有正統的權威說話,其他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

我們對權威人物下意識反應有一點很重要特性:一旦處於“按一下就播放”的模式,只要拿出權威象徵的符號就能將我們降服。

頭銜、衣著、身份標誌,這些比當事人的本質更能影響人他人行為。

比如:知道對方是教授,或者某個領域的KOL,我們自然會放棄思考。

所以:教化下的敬重,導致我們會跟著權威走,要懂得理性思考。

  7、稀缺

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比對獲得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參與競爭稀缺資源的感覺,有著強大的刺激性,就像“搶購”。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處於本能的身體反應。有時候喜悅並非來自對稀缺商品的體驗,而是來自對它的佔有。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了。也正是因為這樣: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你曉得會失去它,自然就會愛上它了。

自動反應:我們在對某人或某事做判斷的時候,並沒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關資訊。相反,我們用到了所有資訊裡最具代表性的一條。

儘管只靠孤立資料容易做出愚蠢的決定,可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又要求我們頻繁使用這一捷徑。隨著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複雜程度越來越高,我們利用快捷響應的頻率也越來越快。

可以肯定,別人對我們耍這類手腕的頻率也會越來越快。比如:利用社會認同,我們需要把認知精力節省下來,去應對生活裡鋪天蓋地的其他資訊,做出更合理的決定。

《影響力》應該是一本講述人性的弱點的書:告訴人們為什麼會順從、妥協和認同。告訴我們為什麼會迷信權威?該如何具備一些理性的知識,防範落入不良企圖的圈套中。

《影響力》讀書筆記8

卡耐基一直是我所仰慕的國際級演講大師,如果沒有看過《影響力的本質》這本書,根本無法理解他的成功原來經歷那麼多的挫折,讀後感。常羨慕為什麼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如此之強,原來都是在克服困境中成長起來的,決非一個幸運便能創下一個天空。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追求夢想的野心和動力。

人生按年齡分大概可分為少年、中年、老年,卡耐基的少年雖然頑皮卻也是辛酸的,貧困生活,經歷曲折。家中因為洪水而沒了豐收不得不遷移,母親過世的打擊,失戀的痛苦,貧困受到嘲笑的自卑。他是一位早熟的少年,學院的演講屢屢失敗,可是他不斷的練習,失敗灰心籠罩著他的心靈,但也正是頑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終於能夠在學院的比賽中屢屢獲勝。

我自覺拿自己已走過的短短人生路與卡耐基的同一時期作比較。我們的童年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到了少年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可惜卻不好學,父母的庇廕而無大磕大碰的走到了大學時代。看吧,卡耐基此時都在做什麼了,一顆不甘平庸的心,一顆高貴的心,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決心,他比我們成熟多了。卡耐基的童年既有歡樂,也有憂鬱,正如我們每個人的童年一樣。所以,卡耐基後來的成名並不是因為他的童年比我們優越,而是卡耐基頑強地從童年的憂鬱中走向未來,走向成功。

常想我們也要創業,要有好的環境要有足夠多的資金,要有良好的機遇,讀後感《讀後感》。這很完美的景遇想必不會出現。什麼叫做白手起家?靠的是運作能力,市場靠的是創造,資金資本幾乎沒有。卡耐基主動開辦演講培訓班是種對事業的熱愛,並沒有純碎為來賺錢更希望能夠幫助更多人能夠通過演講培訓後擁有更好的發展優勢。演講培訓不斷擴充套件後遭到諸多非難,人們的批評和懷疑沒有阻止卡耐基前進的步伐,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甚至引起了總統的關注。《影響力的本質》在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竟然還能銷量超過一千萬本,幫助了許多失業灰心的人們找回往日的激情,勇敢奮進的精神大概就是這時候開始成為美國的文化。《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至今還被人奉為關於人際關係的經典。卡耐基的眼光描向了國際,希望更多人能夠獲得成功。因為他理想的偉大才在就了卡耐基的偉大。

不管你是個怎樣偉大的人,你真正的生活都離不開朋友的支援,成功的背後是許多的辛痠痛楚的總結。卡耐基有三個摯友幫助他支援他令他的事業達到了頂峰,他的命運和林肯極為相似,所以他寫了一本關於林肯一生的書籍。林肯是他的榜樣,那我們的榜樣又是什麼?也許我們在確立了理想的同時也該以哪位偉人為榜樣,而傑克偉爾奇是我最為崇拜的商界奇人。沒有朋友的人是最孤獨的,我視朋友為手足,沒有朋友的日子難以想象。在你困難的時候,沒有人願意幫你;在你苦悶的時候,沒有人聽你傾訴;在你迷茫的時候,沒有人為你指點謎津。真正的朋友是永遠的。

卡耐基先生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麼?我想是戀愛和婚姻。他曾幾度失戀,幾度傷心欲絕。第一次婚姻,幾乎摧毀了卡耐基。女人嘮叨抱怨的缺點令他一度失去勇氣。原來男人真正想從女人那裡得到的是鼓勵。終於離婚,後來有了第二次婚姻,這次卻無比幸福,直到卡耐基去世。這段時間,卡耐基從自己的失敗教訓中總結出婚姻融洽的原則,由於夫人的鼓勵和支援,卡耐基的事業再次攀上高峰,奠定了國際級演講大師,人際關係大師的地位。

人世滄桑,我們所需要的是氣魄和膽識,勇氣和信心去戰勝一切困難。

《影響力》讀書筆記9

大家好,我是來自夢想晨讀會六年級的陳榮花,今天的文章先從一則生活例項開始,老練的賣瓜子售貨員一開始不會抓足稱的瓜子,而是會稱一下後發現不足,再抓一把瓜子放稱上去,讓顧客前後對比產生實惠感。

不知道你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有沒遇到類似的情形,仔細一想,生活中這種例子真的很多,每當此時我們的心理會發現一種微妙的改變,在這一前一後對比之中,我們對售貨員開始產生一種好感,覺得自己賺到了實惠,並自我暗示下次還來光顧該店家。

讀了《影響力》這本書後,我頓時明白銷售員不過是利用了簡單的對比原理。書中說的對比原理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百試不爽,跟老公提要求,可以提一個大要求,接下來再提一個小要求會更容易被滿足,其實小要求就是自己的目的;跟領導或同事提要求,可以提一個全面的方案,可以提一個簡單的方案,其實簡單的方案通過了就萬事大吉了。

所謂對比,就是兩個事情、兩種請求進行對比,然後達到自己目的的一種心理學運用。所謂“對比原理”,就是基於先前發生事件的性質,相同的東西會顯的不同,即對比物不同,我們的感受不同。

只要我們留心生活可以發現,對比原理處處皆有,你會發現日常與人溝通中,隱隱感覺到的一些道理,背後是有大量的心理學依據的。

比如,你去商店買套裝和毛衣,營業員先給你套裝,買完價高的套裝,你再也不會覺得一件毛衣的價格有多高。房產銷售員先帶客戶看一兩套很破卻昂貴的房子,等你看到漂亮而沒有那麼昂貴的房子時,你不會猶豫的。

如果你現在路上走著,有人向你推薦一個價值5000元的音響,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去買這樣的音響,都會覺得5000元的音響太貴,並且也不能顯著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現在你花10萬買下了一輛車,汽車銷售會對你說,有套5000元的音響很適合你這款車,和已經掏出去的10萬元相比,5000元太便宜了,於是你很有可能就買下了這套音響。

如果有朋友找你借錢,最開始向你借1千被拒絕,而後說500,你可能就借了,因為你以為對方已經從借1千降低到借500了,還不同意真的就說不過去了,其實很有可能500才是對方想借的數目,這就是對比形成的退讓接受,影響力這本書中給這個現象取了個名字叫“拒絕—撤退”。

因此,在營銷中我們要使我們的顧客很容易地做出購買決定,不能讓顧客在兩個商品糾結,患得患失。例如:把A、B兩個功能相似的產品陳列在一起,可以把A打造成主攻產品,B打造成助攻產品,在B的對比下,就很容易把A賣出去。

精明的賣玩具老闆會把一模一樣大小的玩具標價一樣,促使大玩具暢銷,實際上只是把小玩具價格故意虛標高到大玩具的價格,以小玩具做對比,讓顧客購買不糾結;促銷活動時,商家們必定會把原價標在旁邊,做對比。

以上種種案例銷售員得以成功銷售和業績飆升,其實是利用了對比原理,而普通大眾總是一不小心就會掉入了賣家的對比陷阱裡。

影響力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說服力,是關於如何說服別人和自己為什麼會被說服的。《影響力》是防騙防營銷的好書,當然更是一本市場營銷的好案例,每一個做市場營銷的人應該懂得心理學和社會學。在生活工作中我們學會善於利用對比原理的影響力,我們就會讓別人喜歡上自己,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和目的,同時學會拒絕不懷好意的說服,防止自己陷入他人的圈套。

《影響力》讀書筆記10

為什麼我們總是被小販、投資理財、保險、保健醫療機構的運營商當成好捏的軟柿子?為什麼我們老是會買些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影響力》給了我們答案。《影響力》從順從心理學角度,圍繞左右人們行為力量的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六大原則,分析它們如何在購買、捐贈、讓步、選舉或贊成等請求之中,發揮巨大的力量。

  互惠:

互惠原則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給予、索取、再索取。人類祖先在互惠和有債必償的信譽網裡分享食物和技巧,得以生存繁衍。因此,人類社會必須保證社會成員全都被同化,遵守並信任這一原理。正如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灌輸知恩圖報、不能忘恩負義的思想和理念,互惠原則所向披靡,甚至適用於強加的恩惠、觸發不對等交換。那我們對何拒絕互惠原則的請求者呢?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就接受,倘若這一提議別有所圖,就置之不理。

  承諾和一致:

承諾和一致原則來源於人們言行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作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立刻就會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按照承諾說的那樣去做。因此我們在接受瑣碎請求時務必小心謹慎,因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它不光能提高我們對分量更大的類似請求的順從度,還能使我們更樂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應的小要求毫不相關的事情。特別是每當人當眾選擇了一種立場,他便會產生維持它的動機,因為這樣才能顯得前後一致。

  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適用於我們對正確行為的判斷,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我們的看法取決於其他人是怎麼做的。然而問題來了,我們對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完全是無意識的、條件反射式的,這樣一來,偏頗甚至偽造的證據也能愚弄我們。《紐約時報》皇后區的一起街道凶殺案說明了這一點,半個小時內,凶手公然對一名婦女三次襲擊,而38位公民卻漠然視之。原因就在於每個人都根據別人的反應進行判斷,既然沒人在乎,就應該沒什麼問題,旁觀者群體沒有幫忙,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因為他們不能確定。

  喜好:

喜好原則很容易理解,我們大多數人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要求。然而,特百惠利用朋友聚會營銷的方式告訴我們,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可以想出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權威

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灌輸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好處,部分是因為他們有智慧,部分則是他們能對我們獎懲。讀後感很多情況下,只要權威人士說話,其他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這點在我們日常工作中體現的較多,如領導決定某事了,下屬一般不會去思考決定是否正確,而直接執行。

  稀缺:

俗語“物以稀為貴”,說的就是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而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要比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出於本能的身體反應。如在拍賣會,眾人爭搶一件物品,物品往往被抬高價格。拍賣中的贏家看起來更像輸家,而輸家看起來則更像贏家。

通過《影響力》一書的透徹分析,我們對日常生活中很多現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收藏、拍賣、談判、粉絲、贈品、逆反心理等等。也許以後我們還是會被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等左右或是影響,但至少我們能更客觀冷靜的進行分析,從而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影響力》讀書筆記11

前言:該書為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西奧迪尼所著,是一本通俗的社會心理學讀物。本書語言較少用專業性術語,讀起來不會覺得枯燥乏味且從實際案例出發,深度剖析影響力的邏輯。

正文:書中介紹了六種影響力的武器,分別是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其實,這些都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

1互惠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儘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作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加以回報。互惠源於我們內心的負債感和感恩圖報的心理。當別人給我們一些小恩小惠,就能提高我們照其要求做的概率。

2承諾與一致

承諾與一致深深地紮根在我們心裡,無聲無息地影響我們的行動。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做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就會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按承諾說的那樣去做。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會想方設法地以行動證明之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為什麼人的一致性動機如此強大?其實,依照人們普遍的感覺,言行不一是一種不可取的人格特徵。信仰、言語和行為前後不一的人會被看成表裡不一,易遭人詬病。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個性堅強、智力出眾掛鉤,它是穩定性和誠實感的核心。

3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取決於他人是怎麼做的,尤其是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時候。而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是:當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提個技巧:當我們需要緊急救助的時候 ,最佳的策略是減少不確定性,讓周圍的人注意到你的狀況,搞清楚自己的責任。儘可能精確地說明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而不要讓旁觀者自己判斷,因為尤其是在人群裡,社會認同原理有可能會使他們認為你的情況並不緊急。

《影響力》讀書筆記12

20xx年2月3日,中午12:27

這還是第一次在白天給你寫信,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時間點,展開信紙。上午好,下午好,週六這一整天都很好,最好是你好,童童。

鬱金香的顏色很溫暖。

天氣特別特別冷,從窗戶望出去,天空陰沉沉,白茫茫,看不見一絲雲,和太陽。

我穿上了一件毛茸茸的外套,外套上又套了一層羽絨服。彎曲一下胳膊肘都是一件艱難的事兒。手指尖還是冷冰冰的。在鍵盤上互相擦身而過的手指,彼此都嫌對方冷。

昨天是週五,我沒有加班,很早就下班了。走到路邊等拼車的車主, 天上在下雨,比小雨稍微大點兒,比中雨稍微小點兒,是那種懶洋洋吃飽了躺在家裡看電視的冬天才會隨手下出來的雨。

我穿著一件很厚的外套,有個帽簷寬大的兜帽,每次戴上兜帽,我都會想到刺客信條,想象中的'自己遮住大半張臉,沉默地行走在人群中。

簡單來說,就是穿著這件外套,戴上帽子,走在這種程度的雨裡,一點兒雨我都感受不到。

除非掏出手機,看到螢幕上迅速佈滿了水珠,我才能意識到:“哦,下雨了。”

我的揹包裡有傘,但是我想,車主很快就來了,還要撐開,還要舉著,還要在上車前小心翼翼地收起來,於是乾脆懶得拿出來。

然後我就雙手插在口袋裡,站在路邊上,等車來。

還沒等一會兒,忽然,我聽到從右邊傳來一個小小的聲音“給你撐一會兒吧”,再一抬頭,我看見了旁邊站著的一個女孩,和不知道什麼時候偏過來,籠罩在我頭頂上方的傘面。

好像是天藍色的。

女孩沒有再看我,繼續低頭看手機了。

我忘了自己有沒有說話,可能說了句“哦,謝謝”,也可能沒有。

我原地站著,腦子裡湧動著亂七八糟的想法,又感激,又不安(她知道她在給一個包裡有傘的人撐傘嗎,為此她的肩膀可能會被雨打溼了,我膽怯地不敢扭頭去看),還有最大的一個想法:震驚。

她怎麼能把剛剛這句話說得那麼自然?就好像我們是很熟悉的人了。

我是很難自然地接受他人幫助的人,但那個時候卻沒有。想和她說我帶傘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沒說。想掏出手機加她微信,但又下意識覺得,這是一個美好的、純粹的時刻,我不能做多餘的動作破壞它。

最後我的車先來了,我說“我的車來啦,我先走了,謝謝”,她微笑著抬頭看了我一眼說,“沒事”。可能是這兩個字。我有點記不清她到底是怎麼說的了。

那是匆匆的一瞥,我才看見了她的臉。後來我坐在車上,最後一次看見她撐著傘的身影在窗外一閃而過,忽然感到難過。

今天我要和你說的書是《影響力》。昨天晚上看一會兒,睡一會兒,最後睡著了。上午八點五十幾醒來,接著看,現在看完了。

有兩個結論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是說,你根本分不清楚,你的選擇是真沒錯還是假沒錯。

是真的對你有利,還是因為你已經做了這個決策,在這條路上走了太遠,因此你必須,也只能告訴你自己,你當初的決策是對的,或者至少比你沒選的那個選項要好。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小紅看到一條裙子(或者鞋子、包…什麼都行)的廣告,宣稱它多麼高階,穿上它將會多麼耀眼。頭腦一熱花三個月工資買了,穿上發現沒有想象中的神奇效果。由於這個決定是無法挽回的(假設定製不能退換),如果承認這條裙子不行,那三個月工資就成了徹頭徹尾的受騙損失。這個時候小紅很有可能會說服自己,它是美的,甚至會更加頻繁地穿它,當別人問起小紅,小紅還會低調地數一數這條裙子的品牌多麼的高階,面料多麼舒適,設計多麼別緻……找各種理由,證明這筆錢花得值。

書裡提到“承諾和一致”,我們希望自己是一個形象前後一致、有誠信、守諾言的人,而不是一個出爾反爾、猶疑不定、不講信用的人。

因為在我們的認知裡,我們都喜歡有誠信的人。

簡化問題的話,可以說,這個社會裡有誠信的人多,這個社會的合作才能更融洽,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我們個人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好。

因此,對於自己之前做過的決定,會不自覺地迫使自己去遵守它,哪怕之前那個決定是錯的,也要沿著這條偏離的道路繼續越走越遠。

還有就是,如果別人給我們安上了一個人設,而我們恰巧也不反感這個人設,我們會不自覺地去往這個人設上靠攏。

再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同事們都說小花總是笑眯眯的,就算小花原本露出笑容的次數和其他人沒啥區別,最後都會逐漸變成一個愛笑的小花。

不用太擔心,大多數時候,遵守我們對自己,對他人的承諾是好的,“承諾和一致”這一條之所以長久保留下來,成為了我們無意識預設的行為準則,恰恰也是因為它是好的。

就怕被別有用心的人瞅準這一點,利用我們對承諾的遵守,從中攫取他們想要的利益,這個時候,這一點就變得不好了。

其實這整本書,說到的點,都是這樣,大部分情況下都適用的行為準則,人類社會訓練我們形成的條件反射(用以應對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快速做出決策),當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時,我們該怎麼去防範。

怎麼防範?偶爾在關鍵節點停下來,多花點心思去做判斷。條件反射僅適用於我們懶得思考的時刻,也因此容易被人抓住出錯。當我們用上邏輯,從頭開始梳理,仔細一點,就能發現問題所在。(可能吧……)

還有一個是說,壓著自殺新聞不讓報道,對社會,對我們的安全是有益的。因為人們心裡或多或少都有自殺的想法,只是大多數時候不會付諸實踐。

被大肆報道出來的他人自殺案例,會變成一種……範例。遇到困境,該怎樣去面對的“範例”。

就像之前有報道說,王者農藥成為社交遊戲,很多玩家其實原本都沒有玩遊戲的習慣,僅僅是因為看到同事在玩,才做出嘗試。

你會去做和你相似的人做的事,你會去做身邊大多數人在做的事。尤其/即便這件事你之前沒做過,也不知道怎麼做。

你遇到了困境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鋪天蓋地的報道,有人遇到了和你差不多的困境,他自殺了,於是一條光明的道路就擺在你面前了。

只要參考一下別人是怎麼做的,在某個心理動機充足的時刻,照著往前走,就行了。

如果書中的資料並非杜撰,那麼每一次自殺新聞,都帶走了額外的幾十條、上百條原本不會提前赴死的性命。

鬧鈴聲響,提醒我出門,電影就快上映,我坐上車,寫下這封信的最後一句話。

14:16

下次見,童童。

《影響力》讀書筆記13

今天是《影響力》讀書筆記的最後一章,寫完這本讀書筆記,如果寶寶還沒發動,那麼接下來我就繼續寫《稀缺》的讀書筆記,或者從孕婦的角度推薦一些好用的東西。

說實話,我覺得看外國人(尤其是歐美人)寫的書,還是很有些困難的。不知道究竟是因為他們的邏輯與我們不同,還是由於譯者的種種原因。總感覺書中的觀點反反覆覆,不夠清晰。

當然,最有可能是我的學術水平不能達到大師的級別,所以讀起來略感糾結。《影響力》是,《稀缺》也是。因此,我決定,《稀缺》的讀書筆記不按照章節來寫,自己重新梳理歸納一下思路,分成三部分左右。假如你去買衣服,並且同時看上兩件衣服。你很猶豫,不知道該買哪一件。此時,你突然從導購小姐口中得知,其中一件就只剩下你手裡這最後一件;而另外一件則還有很多存貨。此時,這兩件衣服在你心裡的地位還一樣嗎?

我想,顯然是不一樣了。如果你最終只買一件的話,很可能會買那件只剩下一件的衣服。因為經驗告訴我們,稀有的就是好的。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梳理的,影響力的第六個因素——稀缺。對應《影響力》第七章。

  一、稀缺的作用原理

稀缺的作用原理也很簡單:機會越少見,價值就越高。

稀缺在生活中應用也是隨處可見。比如說,你有一張印刷錯誤的人民幣(注意:只是印刷錯誤,但是是真錢),這張面值100的紙幣上居然少印了一個“0”!

你會如何對待這張紙幣?當廢紙丟掉?顯然不可能。就因為這個荒謬的印刷錯誤,你手裡這張紙幣可能就價值連城了,因為它是一種“珍貴的錯誤”。就因為這種錯誤太過稀缺,反而顯得彌足珍貴。

我上國小的時候遇到過一次類似的狀況。有一次買完零食,老闆應該找我五毛錢。於是,老闆找了一枚黃色的硬幣給我。

眾所周知,我們的五毛硬幣就是黃色的,我看都沒看,握著硬幣走出小賣店。走在路上,我開啟手心,我仔細看了看這枚硬幣,居然上面的數字是“1”。國小的我,只知道虧了4毛,於是立馬跑進小賣店跟老闆換了個5毛的硬幣。後來想起來,覺得自己真有點傻。那枚硬幣當然有可能是一種“珍貴的錯誤”,也有可能是其他幣種的硬幣。但是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比4毛錢更有價值。稀缺影響我們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同樣一件物品,我們對失去它的恐懼遠大於得到它的渴望。

例如,醫院宣傳體檢,如果只是從正面強調體檢的重要性,未免顯得枯燥乏味。而反面強調你不體檢可能造成的損失及存在的風險,就會使得你不得不嚴肅地考慮體檢的必要性了。

  二、稀缺的例子

稀缺在生活中非常的普遍。

第一個例子。

如果你是女性,應該對這個場景非常熟悉:商場的一個你喜歡的牌子打出廣告——限量版,數量有限,最後一天。這簡簡單單的三句話,你可能就已經攥著你的錢包君心神盪漾了。

第一,限量版。說明獨家供應,毫無疑問,稀缺。

第二,數量有限。說明數量稀缺。

第三,最後一天。說明時間也稀缺。

三重稀缺齊上陣,難保你不會腦子一熱就貢獻出了錢包。

第二個例子。

有三個牛肉銷售員。你猜測一下哪個銷售員銷售業績好。

銷售員A給客戶打電話,做標準陳述,介紹自己的牛肉。

銷售員B給客戶打電話,除了標準陳述以外,還附加了一個訊息:最近牛肉會緊缺。

銷售員C則是在銷售員B的基礎上又透露出“牛肉會緊缺”的訊息是從公司內部傳出的,很多客戶都不知道。

顯然,C的銷售業績最好。B相對於A的成功之處是製造了貨源稀缺。而C相對於B的成功之處是同時製造了訊息和貨源的雙重稀缺。因此,客戶更為緊張。

第三個例子。有關叛逆。

如果你養過孩子,那你一定知道“可怕的兩歲”。

我第一次知道“可怕的兩歲”是在買二手嬰兒床的時候。賣家的孩子差不多兩歲,她告訴我,兩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你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你要抱著他,他偏要自己走;你要讓他自己走,他偏要你抱。

為什麼會如此難纏呢?

原來兩歲的小孩第一次有了自我意識,形成了自由的概念,只是他不知道這個“自由”的邊界在哪裡。他在試探“自由”的邊界,同時也害怕失去自由。也就是說,“自由”在兩歲的孩子這裡較為稀缺。青春期的叛逆也是類似原理。

我們所熟知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對相識不久,且背景差異很大的青年男女,為何在短時間內產生天崩地裂的愛情。

當然,你可以說這正是愛情的迷人之處。然而從稀缺的角度去看,這個故事只是對“自由稀缺”的一種反抗。因為家裡的阻撓,兩個人感覺到失去“選擇的自由”,自由越是稀缺,越是珍貴,於是兩人拼命反抗。

從這個角度看來,如果把主人公換掉一個,變成邁克爾和朱麗葉,或許這個故事的結局還是一樣的。

  三、稀缺的特點

稀缺的特點之一:新稀缺的影響遠遠大於持續稀缺的影響。

一件物品你一直擁有,突然被拿走;另一件物品你一直沒有。你感覺那種稀缺對你來說更抓心難受?顯然是擁有過又被拿走。前者是新的稀缺,而後者就屬於持續稀缺。

根據稀缺的這一特點,作者也提醒家長們:管教前後不一的父母,孩子更容易逆反。誰能忍受的了本來已經到手的自由又被奪走呢?

稀缺的特點之二:競爭造成的稀缺更為重要。

你身邊一定有過排隊買蘋果手機的例子吧?雖然我自己不能理解蘋果粉的狂熱,但是這個現象就是由競爭造成的稀缺。因為有那麼多人一起爭搶,競爭就產生了;首發數量有限,稀缺產生了。這種由競爭產生的稀缺使購買者更加堅定了要買到的信念。

  四、如何應用稀缺

無論是你是專業賣家還是二手物品的賣家,“稀缺”對於銷售來說,絕對是不二法寶。

銷售時,你可以運用“限時”的原理來打造“時間稀缺”的氛圍,讓購買者感覺到時間的緊迫;同時,你也可以同時約見多個買主,讓買主之間由於競爭而產生稀缺,估計很快就有人沉不住氣要下手啦!

在家庭教育方面,孩子不珍惜時間是個令家長非常頭疼的問題。

一般來說,家長較為珍惜時間,因為家長已經“蹉跎”掉不少歲月,加上每天要處理家庭和工作各種雜事,時間就會顯得非常稀缺。

而小孩子每天只有上學這一件事情,當時時間不稀缺。對“時間稀缺”感受的巨大差異讓父母和孩子之間衝突不斷。因此,在父母在教育過程中,可以想辦法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稀缺和寶貴,從而珍惜時間。

  五、如何拒絕稀缺

如何能拒絕“最後一天,售完為止”的誘惑呢?

方法很簡單:警惕。當你在順從環境中體驗到高漲的情緒,就需要警惕。

問問你自己,你這麼按捺不住錢包,到底是希望能佔有這個商品呢?還是真的覺得這件商品的功能非常贊?如果你心裡的答案是:佔有!好了,感覺帶著你的錢包君離開吧!

《影響力》讀書筆記14

今天開始重讀《影響力》,並且把讀書筆記整理成日更文章。《影響力》裡介紹的第一個原理就是“互惠原理”,所謂互惠原理,就是人會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即我們在接受別人給予的好處時,會覺得有義務在將來回報。

互惠原理是人類能進化得比其它物種快的一大因素,因為互惠原理的存在,使得援助、送禮、防禦和貿易體系成為可能。互惠原理及與之形影相隨的負債感在人類文明中無處不在,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找不到一個不認同這條原理的社會組織。

互惠原理如此廣泛又堅挺,是因為遵守它合乎社會規範,而違背它則會被唾棄、嘲弄,而根據進化的原理,可能大多數違背它的基因都無法延續下去了吧。

文中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說明互惠原理的功效:在“順便”給被實驗者帶了一瓶可樂之後再向其推銷彩票的成功率比未主動帶可樂的情況高得多;黑爾?克里希納會社在向路人募捐之前先贈送路人一朵花,結果募集的資金直線上升;1985年幾乎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衣索比亞的紅十字會給墨西哥地震受害者捐了5000美元,原因是在1935年其被義大利侵略時,墨西哥給其提供了援助。

別人給的好處使得受惠者有種負債感,而這種負債感使得受惠者會做出與恩惠不存在時截然不同的決定。而且其力量十分強大,強大到可以完全掩蓋受惠者對施惠者的喜惡。

《影響力》讀書筆記15

最近心裡比較毛躁,無意翻到了之前在某社交平臺寫的關於《影響力》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當時拜讀時的是電子書,羅伯特·B 西奧迪尼的《影響力》,還感興趣地去關於influence的網站上測試了influence 的 IQ,因為是讀過這本書才去測試的,所以只錯了一道題(要是是中文題目的話也許不會出錯,那段時間看英文也沒有靜得下心)。個人感覺這本書值得一讀,下邊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做的一些筆記。

六則原理“讓人們說是”:

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以及短缺

  1、影響力的武器

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如:

請求+原因(因為...)

認知對比:先將比較貴重的商品展示給顧客可以賺到更多的錢(顧客會認為另一件更便宜)

  2、互惠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做的一切。

“拒絕-退讓”策略(讓步-對比相結合)。

請求:先提出一個比較大、極有可能被拒絕的請求,然後被拒絕後再提出一個小一些或者你真正感興趣的請求。(先大後小請求順序)

  3、承諾和一致

如果我讓你作出承諾(即選擇某種立場),我就為你下一步機械地、無意識的保持一致的行為準備了舞臺。一旦選擇了某種立場,固執地堅持這個立場是一種自然的趨勢。

每一種承諾策略都會先誘使我們採取某一種行為或者發表某種宣告,然後再利用我們要與過去的言行保持一致的壓力迫使我們就範。

△作為一種獲得承諾的手段,書面宣告有著巨大的優勢,因為這是一種物質證據,而且可以出示給其他人看。

一旦人們主動作出一個承諾,自我形象就會受到一致性原理的雙重壓力。一種是來自內心的壓力,它迫使我們的所作所為要與我們的形象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來自外界無形的壓力,它要求我們要按照他人的看法來調整自己的形象。

  4、社會認同

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社會認同原理髮揮作用的條件

(1)不確定性:當人們對自己不是很有把握時,他們依靠其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應該怎麼做的可能性更大。

(2)相似性: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行為恰好與我們自己的行為一模一樣時,社會認同原理就能發揮更大的威力。

  5、喜好

光環效應:一個人的某一正面特徵會主導人們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

(1)外表的吸引力: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在需要幫助時更容易獲得幫助,而且在改變人們的意見時更有說服力。

(2)相似性:我們喜歡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如穿著、興趣和背景等

(3)一般來說,我們會相信別人的讚美並喜歡那些說好話的人,即使明知道那是奉承並且與事實不符。

△中國式迎合:對方說結論,補充支援結論的現象;對方說現象,可以補充類似的現象以創造相似性。

(4)接觸和合作:一般來說,我們總是比較喜歡自己熟悉的東西。

我們過去看到某種東西的次數會影響我們對它的態度(在給客戶發郵件時,最關鍵的是把握對方使用的語言習慣、用詞習慣以及平時都看什麼詞彙,才能確保對方容易接受)。

通過接觸產生的熟悉感通常會引起人們更多的好感,在建立起好感的過程中,合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關聯

不管是在好事還是壞事中無緣無故站了邊,都會影響到我們在旁人心目中的形象(如請明星做廣告)。參考名人與商品的聯絡。

“當所有其他因素都一樣時,你會為同性別、同文化、來自同一個地方的人加油鼓勵。而你想要證明的是,你比其他人更優秀。你為之加油的那個人就是你的代表,當他勝利的時候,你也勝利了”。

通過彰顯正面的聯絡、掩蓋負面的聯絡,我們試圖讓旁觀者對我們有更高的評價,並對我們產生更多的好感。

△如何保護自己

我們不應該把注意力直接放在那些令我們對讓人順從的行家們產生過多好感的事情上,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是否已經對他產生了過多好感這一事實上。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對這種人的喜愛程度已經超乎尋常,那這時我們就要採取行動保護自己。

當我們作出任何一個順從他人的決定時,都應該把我對請求者的感情與他提出的要求分開。

  6、權威

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

不需要權威的實質,只要帶點權威的象徵,就足以讓我們停止思考,進入唯唯諾諾的順從狀態。

(1)頭銜權威的象徵

一種權威的象徵對人們行為的影響與權威本身一樣有效。

(2)衣著

制服。

(3)外部標誌

珠寶、汽車等。

△如何保護自己

(1)這個權威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專家?

(2)對這個權威要相信到什麼程度?

  7、短缺

愛一樣東西的方法就是意識到你可能會失去它。

即使是時隔1年,回頭看到這讀書筆記,依然振聾發聵,對我而言,好記性真不如爛筆頭,讀一本書,要是沒有做任何筆記,時間久了,就成了過眼雲煙。畢業後就很少讀書,非工具書。這些年關於攝影的書籍買了不少,然而像《影響力》這類好書,讀得確實是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