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精進》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1.9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精進》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精進》讀書筆記

《精進》讀書筆記1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能夠有一本書,我把它放在我觸手可及的地方,當我迷茫、無助、失落的時候,可以從書中獲得方向、安慰與鼓勵,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我的人生。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我把李開復的《與未來同行》作為這本書,但總是覺得有點不太接地氣,直到我最終發現了《精進》這本書,我確信這就是我一直想要找的書。

這本書提出了許多新概念,如“時間視角”、“做一件事情的收益值與半衰期”、“最小化可行產品”、“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打造核心”等等,一次次震撼著我既有的思維,也讓我更深刻、更系統化地看到了我身上的一些盲區、不足與弱點。我想針對書中幾個最讓我震撼的新概念,並結合我自身的情況,系統地梳理一下當前我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如何面對一件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當前面臨屬於這類事件的主要是英語。英語是我永遠的痛,我深刻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但英語的低收益值、長半衰期的屬性讓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總是跨不過緩慢起步期,一次次地發誓堅持每天學英語,又一次次地放棄。曾經我也堅持了八十多天每天早上6:30起床朗讀《新概念英語》。那時正值入冬,6:30天剛剛亮,我一個人凍得哆哆嗦嗦的在操場讀英語,之所以最後沒有堅持下來,一是由於天氣越來越冷,意志力耐不住一次次起床時的痛苦;二是由於看不到任何效果,背的文章在日常生活中總覺得用不上,並且有一種所有努力最後都演變成一種形式的感覺,這種感覺很有挫敗感。《精進》中寫道:“意志力只是一個神話,因為意志力總有可以承受的極限,就像一根已經繃得很緊的繩子,若是再用力的話,隨時都會繃斷”。我採用的軍事化、單一形式的學習方式去學習英語,過於機械而且枯燥無味,極容易產生厭倦的心理。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輸入,而沒有呼叫這些輸入,最終這些輸入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變得模糊。《精進》中寫道:“一個曾經被呼叫過的知識,和從未呼叫過的知識相比,在今後更有可能被再次呼叫”。不恰當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方式讓我的努力付諸東流。

《精進》一書中提出“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向自己提問”,並且還提出“要做一個主動探索的學習者”。所以,在提升自己英語水平之前,首先要問自己,為什麼要學習英語,目的是什麼?針對這一目的,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最有效?現在細細思考,我覺得我只是想把英語當成我學習其他知識的工具而已,而對作為文學的英語並不感興趣。我希望我的英語水平可以聽得懂世界著名大學的網路公開課,並且可以與老外進行簡單地交流。這就要求我具有較高的聽力水平,同時還具備簡單的口語水平。針對這兩點,可以分別採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對於聽力,因為目的就是能聽懂公開課,那麼根據《精進》中“做中學”的觀點,直接去看世界名校的公開課,一開始可以先看《網易公開課》上帶有字幕的課程,把字幕遮擋,實在聽不懂的再看字幕,不斷練習,直到可以不用看字幕,然後再學習coursera上的公開課,這種直奔主題也是《精進》所倡導的學習方法,比“先背單詞,再學語法,最後再去學習公開課”的方法更直接、更有效;而對於簡單的口語,可以看我平時收集的一些口語視訊教程,並有意識的在平時對所學的口語進行呼叫,不斷加深印象,最終做到張口即來。

學習方法定下來後,就要決定採用何種學習方式。顯然,原來採用的機械、單一的學習方式是無效的。英語既然有低收益值、長半衰期屬性,那就註定了它不是緊急的事情,所以英語的學習可以靈活安排。每天先把當下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做好,業餘的時間或者做手頭上的事情不在狀態時,可以穿插著學習一下英語。最重要的是堅持與重複操練。可以將學習的公開課做成PPT,用英語複述一遍,有目的的輸出一次比被動的輸入十次都有效果。另外,面對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緩慢起步期“最大的特點就是”緩慢“,慢慢熬出來才有味道。

其次,不斷打造自己的“最小化可行產品”。真正體現優秀的指標只有產品。以輸出為導向的輸入是高效的輸入,因為這種情況下輸入是準備隨時被呼叫的輸入,可以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使知識在呼叫的過程中不斷地轉化成技能。而“技能才是我們學習的終點”。回顧多年來,我學習過程中投入與產出率低的現象,絕大多數是由於自己避重就輕的惰性。輸出是比輸入痛苦得多的過程。輸出是一種創作,是主動的過程,而輸入只是一種吸收,是被動的過程。學習一道題的解法是一種輸入,而去解答這一型別的題是一種輸出。鮮有看不懂的答案,但經常會做不出看得懂答案的題。但同樣的時間,如果認真操練一道題,鍛鍊輸出的過程,要比雙倍時間只是輸入更有效。解題是這樣,其他學習過程亦是如此。我因為輸出比輸入痛苦,而逃避輸出,儘管花了更多的時間進行輸入,但結果卻很不理想。逃避輸出的輸入,最終使得努力淪落為形式。真正的努力是要打硬仗,往往是要強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但又必須要做的事情。

而“最小化可行產品”就是一種強化輸出的概念,不用找種種藉口說自己還沒有準備好,自己還不具備輸出的能力。《精進》中指出:“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準備好”,“你並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上場,你可以邊上場邊準備或者先上場再適應,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進步反而更快”。因為輸出的過程會刺激我們的神經,讓我們迅速整合已有的知識去產出,這種刺激會加深我們對輸入的記憶,並且這種記憶也會促進我們對已輸入知識的呼叫。所以在今後的學習中,要不斷打造“最小化可行產品”,以輸出的產品作為對輸入效果的評價。

最後,打造核心,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通常,我們指的很厲害的人都是指的這個人的技能厲害,可以輕鬆搞定大多數人搞不定的事情。當然,技能是評價一個人是否厲害的一個指標,但與技能這一指標相比,我更看重另一個指標——核心。可以說核心是一個人是否厲害的先決條件,鮮有核心堅強而技能一般的人。同時,核心也是一個人最本質的特性,無論一個人外在的表現有多麼的不同,抽象成核心時基本一致。比如爾冬升導演的《新宿事件》中的阿杰,無論是之前的膽小怕事還是情性大變之後的凶狠殘暴,其核心都是膽小怕事,只不過之前是本色演出,之後是以凶狠殘暴的形象來掩示內心的脆弱與不安而已。再比如,一個每天保持努力的人其核心也有可能弱於不太努力的人。因為前者的努力有可能避重就輕,一味逃避較為痛苦的主動輸出,而選擇相對容易許多的被動輸入,這樣看似一直在努力,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罷了,而後者有可能直面困難,以最短的時間,以“完成具有創作力的作品為目標”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相比前者來說,其核心反而更加堅強。

堅強的核心可以造就一個人的定力,反之亦然。有些人,在平時表現得很自信,可是一遇到一點挫折,就容易自暴自棄,無論是之前的“自信”還是之後的自卑,都是核心不夠堅強這一本質的不同的表象而已。當然,核心再堅強的人,也不可能一直處在亢奮之中,總是有情緒低落、懷疑自己的時候,但總會及時調整自己,不會放任自流。因此,核心堅強的人要比核心不堅強的人更有定力,會給人一種安全感,無論情況多麼得糟糕,他們的存在就是一種必勝的保障。這就是核心散發出來的魅力。儘管許多核心堅強的人性格古怪,為人偏執,不容易相處,但再討厭他們的人,也表示他們身上確實也存在著很大的魅力,讓人又恨又愛。

由於核心有產生定力的作用,所以核心不堅強的人定力就差,經常會失掉自己的框架而被人掌控。戀愛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廢物測試”,是指女人對追求自己的男人有一種測試的本能,當男人保持自己的框架,不為女人而失去自我,女人就會被吸引;而當男人失去了框架,整天圍著女人轉時,女人就覺得沒意思了,最後就只能發給男人“好人卡”,並說“你人挺好的,我們還是做朋友吧”。不明白核心在兩性關係中的作用的人會傾向於有“女人就是賤”、“好男人不要,卻被渣男玩於股掌間,真是眼瞎了”等負面評論,但看似很不合理的事情都有其合理的深層原因。無論女權運動再怎麼折騰,兩性中的社會分工註定了男女不同的角色。大多數男人喜歡女人的順從,而大多數女人喜歡被男人引領。男人因為愛而迷失自我,把引領權交給女人,讓女人覺得這個男人駕馭不住自己,說難聽點,就是這個男人在引領方面就是個“廢物”。女人怎麼會跟一個“廢物”一起生活呢?!

基因學說中有一個理論:人類活動以延續自己的基因為第一要務。而核心產生的定力關乎著戀愛、婚姻以及後代的延續。因此,且不說是否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就我們活動的第一要務而言,也得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另外,家庭的和睦與事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堅強的核心會讓兩者產生良性迴圈。一個人家庭美滿,事業有成,至少看起來很厲害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精進》一書給我很多啟發,但也只是理論上的指導,還需要不斷地去實踐。只有經歷過實踐中的摸爬滾打,才能在遇到事情時遊刃有餘。比如,就保持自己的框架來說,如何拿捏好與強勢、不妥協的邊界。這需要在與人接觸中不斷地反思與調整。核心的打造不是說說而已,需要有認真的態度,還要有不怕事的膽量。“閱歷”中的“歷”是指經歷,“閱”是指回顧與反思。要有“閱歷”,就應該以不怕事的膽量多去經歷,並以認真的態度對經歷過的事情進行回顧與反思。核心會伴隨著閱歷的積澱而不斷地強大。堅持做長半衰期的事情,並以“最小化可行產品”為導向進行輸入,同時打造堅強的核心。時刻做好準備,當機遇到時來,不至於手滑。

《精進》讀書筆記2

思考這件事,一是苦,二是抽象。如果能用影像記錄思考的過程,那些會思考的人,大腦呈現的應該是一幅縝密壯觀、又深邃的解碼風景吧。不會思考的人,思維比較單一,容易自動絕緣,無法深入聯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呢?

1、學習過濾資訊,捕捉精髓

外界有太多冗雜乏趣的資訊不經意就砸向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也可能是陷入怪圈的思考。我們要儘可能保護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腦不受侵蝕。遮蔽干擾、定期清理,過濾無價值的資訊,做好思維裡的清道夫;釋放大腦記憶體,只為有養分高質量的種子提供土壤和空間,從而精簡輸入。

2、不隨波逐流,獨立判斷

不要盲目跟風,有質疑能力,遠離別人的愛好、別人的狂歡和別人有意製造的營銷類新聞和資訊。跟網紅店似的,排了老半天還不見得對自個味口。重事實重邏輯,不輕易被人牽著鼻子走。

3、潛意識的餵養,獲取靈感

潛意識會在後臺自動執行的,我理解的是思維的燈雖微弱,但仍通著電,一旦電流足夠,燈就乍亮了。跳出模式化,放養思維的精靈,帶你飛。

4、思考直觀性

我們的記憶有限,用影象的表現形式,思維更加立體,畫面加深記憶,進一步推動我們清晰思考。

《精進》讀書筆記3

—時間篇—

一個人如何對待時間,決定了他能成為怎樣的人。關於對時間的認識,在書中,作者從五種視角去看待時間:

1、積極過去視角:凡事總以積極心態往回看,經常懷念美好的過去,這類人特別珍惜親情和友情,懂得感恩,當然,也比較容易忽視當下的`快樂。

2、消極過去視角:凡事總以消極心態往回看,經常回憶負面的經歷,這類人容易沉浸在過去的傷害中無法自拔。

3、享樂主義視角:凡事總以享受心態看待當下,懂得及時行樂,既不回望過去,也不展望未來,通常來講,這類人的幸福感比較強。

4、宿命論視角:對當下發生的事很無能為力,骨子裡認為一切都是命中註定,只能選擇順從和忍受。

5、向前看未來視角:這類人做事往往具有前瞻性,更加關注未來那些有待完成的目標和任務,做事十分高效,但往往幸福感不強。

面對這五種時間視角,身在當下的你我又該如何選擇呢?作者提出了一個在我看來很不錯的時間觀:平衡時間觀延伸的當下感。

具體來說,那便是要生活在當下,不患得患失,不瞻前顧後。嚴肅對待時間,深入思考時間對我們的價值,並利用好它。

還要多多留意自我的空間,找到自己專屬的獨享時刻,而不疲於奔命。要學會換位思考,在思考中認識自己與別人視角的異同。

不要再沉浸於過去,因為比過去更重要的是現在和未來。你可以通過制定目標計劃,讓行動更加有序、讓目標清晰可見。

要不斷提升自己對時間的使用深度。比如最近十分流行的“心流”,讓自己進入沉浸式學習狀態,也就是心流狀態。

具體來說就是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忘記自己的存在,忘記時間的流逝。

這裡,作者還提到一個“五年計劃論”。在作者看來,五年時間,足夠任何一個人精熟一門可以傍身的技能了。

你可以制定一個具體的五年計劃,通過持久而堅持的努力,能夠忍受前兩年的挫敗、煎熬和孤獨,以及別人的誤解、嘲笑和攻擊。

通過一點一滴,日積月累,最終完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成功鍛造。

—做事篇—

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做事態度是怎樣的呢?作者在書中特別提到了一種方式:向孩子學習“好奇,鄭重其事”的態度。

鄭重是一種態度,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滴,聚焦於當下事情,自覺而專注的投入其中。

那麼該如何培養這種做事態度呢?作者認為,平時應該堅持多讀經典書籍,特別是多去讀歷史中傑出人物的書。

歷史中的傑出人物,往往不為當時的潮流所動,甚至性格偏執,但都能在自我堅持中,發現自己的獨特才能,努力專注的將個人才能發揮到極致。

如何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作者在書中特別提到了兩個評估因素: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

收益值是指做這件事當下會給我帶來多少收益,包括心智,情感,身體物質等各層面。

收益半衰期是指這項收益隨時間而衰減的速度,半衰期越長,影響越持久。

可以從以下四個層面去評估一件事情:

1、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找到真愛,學會一種高效思維技巧,與牛人的重大意義談話等。

2、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買件流行款衣服,玩一天遊戲,吃頓大餐等。

3、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寫一篇文章,學習一項技能三個小時,站樁一個小時等。

4、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無聊刷手機,兩個小時,看了一部網劇,兩個小時,上網看小說等。

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堅持做長半衰期事件,過濾資訊噪音,專注學習。那麼,長半衰期事件具體都有哪些呢?

積累時間管理、寫作、學習認知等方法技能;訓練健身、站樁、寫作等實操技能;構建終身學習、成長性心智等新的思維模式;提升拍照著裝,烹飪美食等個人品位;努力尋找到智者的智慧、人脈連結等稀缺性資源。

結束語:

一個人如何對待時間,決定了他能成為怎樣的人。

聚焦於當下事情,自覺而專注的投入其中,時間自有偏愛。

生活是什麼?我所熱愛的生活,那便是山中靜思,感悟宇宙,無目的旅行,陽光下讀書等等。

同時,好的生活,也是學習新技能,獲得新認知,讓未來生活不再一成不變,反而處處充滿生機、充滿希望。

是的,好的生活,是享受,是培養生機。

《精進》讀書筆記4

如何思考?蔡叔用了四個小標題解讀:資訊儘量簡化、“潛意識”的餵養、思考直觀化和周密思考。意思是:儘量簡化資訊;並有意識地用發散的思維方式去培養“潛意識”,讓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後臺執行,並最大程度創造不確定性,給靈感製造機會;

同時用直觀化的方式存放資訊,騰出大腦空間去思考;在思考的時候,尤其是對待重要的事情,需要更為準確的決策是,用窮舉法。他舉了找物件的例子,把要求列舉出來,放在全國範圍內一項項找符合條件的比率,算下來,符合要求的總概率只有0.3%。如此看來,找到的機率太小,根據這個結論再修正自己的要求。

實話說,對於最後一點,我本人是持懷疑態度的。如果都能這麼理性,為了提高概率去修正理想中的心儀物件,那世界上不會有這麼多光棍和痴男怨女,霍金也不會說,女人比宇宙更難琢磨。對“如何對資訊進行思考”,我的理解是:對資訊化繁為簡,去偽存真;對思考由點及面,窮追到底。

  1、如何處理資訊?

我們都在說資訊爆炸,資訊太多,但其實資訊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它就是應該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不斷增多,只是我們處理它的速度和智慧還沒有跟上,所以會措手不及地抱怨。

聰明的人,會抓住內心的需求,有效率地篩選資訊,並智慧地加工處理。其實跟過去相比,現在每天的資訊雖然那麼多,但全民關注的熱點就那麼幾個,選擇一兩個比較靠譜的資訊源,熱點關注一下就好,感興趣再去深挖。

  2、刻意練習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真的比較難。一方面我們的精力被太多東西牽扯,很難有整塊時間去深度思考;另一方面,生活節奏很快,一個東西你還沒有來得及去深入思考,就很快過去,你有沒有深入思考也沒有什麼關係,這樣一來你的思維會有惰性,不願意進行復雜思考,反正明天天亮照樣醒來。

所以要想深度思考,必須要刻意訓練之。有意識讓大腦空出時間(暗時間)去思考,並在後臺不設限制,才會有靈感出現的機會。或許有同學有過體驗,上學時,一道數學題解不出來,吃飯走路時都會想,然後居然在夢中解了出來。如何克服懶癌不願意思考,可以給自己定一些小目標。比如寫下來對某個問題的思考,比如和別人探討,比如在社群做專題分享。

  3、掌握一些幫助思考的工具:

思維導圖是一種,現在又漂亮又方便的app也挺多。對於工具的態度,我的觀點是不排斥,不貪多。雖然我最喜歡的方式其實是最原始的列提綱,但用那些聰明的app或畫圖工具,也會有很多樂趣和驚喜。整體來講,選擇自己喜歡和順手的。工具只是工具,為思考服務而已。

我已經開始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讀書筆記了,感覺很不錯,堅持。

《精進》讀書筆記5

《精進》作者:採銅,作家。 20xx年推出作品《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同年進入亞馬遜中國年度新銳作家榜。

採銅老師從7個人生的側面來教我們如何提升自己,分別是: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我將按照這個順序做我的讀書筆記的分享。接下來我將分享筆記:

思維:“簡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我們不可能同時使用兩種思維,一次使用一種才不會造成衝突,例如使用發散性思維的時候就不應該參雜歸納思維。

思維我認為是一種思考的習慣,一種路徑。

如何提高我們的思維?

使用多種思維,而不是單一思維,即針對一件事,用不同的思維去思考。

思維可以訓練的,多運用工具來輔助思考,例如思維導圖,流程圖,結構圖等

可以列個問題清單,針對一些特定的思考,指定特定的內容,按照框架來回答思考,增加我們新的思維。

讓思維具體化,即“清單”(CHECKLIST)。

“清單作為一個有效的工具,降低了思考和行動的門檻。”

《精進》讀書筆記6

“嘗試每一種可能”是我今年經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如果生活風平浪靜,時間、精力充沛,一切都在掌握中,不斷嘗試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如果雜事纏身,工作繁忙,還能將“嘗試每一種可能”付諸實踐,真的是在考驗人性。

在報清單主題營之前,我敗下陣來。因為那段時間工作繁雜,學校公開課跟主題營的時間重疊在一起,再加上面板狀況一直不好,想多休息改善面板。所以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清單主題營。最終激勵我毫不猶豫進入主題營的是我的同桌——叮噹老鐵,感謝她對我的鼓勵、表白、問好、每天500字的點評、提醒我報名截止日期。

我與主題營的“相處”。

001 在主題營的第一天,我放棄了除了給學生上課的所有的活動。

將《蔡康永說話之道1》中,關於說話之道的技巧進行整合,毫無壓力的總結出十條清單。比自己想象中打卡的時間要早。掌握方法之後,覺著輕車熟路,每天都踩著點兒打卡。拖延悄悄來襲,使我的清單質量大打折扣。意識到問題後及時調整。調整為每天提早一個小時打卡,然後不斷修正接近完美。

十天讀書總結清單的過程,我體會到拖延是如何悄悄影響我做事的質量,最終影響我成長的速度。於是我下定決心:徹底改掉拖延的毛病。

002堅持做一件事,養成習慣之後再去做另外一件事。

在參加主題之前,我每天堅持好多事情,比如:做大學聯考題、做會考題、薄荷閱讀打卡、每天寫500字、每天閱讀、每天寫反思、每日清單。其中大學聯考題、會考題是突破每個專題中最難的題。薄荷閱讀用來提高我很差的英語聽力。每天500字,每日閱讀提高輸出的質量。這三個板塊對於我來說都是挑戰。因此每天精疲力盡,而且沒有感覺到自己有任何的進步。

但這十天中,除了工作,我只做了一件事——讀書寫清單。在堅持的過程中,我明顯體會到自己閱讀速度加快,總結能力增強,書的內容不需要刻意記憶,就能夠在腦海中浮現。

一段時間不遺餘力地堅持做一件事情,養成一個習慣之後再去堅持做另一件事情,要比多個習慣同時堅持,效果要好。

003體會到讀書也是休息

3月21日早上備課,下午站了將近三個小時,給學生講完三節不同的新課,筋疲力盡,腰痠腳脹。因為有主題營任務在身,喝了杯水就趕緊去書桌前看書。本以為堅持不下去,但事實上出乎我的意料,翻書的過程中,真切的體會到,讀書也是休息,讀著讀著身體就緩過來了,不再那麼疲勞。

004總結出寫十條清單的方法。

整個讀書的過程中,我採用檢視閱讀的方法。拿到書之後,先看封皮、書衣。再看目錄,瞭解書的框架。在閱讀的過程中,勾畫出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在目錄裡邊標註好自己打算列清單的標題。讀完之後,整合相同內容,提煉十個要點。針對這十個要點,結合自己的經驗以及書的內容,一一展開。

005買紙質書放在眼前形成閱讀的壓力

噹噹閱讀軟體裡交了好幾個月的閱讀租金、網易閱讀每天可以免費領取一個小時。豆瓣裡標註了許多心動的書。一直都沒有好好的利用。但這次為了參加主題營,把所有打算讀的書都一次性買回來,放在眼前,每天讀一本。慢慢地喜歡上了讀紙質書,因為紙製書,可以隨時標註,來回翻動。聽著翻書的沙沙聲,也是進入讀書狀態的一種儀式感。

想要在紙質書與電子書之間來回切換,不受閱讀方式的影響,需要從閱讀紙質書來培養習慣。

006書讀完之後的處理辦法

每讀完一本書,我會將自己總結的精華,儲存在相簿裡面,隨時翻閱。有反覆閱讀價值的書,放到書櫃裡邊,以備以後查閱。不會再看的書送給需要的人。

任何輸入的價值在於輸出,檢查自己所讀的書是否起到作用,還在於自己不斷實踐。

回頭想想這十天,我不僅收穫了這十本書的精華,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更多的是對整個讀書過程的思考與總結。感謝為清單讀書營默默付出的連長和老鐵們,感謝他們的加油吶喊。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願20xx剽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