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有效的教學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文學 閱讀(1.03W)

作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應該多閱讀一些教學方面的文章,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教學的讀書筆記,希望你會喜歡。

有效的教學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教學的讀書筆記篇一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召喚著教育走向關注學生自身及其發展的方向,這不僅對學生意義重大,對教師更是如此,有人曾經把教師的幸福分為三個層次:

幸福的第一層次是物質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質條件,這一點眾人皆知也無需多說。

幸福的第二層次是藝術生活。因為藝術能淨化心靈,釋放心中鬱悶,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達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獲得幸福感。其實生活本身就是藝術,作為教師,如有藝術的眼光與心靈,那你會發現,面對學生就是在進行藝術創作。

幸福的第三層次是獨立思想。一個人能擁有獨立的思想,應該是一種較高的境界。對教師來說,思想是相當重要的。我們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經常思考教育問題,為什麼而教,怎樣教。

誠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週期性較長的工作。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

讀《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能讀到智者對教育的詮釋和剖析,讀到一種精氣神,這種東西依附在老師身上,會使老師帶有生氣和靈動;這種東西瀰漫在課堂中,會把所有學生的心緊緊抓住。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

  教學的讀書筆記篇二

這幾天我認真地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書中有很多理論思想使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有效教學的含義,也同時意識到有效教學對於教師來講在新課程教學當中它有著很多的實際意義。在讀了《有效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本人的課題《和諧互動式國中思品課堂教學研究》,有了幾點不成熟的想法。今天,不妨寫下來,供大家商榷。

一、課前的充分準備是和諧互動的前提。

有效教學首先體現在有效備課上,課前的充分準備就是有效備課。怎樣才能算是有效備課呢?第一.備而能用。備課應該備而能用,減少無效備課,“備課”“上課”不能兩張皮。第二.有利於教。有利於教師落實地教、巧妙地學、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於學。讓學生學得快、學得紮實,所有的知識過手、培養能力到位,力爭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向課堂要效益。

曾經有老師認為,現代課堂強調師生互動和動態生成,而且在課堂教學中尚有許許多多的不可預見性,那麼似乎可以簡化備課,甚至不要備課。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促進者、引導者,怎樣促進,怎樣引導,是不可能在教學活動中隨意生成的,必須在課前事先有所考慮,課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師運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導,學生學習慾望和動機需要教師去激發。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課堂中的遊刃有餘。因此,實現課堂教學的和諧互動,課前師生的充分準備是前提。

二、教師角色意識的轉變是和諧互動的保證。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新課程下的教師角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必須改變傳統課堂中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中來,師生、生生之間平等的互動。教師必須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中解脫出來,這是兩種教育觀念的激烈碰撞,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面對新課程,教師只有轉變角色,明確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視和諧互動對學生學習的重大意義,才能處理好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關係。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應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善於動手,這就要求教師調整、改變教學行為和策略,轉變角色,不再是知識的佔有者、傳遞者,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使課堂變成充滿生趣的師生交流場所。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與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

三、平等、對話與交流是實施和諧互動的基礎。

成功的課堂或者說成功的互動合作,離不開師生之間的和諧的交流和平等的對話。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不再是一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師、唯教材而獨尊的行為。而是一種體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沒有對話和交流就沒有真實的互動,這種交流和對話必須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基礎上,只有在師生和諧互動中才能形成學生的體驗與收穫。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教師要及時反饋與鼓勵。學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喚,才能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如果教師上課還是“一言堂”,學生只有隨聲附和的份兒,那就根本談不上彼此之間敞開心扉,實現平等、民主的對話。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的“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憑藉豐富專業知識和社會閱歷感染和影響著學生,同時,學生作為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的個體展示在教師面前。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共享”。教師是學生年長的夥伴、真誠的朋友、貼心的師長。在課堂教學中應善於營造一種生動、平等、和諧的對話情境。教師要擯棄自己唱主角,學生當配角,部分學生唱戲,多數同學當聽眾的狀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影響著學生,感染著學生,引導著學生。在多元的互動中,學生的見解、教師的知識閱歷、學生的生活經驗、個體的獨特感受交織在一起,從而達成課堂的教學目標,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種“共享”。這就使得課堂溝通在渠道上多樣化,在資訊交流上多元化,和諧互動的課堂需要對話和共享。

四、和諧的師生關係是課堂和諧互動的重要條件。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建立起師生間溝通的綠色通道,才能營造教與學之間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才能為師生互動創造條件。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語言親切、態度和藹、熱情耐心,對待學生

要一視同仁,多關心、多鼓勵,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他們平等相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他們得以在民主、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習,讓他們感到教師的平易近人、親切可信,從而樂於和教師交往,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

五、興趣是激發學生真實互動的內在動力。

激發鼓勵教師在參與過程中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樂學才能善求。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有了興趣,思維就會處於活躍狀態,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和有創意的新觀點,並且在課堂互動中與別人交流和商討自己的觀點和方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提供在集體討論中自主選擇話題的機會。通過激發學生的思想和觀點,教師可以使學生們共同對他們的學習負責。給學生提供自由表達和共同闡述的空間、自由選擇的權利,提高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

六、關注與傾聽是實現課堂和諧互動的必要的修養。

和諧互動要求要學會關注。教師不僅要自己關注學生,還要培養學生學會關注。學生不只是關注教師,還要關注其他學生。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關注教師和其他學生,課堂上就不可能呈現出和諧乃至高效的“互動”。教師關注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今天,更要著眼發展;不僅要關注好的學生,更要關注學習偏差的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學會關注是“和諧互動”所必不可少的。

傳統的課堂上學生形成以“靜聽”為主的學習定勢,使學生養成心理上的依賴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創新能力。

  教學的讀書筆記篇三

在今年暑假期間,我讀了《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一書。我認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一書,無論是促進我的課題研究還是提升我對科學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錄了書中的一些觀點。

1、什麼是科學?

通常科學是指近代科學,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對實證方法的確立,看作是現代科學誕生的標誌。科學原指自然科學。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90年代的新的定義,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國小科學中論及的科學,至少包含科學知識、科學研究和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還可以包括科學素質等。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的特點?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它主要表現為:

(1)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要求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強調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

(3)探究式科學教育依靠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4)探究式科學教育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談論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學教育希望促進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

3、“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專案簡介

XX年,中國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倡導和推動在中國開展科學教育改革專案,。取名“做中學”。即在幼兒園和國小中進行基於動手做的探究式科學學習和科學教育。讓兒童親自參與對物體和自然現象的發現,讓他們通過觀察與實驗,接觸實際,達到以下目的——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激發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激發想象力,擴充套件思維;獲得重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絡;學習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進語言和表達能力的發展。有關“做中學”的很多資料,可以登陸漢博中國少兒科學教育網。

4、什麼是探究?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給出了定義:探究是一種多層面的活動,他包括: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通過閱覽書籍和其他資訊資源來了解什麼是已經知道的知識;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方面的證據,評價已經知道的知識;用多種手段來蒐集、分析和解釋資料;提出解答、闡述和預測;交流結果。探究需要對假設進行證明,需要運用批判和邏輯思維,並考慮其他可供選擇的解釋。

5、要正確理解探究式科學教育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兒童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它大致包括:根據實際情景、觀察到的現象和可以獲得的資訊,從兒童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瞭解和已具有的科學概念(想法)出發,提出問題;對問題的解答進行推測;為證實推測而設計實驗或進行觀察;收集和整理資料;得出 結論和進行交流;提出新的問題……在有些探究課題中,還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相聯絡。

在科學教育中,經常爭論的問題是:探究式科學教育究竟是一種用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學習科學的方法,還是本身就作為一種課程的目標。〈科學課程標準〉認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對年幼的學生來說,可能學習探究的過程比掌握具體的知識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們認為,國小的科學教育中只是承擔科學啟蒙的任務,不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不是在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兒童已有的科學基礎上精心選擇和組織兒童探究的內容,而只是在課堂上採用零碎的、雜亂的案例,那麼這樣的探究式科學教育將會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達到培養兒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把讓兒童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想法)、改善和糾正已有的科學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學態度的培養結合起來考慮。

在探究式科學學習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探究活動可以有不同的側重,但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來說,探究過程的各個環節是不能分割的,不能說用這個科學活動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用另一個活動來教學生如何設計實驗,在通過一個活動來教學生總結,這樣做不是完整的探究過程,也達不到探究式教育的目的。

6、為什麼要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科學?

在知識社會裡資訊的綜合和生成資料本身一樣重要。因而,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還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他們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他們分析和推理能力,還需要培養他們綜合運用資訊的能力。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的意見、教育理論的支援和學習科學(神經教育學)的啟示這三個方面都認為如此。

7、教師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是課堂中科學探究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學生探究程序中掌握主動權的人。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和設定環境,單進行探究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能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最終取決於學生本人的情況和努力。作為科學教師需要掌握或瞭解三方面的知識:科學概念和模型、教學法以及兒童認知和情感的發展規律。

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幫助兒童在他們原由想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正確的科學概念。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常常不能靠一節課來完成,而是需要設定一系列的課來實現。設計系列的課,有助於瞭解概念之間的聯絡,為學生制定一個連續的學習過程。我們經常稱這樣的系列課為一個模組。

8、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學生是探究式科學教育過程中主動的學習者,這表現在:

學習者分享了最初對特定時間或現象的看法和解釋

學習者收集到其他人對特定事件或現象的看法;

學習者檢查支援他們自己的觀點和其他人的看法的證據;

學習者提出問題;

學習者提出探明事件或現象的探究計劃;

學習者進行資料收集、解釋

學習者根據實證來確定或修正原由的意見或解釋;

學習者想其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解釋;

學習者提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9、提出合適問題的注意點

(1)探究的內容與方式符合兒童實際的認知水平

完並不等於探究。那種把探究式學習簡單解釋成為“玩中學”的提法是不全面的。

(2)問題應該和一個通過這次探究可以正式的自然科學的概念有關。最好一次探究活動集中探討一個問題,而不是想學生提出一大堆問題,或是不明確的科學問題。

(3)不宜向兒童涉及複雜系統的探究題目

(4)在提出的題目所包含的探究過程中,儘可能包括定量的測量和定量的描述。

(5)我們不主張在國小階段對社會科學問題進行探究。

10、如何組織討論

討論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重要的互動過程,是探究式科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學環境。教師將學生引入探究的環境,瞭解學生的想法,指導教學過程,進行教學評估,學生之間需要相互學習和啟發,都主要靠討論。

討論是發展兒童思維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對比不同意見,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別人、尊重不同意見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語言和表達能力的過程;討論是培養學生敢於爭辯和進取的過程。

11、關於觀察的策略

(1)教會學生圍繞一個概念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學生會學得更有效;

(2)設法改變某些事物,並觀察發生了什麼,儘可能用多種感官來進行觀察,學生會觀察得更深入;

(3)觀察是探究的一個環節,要和學生的語言發展以及其他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12、關於科學表達和記錄

在對學生進行探究式科學教育時,我們強調學生應有一本連續使用的記錄本,這是科學研究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記錄可以幫助我們對探究的過程進行評估,幫助我們瞭解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激烈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很有利的。它幫助學生觀察、表達、用詞和寫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