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知覺的基本特徵有哪些特點

校園 閱讀(9.87K)

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知覺的基本特徵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知覺的基本特徵有哪些特點
  知覺的基本特徵

1. 知覺的選擇性

在眾多刺激物中選擇少數刺激物作為知覺物件,就是知覺的選擇性。

2. 知覺的整體性

人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把由多種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特性,就是知覺的整體性。

3. 知覺的理解性

在知覺過程中,個體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釋當前知覺的物件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並用概念或名稱的形式把它標示出來,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

4.知覺的恆常性

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範圍內發生變化時,知覺的映像仍保持相對不變,這就是知覺的恆常性。

  知覺的基本含義

知覺與感覺

知覺是一系列組織並解釋外界客體和事件的產生的感覺資訊的加工過程。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是感覺,對同一事物的各種感覺的結合,就形成了對這一物體的整體的認識,也就是形成了對這一物體的知覺。知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物體在人腦中的反映。

知覺是各種感覺的結合,它來自於感覺,但已不同於感覺。感覺只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卻認識了事物的整體;感覺是單一感覺器官的活動的結果,知覺卻是各種感覺協同活動的結果;感覺不依賴於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知覺卻受個人知識經驗的影響。同一物體,不同的人對它的感覺是類似的,但對它的知覺就會有差別,知識經驗越豐富對物體的知覺越完善,越全面。顯微鏡下邊的血樣,只要不是色盲,無論誰看都是紅色的;但醫生還能看出裡邊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沒有醫學知識的人就看不出來。

知覺雖然已經達到了對事物整體的認識,比只能認識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更高階了,但知覺來源於感覺,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現象,都屬於對事物的感性認識,所以感覺和知覺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絡。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形成對某一事物的知覺的時候,各種感覺就已經結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種感覺資訊出現,都能引起對物體整體形象反映。例如,看到一個物體的視覺包含了對這一物體的距離、方位,乃至對這一物體其他外部特徵的認識,所以,現實生活中很難有單獨存在的感覺,單一或狹隘感覺的研究往往只能產生於實驗室中。

感覺和知覺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感覺和知覺是不同的心理過程,感覺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即事物的各種不同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係;感覺僅依賴個別感覺器官的活動,而知覺依賴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可見,知覺比感覺複雜。

感覺和知覺有相同的一面。它們都是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那麼我們對該事物的感覺和知覺也將停止。感覺和知覺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初級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徵和外部聯絡。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光靠感覺和知覺是不行的,還必須在感覺、知覺的基礎上進行更復雜的心理活動,如記憶、想象、思維等。 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感覺,也就沒有知覺。我們感覺到的事物的個別屬性越多、越豐富,對事物的知覺也就越準確、越完整,但知覺並不是感覺的簡單相加,因為在知覺過程中還有人的主觀經驗在起作用,人們要藉助已有的經驗去解釋所獲得的當前事物的感覺資訊,從而對當前事物作出識別。

總之,知覺的產生以頭腦中的感覺資訊為前提,並且同感覺同時進行。但知覺卻不是各種感覺的簡單總和。因為在知覺中除了包含感覺之外,還包含記憶、思維和言語活動等等。知覺屬於高於感覺的感性認識階段。但知覺和感覺一樣,都是事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產生的。離開了事物對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沒有感覺也沒有知覺。

  知覺的基本特性

知覺有這樣幾個特性:整體性、恆常性、意義性(理解性)、選擇性。

知覺和感覺一樣,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而產生的,都是我們對現實的感性反映形式。離開了刺激物對感覺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產生感覺,也不能產生知覺。通過感覺,我們只知道事物的個別屬性,通過知覺,我們才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映象,從而知道它的意義。

與感覺相比較,知覺又具有不同於感覺的特徵:

第一、知覺反映的是事物的意義,知覺的目的是解釋作用於我們感官的事物是什麼,嘗試用詞去標誌它,因此知覺是一種對事物進行解釋的過程。

第二、知覺是對感覺屬性的概括,是對不同感覺通道的資訊進行綜合加工的結果,所以知覺是一種概括的過程。

第三、知覺包含有思維的因素。知覺要根據感覺資訊和個體主觀狀態所提供的補充經驗來共同決定反映的結果,因而知覺是人主動地對感覺資訊進行加工、推論和理解的過程。可以說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

影響知覺的其它因素

知覺不僅受感覺系統、生理因素的影響,而且極大的依賴於一個人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個人的興趣、需要、動機、情緒等心理因素的影響。現代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知覺過程是一個複雜的機能系統,這個系統依賴於許多皮層區域的完整複合體的協調活動。

知覺過程還受個性傾向性的影響。需要和動機對知覺過程有制約作用。布魯納和戈德曼(1947)以出身貧富不同家庭的兒童(10歲)為被試,要他們在同樣的條件下估計各種硬幣,以比較兒童的金錢價值與知覺的關係。結果發現兩組兒童對硬幣面積的估計都有誇大的傾向,但貧困兒童組的誇大傾向遠超過富裕兒童組。

這一結果說明了需求強度對知覺的影響。

觀察知覺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觀察是隻涉及到知覺的狹義的觀察,是指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是知覺的高階形式。

現代心理學將觀察視為人們發現並獲取知識的重要一環,是智力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知覺的類別

空間知覺

對物體的形狀、大小、遠近、方位等空間特性獲得的知覺,即空間知覺(space perception)。對個體生活而言,空間知覺顯然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因為個體生活在三維空間內,在一切活動中,必須隨時隨地對遠近、高低、方向做適當的判斷,否則就難免發生困難甚至遭遇危險。動物的猛虎跳澗、猴子攀登、飛鳥歸巢,人的上下臺階、穿越馬路、工具操作等,無一不是靠空間知覺的判斷。空間知覺是多種感覺器協同活動得到的產物,包括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等的活動及相互聯絡,其中視覺系統起主導作用。空間知覺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距離知覺、深度知覺(立體知覺)、方位知覺等。空間知覺是在人的後天實踐中形成、發展和完善起來的。

直線透視(linear perspective):指平面上刺激物本身在面積的大小、線條的長短以及線條之間距離遠近等特徵上,所顯示出的能引起深度知覺的線索。如 下圖,雖然鐵軌實際是平行的,但從視網膜上反映出來的影像中看起來在無限遠處,兩直線(鐵軌)似乎交於一點。可利用這種直線透視原理,在繪製平面圖形時,表示立體感。 重疊(superposition):當兩種(或多種)物體在同一平面上,如其中一物體之一部分被另—物體所遮蓋時,即形成重疊現象。由重疊所構成的畫面就會使人產生深度知覺;部分被遮蓋的物體看起來距離較遠,全部顯露出來的物體看起來距離較近。

明暗(bright and shadow):在平面圖上,單是調配顏色的亮度,使之明暗對比,即可構成深度知覺的線索。如下圖所示,這是由黑白兩種不同亮度的對比再加上直線透視原理而形成的—張雖為平面但具立體感的圖形。

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time perception),也稱時間感(time sense),指在不使用任何計時工具的情況下,個人對時間的長短、快慢等變化的感受與判斷。時間知覺的特殊之處是它並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也沒有提供線索的感覺器官。在缺乏計時工具作為參考標準的情況下,獲得時間知覺的線索可能來自兩方面:(1)外線上索,比如太陽的升落、月亮的圓缺、晝夜的更替、四季的變化等,或生活、工作中的工作程式,都為人們判斷時間提供了引數;(2)內線上索,如人體自身的呼吸、脈搏、消化以及生物節律等,也可成為判斷時間的依據。

時間知覺也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人類發明了許多計時工具和計時方法。某些自然界客觀現象也存在時間印記,如樹木年輪、動物牙齒、化石等。時間估計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兒童年齡越小,對時間估計的準確性越差。另外,職業不同以及不同的情緒狀態也影響對時間的估計。在心情愉快時,感覺時間過得快,在心情煩悶時,時間過很慢。例如,買好票在影院門口等人十分鐘,會覺得時間很長;朋友來了一起進場看電影兩小時,可能覺得時間很短。

運動知覺

運動知覺(motion perception)是人對空間物體運動特性的知覺。它依賴於物件執行的.速度、距離以及觀察者本身所處的狀態。例如,當物體由遠而近或由近而遠運動時,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大小的變化,向人腦提供了物體“逼近”或“遠去”的資訊。物體運動太快或太慢都不能使人形成運動知覺。人們很難用肉眼觀察到手錶上時針的移動或光的運動,因為它們的速度太慢或是太快。物體距離與運動速度直接影響著運動知覺。以同樣速度運動著的物體,遠的感知運動慢,近的感知運動快,離得太遠就看不出運動。可見,運動是人知覺運動的根本原因,但造成運動知覺的直接原因卻是角速度,是單位時間內所造成的視角的改變數。實際上,世界萬物都在運動,只是速度快慢而已。因此,我們要觀察某物體的運動速度,就要與另一物體相比較。這個被比較的物體就是運動知覺的參考系統。選擇的參考系統不同,運動知覺也不同。比如,騎自行車者以步行者為參考系統,感知則為快,與汽車行駛相比,感知則為慢。在參考系統少的情況下,兩個物體的運動可知覺為其中一個在運動。一般規律是,人們傾向把較大的客體當作靜止背景,較小的客體在其中運動。如薄雲與月亮,可視為月亮在走,也可視為雲彩在動。這種現象就是誘導運動。在暗室內注視靜止的光點,過一會兒就會感到光點在遊動,這是自主運動,是由於視野中缺乏參考系統而造成的。

似動現象(apparent motion)是指引起運動知覺經驗的刺激物其本身並未移動,但觀察者在主觀意識上則清楚地覺知它是在移動中。嚴格地說,似動現象的產生既非由於物體的真實移動,也非由於個人與物體之間的相對移動,而是一種假的移動,由此也被視為錯覺現象。

似動現象的例子還有如下經典的圖形,眼睛盯住下圖中心的紅點,然後頭部逐漸靠近或離開螢幕,就會發覺兩個輪子在互為反方向轉動。

相對移動(relative motion),是指我們所看到的物體,其本身並未移動,只因我們自己身體在移動,反而覺得物體在移動。如右圖,火車進行中看窗外景色,即可體驗到相對移動的現象。此時窗外的景物看起來都在與火車做反方向移動,而且近處景物移動較快,遠處景物移動較慢。在這種相對的移動情形下,移動知覺的線索來自視網膜上影像的移動。

錯覺

知覺經驗雖系因環境中的刺激物所引起,而知覺經驗中對客觀性刺激物所作的主觀性解釋,就真實性的標準來看,顯然有很大的距離。單以知覺對比的知覺現象為例,憑知覺經驗所作的解釋顯然是失真的,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對此種完全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徵的失真的或扭曲事實的知覺經驗,稱為錯覺(illusion)。

錯覺是比較普遍的,由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所構成的知覺經驗,都會有錯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會感受到錯覺現象。例如,在火車未開動之前,常因鄰近車廂的移動,覺得自己車廂已經開動。這種現象稱為移動錯覺。再如,在火車尾部視窗俯視鐵軌時,若火車是開動的,就會覺得鐵軌好像是從車底下向後迅速伸出;若火車遽然停止,就會覺得鐵軌好像是向車底迅速縮排。當注視電扇轉動時,會覺得忽而正轉,忽而倒轉,甚至有時會有暫時停止不轉的感覺。

人為什麼會產生錯覺?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認為:⑴錯覺不是觀念問題,而是知覺問題,因為即使知道是錯覺也不會改變;⑵錯覺不是發生在視網膜上;⑶視錯覺不是視覺器官的活動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