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課改背景下,認識“主動參與”對學生的意義

生活經驗 閱讀(1.29W)
  一、“主動參與”的內涵

目前,國內有些學者將“主動參與”看做是學生新的學習方式的一種主要特徵或型別。我們認為這是不妥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習者進行學習以掌握知識技能、發展能力和形成良好社會性品質的方式和形式。而“主動參與”中的參與並不具備方式、形式的特徵,它只強調了參與學習活動,並沒有指明較具體的參與學習的方式、形式。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樂於探究”和“交流與合作”都具備較明確、具體的學習的方式和形式,即學生是通過探究、交流與合作等具體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的。所以,我們認為“主動參與”不屬於學習方式。

課改背景下,認識“主動參與”對學生的意義

那麼,“主動參與”具有什麼樣的內涵呢?它又屬於什麼教學範疇呢?由於“參與”一詞是一個不具體限定行為方式的詞,所以,“主動參與”的主要特徵就體現在“主動”上。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有主動、被動甚至不動之分。顯然,“主動參與”強調的是要使學生主動地去參與學習活動,至於參與學習活動的方式、形式則沒有限定。可見,“主動參與”的實質是學生對待學習活動的一種態度,是學生主體性的具體體現。即“主動參與”屬於情感、態度這一教學範疇,而非學習方式這一範疇。澄清對“主動參與”實質的認識,有利於我們更好地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這條關於課程實施的重要要求。

  二、“主動參與”的重要意義

新課程改革綱要提出的“主動參與”就是明確要求,在教學中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之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這對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有利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

從認識論的高度來看,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它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的認識活動,即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顯然,在教學這一特殊認識活動中,學生居於認識主體的地位。教學的根本目的也在於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形成各種能力並獲得全面發展。可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自身是否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將直接決定著他們掌握各類知識、技能的質量和效率。

2.有利於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

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表明,人的能力不僅體現在具體的活動之中,而且也是在不斷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同時人的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人的主觀努力,離不開人的自覺能動性。在具體的學科知識、技能的學習中,學生離不開觀察、思維、想象、記憶、元認知等基本認知心理活動;在進行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還離不開收集和處理資訊、動手操作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等活動。顯然,如果學生能不斷地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學習活動,那麼學生參與與他們各種能力密切相關的活動的機會和質量就會顯著提高,這必將利於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3.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就人與自然的關係來看,“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類主體性的形成和發展是人類超越於其他動物,成為萬物之靈並不斷超越人類現有水平朝著更完美的方向發展的動因。主體性也是人的發展的最高目的。

馬克思在談到人的發展時曾指出:“只有當人所從事的活動轉化為自主活動時,才能使個人的全面發展得到充分的體現。”主體性就是作為客體對立面的主體所具有的屬性。它主要包括主體的自然性、社會性和意識性。自然性指人的生理、身體等方面的物質屬性;社會性是指人是社會的存在物,是不能離開他人或群體乃至社會的;意識性是指主體是不同於動物、不同於本能的自覺的人,他有理性,能思維。

意識性是主體能動性的一個重要根據。學生自然屬性的發展離不開各種體育、文藝活動,如果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活動中,將有利於他們健康身體和良好身體素質的形成;學生社會性的發展離不開與同學、夥伴以及教師、家長的交往,其中尤以與同學、夥伴的交往更為重要。

如果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合作學習、合作探究等活動,在課下共同遊戲,那麼對於他們的人際交往、合作與交流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情感情緒、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良好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學生的意識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對自身學習活動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自我控制性上。如果學生在課內外、校內外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那麼反過來必將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良好發展。"

  三、影響學生“主動參與”的因素

為了更好地分析影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因素,我們先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不同環境做以下考察: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環境主要有課內學習環境與課外學習環境。在課堂學習環境下,學生參與的學習活動主要有聽老師講課並思考、回答問題(師生互動)和參與合作學習、討論、實驗、探究等(生生互動);在課外學習環境下,學生參與的學習活動主要是學生自身的學習活動,即複習、記憶、練習、閱讀等。

在課堂學習環境下,教師的教學因素是影響學生參與學習主動性的主要因素。在師生互動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學中能否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恰當運用各種教學媒體、教學策略和方法進行教學,並使教學具有良好的藝術性,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而在生生互動型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合作學習內容的選擇、對學習過程的組織和安排也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具有一定影響。在課堂學習環境下,學生自身因素對其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也具有較大影響。如果說在師生互動型教學中,學生的參與主動性顯得被動些,那麼在生生互動型教學中,學生的參與主動性就要主動得多。而在課外學習環境下,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更多地決定於學生自身因素,其中以學生自身非智力因素最為重要。

  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態度的策略

“主動參與”屬於情感、態度領域的教學範圍,所以,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之更好地主動參與課內外的學習活動,就必須在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情緒情感、態度等方面尋找行之有效的策略與途徑。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1)充分開展實驗、科學探究、課本劇等教學實踐活動。教學實踐表明,在教學中恰當安排學生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在“做”中學、在“樂”中學,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2)恰當運用各種直觀教學媒體。無論是傳統直觀教學媒體(如樣品、標本、模型、掛圖等),還是現代電化視聽教學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影、多媒體、電腦網路等)都能發揮其具體、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效果,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3)設定疑難,激發認知衝突,誘發學生求知慾。認知衝突是當學生遇到依靠自己已有知識結構無法解答的問題時發生的。當學生受到挑戰時,他們會以積極的全新的`方式去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

2.調動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情緒,維持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現代情感心理學指出,情感具有動力功能,它是指情感對一個人的行為活動具有普遍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涉及到對人的行為活動的積極性的影響。著名心理學家孟昭蘭也指出:“情緒的動機作用並非只體現在對內驅力的放大作用上。人類的高階目的行為和意志行為的驅動作用中,十分重要地包含著情緒因素。”可見,在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如提高教學的可接受性、多樣性、生動性、趣味性等)調動學生良好的情緒(輕鬆、愉快、喜悅等正情緒),必將利於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3.培養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保障學生“主動參與”。

要激發學生的動機,首先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這是因為如果缺乏自信,學生不可能有較強的學習動機。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開始。”如果學生對學習缺乏自信,懼怕失敗,怎麼會願意主動地去參與學習活動呢?尤其是在面對對他來說較困難的學習任務時。在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給缺乏自信的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因為不斷地讓學生獲得成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信心的根本方法。

4.滿足學生心理需要,誘發學生“主動參與”。

(1)實施合作學習,滿足學生交往、歸屬的心理需要。合作學習是以生生互動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通過相互交流與合作、互學、互助等方式進行學習,這恰好符合學生的交往、友誼和歸屬的心理需要,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2)合理獎賞,滿足學生受人尊重與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強化學習原理”早已為教育實踐所證實。當學生表現出好的學習行為和結果時,教師及時給予合理獎賞(鼓勵、讚賞、表揚等)會滿足學生受到老師、同學的尊重和自我成就感的心理需要。這樣便會進一步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願望。

以上策略都能從不同側面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但我們認為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和藝術,乃是培養和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態度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