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清明節為什麼會稱為“清明”呢

節日慶典 閱讀(1.38W)

“水至美則曰清”,“日月雙懸則曰明”,清、明二字疊加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天地之間,纖雲四卷,清風吹空,光影四射,溫暖晴和。是的,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清明節,你知道清明節為什麼稱之為“清明"嗎?下面就隨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清明節為什麼會稱為“清明”呢

  清明節為什麼稱為“清明”

清明這個節氣,按照時序,已屬季春,江南已經是“拆桐開盡鶯聲老”了,為什麼還用如此的光鮮亮麗的詞形容它呢?我想這與二十四節氣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定下來的有關。《逸周書·周月》已經標明“清明”,《逸周書·時訓解》也說“清明之日,萍始生”,春天帶來了一片生機。清明在陽曆的四月初,在北方,此時尚屬春初,萬物復甦,生機盎然,“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氣候開始穩定,天空一派澄明,上古先民逐漸把生活重心從室內搬到室外。

《詩經·綿》寫周族祖先“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這詩是寫周人如何艱辛地建造家園的。顧炎武《日知錄》引《易傳》“古人穴居而野處”,解釋“陶復陶穴”,那時人們或住窯洞、或住半地下室,雖有窗戶,但還沒有發明紙糊窗戶,平常用木板或瓦牖擋著窗戶,只有天暖和時,才能開啟,放些陽光進來。入秋轉冬之後,人要“冬藏”了,“塞向墐戶”:把朝北的窗戶用木板擋住,再用泥巴糊嚴,不使漏風,儘量防風保暖,可是光亮也沒有了。春天來了,人們便從室內移居於室外,恢復“野處”,其心情可以想見,這一聲“清明”道出他們對大自然、對春天由衷的讚美,也抒發出百十天裡“冬藏”的鬱悶。後世醫家倡導的,春天早晨起來,“披髮跣足,緩步廣庭”,也是學習先民對“清明”的享受。“清明”來了,也象徵著新生活的開始。此後的200多天裡,除了下雨刮風和睡覺大多時間都是過露天生活了,先民與大自然關係的密切和對大自然的'依賴,是把大多時間放在室內生活的“文明人”不能理解的。

後世,清明節成為一年中重要的節日,它的習俗都與先民從“穴居”到“野處”有關,如鑽燧改火,淘井,插柳,踏青,挑薺菜等。新春來了,永珍更新。冬天用於取暖、照明和烹飪的火種,不再使了換新的,於是有重新鑽燧取火。唐宋兩代,宮廷還以新取出來火,分贈予貴官豪門,唐詩名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描寫此事;淘井,也是除舊佈新,淘出舊水,取用新水。插柳,挑薺菜其意也在於迎接新春,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也帶上一點綠色,沾一點野味。

唯獨自宋代以來特別看重的掃墓,倒不是上古所遺的習俗。孔子說“古也墓而不墳”,墓地沒有隆起的標誌,當然就不可能有掃墓祭祀之事。清初博學的毛奇齡在《辨定祭禮通俗譜》卷二《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禮》中指出,到墓上祭祀亡靈的習俗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六朝、初唐期間形成了寒食節掃墓祭祀的習俗,唐玄宗時把寒食祭掃的習俗“著為令”,公務人員還給假,以便出城上墳。寒食後一日為清明(或說三日),兩節相近,逐漸混淆。宋代清明祭掃遂成風俗,流傳至今,清明與掃墓簡直是密不可分了。很少再有人問一下這個節氣為什麼叫清明瞭。

  清明節介紹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 。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關清明的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