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湘西苗族都有什麼風俗

節日慶典 閱讀(7.68K)

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歷史悠久。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他們以勤勞和智慧,創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點的歷史和文化,養成勤勞儉樸、勇敢無畏、耐艱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風貌。下面小編推薦湘西苗族的風俗習慣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湘西苗族都有什麼風俗

 關於湘西苗族的風俗習慣

生活習俗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將油炸後的爆花米,摻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興,不喝,則視為瞧不起主人。有的還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2.吃山泥鰍(晰蜴,統稱四腳蛇)。將處理後的山泥鰍加少量米粉,一起醃入罈子內,用來招待貴客。3.吃青菜。農曆過年喜歡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飾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男,一般老人穿無領斜扣大襟衣,束腰帶,穿褲腳,打綁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開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產的"家機斑衣",婦女服飾另具風格,上身穿無領鑲邊繡花衣,綴欄插花瓣與其間,下身著鑲邊、繡花或數紗寬腳褲。引人注目的女頭帕,一般有一丈多長,顏色是青、藍兩種,黑色相間襯花格子有的包絲帕。

住:1.吊腳樓,吊腳一般2-3屋,飛簷翹角,並有走廊圍白木質欄杆,欄杆雕有各種圖案。吊腳下層用來貯藏糧食,存放農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豬及廁所等。上層為人居住。2.火爐,形狀為方形,高60-70釐米,上面周圍用木板蓋好,四周用磚、石砌好,中間圍成正方形火塘,用來燒火做飯,周圍下層為空間,用以關雞、鴨。天冷時,主、客人都坐在火爐上,說笑、談論家事和休息。火爐上吊有一個不同形狀的木架,將種子、茶葉簍、草鞋等掛在上面。

婚喪習俗

戀愛:以歌為媒,農曆三月九年級,青年男女穿戴整齊,成群結隊趕到山頭水邊,對歌戀愛。情同意合者,便相邀離去,表示戀上了。平時看牛、放羊也對歌,並贈紅。雙方父母同意便結婚,如不同意,還有逃婚的習俗。

結婚:一般在結婚前一個月,長則半年,就開始哭嫁。對長輩要一個一個地器,然後再送禮物,現在改變了許多。男女結婚時,女方和來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與新郎同床。三天後,新娘與伴娘一起回孃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農事需人幫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懷孕後,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長住期共同生活。

喪事:老人落氣時,要抬到中堂裡,坐在正中,備有鬥(容器)、涼篩,坐在鬥上腳踏涼篩落氣。洗屍,由長教子井裡擔水,參入桃葉、菖莆葉煮成溫水給洗屍,洗過的水(倒入便桶),讓其後代每個嘗三點,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飯水",在死者身上圍白線,一歲一根,平時掉的牙齒要儲存著,殮時放入棺材內,死後頭髮禁燒。進棺材時,口含銀,手捏茶葉米還要到飛山廟點亮。

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豔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有“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是傳統“盛裝”,僅插在髮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婚俗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締結以自主婚姻為主,通過社交和談情說愛來確定。社交活動多在節目或趕場天進行,形式是小夥子同姑娘對歌,互相瞭解情況,溝通感情,若雙方情投意合,再由男方家長請媒人到女方家說合。結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也有的地區坐轎或騎馬。宣恩一帶新娘到夫家。必須從側門進入洞房,並由“伴娘”端盤請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表示同心合意。川南新娘要從東面進入夫家,說是為了紀念祖先自東方來。黔東南一些地區,夫家要備一對熟鯉魚給新娘“掐魚祭祖”,表示她已成為夫家的人了。在湖南、川東、貴州的鬆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結婚後要住夫家。其他地區婚後當天或次日返回孃家,以後逢節日、農忙季節或夭家婚喪娶嫁之時,才接來住一段時間,這樣數年以後,才長住夫家。

拔雉毛

廣西苗族小夥子向意中人求愛,在蘆笙上插上一支美麗的野雞毛,對著姑娘吹起動聽的曲子。小夥子舞動著蘆笙使野雞毛輕拂著姑娘的臉頰。假如姑娘有意,就隨手撥下蘆笙上的野雞毛;反之,就不拔而轉身走開。

半路“抓親”

此風俗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姑娘結婚時,由六個年輕姑娘和一位40多歲的中年婦女組成送親隊伍。迎親隊伍由六個小夥子和兩個姑娘組成。兩支隊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發,相會後,迎親隊伍把挑來的糯米飯交給送親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籃交給迎親的姑娘,然後起把糯米飯給大家吃。這時迎親的一個姑娘說:“婆婆,誰是我家嫂嫂啊?”話音沒落,送親的姑娘將新娘緊緊圍在中間保護起來。迎親的小夥子和姑娘們就設法去“抓”新娘。最終新娘還是被“抓”走了,送親的也便完成了任務。迎親的帶走新娘,雙方道別而去。

半夜搬家

是雲南祥雲縣茶朗哨鄉苗族的一種世代相傳的習俗。舊社會半夜搬家是為躲避財主的債務,如今已失去本來的'意義,成為一種傳統的民族活動了。不論誰搬家,村裡人都來幫忙祝賀。他們把要搬走的東西放在院子中間,吹蘆笙、吹嗩吶,彈三絃,大家圍著傢俱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給客人敬酒。把傢俱搬放在新房院後,再次圍成圈跳起歡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講究,中間一圈是小孩,象徵苗家的希望和未來;第二圈是姑娘,象徵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夥子,象徵著苗家興旺堅強;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兒女在老一輩培養、教育下茁壯成長。

踩腳

也叫“踩妹腳”。是廣西桂北大苗山一帶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愛情的一種方式。苗族青年在傳統節日裡,通過跳蘆笙、踩堂舞、對歌等形式選擇了意中人,但當眾難以啟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時,腳尖輕輕踩女青年的腳,以試其態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報,就表示接受求愛;否則,也不會責怪對方。經過“踩腳”確定了戀情,便可頻繁幽會,互贈信物,然後就由雙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標

苗族民俗,流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傳遞愛情用草標作紐帶。草標形式各異,卻很講究,都傳遞著美好的願望。有的用幾根小草,表示幾天後相會;有的將草紮成圓圈,表示團圓有望;有的青草夾黃,黃示稱場再相會。傳說以前有個苗族小夥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貝相愛,不料,阿貝姑娘被寨主看上並被搶走,當阿本來到的約會地點時,卻不見阿貝的蹤影,只見路旁有個草標,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標指約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貝姑娘。從此,他們離開家鄉過上了幸福日子。草標的妙用也就從此流傳了下來。

吃年

苗族人民自稱過年為“吃年”,意思是說“年”被大家吃掉了,過去了。“吃年”期間,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各地開展吹蘆笙、鬥牛、踢毽子等豐富多采的娛樂活動。“吃年”過去後,就要把銅鼓、蘆笛收起來,開始春耕。苗族分佈較廣,“吃年”時間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帶的苗族"吃年"分三次過,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稱放牛年)。

聰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讓通行。苗鄉有時一對對男女青年聚集在路邊、樹林、小溪旁對歌。見有過路的就以對歌進行考問,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還歌,實際上這是比聰明、比智慧的考試。如果客方贏了,主方要賠禮送行;如果主方贏了,客方要承認自己輸了才放行。如果不分勝負,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後再繼續對歌。直到分出勝負為止,或另約時間,再次較量。

分雞心

苗嶺山區的苗族,有“分雞心”的習俗。每逢佳節,主人便把客人請到家。吃飯時,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會把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但客人不能獨自享用,必須與在座的老人同享。這樣說明你大公無私、辦事公道,願為他們服務,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則,就會失去威信,也不會得到他們的幫助。苗家以雞、鴨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雞心、鴨心又是最貴重部分,把雞心讓給你,就說明已把“心”交給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著你“心”交給他們,這樣便於一道工作,互相幫助。

花帶與抄帶

苗族青年表示愛情的信物。雲南昭通、大吳、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愛後,要互贈信物。姑娘送小夥子一根用綵線編織成的花帶,長約1米,寬3-4釐米,上面繡著山川花草圖案,寓意為“千里姻緣一線牽”。小夥子回贈姑娘一根線吊子。雙方定情時,姑娘要送對方一根用雪白麻織成的長約150釐米、寬約30釐米的抄帶,寓意為將純潔的愛情獻給對方,對方回贈一把梳子和一個圓鏡,表示終身相愛,白頭到老。

坡會

傳說很久以前,龍牙寨有個山青水秀的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許多姑娘、小夥子在這裡放牧。一天,一個主官路過這裡,見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隨從去搶。小夥子見狀,一齊吹響牛角,喚來了手握大刀、鋤頭的苗族人民,他們擁上馬蹄坡,趕走了土官。為了慶祝勝利,他們在此唱歌跳舞。從此以後,便形成了傳統的坡會。現在每逢節日,人民穿上節目的盛裝,彙集在蘆笙坪上賽歌、跳舞、爬竿、鬥牛,利用這個盛會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苗族的節慶

湘西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場。農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質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色情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傳統歌舞節。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加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3)、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又稱"清明歌會"。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必須到比較遠的漢區趕場交換,常常受騙上當。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這一天作為自己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4)、四月八。"四月八"是鳳凰縣落潮井鄉一個小山頭的名稱。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鬥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現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鬥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頭聚眾起義。起義後,義軍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宜不幸戰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命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

(5)、六月六。這是遠古遺俗,是苗族人民紀念六個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後代的祭祖活動。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鳳凰縣落潮井一帶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舉行盛大歌會。鄰近的花垣、吉首等縣和貴州鬆桃、銅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來參加。到會人數常常達兩三萬人之多。

(6)、七月七。這是苗族的傳統鼓會,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帶最為流行。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著一新,歡聚鼓場,擊節敲鼓,翩翩起舞,縱情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