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畲族風俗習慣有什麼

節日慶典 閱讀(2.29W)

畲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等地。經過時間沖刷,形成了自己獨有特色的風俗習慣。那麼,畲族風俗習慣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畲族風俗習慣有什麼
  畲族的婚俗

曾有學者報道說,“過去的客家女子大多數夜晚出嫁,男家點蒸子或松明火把迎親,女子婚後第三天即回孃家謂之‘轉門’”。(王增能《客家與畲族的關係》)此類做法也頗似畲民。大概畲族先民即所謂“蠻撩”保留著搶親的原始婚俗殘餘,客家先民與蠻撩錯居雜處時,所處環境也不安全,遂把作為古代搶親殘餘形式的夜晚嫁女做法借用過來了。

  畲族的'葬俗

南方人有所謂“檢骨葬”的風俗,其俗閩南地區、客家地區、粵人地區都很盛行,其要點是“每至大寒前後,攜鋤執簍,齊詣墳頭,自行開視,如骨少好,則仍安原所,否則檢骨瓦嬰,挑往他處。明歲此時,又再開看,‘(明、黎愧曾《託素齋文集》)因為重在檢骨再葬,所以”有數十年不葬者“。”始葬者不必擇地,侯五、六年或七、八年後,乃發擴啟棺,檢取骸骨貯之罐中而改葬焉。“(《嘉應州志》卷1、卷63)因其葬至少二次,又名”二此葬“;檢骨改葬之時必須用於布把骨殖擦乾淨,稱為洗骸,故又稱”洗骨葬“。

  畲族的傳說

以前論者多歸之於客家人濃厚的敬祖觀念和多次遷徙的歷史原因,或歸之於爭風水。其實這種風俗也是古代荊楚蠻、五溪蠻和百越民族的舊俗,晉張華《博物志》、《南昌史·顧憲之傳》、《隋書·地理志下》、宋朝朱輔《溪蠻叢笑》等書都有相關記載。

中原漢人素主入土為安,《周禮》有”禁遷葬者與嫁瘍者“之制,客家此俗源於蠻俗和古越俗,是客家先民與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古代湘贛閩粵土著互相融合和同化的產物,可以無疑。婦女不纏足的習俗。過去論者常把客家婦女不纏足歸因於客家先民常處在輾轉遷徙中,不能沒一雙大腳。

其實客家婦女不纏足實系受蠻撩風俗影響所致,與之相聯絡的是客家婦女承擔大部分生產事務,或所謂客家人”女勞男逸“的問題。清朝屈大均《廣東新語》、昊震方《嶺南雜誌》以及乾隆((大埔縣誌’風俗篇》、《清稗類抄·風俗類。大埔婦女之勤勞》等論都記載客家婦女內主家事,外承勞務之風俗。

  畲族的服飾

民族服飾以頭飾的“鳳冠”和“牛角帽”聞名,服飾的顏色以黑色、藍色為主。您現在看到的這雙“腳龍套”,又稱“鞋襪”,用藍色土布縫製,鞋幫前部用黑色土布,加白點作為裝飾;後部為暗紅色“硬布”,上繡有纏枝梅花圖案,既美觀大方,又可保持鞋襪不變形。

鞋底亦為藍布,用白線納制,形成片片魚鱗紋,周邊則鑲有鋸齒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