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範文

教育考試 閱讀(2.36W)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作者是肖復興,肖復興的作品樸實無華,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看上去頗為平常的故事。在這一系列似乎誰都可能經歷過的故事中,寫出了對生活的獨到觀感,寫出了人的處境、人的精神渴求。下面本站小編帶來關於《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範文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範文1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課文通過寫葉聖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和“我”到葉聖陶先生家做客的事,教育青少年學習葉聖陶先生辦事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認真的、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有了名篇範例,加上態度認真,又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本組課文的讀寫知識訓練重點也就得到了全面落實。

一、解題,激興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我”的作文獲獎,葉聖陶先生親自給“我”修改作文,並邀請我到他家做客。“我”受到葉聖陶先生的教導,十分感動。可用的題目卻是《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題與文之間表面上看並沒有直接的聯絡,揭示課題可採取兩步走的方法。

1.通過“刪”、“換”理解題目本身的意思。刪: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那爬山虎——爬山虎。換: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棵綠綠的爬山虎。通過比較,學生會發現:文題的語法中心是“爬山虎”,而邏輯中心則是“片、綠綠”。

2.題文對照,激發積極探究的興趣。

揭題後,要求學生對本文內容進行推測,學生速讀全文以後,會發現自己的估計與實際課文內容不符。這時,教師應啟發學生討論:為什麼要用這個題目?這個題目有什麼深意?教師不急於求同,而要求學生再認真地閱讀課文內容,並動筆將課文中寫爬山虎的語句作上記號。

二、精問,理文

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以“我”為線,寫“我”的獲獎、感動、做客;一條以“爬山虎”為線,寫爬山虎的色彩、特點。課文從第七自然段才開始直接寫第二條線。教學時,要著重考慮圍繞爬山虎設計問題並將第一條線的內容全部提挈起來,課文“預習”中的兩個問題極其精要。

1.作者怎麼會看到那片爬山虎的?這個問題涵蓋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內容,(五、六自然段為過渡段)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逆推:“我”作文“親切自然”(葉老要“請”“我”)。→葉老親自改過“我”的作文(知道“我”的作文水平)→葉老通過“增、刪、改”,運用了“圈、鉤、直線、曲線”等各種符號並寫了評語(對“我”注重“事實”表示讚賞)。→“我”看了改文後,“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樹立了“寫作的信心”)。“獲獎——修改——學習——激動”構成了“我”見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原因。

2.幾十年過去了,為什麼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這個問題應一分為二,先引導學生對葉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瞭解其特點。課文四次寫到“爬山虎”,教學時分三個層次進行。(1)弄清順序。部分→整體,具體—抽象。(2)理解詞句。畫出時間詞:“下午”、“黃昏”。找出關鍵詞:“小精靈”、“沉鬱”、“永遠”。(3)感情朗讀。葉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學生們已初步感知葉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氣。

三、深思,做人

1.對比思考。把“陽光”照在綠葉上“閃爍著迷離的光點”比作“小精靈”,表面上寫有了陽光,爬山虎才能生機勃勃,熠熠生輝,實際上表現出“我”受到葉老鼓勵,充滿了從事文學事業的信心——已“擁有”那份“心思”。

2.遞進思考。“那片爬山虎”初見時“綠蔥蔥”,再望則變得“沉鬱”,要指導學生理解時間的推移,懂得葉老“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開始意識到:“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麼寫的。”預習“我”將在葉老認真、一絲不苟的品質影響下積極從事文學事業。

3.換位思考。葉老對院中的爬山虎瞭如指掌,當“我”提及散文《爬山虎》時,葉老“眯起眼睛望望”,寫出了葉老對爬山虎的感情,對年輕人的深切期望,這當然是十五歲的“我”無法理解的。

4.總結思考。爬山虎因陽光照耀而綠,“我”因葉老的教導而深受鼓舞,作者每當想起葉老的教導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樣,總是充滿生氣和活力,所以說“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

5.文題對照。“綠綠的爬山虎”就是“我”在葉老的教導下,“我”不僅懂得了怎樣作文,怎樣充實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認真地、一絲不苟地做人。課文兩條線索因葉老為“我”燃起綠色希望而交融在一起。學生對文題似不相符的誤解消除了,本文教學目標也得以全面實現。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範文2

關於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設定的:

1、聯絡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聖陶老先生堪稱楷模的人品與作品。

2、學習閱讀課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設定此教學目標是為了體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一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怎樣才能體現出“實效性”?課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這節課上有所體現。語文教學,就是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就是要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在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發展上面,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課堂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鑑於此,最終呈現給大家的是這樣一堂課。我個人認為這堂課的40分鐘是有效的,教學目標總體來說得到了落實:學生能夠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品詞析句,暢談感受;抓住重點詞、聯絡上下文、角色置換等閱讀方法學生也得到了運用;並能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裡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言的交際了,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是課堂教學民主化的具體體現。

傳統的教育教學,課堂上老師一統天下,主動權掌握在老師手裡,老師是“告訴”者,學生是“理解”者;老師是資訊的輸出者,學生是資訊的接受者。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狀態下“聆聽”老師的教導。而對話則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一個學習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兩個要素:第一,在對文字的解讀上,師生是平等的;第二,學生、教師、文字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係:文字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學生和教師通過對話,相互交換解讀文字的不同體驗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讀文字所獲得的資訊和啟示。

反觀我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流成了課堂的主流,生生互動還有待加強。此問題表現最突出的是學生回答問題的模式,比如:學生回答問題時都說:“老師,我對……深有感觸”。在這裡,我忽視了聽眾不應只有我一個,而更應該是全體學生。這樣才有助於其他學生認真傾聽,並適時進行補充。課堂是學生的舞臺,他們才是學習、交流的主角!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儘量地退居幕後,在學生交流時,時時輔以組織、點撥、引導、提升、歸結,以一種新型的教師角色和學生一起學習。

其次,教師的評價應能迅速捕捉學生語言表達的正誤,並有效指引學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師都應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這樣才能遊刃於萬變的課堂之中。這種能力,首先需要教師具有應變的思維意識,還要有應變的語言儲備。

最後,我們還應該確定一節課的教學側重點,不能教無鉅細,面面俱到。而應抓住一點,做精做細,力求使學生學有所獲,一課一得。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範文3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是著名作家肖復興為了紀念葉聖陶先生而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文章。

這篇課文中,通過兩件事回憶作者與葉聖陶先生之間的故事,從“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而讓人感受到葉聖陶先生在人品與作品上都堪稱楷模!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並從葉老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這其中,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為什麼要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作為課題。為了突破這一點,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一、在前置學習中就讓學生畫出寫爬上虎的句子,同時,通過查字典、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掃除生字。

二、第一課時,通過聽寫檢查生字掌握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形式反覆朗讀描寫爬山虎的句子,同時,我與學生一起回憶本冊書中葉聖陶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讓孩子們感受葉聖陶先生家中那一牆的爬山虎長得是多麼茂盛,在夏季顯得虎虎有生氣。以此,讓學生感受到那一牆的爬山虎會給凡是到過葉聖陶先生家的人都留下印象,而對於當時只是一普通中學生的“我”來說,對那一牆的爬山虎的印象就更深了,所以,每當想起葉聖陶先生就會想起那一牆爬山虎,看到爬山虎也就會想到葉聖陶先生。這樣,學生也就不難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了——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

突破了課題的難點,接下去的重難點就是重點詞語和含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為了讓學生理解,在第二課時第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重點詞語,其中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是“融洽”和“意義非凡”兩個詞。為了讓學生理解葉聖陶先生與“我”交談時的“融洽”,設定情景,想葉老先生會問些什麼,“我”會怎麼回答。這樣的設定,也為理解“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中的“認真”和“期待”分別說的是什麼打下鋪墊。請學生到講臺前坐下來情景表演,之後,師生進行表演。通過表演,學生們自然就感悟到“融洽”的意思了。

我問孩子們“意義非凡”是什麼意思,大家都說不出。於是給孩子們講了我選擇專業時與語文老師之間的一段故事:當年,在選擇專業時,我與老師發生了紛爭。我想選擇中文系,老師說我的語文“可以”了,想進一步學習完全可以自學,而外語則不行,尤其是想當老師,不經過專業學習那是萬萬不可的。最後,由老師拍板,我填報了外語系。老師這一拍板對於我來說是意義非凡的。我告訴學生們,我因此有了一技之長;因此,我可以有第二職業。這一題外話讓學生們對“意義非凡”有了感悟,大家爭先恐後舉起了手,告訴我這個詞的意思----這次交談激勵、鼓舞“我”,使“我”更加努力學習,所以後來才能成為有著名作家,這次交談的意義真是“不一般”。

當學生理解了這兩個詞以後,對“他親切之……”這個句子的理解的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詞句段學習後,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教學生們修改作文。學習《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聰明的孩子們已經發現了這個“祕密”。尤其是對修改符號的使用,他們早用到日記和作文草稿之中了。

第三課時主要談怎樣使句子“乾淨”、“規範”等。

一、讀“我”的原文,讓學生理解“乾淨”一詞在本課和作文中的意思。讀學生的範文(上一單元的作文,我沒只做了“目評”),進行集體修改,將平時大家所說的“口水話”(重慶方言)刪下去,達到“乾淨”的效果。這樣“乾淨”的意思就明瞭了,學生也就自然會明白這就是老師在輔導寫作文時所說的“簡練”。

二、學生互相修改習作。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對於我來說也“意思非凡”。上高一時讀過肖復興先生的《早戀》,所以本課讓我感到親切,有點“他鄉遇故知”的感受,所以,備課時也多用了一些心思。儘管這樣,不足之處是還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了,有下兩點:

一、在前置學習中,沒有讓學生去了解作者肖復興先生,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們對這位寫他與葉聖陶先生之間的故事,卻要以《那綠綠的爬山虎》為題的“中學生”感到極其陌生。這樣,對於課文的理解還是有一定的障礙的。

二、在情景表演之前引導、啟發不夠。表演前,應該多設定一些“我”的問題,讓學生表演出“我”由拘束---小心翼翼——小小的心融化。尤其在師生表演時,如能將時間稍適延長就更能表現出“融洽”。

我縣一位小語名師給我提議,在寫反思時要有理論支撐,我卻不知從何說起,只是將自己課堂上的一點感受理解講解過程寫下來,還請讀我反思的同仁們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