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彙報>

興化國小經典誦讀經驗彙報材料

彙報 閱讀(2.18W)

中華古詩文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誦讀古詩文對於提升人的境界,豐富人的內涵、開闊人的胸襟、淨化人的靈魂,啟迪人的智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推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最好的資源。我校從開展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興化國小經典誦讀經驗彙報材料

一、我們的做法

我校以古詩文誦讀為突破口,積極探索特色化辦學和實施素質教育有效途徑,走內涵發展之路,努力構建書香校園,為孩子終身發展,奠定人文底色。我們的做法是:

(一)建立健全機構,切實加強領導

為使誦讀工程順利實施,學校成立了“經典誦讀”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擬定實施計劃、方案,落實目標任務,指導工作實施。以班級為單位,成立若干實施小組,參加實施的教師每學期制定計劃,研討、交流實驗方法與成效。

(二)明確主題,把握正確方向

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導讀的活動主題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兒童養成傳統美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三)大力加強宣傳,努力提高認識

在全體師生中廣泛、深入地宣傳實施經典誦讀推廣的意義,增強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吃透誦讀理念,落實新課程要求;掌握指導誦讀活動方法,提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要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作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並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項活動中去。

(四)認真精選內容,實行分層學習

我校主要選擇了《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國小生必背古詩》等書籍。為方便學生閱讀,我們採用拼音註釋讀本,組織兒童日日誦讀。

(五)“五條途徑”組織學習。為了讓學生能在濃郁的校園文化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感受經典詩文的魅力,受到潛移默化的性情薰陶和感染,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詩的熱情,採取了“看”、“讀”、“抄”、“講”、“賽”這五條途徑。看,即通過舉辦詩文長廊、詩文圖展以及利用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作佳句,在操場上張貼了《三字經》《百家姓》以及經典古詩文,使學生在有意、無意之中將古詩文記住;讀,每天早讀課前20分鐘,學生自由誦讀古詩文,由語文教師專門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文;抄,讓學生做詩文卡、辦手抄報;講,學生在背誦古詩文的基礎上,講解詩文的大意和所描繪的形象,講誦讀詩文的感受、心得和體會,講詩文的意境、情感和韻律;賽,學校根據活動安排每學期都要舉行一次

與經典誦讀有關的活動,如古詩文硬筆書法比賽,學生古詩文手抄報評比,經典美文誦讀比賽等。

(六)“兩個結合”彰顯特色

1、特色經典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我們堅持以古詩文誦讀為抓手,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目的,在我校舉辦的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中,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活動,師生同臺表演。為了配合古詩文誦讀的宣傳和氛圍營造,在走廊、操場上都懸掛了經典名句,讓走進校園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獨特而濃郁的傳統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

2、堅持與晨讀相結合 各班級充分利用好每天的晨讀,讓學生認真做好摘抄,我們先後開展了“優秀讀書筆記評比”,“書香班級”評比,等,豐富了活動形式,活躍了校園文化。

二、我們的成績

我們的成績我校的'誦讀活動開展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效。1、我校經典誦讀節目《七子之歌》《追月》獲得省級一等獎。2、學生人人學會吟詠古詩,培養了孩子們學詩,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3、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有明顯的提高,豐富了詞彙,拓展了思路,開闊了視野。學生的寫作水平進一步提高。原來很多學生不願寫作文,通過詩文誦讀活動,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開闊,想像力進一步增強,作文下筆輕鬆,語氣流暢,古詩文用得恰到好處,妙筆之處不勝列舉。4、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參與學習的興趣與成功的喜悅,優化了孩子們的心理素質。在這些強調全員參與,不設門檻的活動中,不論是優生還是後進生都一樣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了學習的信心,

展示了自我的風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促進學生學詩的熱情,拓展活動的內涵,陶冶學生的情操。

今後,我校將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措施,不斷擴大特色成果,進一步全面提升辦學水平,並以經典誦讀活動為載體,實現向周邊學校的輻射,把中華民族優秀經典文化傳承下去,傳揚開去,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興化國小經典誦讀經驗彙報材料 [篇2]

我校自2011年秋啟動經典誦讀工程至今,不斷兼收幷蓄先進經驗,凝鍊提升實施理念,逐步構建了以“讀聖賢書,懷天下志;立君子品,做博雅人”為核心思想的“博雅”教育文化體系。所謂“博”,即通過博古和博今來實現學識廣博。不僅學習古聖先賢,也包括今人雅士,體現了我們繼承和發揚的思想;所謂“雅”,是在博古今之典雅的基礎上,涵養師生的文雅風韻和氣質。

《興化國小經典誦讀經驗彙報材料》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