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唐代雕塑的特點藝術特徵

歷史解讀 閱讀(3.1W)

唐代雕塑,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和深厚底蘊的文化遺產,有大足石刻藝術,西安菩薩立像,龍門石窟,昭陵六駿,水陸庵等精美代表性雕塑。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代雕塑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唐代雕塑的特點藝術特徵

  唐代雕塑的特點

唐代雕塑藝術整體發展,並達到了中國雕塑史上的頂峰。因此,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中,唐代雕塑佔有精彩的篇章。唐代國富民強,對墓俑、造像等雕塑品的需求量很高。

唐代雕塑大量使用傳統的鏟地、鏤雕與圓雕,大量使用陰刻細線,用陰刻表現細部與繪畫線描一樣,用繁密的細線與短陰線表現裝飾衣紋、陰陽凹凸面等等。動物豐滿健壯,活潑和諧,生活氣息濃郁,與金銀器、瓷器、銅器等鳥紋一致。人物形象善歌善舞、吹拉彈奏各種樂器,場面歡快;構圖新穎,刀法嫻熟。

總之雕刻工藝精巧,注重整體造型的準確,又在細部刻劃上下功夫,大中顯精神,細中見靈氣,具有豐滿健壯,雍容大度,浪漫豪放的時代氣息。

  唐代雕塑

{一}大足石刻藝術

重慶大足縣境內,有唐宋以來石刻造像100餘處,6萬餘尊,總稱大足石刻。其中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山、寶頂山摩巖造像規模最大、最集中,最為壯觀。

北山摩巖造像,位於縣城西北1公里,創於晚唐,歷經五代、兩宋,雕刻諸佛、菩薩等,造像近萬尊,以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唐代人物形象端莊豐滿,氣質渾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瓏,神情瀟灑;宋代作品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頗具民族審美情趣。

寶頂山摩巖造像,位於縣城東北15公里,建於南宋(1179-1249),是我國唯一現存的石雕佛教密宗道場。

{二}西安菩薩立像

唐大明宮遺址的這尊高110釐米的大理石菩薩殘像,出土時頭部及雙臂、雙腳均殘缺,卻不減那動人的姿態。其身軀雕成盛行於唐代的左右屈曲的造型,上身幾近全裸,左肩披一縷薄紗,下腰束露臍薄柔透體的長裙,若煙籠水洗,勻稱健美的軀體曲線暴露無遺。裸露的肌膚豐滿潤澤,富有彈性。優美的造型呈現現出年輕女性婀娜多姿的風采,披巾和蟬翼般的裙衣飄拂,勁戴鑲滿晶瑩寶珠的項練,既華麗典雅又不瑣細,落落大主,使雕像更加高貴精美。

此殘像刻工之完美堪稱唐代雕像之傑作。現存於陝西省博物館。

{三}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裡伊水中流,香山與龍門兩山對峙,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龍門石窟密佈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一公里,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造達一百五十多年,北宋以後雖也有雕鑿,但為數甚少。現存窟龕二千一百多個,佛塔四十餘座,碑刻題記三千六百塊左右,全山造像十萬餘軀。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氣勢巨集偉,雕琢精湛,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成,為龍門唐代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精美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石窟。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一七·一四米,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嘴角徽露笑意。兩旁迦葉肅穆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嚴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強威武。奉先寺群像的佈局、形象的賭徒、神情的刻卉,都達到了形神兼備的效果,體現出唐代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賓陽中洞建於北魏遷都洛陽後,宣武帝元恪為孝文帝元巨集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營造的洞窟之一。該窟造像謹嚴,形象肅穆莊重。 主像釋迦牟尼佛,通高八·四米,二弟子、二菩薩侍立,南北兩壁為一佛二菩薩。正壁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略長,衣紋摺疊較規則而又稠密,這些是北魏造型藝術的特徵。窟頂雕蓮花寶蓋,並雕有十個伎樂,供養天人。天人挺健飄逸,迎風飛翔。

萬佛洞建於唐高宗李治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完成。因洞內南北壁上滿刻著小佛,約共一萬五千餘尊,故稱萬佛洞。正壁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後壁雕刻五十四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坐一菩薩或供養人,形象別緻。南北壁基刻伎爾人,舞者衣帶飄揚、婀娜多姿;奏樂者手執樂器,形像生動。洞外南壁觀世音菩薩,左手提淨瓶,右手舉麈尾,比例勻稱適度,體態動靜都贏得劃得較為自然。 木塔建造在高大臺基上,臺基高4米餘,分上下兩層。上層的臺基和月臺各角,都有角石,從角石上突起的獅子來看,雕刻風格古樸,應是遼代的貴物。木塔總高67.31米,其中塔剎高約10米。塔平面八角形,底層直徑30.27米。塔有五個明層,各層間又夾有暗層,實為九層。底層為重簷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簷。塔的整體比例適當,其外形也顯得穩重而莊嚴。

{四}昭陵六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也是唐代最大的帝王陵,在距西安約六十公里,在禮泉縣東北二十二點五公里處。在昭陵陪葬冢李勣的墓前,建有昭陵博物館。

昭陵的石雕藝術很有創新。精美的“昭陵六駿”浮雕,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作品。曾有詩云:“秦王鐵騎取天下,六駿功高畫亦優”。這六匹駿馬,曾是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打天下時的坐騎,立有戰功,所以李世民在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埋葬長孫皇后之後,為了追念他自己昔日在疆場上的功績,並紀念他心愛的戰馬,詔令將六匹馬雕刻成“六駿”。

{五}水陸庵

水陸庵位於藍田縣城東10公里的王順山下,庵周 青山環繞,綠水抱流,風景十分宜人。大殿內的彩色 泥塑,最引人注目,傳說出自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 手。這些壁塑,十分精美,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雕塑   匠師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塑藝術技巧。

  唐代佛像雕塑特徵

佛像雕塑中傑作無一不是傳神之作,最典型如龍門奉先寺廬舍那大佛,豐頤秀目,儀表堂堂,創造了傳神之美的典範。突破了佛教禁慾出世的思想限制,塑造了飽滿健美,有血有肉的理想形象。唐代佛像風格的演變是佛教雕塑進一步中國化,儒家思想深入影響的結果。

到了唐代,中國佛像又呈現出了不同於其他時代的唐朝的審美趣味,唐代的雕塑藝術雖仍未完全擺脫宗教的羈絆,但藝術上已完全進入成熟階段。由於繼續了南北朝以來的風氣,進行大規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廟的修建,因而出現了內容更豐富、表現範圍更擴大、技巧更熟練的眾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紀念碑的意義。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藝術品在內容及表現上也大大超過南北朝的水平。在經過了南北朝數百年的發展之後,中國佛教美術的完整的成熟的風格也完全形成了。

初唐的雕塑,除上節已經加以論述的昭陵六駿等以外,在龍門及莫高窟也都保留有重要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出唐代的健康有力的藝術風格的出現。盛唐是唐代社會各種藝術最富有成就的時期,在佛像雕刻藝術範圍內就出現了奉先寺、天龍山和乾陵諸石刻那樣的不朽傑作,而成為中國雕塑藝術發展歷史上的高峰。

“盛唐佛像在人體造型上的.一大特點就是以飽滿為美,給人以豐肥感……”盛唐時期,中國人朝氣蓬勃,自信滿滿,以胖為美,“形式美的觀念積澱過程同樣以人自身為根據”,佛像也因應這個時候的趣味發生了變化。如果再拿唐以後的中國佛像與犍陀羅時代的佛像相比,可以說除了表情中的寧靜大致相同外,其他衣飾、五官等都有了許多不同。佛還是同一個佛,但是根據造像者的不同,則有了不同的面目。

由於繼續了南北朝以來的風氣,進行大規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廟的修建,因而出現了內容更豐富、表現範圍更擴大、技巧更熟練的眾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紀念碑的意義。

唐代的雕塑藝術雖仍未完全擺脫宗教的羈絆,但藝術上已完全進入成熟階段。由於繼續了南北朝以來的風氣,進行大規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廟的修建,因而出現了內容更豐富、表現範圍更擴大、技巧更熟練的眾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紀念碑的意義。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藝術品在內容及表現上也大大超過南北朝的水平。在經過了南北朝數百年的發展之後,中國佛教美術的完整的成熟的風格也完全形成了。

佛像是佛的造像,現代人一般都會把佛像看成是藝術品。但佛像是佛教傳播和教化的載體,古代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得以在中土普及,主要靠佛像的傳播和才華,所以有人說佛教其實是像教。由於佛像是佛教流傳的方式,所以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造像形式

在藝術上,唐代的圓*代替了北魏平直的*法,佛像衣紋更加流動飄逸,力士夜叉渾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適當加以誇張,充滿雄強的氣勢和向外迸發的力量。它們在借鑑外來雕刻的同時,還吸取了中原地區傳統藝術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