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唐代馬的特點藝術特徵

歷史解讀 閱讀(5.51K)

唐馬是唐代的社會生活的客觀反映,也是唐代經濟基礎形象的一個側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代馬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唐代馬的特點藝術特徵

  唐代馬的特點

唐代的馬俑是以飽滿、健壯、安靜的形象和動勢特徵見長,大量的唐代馬俑姿勢是一些等候主任的鞍馬和等待貨運的立馬。這些彩陶與三彩的馬和駱駝是描寫來回跋涉運送珍貴的商品、絲綢和布匹的行腳,有的配有少數民族和外國的牽馬者,這就很容易看出這些馬是絲綢之路的常客。唐馬雍容的姿態,不同於漢馬的飛馳也有一些唐馬傭刻有小貓小狗坐在馬背上,反映出唐代生活安定。這些立馬和遊馬雕塑的大量出現,是和唐代強盛和對外貿易蓬勃發展有密切關係的,反映唐代有許多西域人來往於長安的盛況,那些經由絲綢之路而來的少數民族和中東、西歐各國的商隊、旅客和使節,都成了雕塑者的觀察和雕刻的物件,這個貿易集散的大都市又是政治中心的長安,街頭滿是馬廄,有著千千萬萬的各種良馬。這些馬住在馬廄或佇立街頭,都是雕塑家樂於取材的。唐馬是唐代的社會生活的客觀反映,也是唐代經濟基礎形象的一個側面。金銀壺上的“舞馬”浮雕,構思別緻,形式獨特,是難得的藝術精品,它記載的唐代馬戲風格,也反映出唐代的繁榮。造型藝術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側面,社會生活又左右藝術的內容、形象和風格。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墓左右的六塊駿馬浮雕像。它在世界美術史上是佔有地位的著名雕刻,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打仗時騎過的六匹立過功的戰馬。

從浮雕的形式和層次的處理方式看,六駿和漢代的淺浮雕不同,前者立體感強,體積豐滿,層次也較豐富,它以藝術處理來調整比例壓縮的各層次之間的關係,既豐富了空間感,又使浮雕的深度成為有條理的簡化層次,使之適合建築平面與室外光線,這種處理方法,在第三空間——“深度”的表現力方面,比起淺浮雕優越,使六駿技法增加了刻畫具體形象的藝術手段,更利於表現馬的形象,成為具體和造型飽滿的六駿,更由於浮雕各層轉折明顯有力,以及浮雕起位構成的輪廓線小於馬的輪廓線。有些靠浮雕底板部分增加了往裡轉折的面和線,個別位置運用鏤空,構成較深的顏色。駿馬立體感和脫離浮雕底板的視覺效果,使六駿浮雕能充分的體現唐太宗需要“鍥為真形”的藝術手法,從這個要求來看,正是漢代畫像和淺浮雕鎖不能實現的,六駿浮雕得到巨大的進展,成為肖像馬浮雕的高峰。

但是漢代的淺浮雕在上述方面的不足,並不損害漢代畫像馬的水平,因為漢馬畫像磚石在反映奔馬速度感覺方面,卻勝過六駿,體現馬援奏摺中“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的飛速觀念形態。雕塑的技術往往是觀念的產物。

  漢代馬的特點

漢代的馬雕像不同於秦代的寫實和嚴謹,而是在形和神的結合程度上有了新的提高,《銅奔馬》和《馬踏匈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武威出土的《銅奔馬》亦稱《馬超龍雀》(原名《馬踏飛燕》),自從它重見天日以來,就在藝術界和考古界受到極大的重視。

這件雕塑 按168—172年間東漢出土的作品,武威出土,作為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在當年是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河西地區又是重要的牧馬基地,從西漢到東漢數百年間,名馬良種都在河西繁殖。傳警駿馬尤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武威發現《銅奔馬》這樣的雕刻藝術正是東漢時期戰爭狀態的生活反映。

《銅奔馬》的藝術造型異常精巧。駿馬騰躍之雄姿作凌空之勢,後腳落在一隻飛行的燕子身上,它栩栩如生的表現出了駿馬的神速,甚至空中的飛燕速度也落在神馬的後面。“奔馬塌飛燕”僅僅是一個情節,烘托馬的神速,雕刻的主題思想是不斷的飛速前進去執行戰爭的任務。這位漢代的無名雕刻師,以他奇妙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造型手法塑造了神速的駿馬。把造化之形和心靈之意凝聚成藝術的精華。它是我國雕塑歷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一尊藝術精品。

《銅奔馬》的形象豪縱,它昂頭豎耳,萬里驍騰,“竹批雙耳駿,風入四蹄輕”,“是何意態雄且傑,駿尾蕭梢朔風起”,“莫嫌金甲重,再去捉飄風”,從上述的歷史趣聞以及杜甫、李賀寫的句子,彷彿就是《銅奔馬》的形和神,而《銅奔馬》正是這些神馬記載和詩文的佐證。

《銅奔馬》似馬,但概括而誇張,它不完全似生活中的馬,正如它的神速超越了生活中常見馬匹一樣,不同於凡馬。中國傳統雕刻重視內容的真實,但更為注意提取表現主題的神和形,這些理論指導著中國古代的雕刻藝術。

《馬踏匈奴》和《銅奔馬》都是漢代傑出的藝術遺產,他們都不是生活中某一匹具體的馬,而是具有時代的特色。它的構思和雕塑情節的選擇,全採用了出色的雕塑語言藝術,而且造型也有鮮明的風格。漢馬輪廓有力,體積的轉折明顯,形象方頭平腹,這種形象和造型符合戰鬥性格的意象。

《馬踏匈奴》則以安詳靜止的姿態出現,《馬踏匈奴》是幾年霍去病將軍出奇制勝以少勝多,深入敵後消滅侵略者的內容,描繪戰勝至歡愉和繼續警惕的神態。戰勝奴隸主的戰馬既警惕又安詳,既善良又含諷刺的神情,似乎在譏笑被他踏在下面的殘暴的侵略者,仰臥馬下掙扎的人是形象凶惡的武夫,露出一副絕望的表情,反襯出馬的英雄形象,構成別具匠心的構圖。在造型上特徵明顯,同屬漢代的馬,《銅奔馬》的腳《馬踏匈奴》的腳又各有不同的特色,奔馬的`腳細而剛健有力,既符合良馬的形象,也有助於飛馳的意境,而《馬踏匈奴》的馬腳粗而堅實厚重,猶如四根巨大的石柱,與馬身造型配合,使馬構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築感,加強了“侵略和永不翻身”的的意象。值得注意的是用馬的形象代替霍去病大將軍成為石雕群的主像,使它具有象徵性,具備浪漫的特色,使觀眾聯想的領域更加寬廣,同時也可以看到馬的形象在漢代的位置和馬在傳統藝術中的重要地位。馬受到人們的尊重和崇敬。

馬不是一般的動物和家禽,而是正義、善良、勝利、美好的象徵,正如古詩描寫的那樣:“此馬臨陣久無敵,與人一心成打功。”征戰連年的漢代,流下了許多雕刻的戰馬,生猛而響亮的漢馬雕刻,動態強烈,感情含蓄,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

  秦代馬的特點

秦馬雕刻已經具有很高的技術和藝術水平,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馬雕刻,創作出雕塑史的高峰。秦始皇統一了全國以後,六國的雕塑能工巧匠都成了秦始皇的工匠,秦國的雕塑成為宣揚秦國國威的工具,“把天下兵器鑄造成十二金人”是一例。兵馬俑雕塑向我們展示了秦代寫實雕塑技術的高超,當時的“陶馬俑”塑造與製作的技術與藝術,無愧是古代第一流的藝術品。陝西臨潼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顯示那種“威儀樀樀”的陣容,與萬千人馬的形象,既顯示出秦代統一天下的武裝力量,也說明了藝術造詣的水平。這些看上去和真馬等大的陶馬,是生活中大型馬匹的尺寸,但在未燒製前的陶馬成品,更比真馬的體型大過越百分之八十左右,這樣龐然大物——馬的陶塑,能刻畫成為形體矯健,而且又都是具體的良種,說明了秦時雕塑馬的卓越成就。這種重視良馬形態的秦代雕塑,大都符合古時良馬活千里馬的要求,使人感到秦馬俑是“兵強馬壯”的壯馬。是戰鬥力很強的軍馬。為了表現“馬”力的雄偉,它以馬形與造型強調形象的健壯,在造型上要求結實和有生氣,它不同於東周洛陽銅馬的渾厚和莊重,而突出表現良馬的任性和結實重視奔馬或力士馬奔跑和運動時主要筋骨肌肉的塑造,強調這些部分造型的準確了力量,構成耐勞的特性而且在關節與蹄腕等能活動的部位,則雕塑出靈巧、結實的外形,雕刻家重視肌肉骨骼突出與隱去的形象與位置及其穿插關係,做到了“來去分明”,“交代清楚”。馬的胸腔、骨盆、頭顱的造型,各自成為堅固的整體,頸項與腰部等把主要體積相連線的部位,又塑造出了便於活動的外貌,加上馬腿腳造型的恰當,比例適度構成了矯健耐奔跑的基本形。

秦馬造型是根據生活中良馬外貿的綜合,但又重視具體特徵,它不是柱體的幾何物形,因而在觀看秦代陶馬之後感覺到動物的熱量,而不是靜物的質感或者靜止的感覺。顯示出有高度寫實能力的秦馬俑,是許多有特點的區域性組成的,但這些區域性並不跳躍,而是適宜的歸於整體當中。曾經一位西方現代雕塑名家對兵馬俑十分佩服,他讚頌兵馬俑雕塑的整體感強,而且造型與材料的效能非常吻合,是傑出的雕塑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