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歷史常識和神話故事

歷史解讀 閱讀(2.14W)

歷史常識一

歷史常識和神話故事

1、已知的在中國境內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是“元謀猿人”。在中國雲南省元謀盆地發現的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鑑定,距今約有70多萬年了。

2、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裡。

3、北京人已經知道使用天然火。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約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裡,生活著一批被稱作“山頂洞人”的遠古人類。他們已經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特徵。

5、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製造出了中國縫製工藝史上的第一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長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陝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網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8、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一樣的光澤。

9、長江流域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裡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

歷史常識二

10、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一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後勝利。

11、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黃帝之後,中華民族先後又出現了幾位傑出的人物:堯、舜、禹。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

13、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氾濫成災。大禹奉命治水,終於治服了洪水。

14、後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15、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曆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曆法叫夏曆。

16、夏曆是按月亮的執行週期制訂的,又叫陰曆。由於曆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曆。

17、夏朝最後一個統治者桀,暴虐無道。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18、商朝的青銅器製造業有很大的發展。商朝後期製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代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0、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叫“周”的部落強 盛起來。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後的統治者紂王好酒淫樂。周武王時,周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經過牧野之戰,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後,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晉、宋、燕等。這些小國的國君叫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帶產生了許多大型樂舞。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名為“東周”。分為“春秋”、 “戰國”兩個時期。

25、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互相爭奪,勝者成為霸主,出現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6、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象徵,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代表九州。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後期,吳越兩國交惡。先是吳王闔廬戰敗受傷而死。其子吳王夫差立志報仇,讓人每天高聲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了麼?”後來,吳國在夫差的領導下打敗了越國。

客人問東戶季子的故事:舜是否有能力治理天下?

客人問東戶季子

堯年老以後,想把天子之位傳給舜。有些人對此很不理解,主要是因為他們不太相信舜能把天下治理好。

有一個客人拜訪諸侯東戶季子,交談中也說起了堯要禪位給舜的事。東戶季子認為舜可以勝任天子之職。客人便問:“你根據什麼知道舜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呢?”

東戶季子說:“堯本來就已經治理好了天下,而舜談論治理天下的策略符合堯的想法,所以可以知道他有治理天下的才能。”

客人接著追問:“你雖然知道了他有治理天下的才能,但你又怎麼知道他不會藉此謀求私利呢?”

季子回答道:“那些能夠治理天下的人,一定都是通曉生命本性的人,應該是沒有私心的了。”

(《似順論·有度》)

人們夏天不穿皮裘衣服,並不是愛惜皮裘,而是因為這時候溫暖有餘;冬天不用扇子,並不是愛惜扇子,而是因為此時寒涼有餘。聖人不謀求私利,並不是不愛惜 財寶,而是因為他通曉性命之情,從而節制自己。一般的人如果能節制自己,那麼就能抑止住貪心濁欲,更何況是大智的聖人呢?

堯讓天下給許由的故事

堯治理天下的時候,許由是名聞天下的賢人。於是堯跑到大澤之中拜見了許由,懇切地對他說:“十個太陽都出來了,火把卻還不熄滅,這不是徒勞嗎?您如果出來做天子,那天下就一定能夠大治,我願意把天下交給您治理。”

許由淡然一笑,推辭道:“您這是為什麼呢?要說是因為天下還不太平吧,可是現在天下已經太平了。要說是為了自己吧,可是桃雀在樹林中築巢,樹木再多,自 己也只不過是佔據一棵樹枝而已;水牛到河裡喝水,河水再多,自己也只不過是喝飽肚皮罷了。您還是請回吧!我哪裡用得著天下呢?”

說罷,許由就去了箕山腳下的潁水北岸,以種田為生,終生也沒有過問天下之事。

(《慎行論·求人》)

許由堅決辭讓天下並不是勉強做出來的,而是因為對生命的本性有所通曉,從而不想為外物所累。對性命之情有所通曉,就會摒棄不義不潔之利了,這樣仁義之道就能得以推行了。

伯成子高辭官的故事:禹不如堯?

堯為天下之主的時候,伯成子高因功高而被立為諸侯。堯年老後把天子之位傳給了舜,舜年紀大了以後又將帝位傳給了禹。禹即位後不久,伯成子高就辭去了諸侯之位,回到老家種田。禹聽到這個訊息後馬上趕往伯成子高的家裡見他。禹到達他家的時候,伯成子高正在田裡耕種。

禹快步地走到下風頭,問道:“堯治理天下的時候,您就已立為諸侯。而現在帝位傳到我這裡了,您卻辭去了諸侯之位。這是為什麼呢?”

伯成子高笑了笑,說:“堯當政的時候,沒有獎賞而人們卻勉力向善,沒有懲罰而人們卻不敢為非作歹。人們不知道什麼是怨恨,不知道什麼是高興,就像小孩子 一樣和悅。現在您當政,獎賞和懲罰都用得十分頻繁,可是人們都在爭利而且還不順服,道德從此也就衰微了,謀求私利的事也從此興起了,後世的混亂也就從此開 始了。先生您怎麼還不走呢?請您不要打擾我的耕種!”

伯成子高說罷,面帶和悅之色播種,不再回頭看禹。禹也沒有辦法,只好走了。

(《恃君覽·長利》)

當個諸侯,名聲顯赫榮耀,生活安逸快樂,後代也能得到好處。而這一切,伯成子高不用問就能知道,然而他卻推辭不做諸侯,是為了以此來制止後世的混亂啊! 天下的傑出人士所考慮的是天下的長遠利益,而自己必定是要身體力行:即使是對現在有加倍的利益,但只要是對後世不利,也決不會去做。即使是能夠長久安定, 只要這些是為自己的子孫謀利,也決不會去做。伯成子高與世上的貪婪之徒和見利忘義的人相比,雖然同樣是人,但取捨的不相同,相差難道不是很遠嗎?

他是一代君王夏桀,她是美豔佳人妺喜

有施妹喜,眉目清兮。

妝霓綵衣,嫋娜飛兮。

晶瑩雨露,人之憐兮。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何況他是一代君王,她的美足夠與江山匹敵。於是,上演了一段百轉千回的愛情故事,更推進了一段歷史殘酷的演變

沒有哪段愛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即使他是一代君王夏桀,她是美豔佳人妺喜,也不例外。他們之間,有著剪不斷、理不清的情感糾葛。曾幾何時,他坐擁江山仍嫌 不夠,高處不勝寒的孤寂哪是普通人能體會、能理解的呢!他時常感覺身體裡住著一隻猛獸,廝咬著自己的內心,吞噬著自己的溫暖。因此這樣的夏桀,冷漠、無情 甚至是霸氣十足,是理所當然的。

年少氣盛的夏桀自比太陽,意一生為王。四方造反讓他日日擔憂。他也害怕,害怕跌落谷底,害怕人生還未 出現可能就要悄然離去。所以夏桀出兵,想從討伐戰亂中得到一絲快感。其實只是想平復四方躁動之心,換取自己的安寧清淨。而攻打有施部落,原因原始而純粹: 有施佔據天時、地利,物產豐富且農業發達,實力超群。若攻打這裡,其他四方之王定然心生畏懼,他可穩坐江山寶座。聰慧的男子總是懂得使計謀讓江山牢固,懂 得強者自救。對於這種霸氣的男子,若最終使酋長屈膝求和,獻上牛羊馬匹,他定然不屑一顧。就在他重重垂下眼瞼,卻獨獨無意一瞥望見她站在不遠處,驚恐的眼 神盯著他。夏桀莫名的保護之感湧上心頭,一瞬間足夠泯滅過去所有疼痛傷害,他需要重生。

一段故事就這樣緩緩拉開帷幕。為了她,夏桀開 始了一場浴血奮戰。他從小就懂得適者生存的道理,也懂得想要的人靠祈求是無法得到的。他要贏,更要贏得她的心。一場戰爭長達幾個月,彼此毫不妥協。終難逃 一劫,族人難抵夏桀強烈攻擊。自願請和,獻上一批美女,而他心中早有打算。

夏桀知道她是酋長的妹妹,他們要求和,只要將她獻上即可。一句話,談和帶走妺喜,沒有餘地。他對這個女子一見鍾情,她那麼美,就像一束陽光解凍了他多年冰封的心。

夏桀不是沒有見過容貌極美的女子,而沒有一人能給他如沐春風般的溫和,沒有人能讓他覺得這個世界再沒有比生存更好的事情。他是王,卻也只是個普通的男子,他需要一個女子與她攜手向前,噓寒問暖,關懷體貼。他的心默默柔軟起來,她又何嘗不是。

妺喜第一次看見夏桀,他遠遠盯著她。她的心咯噔一下,凝視他時覺得呼吸都急促起來。她只覺在哪裡見過他,或許在夢裡,或許在前世。妺喜竟然不自覺地對這個男子心存期待。

彼時,妺喜生長在這片遼闊的土地,沒有悲傷、沒有疼痛,自得其樂。哥哥寵她、愛她,美好的時日安穩清和,妺喜期待愛情,也期待家庭。卻從未想過離開這 裡,正因哥哥給予她太多,讓她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當哥哥對她說起一切緣由,妺喜沒有絲毫猶豫,內心縱有萬般不捨。她為那個男子的眼神傾倒,自知自己沒有 絲毫的退路。

夏桀終於執手自己心愛的女人,他慌亂地拉著她的手,像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此時,他的心中只有她——妺喜。他有多愛她,只有自己清楚。妺喜的美不是過錯,更像是上天饋贈她的一份厚禮。她的美也足以讓他欣喜若狂,趨之若鶩。

回到王宮後,只因妺喜一句話:宮殿怎會如此陳舊。他就著了魔般地為她另建新宮。夏桀正因為深愛她,不想讓她受絲毫怠慢。縱然群臣紛紛反對,對他而言,無疑毫無作用。在這場愛情中,夏桀將一切交付於她,同時也奠定了日後的悲劇。

像夏桀這種孤傲的男子,他的愛直白突出卻又夾雜些許生澀。他對她好,好到全天下都願意成為她的附庸品,好到已經忘卻最初的時光她還不愛他。妺喜在夏桀眼中是一塊璞玉,需要細心雕琢、認真呵護。

新宮內外裝飾有序,妺喜心中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憂傷,感覺自己是突然被關進一個籠子中的金絲雀,被人保管,於是心中對夏桀的好感蕩然無存。她曾以為他是個不會被牽絆的男子,有思想、有分寸。可當所有想象迴歸到現實,失望的心情一直存在。

妺喜對他不再有初見時的悸動,更多的是莫名的感覺,喜歡一個人是一瞬間的事情,而對一個人改觀又是另外一回事。後來的她,再也沒有真心地笑過;後來的她,再也難以交付出她的全部真心。

妺喜只覺夏桀的轉變,她卻不知夏桀此刻只想告訴她:有她在,他又何須仰望他方,她在的地方就是他安全的避所。他什麼都不要了,只要與她三生三世,日日飲 酒,日日陪伴。她的行宮早已充斥著夏桀的氣息:他的笑,他的愛,他的痴,他的狂。生命又豈是幾番輪迴才塵埃落定,她和他終究不適合。妺喜並不貪戀他給的榮 華錦衣,更不痴迷他的權力江山,她只是不瞭解他,從開始到最終都不瞭解。她害怕他終有一日棄她而去,她不知道夏桀愛她能否長達一生。人若寂寞,尋求某種釋 放無疑是可怕的。

而她卻不以為然,人的感情本身糾結矛盾。妺喜知道夏桀會滿足她的一切要求,這種要求儘管無理取鬧,她急於證明她的存 在可顛覆夏桀生活的重心。她做到了,甚至圓滿地看到夏桀為了她放棄所有的模樣。或許她亦是對他存有愛的,否則她怎麼會看他醉酒心疼不已,否則他離開半步, 她便驚慌失措,否則她的心怎麼會時而寂寞、時而豐盈。

那日,無意中聽到玉帛撕裂的聲音。許久未笑的她露出溫柔。妺喜從來沒有料想到, 為討她歡心,夏桀甘願付出一切在所不惜。夏桀變得盲目,昔日孤傲的男子失去了他所有的信念,他那麼愛她,偏執地相信她一定會愛他更多。夏桀付出太多,但這 一切妺喜倘若真的接受,那也作罷。他和她互相猜疑,賭氣般想看誰愛誰更多。夏桀從各地為妺喜收集各種名貴絲帛,妺喜心中大喜,夏桀終於還是在這場愛情的博 弈中敗下陣來。妺喜沒有料到,就因她一個微小動作,天下黎民百姓受盡苦難。

後世人皆感嘆妺喜紅顏禍水。她內心的孤寂誰人可訴,夏桀喜 歡她不是她的錯,她出落得驚豔不是她的錯。他愛她時,早已走火入魔,如痴如醉。愛情會使人失去理性變得異常敏感,何況夏桀曾是心高氣傲的男子,一旦服軟, 定是比常人更加難以自拔。妺喜多年後,再回味夏桀的目光,那是她見過最孤獨的目光,就像她兒時看過夜空孤寂的月,清寒無比。兩個受傷的人,想靠近的時候比 任何時候都難。

妺喜不是沒有決定此生和夏桀共度,但她內心始終無法安定。就算住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就算有無比龐大的酒池,就算玉帛被撕裂無數次,她也始終將這些當做孤寂生命的調侃,看得越多越心生厭惡。

《列女傳·夏桀妺喜傳》載:“桀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置妺喜於膝上,聽用其言。”那時妺喜入宮幾年後,也時常感到疲憊。夜夜笙歌,飲酒作 樂,一件事情一旦反覆就讓人疲憊。夏桀不理朝政,不關心百姓民生。她是女子沒有那麼寬闊的野心,也沒有那麼多的心思讓一個男子忠於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只要 她獲寵,只要她與她深愛的男子相伴,什麼都是過眼雲煙。愛情不是失去自我獲得肯定,也不是要奉上所有給彼此。愛情是兩個相愛的人,執手看世間良辰美景。

夏桀亦是,他也時常疲憊。自妺喜入宮後,她竟然再無從前清澈的眼眸。多少個日夜看她憂愁滿面,多少個年月看她寂寥背影,他內心從未有過的失落。那是他夏 桀深愛的女子,她卻似乎並不愛他。此後,不間斷的猜忌,不間斷的害怕,不間斷的給予與失去。他從一開始就沒有完全得到她的心,他懷疑他最初的決定是否已經 改變她的一生,才使得她無法直面現實,才使得她心中畏懼,無法交付真心。

終於累了、倦了,不想堅持了。夏桀心如浮萍,忽然被人打亂。 再回首時,他的國已慢慢走向衰亡。他沒有怪她,正因為動了真情,他才肯放棄過去的年少氣盛,才肯真心面對自己,和一個清秀如蓮的女子攜手一段路途。他知道 為了妺喜他負了天下人,可他自私地想真實地活一次。若不是她,他怎麼懂得這個世間存有愛情,存有這般令他心動的人兒。

該來的還是來了,該走的也早已逝去。妺喜不知,他們相伴的時日無多。沒有人要去衡量這場愛情中誰對誰錯,也沒有人刻意要將夏桀作為亡故君主。只是,夏桀沒有料想到因為他的愛情,他葬送了江山和性命。

商湯起義,人民早已不堪其苦。夏桀在宮中不知宮外蒼生,早已直呼“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他們派出間諜很快取得夏桀的信任, 當她沉醉在他的溫柔中,其實早已斷送了幸福。他不知,她早已忘卻自我,想要贖罪,因為她,天下人民受盡苦難,而今唯有她可救他們於水火之中。可她畢竟對他 還是有情的,縱然亡了國,她想要常伴他左右。

夏桀偕同妺喜逃亡,她的心不知為何終於安定下來。她知道在生死關頭,他是愛她的,這一點就足夠讓她信任這個男子。他們踏上了漫漫逃亡路。一生一世頃刻即逝,他終究不堪忍受這般侮辱,在逃亡中死去。她亦相伴,此後,萬年不變。

“桀,人生是不是過於漫長,我們總在流離,也總在失去。”

“妺喜,你可知此生能為你舟車勞頓我自甘願,蒼茫世間,牽你手足矣。”

浮生浮世

妺喜,第十七位君主履癸的王妃。公元前18世紀,夏桀發動大軍攻打有施部落。有施氏為小國,國弱力薄不敢與夏朝為敵,願意稱臣納貢。有施部落在滅亡及屈膝之間,有施部落酋長為了復仇而選擇了屈膝求和,獻出他們的牛羊、馬匹、美女——包括酋長的妹妹“妺喜”。

夏桀見妺喜貌美,心中大喜,遂罷兵帶妺喜回到王宮。妺喜見王都宮殿陳舊,心中不悅,桀王為了討好妺喜,造傾宮,築瑤臺,用玉石建造華貴的瓊室及瑤臺,以此作為離宮,終日飲宴淫爾,不理政事。

妺喜有三個癖好:一是笑看人們在規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裡飲酒;二是笑聽撕裂絹帛的聲音;三是喜歡穿戴男人的官帽。終於,夏桀受妺喜癖好蠱惑,淫奢暴虐,人民不堪其苦,被商湯所滅,五百年的夏王朝走向滅亡。

夏啟的故事:得人心者得天下

——帝王學當老百姓那就是不是帝王了,他就是老百姓父母官了。夏啟做得太對了,讓人不得不佩服,就是到現代社會做官人民也一樣歡迎!

時,夏啟奪得帝位天下共憤,其中有一個部族首領叫有扈氏,他首先站出來指責夏啟不應當搶奪伯益的王位,並要求夏啟把王位立即還給伯益。

夏啟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在一個叫甘澤的地方與夏啟打了起來。這一仗,夏啟的部隊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幾乎全軍覆沒。

夏啟身邊有一臣建議,趕快重整軍隊補充人員,準備第二次作戰。可是夏啟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知道不少人還不贊成父死子繼的規矩,所以才不肯擁護他。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來參加他的軍隊,打敗對手簡直是妄想。

想要得到勝利,首先必須把人心拉向自己這一邊來,讓人們知道夏啟是一個賢能的人,由他來繼承王位是符合條件的。

於是夏啟嚴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們對他的信任。他吃飯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覺只鋪一張很薄且又粗糙的舊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從不演奏音樂來作為娛樂。他愛護小孩子,尊敬老人。誰有本領,就請來加以重用;誰懂得武藝,就請來叫他帶兵打仗。

夏啟這樣堅持了很久,真的產生了效果,他的聲譽大大提高了。人們常常說:“夏啟真不愧是夏禹的好兒子,你看他要求自己多麼嚴格,對待別人又多麼熱情,多麼有禮貌,天下就應當交給像他這樣的人來治理。以後要是有誰再來和他爭王位,我們應當全力保護他才對。”

人們互相傳著夏啟的好處,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夏啟是夏禹的惟一繼承人,對於父死子繼的天下制度,再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合理了。

看到人心已經倒向他這一邊,夏啟終於發動了對有扈氏的戰爭。這一次,有了群眾的幫助,夏啟把有扈氏打得大敗,有扈氏本人也做了俘虜,被放逐到草原地區。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夏啟在這裡的智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人心得失是戰爭勝負的關鍵,自己暫時不得人心;二是從長計議,為得天下人心,他沒有自吹自擂,而是嚴格要求自己,從實際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