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技能有哪些方法

工作方案 閱讀(1.12W)

一、問題的提出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技能有哪些方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領帶模仿與記憶,而應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理解數學,探索其應用價值。”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以往的教材專門安排了應用題來密切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但是失得其反,出現了教師難教,學生怕學的現象,學習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是以往的應用題的取材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技能和邏輯思維能力,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本身的現實意義。

二、加強應用性研究的內涵

加強應用性研究不僅要教師把原有教材中不切合學生實際的應用題換成學生身邊熟悉的問題,還要求教師要有一種整體的思想,以數學的知識為教學載體,靈活處理教材,創造性地應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學生,把應用的意識貫穿於整個知識體系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組織、提煉學生熟悉的問題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使學習的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增加資訊量,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實施的策略

(一)建立整體的觀念,在不同教學內容中體現應用意識。

整和現有的教學內容,改變現在學計算時只練加、減或四則混合運算;學習概念、定理時只要求學生明白它的意義;在學習幾何知識時只重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選擇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資訊,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使學生面對問題,能主動相辦法收集資訊、處理資訊並且能運用數學的思維多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如學完百以內的加減法計算後,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說說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哪些問題用到哪些問題用到這方面的知識;或給學生創設一具生活情境,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出示一系列商品的價格):有蘋果5元一千克,一袋巧克力18元,可樂5元一瓶或3元一聽,香蕉6元一千克,薯片一包3元或一桶7元等等,讓學生4人小組合作進行購物,列出清單,說出花出的錢和找回的錢,在這個情景中不但有數學知識的運用,還有生活經驗的應用,使計算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

又如乘法分配律學生比較難懂,但如果和生活問題相結合,學生就會感到比較容易理解,學起來會感到輕鬆。教學時可以先出示媽媽買來3包糖,有每包6粒的,有每包8粒的,媽媽一共買來多少粒?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解法6×3+8×3、(6+8)×3,可以讓學生初步感到方法不同結果卻相同的事實。同樣教學分數意義後,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一組題(先讓學生找一找誰是單位“1”,再口答):“是學校人數的1/4,是全縣人口的1/4,是全國人口1/4,是全世界人口的1/4,如全中國有12億人,它的1/4是多少?全中國有12億人,全世界有多少人?學生雖然還沒有學過分數乘法的計算,但由於源於生活,學生容易理解,而且學生也能正確解答。

(二)改變應用題設定呆板,解答規範的現狀,增加開放性。

1、 呈現方式多樣化。

應用題應更多地成為學生應用數學的載體,而不僅僅是一種]數學題型。這樣教師就可以不拘於形式,在學習材料的選擇與呈現時可以靈活處理。當然,教師應注意學習材料要選自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並儘可能蘊涵與新知學習密切的數學問題,儘可能增加資訊量,儘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成為資訊提供的主體,改變以往學生等待資訊為主動學習者,使學生成為資訊的採集者和提供者。

⑴搭拼式的呈現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提供給學生熟悉的一些條件讓他們進行搭配,促使其積極主動探索。如教學“求剩餘”為基本數量關係兩步計算應用題,呈現時可以提供下列條件:“①一瓶藥原來有30粒;②平均每天吃6粒,③吃了4天;④吃了24粒。讓學生選擇其中的若干個條件提出問題。學生大膽地提出提出了以下問題:①一瓶藥原來有30粒,吃了24粒,還剩多少粒?②平均每天吃6粒,吃了4天,吃了多少粒?③一瓶藥原來有30粒,平均每天吃6粒,可以吃多少粒?④一瓶藥原來有30粒,每天吃6粒,吃了4天,還剩多少粒?再讓學生口答這些應用題。由於①——③題都是一步計算的應用題,學生很快就能回答,但第④題有一定的難度,且是本節課準備探索的知識,大多數學生感到困惑。心理學實驗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欣慰,便會激起多層追求成功的慾望。”這樣開放性的呈現方式,既溝通了與新知識密切相關性的舊知識,又使學生在成功的基礎上激發了繼續探究的願望。教師提供的資訊不僅可以是文學資訊,也可以和統計的知識相結合,如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複習整理可這樣設計:

一樓 二樓 三樓 四樓 五樓 六樓 七樓

減5% 均價 加12% 加12% 加5% 減5% 減15%

小明家想購買120平方米的房子,可能要花多少錢?

又如在求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題中可以這樣提供條件:

1006650 0

上海 杭州 廈門

這是全國部分城市空氣質量預報,你能從中提出什麼問題?

這樣教學應用題使學生處於一個不斷蒐集,不斷更新,不斷積累建構的動態過程,學生通過對學習材料的研究,不僅獲得了原來應用題想要得到的解題目的,也使學生更加關心身邊的事和物,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⑵填充式(殘缺形)的呈現方式。

教師提供的情況是有缺陷的或不完整的,需要學生參與提供資訊或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數學中去。如在教學列方程應用題中,讓學生先猜老師的年齡(32歲)然後教師提供一個資訊,老師的師傅的年齡是老師的2倍少5歲,老師的師傅今年多少歲?再此基礎讓學生把自己的年齡寫下來,提供與老師師傅的年齡是老師的2倍少5歲,老師的師傅今年多少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把自己的年齡寫下來,提供與老師的師傅的年齡是老師的2倍少5歲相類似的資訊,讓同學們一起算一算某位同學的年齡,如提供方老師的年齡是小明的3倍多4歲等,讓學生進行解答,使學生覺得很有意思,從而主動的探索新知。再如結合學生生活讓學生體驗常見的數量關係時(如歸一應用題),筆者根據同學們在節日互贈賀卡這一生活題材,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買了3張同樣的卡同樣的卡片用36元,你想到什麼?”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經歷提出了許多問題:“小明買了卡片送給哪幾位同學?”“平均每張卡片多少錢?”“買8張卡片多少錢?”“有12元錢可以買幾張?”“有51元可以買幾張?” 等問題。教育家斯多惠說:“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於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成為資訊的提供者,起點也常常較低,使得智力水平相對較弱的學生也能著手解決一些問題,避免“依題分析”“模仿數學”的現象,使每個學生都能保持較高的興趣投入到學習中去,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⑶主題活動式。

選取的題材以一個內容分階段讓學生進行探索,尤如學生喜歡的班隊課一樣,在一定的情節中,學生興趣盎然地解決一個個問題,使其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獲取知識,同時又拓寬了知識面;瞭解數學以外的知識,如“比多求和、比少求差的兩步應用題”,先由多媒體播放了中國足球隊客場戰勝阿曼隊的錄影片剪輯,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教師通過三個板塊來展開;探究階段安排了中國隊主客場進球得分的背景材料;中國隊在八輪比賽中,客場共踢進4球,主場比客場多踢進5個球,一共踢進幾個球?鞏固階段分別安排了“與中國隊同組的各隊得分情況的背景材料”(由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球隊),算一算他們的得分,以及球迷情況的背景材料(不同球隊不同球迷人數比較。)這樣組織教學內容改變了以往“就題解題”的練習形式,情景的延續既使學生的思維集中於數量關係,又使教學過程顯得十分流暢。學生也沒有覺得自己是在做應用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不“頭痛”而又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應用題(解決問題)的魅力。

  2、 提供讓學生充分探索的空間。

傳統應用題教學中學生往往讀題理解題意、結合線段找出數量關係解答,很少給學生提供自主的探究空間,不重視探求不同層次的、多種水平的解答方法。如何才能給學生充分探究的空間呢?教師應首先力求轉變角色,變數學知識的傳授者為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如果把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成過河的話,教師的作用不是“渡船”,負責把學生運到知識的彼岸,而應當是“游泳”的教練,指導他們游到知識的彼岸,去獲取知識、發現應用知識。如“家有超市有兩種捲紙筒‘聯華’牌白紙,6卷一袋,售8.60圓,‘潔雲’牌紙質柔軟,4卷一袋,售價6.20元,如果你去購買,你選擇哪一種?”解答這個問題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你可以根據品牌購買,也可以根據紙質購買,還可以考慮價格情況購買。同樣在比較價格時既可以根據單價進行考慮,還可以用12卷(取6和4的公倍數)進行比較。再如,學生平均數應用題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四(2)班同學的平均身高142釐米,到平均

水深130釐米的游泳池游泳有沒有危險?”這是一道多種答案的題,可以從班級同學身高角度考慮,也可以從游泳池水深的不同情況考慮,還可以從游泳池的結構(底部傾斜)情況考慮等等,使學生感悟到平均數的魅力。這樣的數學問題有利於不同層次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學生想象、創造的'空間,另外教師在提供學生探究的材料時(提供的問題)可以是少條件的,多餘條件的,問題結決的策略同樣是多樣的,答案也應該允許有各種各樣的,甚至不存在答案的或者是錯誤答案。

(三)積極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新“課標”教學的理念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體現出來,教師必須考慮積極創設民主、開放教學的氛圍,使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參與意識。

首先,教學內容選擇要生活化,從生活中取材,設計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場景,使學生有“想頭”,有利於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能體會到學習的數學是有用的。

其次,教師要有民主的意識。如果學生見老師有恐懼感,教師問題設計的再好也沒有用,教師要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要努力創設學生想說,敢問,敢創新的氛圍。

 第三,教學形式要多樣化,改變以往師生單一交流的方式,要形成小組內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小組與教師的交流,個別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使學生有充分發表意見、見解的場所。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是學生先實踐(如先當小營業員等)後教師教學。

 第四、教師的評價要有開放性,教師要積極肯定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大膽猜測、敢於發表不同見解的同學。當然,表揚也要有一個“度”,不能一味地用激勵性的評價,對沒有價值或價值不高的也不能給予過高的評價,否則會失去激勵的作用。所以教師對出現的不同層次、多種水平的解答應給予恰如其分的開放式的評價。

在國小數學中加強應用性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水平,既不能為追求情境而創設情境,教師創設的情境是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的,也不能在難偏、怪上做文章。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引導得法、收放有度,積極引導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積極主動地探索,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需進一步討論和研究的問題

1、 並不是所有的數學知識都能找到生活的原型(如“數的整除”),如何來處理這類知識,是否也體現它的“應用味”?

2、 應用題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感悟,淡化數量關係,可是一部分同學確實很難體會到這些題目的數量關係,那麼如何來落實這些內容的知識技能目標